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福州吴钦明范文五篇

福州吴钦明范文五篇

时间:2022-05-16 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全市共辖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福州吴钦明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福州吴钦明5篇

第1篇: 福州吴钦明

吴汉明 中国“芯”

  从2001年到2014年,我国芯片制造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从10年缩短到了3年。这正是吴汉明从美国回到中国扎根芯片事业的14年。“痛并快乐着,如果人生再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样走一遍。”说到自己的经历,吴汉明深有感触:一边是60多项发明专利、90多篇专著和论文的丰硕成果,一边是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体重至今未恢复正常,吴汉明却并不后悔。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最新一代的20纳米产品也将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问世,达到国际主流先进水平。

  跳槽挪窝最终锁定中国

  1978年,吴汉明成为“文革”后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研究生,理学硕士、工学博士学成后,他留在中科院担任副研究员。1989年,被公派出国,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半导体等离子体工艺博士。

  1993年完成学业后,吴汉明回到中科院,但他发现,由于经费紧张,研发项目无法展开,心急之下他就直接找当时得院长周光召,张口就要20万元。那时一个所的研究经费也往往不到几百万元。没想到,周光召批给了他13万元“巨资”,吴汉明的研究拿到了国家专利,还被破格提拔为研究员。

  1995年,吴汉明到美国阿拉巴马一家公司工作,上手就是50万美元的项目,两年便研发出一套等离子体工艺模拟的软件,并成功销售。但吴汉明感觉自己接触不到最前沿的技术,于是跳槽到硅谷;1999年,“不安分”的吴汉明又加盟英特尔,但工作没有想象的顺利。

  一次偶然机会,吴汉明见到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听说能“直接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0.13微米技术做起”,他感觉中国半导体真的发展起来了,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

  十年连续跨越四个技术代

  “有平台,有做头。”吴汉明迫不及待地回国了,开始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的十年”。

  2001年,吴汉明担任中芯国际技术研发中心先进刻蚀部总监,负责0.13微米刻蚀工艺部分。当时国内的主流技术是铝互连,没有一家企业会做铜互连,“如果做不了铜互连,0.13微米以下的技术就做不了,就永远进不了纳米时代。当时很辛苦,几乎每天都得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功夫不负苦心人,两年后,中芯国际率先在中国实现了铜互连。

  在那之后,中芯国际的纳米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接连跨越四个技术代:0.13微米、90纳米、65纳米、45纳米。我国集成电路制造真正进入了纳米时代。

  跨越四个技术代在如今说来轻而易举,但这当中,每个技术代都有上千道工艺,其中的大部分工艺要重新试验,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从90纳米做到65纳米的时候,试验有三万多次。一次试验成本至少几百元,总共花了十几个亿。”

  不光是成本,遇到的难题也不计其数。“比如在做镍化硅技术时,卡住了,两个月,横竖都没进展。”吴汉明回忆,当时,硅谷、国内高校研究所的专家都请来了,就是没有突破,“最后在无数次反复试验下,才发现是预清洗方法不对,工艺参数没调好。”就在这样完全独立自主研发下,几百个人做了近四年才完成。

  2014年20纳米产品问世

  目前,这些纳米成套工艺已经显现其巨大的经济效益了,0.13微米产品累计销售30多亿元,仅一年多,65纳米技术的直接产值达5亿多元,促进设备材料等的间接产值3.8亿元,45纳米产品也即将量产。

  “20纳米成套工艺技术的基本结构已经完成,希望2015年产品能问世。”吴汉明说,20纳米工艺技术将是我国半导体技术上的一个里程碑,“新一代芯片要求是工作电流增大,但漏电量要更小,而这两者是矛盾的,用传统的工艺做不下来,必须开发20纳米,用高K金属栅工艺技术,才可以实现。”吴汉明说,“今年,要让65纳米产品大量提升,形成更大规模的生产,从现在的每月6000片提升到超万片;20纳米产品要实现小规模量产。”

