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读后感 >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集合5篇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集合5篇

时间:2022-05-17 10:30:03 来源:网友投稿

《建党》是张军锋、张树军编著的政治理论著作,首版时间是2011年6月1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5篇

第一篇: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

与爱为伴的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

很久以前读过了《百年孤独》这本书,但由于那时的自己不谙世事,未曾深入领会和理解到《百年孤独》的个中滋味和意义。现在再细细回味,竟发现书里的孤独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孤独由字里行间涌出来,由每个人物的眼神流露出来,我仿佛走进了孤独的雾霾里不能自拔,同时惊喜地发现了紧紧与孤独纠缠着的爱。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腾的鸿篇巨著”。故事主要以遗忘和孤独为主题,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百年七代的兴衰、荣辱、爱恨、福祸,和文化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独。

“也许,从上帝将布恩地亚的名字赐予这个家族,他们便注定了孤独”,布恩蒂亚家族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体,“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别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从家族第一个何塞·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上校奥雷良诺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尔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雷梅黛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他们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渐渐地,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何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到最后仍然咬着手指执着地不肯死去;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妲;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雷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才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良诺。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社会时代这个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还是执着的留下了悲伤的痕迹。

萨特说:“人注定是孤独的,人与人的交往都隔了一堵厚厚的墙。理解注定成为不可能,人在得到自由的同时,也得到了它馈赠的礼物——孤独”。我想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我们也无需如《百年孤独》中的人物般极端的对待孤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防护墙,不是每个人都能越过心墙,走进别人心中驱走孤独。所以与孤独为伴,尽管我们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因为孤独与爱是并存的。因为孤独,所以渴望爱;也因为爱,所以会孤独。正如王菲的《我也不想这样》这首歌中“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恋还是相爱,到最后会发现不管是需求还是被需求,心灵永远都要有自己的空间。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难免孤独。你我都是一条直线,有人与我永远很近但永远不能相交;而相交后的两条线必然愈行愈远”。

我觉得孤独是最难以诠释的感受,也是最笼统、最复杂的体验。唯一与之近似的只有爱情,而排除荷尔蒙因素和基因携带的本能,爱情也注定是由孤独所催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的漠不关心,内心深处却渴望被爱,被认可,被珍惜。周国平的《爱与孤独》中写道“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在我们人生成长的岁月里,有人把孤独比作每个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种想要摆脱却无法摆脱的愉悦。或许我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想象孤独是爱的最情真意切的赠品,获得赠礼后的我们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建立了属于自己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我们在这个珍贵的精神世界里感受着灵魂、内在的独自存活。尽管我们肉体、外在与表面是存在于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与无数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但精神灵魂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有时候身边的人越多,与外界的沟通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却越能体会到内在灵魂的唯一与孤独。周国平作家曾说过,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者陷入自恋。

因为孤独,所以渴望爱,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考辩证。《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他们每个人是独立的,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孤独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但他们却用了不同的方式对待孤独,最终也无法摆脱百年来诅咒。殊不知,正因为是渴望了错的东西,才导致自己更孤独。其实孤独一直以爱之名爱着灵魂本身,于是孤独成为了我们永无止境的寻求爱的动机。爱吧,在爱来的时候。(审核人:陈品武教导员)

第二篇: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下面介绍的是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百年孤独》这本书是我看得最困难也是最久的一本书,每一代人都用同样的名字命名,这常常让我头痛不已,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最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本人类心灵孤独的苦难史。

小说离奇的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

《百年孤独》的叙事结构不同一般马尔克斯采用了连环、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小镇马孔多的历史。仿佛一个循环向上的气流。这种环环相套的结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

这是一部描写家族的小说和中国的《红楼梦》有些相似。但这是形似而神不似。《红楼梦》的矛盾来自于家族内部是封建的等级制度毁了大观园;而《百年孤独》的矛盾来自外部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马贡多小镇。开篇的吉普塞人带来了科技令霍·阿·布恩蒂亚发现了“地球是圆的像橙子。”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本来马贡多是个幸福的村庄“至今还没死过人”是他们骄傲的宣言。然后随着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两党派的斗争都让这个和平的小镇渐渐变质:士兵为非作歹学生向往战场。而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又让小镇得到了虚伪的繁华并且迅速地在这泡沫经济中衰败。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或许会有人说它太过荒诞,或许会有人说他的内容太过偏激,但这偏偏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荒诞造就了它浓厚的现实意义,它丰富的想象力使它成为文坛上不朽的经典。