  “现在与国际前沿技术差了约三年,国外20纳米生产已经初成规模。从10年差距到3年差距的追赶没有那么困难,但是从3年再缩小差距,难度就越来越大了。”吴汉明既满怀期待又感慨地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芯片产业从设计到制造到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核心技术缺乏、企业融资成本高、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依然严峻。“这其中有技术难以追赶的现实原因,也有相应政策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吴汉明说。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设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切实助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让为“中国芯”而奋斗的吴汉明兴奋不已:“规模高达1200亿元的基金肯定会对芯片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助力作用。”不过,谈到政策的落地,他也不无忧虑:“芯片制造需要的投入高,如果按照以往撒胡椒面的做法,龙头企业难以得到有效扶持,政策的效果恐怕将大打折扣。”

  在不知不觉中,吴汉明已经把个人的喜怒哀乐和中国芯片事业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人的一生很短暂,只能做几件事,对自己喜欢的事情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

  对吴汉明来说,芯片行业就是这样一件“喜欢的事情”。“做这一行可以把个人命运和公司命运乃至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个人命运才有可预测性,才更有意义。”

  谈到获得201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一荣誉,吴汉明说:“既然国家肯定我,支持我,我就会尽全力完成好自己的任务,因为我现在身上有着国家荣誉和科技进步的责任。”

第2篇: 福州吴钦明

观察 从徐明到吴小晖

石按:以下为重庆崩盘后,我友左志坚为《21世纪经济报道》 撰写的社论,时为2012年4月20日。经典三国单机王移植手机上了 广告 老左说:徐明的故事不过是胡雪岩和张荣坤的翻版,所谓的人脉经营可以让自己的商业大计插上翅膀,却也容易产生路径依赖,饮鸩止渴成为政争中待宰的羔羊。胡雪岩亡于李鸿章左宗棠权斗,张荣坤落马于XXXX之争,而今徐明不过是“胡雪岩陷阱”的庸俗翻版。当市场依附于权力,胡雪岩这类以人脉得志的企业主必然是在给自己刨坑,胡雪岩下场凄惨,却至今仍被人视为商业偶像,不得不说我们的商业文明,依然处于农业时代,这是穿一百根爱马仕皮带也改变不了的可悲事实。至而今,老左早已离职,张荣坤或许还在服刑,徐明已经作古,张徐两位的老板和刊登这篇社论的报纸总编也都还在狱中。诚如老左所言:福布斯富豪榜上,找一个做上游和政府工程的民企,如果这个人还特别低调躲着媒体,你就可以坐等他出事了。所以6年前的社论,把人名换成胡雪岩、张荣坤一样适用,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几年后,还能用到。 展开剩余78% 到如今,换成吴小晖也一样适用。徐明启示录:“关系密集型企业”的悖论自3月15日,大连实德集团董事长徐明“失踪”以来,这家曾呼风唤雨的民企陷入了空前的质疑。徐明以21岁少帅之姿创办实德集团。初以冷库工人跃击商海,涉猎机械工程及家电生产,凭大连土石方工程完成原始积累。尔后进入塑钢产品领域,并收购国内最具实力甲A球队,扬名天下,也获取了一般企业难得的诸种资源。在进军足球界之后,徐明的商业帝国也开始急剧膨胀。2002年开始,实德先后进军石化、金融保险、地产业,其中自有一番曲折。但至2011年,英国人胡润计算的富豪榜中,徐明身家已高达140亿元之巨。其时,徐年仅40岁,其兴可谓勃焉。徐明从一名富足的小企业主,倏尔成为商业帝国的掌舵者,这类故事在今日之中国并不鲜见。甚至,徐明这一类企业家也有相似的脸谱。他们少年得志,却懂得低调行事;出手神秘,往往动辄百亿。更关键的是,其迅速做大的领域,例如金融、地产、石化,并非普通民企可以染指。进入这类行业,无论是土地、贷款等要素的获得,还是各个行政部门繁琐的审批手续,皆非普通民企可以胜任。更重要是,一些垄断领域的牌照,需要相当深厚的政府公关能力。类似这样的企业可称之为“关系密集型”企业。中国入世这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即有两类鲜明的代表。一类是生存在行业的中下游,依赖人口红利,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遍布沿海,他们依靠勤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虽然饱尝艰辛,但活的相对安全。另一类,即为实德这类“关系密集型”企业。他们往往有着艰辛的第一桶金,因而在“做大”的诱惑之下铤而走险,依靠“特定权力关系”获取超大项目所必须的行政资源,进而在一些行业里(如金融、基建)等领域提前布局,获取超额回报。在中国特殊的营商环境中,“关系密集型”企业的行为极难拿捏。在徐明之前,地产、金融、能源、基建等领域,已有太多年轻的福布斯富豪骤然落马。徐明正是从早年的“劳动密集型”领域,进入“关系密集型”行业。一旦进入后一领域,就意味着日进斗金,但也面临着复杂的政商关系。要处理这类关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也需要老辣的政治眼光,遂有民营企业家必须是政治家的说法。在中国,一些政商关系处理的比较好的企业,一方面必须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这是现实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又不和特定的权力主体捆绑过深,保持自身的底线。而从媒体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徐明的商业帝国虽然庞大,却并不稳固。脆弱的资金链,复杂而隐秘的与权力的关系,暴露了徐明商业帝国的泥足所在。不过,在追问实德系病灶所在之时,也要反思为何在那么多神秘富豪锒铛入狱之后,仍然有徐明们前赴后继,在类似赌场的“关系密集型”行业中起落浮沉。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中,企业家的职责应是专注经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而非苦心经营人脉,以投机之道一夕暴富。事实上,“关系密集型”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在一个公平透明,法治健全的商业社会中,自有市场配置各类资源,而无需“关系”的人工介入。换而言之,像实德这样的企业,如今陷入危局,固然实德系操盘人难辞其咎,实德所寄生的商业环境实为根本。如果上游领域没有垄断,如果民企借贷被一视同仁,如果土地招标透明公开,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也就没有企业家的“被失踪”,以及“关系人”的落马。解决中国特色的“关系密集型”行业问题,必须有赖于更进一步的改革。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政商精英已经明白,这类行业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因为存在着权力错位越位之势,改革未能深入。解决这一问题也别无他途,只有继续改革。否则,仍将有人步徐明之后尘。篇末插入硬广,扫码可关注老左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后做的创业公司【小小财技】,以教小白各种薅羊毛财技为主。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第3篇: 福州吴钦明