以上就是百年孤独读后感范文,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篇: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

百年孤独实在是一部包容万象、精彩缤纷的史诗级小说。一部悠长的家族恩怨史,隐隐约约中映衬着拉美社会近一个世纪的的波谲云涌。于刀光剑影、战火纷飞和儿女情长的期期艾艾与冤冤孽孽中,更是折射出一幅地道的拉美文化及社会人伦道德的画卷。真可谓是一本奇书。而正本“奇书”正是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一百年的兴衰荣辱而展开的。

正如全书结尾处写的那样:这个注定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作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书中充斥着大量作者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后的痕迹(尤其是那场一连下了四年的雨和一挂就十年的艳阳,还有那两百多节运送尸体的火车。浪漫主义的气息随处可见。),伴以各种或鲜明乖张,或沉郁顿挫,又或是幽默诙谐的文字,于潜移默化中就牢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一旦开卷,就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就将整本书读完,丝毫不顾忌那些枯燥晦涩的人名。

随着情节的推移流动,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尤其是寓情于景——作者通过时不时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知不觉中调动了读者的所有感官,使读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乌尔苏拉的勤劳勇敢而心生敬意;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沉浮的人生与战争宿命而唏嘘不已;为丽贝卡的食土情怀与孤独终老而深深震撼;为费尔南达的保守虚伪而啼笑皆非;为梅梅激情却无果的爱情而久久留恋……马孔多前的小溪从原先的清澈见底到香蕉公司时的“色彩缤纷”再到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眼中的浑浊萧瑟,马孔多一百年来的风雨潇潇,即是无情的轮回,也是自得其理的发展。

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为本书的表达效果增色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马孔多的居民集体患上失眠症这一段——马孔多的居民为防止失眠症带来的记忆力衰退,将每日所行之事、所言之语纷纷写于小标签上,贴满整个居室。我认为,一字一句皆象征着作者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的种种回忆——尽管人们通过失眠症而变得精力充沛,但一直向前走的你是否还记得昨日的星辉斑斓?人生固然需要进步,但在疲累之时,欲休息之际,会不会因为已忘记回家、回心里的路而懊恼万分,捶胸顿足呢?

在阅读时,我也曾深深沉浸于那些精彩绝伦的神话典故中。到底是魔幻现实主义,吉普赛人的飞毯、日夜缠绕布恩迪亚的鬼魂、蕾梅黛丝的升天、与死神对话的阿玛兰妲和那场如史前洪水般的大雨……为整部作品平添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只可惜自己对拉美和西班牙的相关文化典故不甚了解,加之初读此书,未能完全领略其中的奥义,甚是可惜。

其实,正如很多评论家所言,马尔克斯似乎使用了一个巨大的哈哈镜和一个不断变换焦距的照相机,虚虚实实,拍出了一张张或夸张怪诞,或深情动人,或发人省醒的人间百态图。

《百年孤独》描述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恩怨情仇。其中,我最欣赏亦是最具带入感的便是乌拉苏拉的女儿阿玛兰妲。阿玛兰妲继承了外祖母内敛端庄的品质,年轻时和母亲的远房表亲丽贝卡争夺意大利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却始终无法阻止皮埃特罗迎娶丽贝卡。终于在婚礼举办前夕,阿玛兰妲意欲毒死丽贝卡,却一经失手毒死了自己尚是少女的嫂子。婚礼被迫延缓时,丽贝卡开始爱上了阿玛兰妲的大哥,皮埃特罗也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阿玛兰妲。情况应已如阿玛兰妲之意,可阿玛兰妲却始终以“我们不再是当年那个绣花写诗的少女和抚琴奏曲的少年”为由拒绝皮埃特罗,以致皮埃特罗以自杀结束生命。阿玛兰妲痛心不已,烧伤自己的右手,缠上黑纱,任大好青春年华如烟消逝。此后,虽有马尔克斯上将的苦苦追求,却依然得不到阿玛兰妲对他的真爱。由此,阿玛兰妲带着处女之身为自己织起了寿衣,结束了自己的百年孤独。