明 吴门画派鼻祖沈周作品

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文/单国霖“吴门”,历来是文人荟萃的渊薮之区,也是文苑艺林画家的辈出之地。15世纪,中国画坛出现了以沈周为代表的被后人称之为“吴门画派”的崭新艺术流派,这是个既有文人画家,又有职业画家、画工的群体,他们蛰居艺林,主攻山水,追宋元,窥晋唐,书画兼并,既赋文化内涵,又品书卷气息。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画沈周半身像》,系沈周八十岁时由苏州当地职业画家所绘。明代“吴门画派”的开创者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诗、书、画兼长被认为“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明代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将其推为“神品”。沈周又是吴门画家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他在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加以光大和开拓,建立起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念,新的审美类型,反映出他那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理想和感情。明 沈周 纸本水墨 杖藜远眺图38x59cm,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活跃着一批画家,他们在“浙派”风靡一时之后,继承元末江南地区文人画的传统,创立具有时代气息的文人画新潮流,后世称之为“吴门画派”,沈周是这一画派的创始人。沈周,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近阳澄湖)人。出身于文人世家,祖父澄、伯父贞吉、父恒吉,都未应科举,依靠开垦和租赁田地为生。沈周生活的时代,明王朝的政权已得到巩固,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沈周对于汉族统治的朱明王朝是采取拥护态度的。他一生不应科举,隐身乡里,其实是惮于明初治吏的峻刻和畏惧官场争斗的险恶,所采取的一种韬晦保身的处世方式。沈周以儒家道德规范律己,对父母兄弟尽孝悌之道,为人诚挚宽厚,乐于济人之难,善于奖掖后进,他结交的朋友不少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又和一些朝廷显宦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沈周高洁的人品、恬淡温和的性格以及诗文书画的广博才能,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尊敬,誉重吴中,流播四方,自然地成为吴门艺苑的宗师。明 沈周 石竹图 纸本 60x48cm贞吉、恒吉兄弟工诗善画,绘画师从杜琼,杜琼山水师法王绂,上追王蒙,远宗董巨。故贞吉、恒吉画风亦源于王蒙、董巨。沈周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父辈的亲授,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他师从学问渊博的陈宽学习诗文,绘画得到杜琼、刘珏的指导。同时他广交文友和鉴藏家,在友人家里观赏到许多宋元名画,对传统深加研习。同时,沈周重视体察自然山川,他曾在一部自画册中题道:“今之画家无不效法宋元,而竟不得其奥解。余尝梦寐深求,间为入室弟子,余未越其藩篱也。此册自谓切要,循乎规矩格法,本乎天然,一水一石皆经耳目所睹,记传其神采。”继承传统和师法自然两者并重,使沈周的绘画突破前人藩篱,开拓出新的面貌。明 沈周 山水册纸本29x34沈周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尤以山水画成就最著。沈周的山水画题材广泛,从主题内容来归分,大体可分为访胜纪游、文会雅集、书斋别墅、寻访送别、游冶山川等类型,此外还有师古的仿古山水。沈周一生游履并不广,主要活动在江苏、浙江一带。他经常游览吴中和江浙等地名胜,创作了诸多访胜纪游的佳作。如《两江名胜图册》、《苏台纪胜图册》、《吴门十二景册》、《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天平山图轴》、《灵隐山图卷》、《张公洞图卷》、《千人石夜游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等,写出江南山明水秀、草木葱茏的绮丽风光,同时传导他的主观情绪。如他六十一岁(1487年)所作《西山纪游图卷》,描绘苏州洞庭西山丘壑起伏、山路迂曲、泉流淙淙、湖水空阔、村舍掩映的秀美景色,颇具现实感,并抒写畅神适意的情趣。如他自题中所说:“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时时棹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弥日,少厌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寻其迹,辄放笔想像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留几格间自玩。”又如五十九岁(1485年)所作的《湖山佳趣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绘写丘壑起伏、溪流湍急、树木郁茂、江水广漠、雁群掠空、山麓间掩映村舍板桥凉亭的景色,是他从浙江西湖游归后纪游之作,将浙中湖山的秀美景象与自己畅神怡适的情感融合成一体,为游览山水之佳作。明 沈周 椿萱图 绢本 92.8x170cm 安徽博物馆藏沈周一生沉潜于诗文书画,乐于和文朋画友相聚唱酬。在他的作品里,出现大量描绘文人雅集和庭园、书斋的题材。表现文人雅集的典型作品,如《魏园雅集图轴》(1469年)(辽宁省博物馆藏),绘写他和刘珏、陈述、祝颢、周鼎、沈侗轩等人,在魏昌家魏园会饮、赋诗、作画时怡然自乐的情景。《雪夜宴集图卷》绘写杨循吉、赵立夫、陈景东等友人雪夜过访沈周,于客堂宴集的情景。明 沈周 瓶荷图 纸本 144.3x60.7cm 天津博物馆藏送别类山水图,有成化十五年(1479年)送别吴宽的《吴文定公送行图卷》,弘治十年(1497年)又为吴宽画《京口送别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两图绘江边舟船待发,送行者或在岸边揖手相送,或在船舱依依话别,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他和至友吴宽离别时的缱绻情怀。此类作品还有弘治四年(1491年)写沈周、文林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弘治五年(1492年)送宫谕王鏊还京的《送行图卷》、十一年(1498年)送文林(文徵明父)赴温州任的《虎丘送别图卷》等,都反映出文友之间的真挚友情。明 沈周 石竹图 纸本 60x48cm明中期,苏州地区随着经济的发达、财富的积聚,豪门富贾营造花园别墅的风气盛起。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自嘉靖六年至十七年,营建了十二年时间,园主王献臣曾请文徵明规划造园。一些官员和文士也仿效此风,即便是几间茅屋,也题上一个文雅的堂斋名,布置精巧的花木湖石,构成雅致的居住环境。当时苏州私家花园多达二百多处。如杜琼结草亭于乐圃东隅,名“延绿亭”;刘珏在齐门外依水叠石为山,号“小洞庭”;王鏊在洞庭山建别墅名“招隐园”;沈周在相城筑“有竹居”;文徵明居处名“停云馆”等。这些书斋庭园,是文人生活和举行聚会、观赏书画的场所,很自然地成为画家们喜画的题材。沈周为老师杜琼所画的《东原图卷》,绘写临河坡地上一所丛竹林木翳阴的草亭,即“延绿亭”,简朴又幽静;《东庄图册》(南京博物院藏)画吴宽父亲孟融在阊门内的别墅及周围景色,别墅只是柴栅内几间平屋,更多篇幅以写实的手法直现江南田园风光。此外,《岸波图卷》(苏州博物馆藏)画傍山依水的文人别业,文士踞坐室内,桌上堆满书籍,颇有“高秋气爽啜茗长”的诗意。明 沈周 四松图册页纸本154×60.3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成化、弘治以后,苏州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生活安定,文人热衷于会饮、品茗、垂钓、听泉、赏花、观月、访友、游冶山林等文化型的社交消遣活动,这类文人雅事都在沈周的笔下得到表现。如《盆菊幽赏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绘写画者与二位友人在郊外茅亭把酒赏菊的悠然情景。《一坞杨梅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描写作者与友人薛尧卿去杨梅村坞采摘杨梅,因时节已晚,只采得一颗尝味,然而并不懊丧,并为此事作图,在题诗中戏谑地道:“属厌往腹宜为少,适可濡唇不在多。”意在偕友游览尽兴已足矣,不在尝梅多少,传导出文人交际的怡然心态。《桐阴乐志图轴》(安徽省博物馆藏)画江岸桐阴下,文士盘坐船头垂钓,图上题诗道:“钓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将万事轻。