其实,这真是个拙劣的理由呢!——阿玛兰妲岂会不再绣花写诗,岂会不爱那个为自己夜夜抚琴弹奏的少年?只是,我懂阿玛兰妲,她需要真正纯洁的爱——能让自己切身感受到自己在爱着别人且自己在被别人爱着的爱。只是,她内心充满对无意谋杀嫂子的愧疚,她告诉自己:对不起,你对皮埃特罗的爱和皮埃特罗对你的爱都已不再纯洁,太多太多的愧疚,太多太多的悔恨交织在一起,我已经失去爱别人的能力了!你认命吧!亦如阿玛兰妲始终不对马尔克斯上将开金口一般,因为大家都明白上将的爱慕之情实则是他对阿玛兰妲的哥哥奥雷里亚诺上校友谊的升华,于是阿玛兰妲心怀芥蒂——“上将,您是爱屋及乌吧!”任由马尔克斯上将如何努力地追求阿玛兰妲,她本身却始终置若罔闻。难道她真的一点都没爱过马尔克斯上将吗?那又是谁在上将差点被枪决的前一天晚上不顾危险为上将送去自己做的蛋糕,陪他聊天且在阴影中嘀咕着你若得救,我便嫁给你——对,还是阿玛兰妲。只是,上将已得救,阿玛兰妲却食言,选择抵制一份不纯洁的爱情。我突然想到自己幼时去七宝乐购,吵着要买玩具,被母亲训斥以后便大哭大闹,家里人最终还是答应给我买,可我却强忍着眼泪,说不要了——我心里只是恨不过,为什么你们一开始不帮我买,却在我的大哭大闹下,才答应帮我买,你们到底想不想帮我买!难道我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变的不爱玩玩具了吗,不是的,我只是讨厌那种他人“不纯”的欲望:买玩具不是为了我快乐,而是请我闭嘴。阿玛兰妲就是和我一样敏感、执拗,我当时厌恶的是父母“不纯的欲望”,而她放不下,解不开的便是对嫂子深深的悔恨和对哥哥人格魅力的妒忌。我讨厌父母“不纯的欲望”,只是少买一个玩具,阿玛兰妲却由此付出了她的一生。

其实,前面就已交代过,马尔克斯笔下《百年孤独》中的人物,拜作家夸张与象征手法所赐,大都性格与行为偏激,很难想象现实生活中真会有人如阿玛兰妲那般心存芥蒂而情愿自我封闭一生,尽管她为了爱情,真的错手杀了自己的嫂子。

“过去”真的那么重要吗?自己有时候也嘲笑自己,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变得豁达起来,明白“过去”只代表着深刻的怀念,而并非是沉重的羁绊。确实杀了人呢,真的犯过了弥天大错,但是,我们真的值得为此背负一辈子,敏感一辈子,芥蒂一辈子吗?敏感如我,如阿玛兰妲的,是否也会夜夜于睡前小小的忏悔一下呢?

——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吧!

第四篇: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字

对这部据说是晦涩难懂,堪比《红楼梦》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听说已久,却无缘拜读。有幸从朋友那里借了来,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之读完。读完以后,觉得自己也很孤独,很多寓意难以理解和揣摩。 除了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荒诞和离奇下的那种压抑和死亡的气息以外,其他的几乎读不出来什么。反复不断,周而复始的家族成员命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现实与幻境之间来来回回的切换,正叙与倒叙的穿插回复,不得不让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前面的内容,梳理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

忙碌之外, 又花了点时间把这本书翻了一遍,似乎读懂了很多东西,带着书名的疑问,对每一个人物行为和心理的追问,似乎孤独的蕴意逐渐显露出来。故事结局,藏在羊皮卷的秘密更是对布恩迪亚家族及其家族成员孤独命运的深刻揭示,也是百年孤独的真正蕴意所在。

布恩迪亚家族从始至终都被孤独的阴影笼罩,被孤独的幽灵侵蚀着躯干,每代人的命运仿佛是几组平行线,在滑向时间和空间的尽头中,永远不会交织……看似凌乱的人物关系,热闹非凡的荒诞故事,暗合着孤独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从马孔多的创始者世者第一代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到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迪奥,奥利雷亚诺上校,到第三代奥利雷亚诺直至第六代奥利雷亚诺,即使是女性成员都是孤独的守望者,阿玛兰妲和丽贝卡,美人儿蕾梅黛丝,费尔南达,梅梅直至最后一代的阿妈兰妲乌尔苏拉,每个人都在孤独的精神世界中骄傲的活着,精力充沛,理由充足,丝毫不受外人的影响和干扰。

抛开这本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大而宏的文学价值,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对人性中深层次的孤独的深刻描述和刻画。通过不同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的孤独状态。

☑一、爱情与伦理的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物同样饱受爱情孤独的困惑和折磨。比如:

何塞阿尔卡迪奥,在被弟弟奥利雷亚诺问及爱情的感觉是,他说,像地震。认识了妓女庇拉尔特拉内尔后,对其情欲上的义务反顾,不能自拔,之后的他远走他乡,回来后已经变成了野人,食量惊人,可以一顿饭吃下半头猪崽,然而对爱情的渴望仍然折磨着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不于外人接触和交流,几近极限的他却与自己的妹妹丽贝卡迸发了爱情,虽然被乌尔苏拉警告并把他们赶出家门,在纵欲的狂欢中释放者无尽的孤独。最后,丽贝卡把自己关在幽闭的小屋中,以至于被人遗忘,认为她已经死掉。

阿妈兰妲是布恩迪亚家族的老处女,和妹妹丽贝卡同时爱上了钢琴技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为此俩人之家展开了夺爱的战争,甚至发誓不惜从她的尸体上走过去。然而,当丽贝卡转念和自己的哥哥在一起的时候,她却又拒绝了这位钢琴技师,直至钢琴技师的自杀。阿妈兰妲后来遇上了马尔克斯上校,然而还是拒绝了他的爱。此后的岁月中,她独自一人不停的为自己织寿衣,织了拆,拆了织,反反复复,只为打发孤独的时光,最后的她甚至看到了死神的样子并与之对话,想大家宣布自己的死期,并荒诞的对自己的葬礼进行了预演。

荒诞的爱情再次在阿妈兰妲乌尔苏拉姨妈和外甥奥利雷亚诺之间产生了,俩人的结合导致了诅咒的发生,一个猪尾巴孩子的降生,与此同时,经历百年沧桑的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到了尽头。最后,一群蚂蚁吞噬了整个家族。“经受百年孤独的家庭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习惯了保持孤独的骄傲姿态,所以当爱情来到身边时不是害怕就是承受不了,唯有通过与自己的亲属之间的荒诞恋情和情欲来满足自己。孤独是人性中深层次的特质,当感觉缺少另一半的时候,便是孤独产生的时机,于是追求爱情,希望可以通过爱情超越孤独的力量。然而,因为爱情和孤独犹如魔鬼和天使之于一体,爱情的痛苦便是孤独的痛苦。彼此对立却又相互补充。因为孤独而追寻爱情,也因为爱情而保持孤独。

☑二、自由与保守之间的孤独

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是马孔多的创立者,自从从吉卜赛人梅亚尔基德斯来到这个封闭落后的镇上,带来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先进技术和玩意,放大镜,炼金术……,他从此便醉心痴迷于研究上,以致最后的发疯,把自己绑在在一棵栗子树下疯癫的活到死。

奥利雷亚诺的妻子费尔南达出身贵族,一直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布恩迪亚家族的现状,然后最后也只能无功而终。费尔南达的女儿梅梅 被送往修女院接受基督教义的熏陶,另一个奥利雷亚诺则被向着教皇的方向培养。

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可以说是对外来文化的象征,一个渴望接受外来文化,一个则希望通过自身的文化形态,改变布恩迪亚家族的现状乃至马孔多人们的意识形态,最终个人的努力始终无法扭转强大的家族影响。他们是孤独的。

奥利雷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了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的战争,进行了三十二场大大小小的打仗,在战争中因为一夜风流而留下17个私生子,为了辨认他们,在他们的额头刻上十字印记,最后在为何而战的疑问中靠打造小金鱼排遣寂寞,不断的做好,融化,然后再重复,周而复始,最后在孤独中死去。

☑三、理想与现实的孤独

美人儿蕾梅黛丝天生单纯烂漫,光彩照人,美若天仙,纯洁无瑕,崇尚自由生活,好洗澡,经常在家里面裸体着自由出入,看到男人直视其胴体而又浑然不觉羞愧,凡是爱上她的男人都会死去,她蔑视家族陈规陋习,因为与家庭规制格格不入而显得孤独,最后随着一袭白色床单升天而去。

若说蕾梅黛丝的刻画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特征,并且因此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孤独,第一代乌尔苏拉则是一种现实的孤独,她勤劳,善良,干练,有主见,态度积极,富于很强的进取精神,从事小糖果生意来养家,不惜将积攒的金币挖出来支持第一代布恩迪亚的研究,当第二代何塞阿尔卡迪奥离家出走时,苦苦寻找其丢失的孩子,含辛茹苦的收养奥利雷亚诺上校的私生子,阻止和警告何塞阿尔卡蒂奥与丽贝卡之间的爱情,即使到了失明的时候,也仍在自己坚韧的毅力下支撑着布恩迪亚家族,被她的第五代孩子们戏弄和玩耍……然而这位长达120岁高龄的女性仍然摆脱不了布恩迪亚家族成员孤独命运的拖累,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不过是从零到零的结果。她也是孤独的。

孤独的根源在于什么?