若使手闲心不及,五湖风月负虚名。”即将垂钓看作是一种精神休闲活动,并不在于钓鱼的收获,意在养心怡神,领略五湖风光之美。此外,并有《听泉图卷》、《柳阴垂钓图轴》、《汲泉煮茗图轴》、《策杖图轴》、《泛舟访友图卷》、《桐荫濯足图轴》等,俱表现出高雅闲适的情趣。明 沈周 魏园雅集图 轴 纸本设色 145.5x47.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他在这些山水画里,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挚爱之情和怡性养情的文人雅趣。就如他在《写生图册》中自题道:“我于蠢动兼生殖,弄笔还能窃化机。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若以画求我,则在丹青之外矣。”沈周的山水画构图力求平稳,于平中求奇,境界宁静优雅,充溢着平和怡适的情调,而与元末文人画家的隐逸山水所传导的枯疏空寂的意境迥然相异,注入了入世的怡悦之情,体现了明中期在野文人对自身人生价值和文化精神的充分肯定,这是他所处时代文人精神心理通过绘画形式的映现,他的艺术情趣为吴门画派建立起美学的典范。明 沈周 辛夷墨菜图卷纸沈周的山水画在技法风格方面,经历了前后的衍变,苏州博物馆“石田大穰——明四家之沈周特展”所选作品大致涵盖了他早、中、晚各个时期的风格面貌,得以一窥他山水画艺术的演进脉络。文徵明曾阐述沈周的绘画风格递变说:“自其少时作画已脱去家习,上师古人,有所模临,辄乱真迹。然所为率盈尺小景。至四十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矩度点染,不若向时精工矣。”明 沈周 辛夷墨菜图卷纸沈周四十岁以前之作,受杜琼、刘珏和父辈影响较深。如《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藏),自题“辛巳(1461年)为碧天上人赠”。是年三十五岁,为传世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画法从杜琼直追王蒙,山峦重叠繁复,皴染稠密,多用柔婉的披麻皴、解索皴等,反映他早年精谨缜密的风格特点。又如三十八岁所作《幽居图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画山麓溪旁的幽居景致,布局接近刘珏的《清白轩图轴》,技法仿王蒙,又取巨然法,勾斫笔致细碎峭利,皴笔柔长,点叶密集,此图体现出他早岁山水谨细和稚拙的笔意。《采菱图轴》(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是他丙戌年(1466年)四十岁时之作,图式取倪瓒一水两岸简洁布局,笔墨师杜琼和董巨,山峦勾皴圆浑柔长,赭石、花青轻染。此图意境的清寂冷逸沿袭着元代隐逸山水的主题。但若细细比照,可看到沈周的用笔稍加粗重,趋向简练和豪放,已经开始流露出他自己的性格。明 沈周 秋葵图沈周四十岁以后拓为大幅,不仅是指尺幅的扩大,同时包含着笔墨从较工整细密向雄浑简劲的演变,这一转变期大致延续了二十年。在此期间,他继续学习董巨和元四家,同时于宋青绿山水,马远、夏圭流派的刚健粗简画法,兼收并蓄,丰富自己的表现技能。《九段锦图册》(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是沈周用心学习宋元大家的师古之作,其中《采菱图》一段上有其师杜琼题识,谓“继南(沈周之弟)出其兄所画采菱图求诗”,署年成化七年(1471年),时年杜琼七十六岁,沈周四十五岁。此九段锦原为九幅,现存六幅,为仿宋惠崇、赵令穰、赵伯驹、元赵孟頫、赵雍、明王绂等家,佚去仿李成、王蒙、吴镇三幅。内中既有青绿山水,又有小景山水、青山江树、枯木竹石等画题,技法力学各家,颇得神韵。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 菜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外,他四十七岁画有《仿董巨山水轴》、四十八岁画有《临吴仲圭峦容山色图轴》、五十八岁画有兼取黄公望、倪瓒的《溪山秋色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此外,他研习倪云林也颇为用心,先后画过多幅仿倪作品,然而往往用笔过于劲强,以致他的老师陈宽有“落笔太过”之评。特展中选入他四十七岁(故宫博物院藏)和五十三岁(上海博物馆藏)时画的《仿倪山水轴》,布景采用倪氏的一水两岸图式,笔法简疏劲峭,墨色干淡,然较倪显得凝重劲健。他自己曾说道:“倪迂标致令人想,步托邯郸转谬途。笔踪要是存苍润,墨法还须入有无。”倪云林那种若淡若疏、似嫩实苍的画法,是与他所要表达的幽寂虚空意境相匹配的,而沈周所追求的意境以浑厚苍郁为主,因此很难与云林契合不二,这种“步托邯郸转谬途”的画法,不应该视作他的缺点,恰是他个性特色的发挥。李日华对此有很中肯的评价:“沈石田仿云林小笔,虽树石历落,终带苍劲,而各行其天,绝无规模之意。所以较之孟端(王绂),终胜一筹。”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 芙蓉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广泛吸取前人的笔墨技法要素,加以融汇。正如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所云:“至启南而造妙,凡宋元名手,一一能变化出入,而独于董北苑、僧巨然、李营丘,尤得心印。”沈周中年时期,经过陶铸宋元各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概括来说尺幅由小变大,景致由繁复转简疏,笔墨由早期较谨细柔婉转向粗重劲健,中锋侧笔并用,长勾短皴兼施,同时他将仿古与自然写生汇为一体,构景多曲折萦回之势,并点缀行人、舟楫、草亭、茅屋等景物,注入人事的生活气息。呈现出气势清旷苍郁、笔墨苍润雄浑的风格特色。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 枇杷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五十八岁时自号“白石翁”,直至八十二岁去世,为他艺术晚年期。他晚年倾心于黄公望和吴镇,把黄公望的松秀,吴镇的粗豪,王蒙的缜密,马远、夏圭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凝等技法,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形成疏简、苍劲、浑厚、沉郁的风格。此期的作品如六十岁所画《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将董巨的浑厚、黄公望的虚和、吴镇的苍劲、倪瓒的幽淡、王蒙的缜密,交融在一起,笔墨丰富而气势宏阔,是一件集大成的佳作。又如《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作于六十六岁,景致简略,近处坡岸众人揖别,中部浩渺江面载一舟辞行,远方群山逶迤,境界开阔澄虚,笔墨洗练粗健,画风简洁苍润,雄劲浑厚,为他晚年典型风格。此外《虎丘恋别图轴》(1490年,无锡博物院藏)、《千人石夜游图卷》(1493年,辽宁省博物馆藏)、《京口送别图卷》(1497,年上海博物馆藏)、《灞桥风雪图轴》(天津博物馆藏)等,都是属于晚年画风的代表作。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 石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卧游图册之设色 平坡散牧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 乔木慈乌图轴 100.2×29cm 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并擅长书法,他初学沈度台阁体,中年后专攻黄庭坚,笔力劲挺,体势奇倔,同时又融入钟繇、王羲之和米芾的结架和笔法,趋于平稳和清俊。特展中沈周的书法作品不多,《行书五律诗轴》(苏州博物馆藏)是他晚年的书作,已是黄庭坚的体势,结字紧结,笔力劲健,同时又融入王羲之婉和、清峻笔意。《行书落花诗扇页》(上海博物馆藏)约是他七十五岁时所作,结体瘦长,中宫紧聚,笔力清劲,转笔方峻,时露圭角,气格雄健,已达到人书俱老的化境。此外,他各时期绘画作品中的题跋,也反映出他书法衍变发展的轨迹。明 沈周 庐山高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州画坛自洪武至成化约一百年间,是吴派的酝酿阶段,直到具有独创性大师沈周的崛起,才标志着吴派艺术的成熟。沈周又是吴门画家艺术观和人生观的指导者。他的画艺精博,在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能够加以光大和开拓,建立起明代文人画的美学理念,新的审美类型,反映出他那时代文人的精神气质、理想和感情,他理所当然地被推崇为画派的宗师。嘉靖年间苏州名士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评“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确定了他在画坛的崇尊地位。明 沈周 《京江送别图》 纸本设色28x15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4篇: 福州吴钦明