这本书即是答案。

第五篇: 建党百年砥砺前行读后感

《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写真

内容简介:《百年孤独》主要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最后走向湮灭的过程。马孔多是这个家族主要的居住地,马尔克斯通过对家族的兴衰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进程。但在这个家族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孤独,或许从整体来看整个家族就是一个孤独体。这是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甚至出现了不伦之恋。并且,更加魔幻的是凡是叫奥雷里亚诺的男性都是性格坚韧、沉稳的,而叫阿尔卡蒂奥的男性都是狂躁、放纵的,这似乎就是一种命运定论。这部作品营造的氛围是令人绝望的,马孔多从宇宙湮灭,再也不会出现。读过本书的人都会深深以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换而言之,《百年孤独》想要表达的是孤独永远是永恒的,人的切快乐和欢愉都是短暂。人如果不能面对孤独,就不能永生。孤独才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具备忍受孤独的人才能读懂自己的内心。

读书心得:作为一部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叙事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在相当程度上为中国当代小说确立了一种文本典范。时至今日,其塑造的祥和宁静小镇和背后隐藏的残酷现实两相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依然对我们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1967年,在历经十五六年的构思和两年多的精细打磨与提炼后,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终于得以将自己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出版。1982年,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久也终于被翻译成了中文传入中国。对于刚走出“文革”十年所形成“封闭社会”不久的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书中描写的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人民在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中的孤独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内心的孤独世界。同时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也让文革中的中国文学家们简直惊呆了,长期处于禁锢状态的小说家们才意识到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从时间上来看,作品分别就未来、过去和现在这三个层面上的百年人与事进行了循环式的叙述。因为作品的时间跨度之大,阅读中读者很容易落入作者马尔克斯利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所编织的时间罗网。在书本的很多地方看似娓娓道来,实则构思精妙,环环相扣,在作者巧妙的时间安排下所叙述的场景、人物、故事绵绵不绝、排山倒海般向我们推来,简洁紧凑的叙述让人看得没有喘息的机会。但是,阅读之后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这整个过程是充满乐趣的,我们看透作品时而现实,时而鬼神,时而魔幻,虚虚实实背后的超现实真实,同时也看透作者诙谐、超然、冷静背后的痛苦和孤独(引用文献:侯杰;《百年孤独》中隐喻梦想与残酷现实的反差[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2):1-3.)。

这样的《百年孤独》与其说是以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为描写线索,向读者展现了哥伦比亚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倒不如说是以循环式的叙事手法在文学领域铸就了新的“叙事的革命”。有句话说得好,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写得好不一定等于伟大,但伟大则一定写得好。在我看来,《百年孤独》的伟大在于它继承了卡夫卡式的叙述方式的同时,也开创了自己独有的叙述方式。在学习卡夫卡的基础上,加西亚•马尔克斯同样开创了另外一片叙事天地,也就是被国内以莫言等人为代表所继承和学习的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半因果”,即很小的原因,导致一个很大的结果;或者说一个很大的原因,却只出现很小的结果,也就是事情因果的不对称。以书本的开头为例: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作者的观察视点是立足于某个不确定的“现在”的,以一种预言式的笃定的语态(多年之后、准会)描述未来的情景,而后通过未来的奥雷连诺上校的视角,对过去进行回顾(遥远的下午)。这种回环式的视角,在保留了作品的叙事性同时,极大程度消解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悬念。

同时,在阅读此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同角色重复出现的人名了。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是强壮、重视肉欲、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瘦削、执着于追求真理、坚韧、理性的。作者通过大量重复使用相同的人名,并且在情节上设置乱伦的情节,消解了人物形象的个体性,刻意让读者对角色身份,形成模糊混乱的认识,使小说呈现的,不仅仅是多个个体的经历,而是一个大家族所共同面临的孤独困境。

作为一部非同凡响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凭借着将现实与神奇巧妙结合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被誉为“继《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引用文献:顾连梅;为了梦想,执着孤独—《百年孤独》读后感[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Z1):95-96.)。读者最直观体验到的是作者在面对整个国家封闭、落后、愚昧和腐败的时无法找到解决方案的无助感。当下我们阅读此书的意义在于可以清晰认识到避免封闭和愚昧的重要性,而不是让当初鲁迅先生奋力疾呼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重现我们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推荐访问:砥砺 建党 读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