吴宗明和他的冬泳队伍

作者机构:潞安冬泳协会山西;

来源:游泳

ISSN:1000-3495

年:2013

卷:000

期:001

页码:P.I0009-I0009

页数:1

中图分类:G861.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冬泳;创始人;协会

摘要:隆冬,在银装素裹的太行山脉,在冰封两岸的漳河之滨,活跃着一群强健的冬泳健儿。他们宛如深雪里凌寒独自开的红梅,耀眼夺目,清香四溢。这支冬泳健儿队伍来自于由潞安冬泳协会。这里要说的是潞安冬泳协会创始人吴宗明先生。

第5篇: 福州吴钦明

《陈书吴明彻》
原文:
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明彻幼孤,性至孝,年十四,感坟茔未备,家贫无以取给,乃勤力耕种。时天下亢旱,苗稼焦枯,明彻哀愤,每之田中,号泣,仰天自诉。秋而大获,足充葬用。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及高祖镇京口,深相要结,明彻乃诣高祖,高祖为之降阶,执手即席,与论当世之务。明彻亦微涉书史经传,颇以英雄自许,高祖深奇之。
太建四年,征为侍中、镇前将军,会朝议北伐,公卿互有异同,明彻决策请行。总统众军十三余万,发自京师,进逼寿阳,齐遣大将军皮景和率兵数十万来援,去寿春三十里,顿军不进。诸将咸曰:“坚城未拔,大援在近,不审明公计将安出?”明彻曰:“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吾知其不敢战明矣。”于是躬擐甲胄,四面疾攻,城中震恐,一鼓而克,景和惶惧遁走,尽收其驼马辎重。
会周氏灭齐,九年,诏明彻进军北伐,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复敢出。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诸将闻之,甚惶恐,议欲拔军。适会明彻苦背疾甚笃,知事不济,遂从之,及至清口,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寻以忧愤遘疾,卒于长安,时年六十七。

译文:
吴明彻,字通昭,是秦郡人。吴明彻幼年成为孤儿,他本性最孝,十四岁那年,因感慨父母去世却没有坟地埋葬,家中又穷得无力筹办,就努力耕种。当时天下严重干旱,禾苗庄稼焦枯,吴明彻哀痛悲愤,每次到田里都大哭流泪,仰面向天诉说苦楚。到了秋天获得大丰收,足够满足生活及安葬之用。
到侯景侵犯京城时,天下大乱,吴明彻有粟麦三千多斛,但邻居乡人却饥饿不堪,于是就对各位兄长说:“现在草寇盗贼横行,人都难以考虑长久,为什么有这么多粟麦却不和乡邻共同分吃?”于是按人口平分,自己分得的这份跟邻居分得的同样多。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就躲避走开了,靠这些粟麦活下来的人有很多。等到高祖镇守京口时,高祖十分诚恳地与吴明彻邀约相交。吴明彻于是去拜见高祖,高祖特地亲自为他走下台阶迎接,拉着他的手坐在一起,与他商讨当世的根本大事。吴明彻又曾略微涉猎过一些史书经传,很有一股英雄自许的气概,高祖非常赏识他。
太建四年,天子征召他为侍中、镇前将军,适逢朝廷商议北伐大事,公卿官员彼此意见不同,吴明彻力排众议,朝廷最终决定北伐,吴明彻自请出征。总领各路军马十三余万,从京城出发,进军迫近寿阳,齐派遣大将军皮景和领兵数十万来救援,在距离寿阳三十里的地方,停兵不进。诸将都说:“坚固的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强大的援兵又在附近,不知明公将怎样定计?”吴明彻说:“行军作战贵在快速,可是他们却搭建军营停止前进,自失锐气,我断定他们不敢作战,这

是十分明显的了”。于是亲自穿戴盔甲,指挥四面急攻,城中军民震惊恐怖擂鼓冲锋一次,就打下来了。皮景和惊慌恐惧奔走逃遁,(吴明彻)缴获了他的全部骆驼马匹和军用物资。
适逢周氏灭掉了北齐,太建九年,朝廷下诏书命令吴明彻进军北伐,吴明彻行军至吕梁,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率部抵抗,吴明彻多次打败了他,梁士彦于是退兵守城,不敢再出战。北周派遣上大将军王轨领兵救援梁士彦。吴明彻的将领们听说了,非常恐惧,纷纷议论撤军。这时恰逢吴明彻苦于背部患了严重疾病,估计这次北伐成功不了,于是依从了他们的建议,当退到清口时,官兵都已溃散,吴明彻力穷势迫,只好就擒。不久因忧愤交加而得病,死在长安,这年他六十七岁。


推荐访问:福州 吴钦明 范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