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通用5篇)

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通用5篇)

时间:2022-05-18 17:15:02 来源:网友投稿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 G. 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5篇

【篇1】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教育改革的核心

  试题:

  是______.

  A.资料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答案:c

  解析:

  “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段话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这个方向点,紧紧抓住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点,找准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点,用心贯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快速用好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这个支撑点。

  【相关阅读】

  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推进十多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和效果。然而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课程改革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与之配套的资源建设跟不上,应用效果更是难尽人意。

  一是高效课堂落地难。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课标,用着老教法。学校以升学率作为各项考核的第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授课依旧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不思考学生的感受;学生依然是被动学习。有些学校名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有名无实”“有形无神”。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

  二是课程建设落地难。大多数学校关注课程改革,但有一些学校徘徊观望,畏缩不前。学校缺乏课程规划,对课程实施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目标,教师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等缺少整体规划;对如何依据学校实际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如何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潜力开发并实施校本课程,如何科学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缺乏认识、缺乏行动。

  三是教师专业发展难。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能与改革需求相适应,究其原因,是政府重视不够,教师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处理好新旧教育思想的矛盾,新旧教学方法的矛盾。一些教师在生活上不顺心,表现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与家庭生活的失衡,教师个人身心健康的失衡等。另外,教师职业实际与社会宣传的反差及过高的社会期望值等也对教师产生了巨大压力。

  四是新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难。不少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平台,缺少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平台不会用。部分学校信息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资源不配套,信息化平台不能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即使学校信息化设施十分完善,但信息化平台也不愿用。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任重道远。

  课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区与学校有以下特点

  一是顶层设计。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整体规划,分层推进,重点实施。做到“五个明晰”,即明晰原则、明晰思路、明晰目标、明晰实施的资料与路径、明晰职责人及激励评价制。

  二是课程整合与实施。首先,国家课程要校本化。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透过选取、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贴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金太阳教育二轮专题课模式:科学设计专题——构建体系、详简适当;透过目标引领课堂——明确目标、依据考纲;透过创设问题情境——素材典型、问题科学;透过课堂讨论探究——学生学习、多维互动;透过归纳基本观点——准确精炼、规范全面;透过典型问题诊断——解剖分析、提高技能;透过强化专题检测——熟练运用、提升潜力等,从而有力地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其次,学科课程要层级化。学校领导与学科教师要有学科整体视野,有学科规划,要实现学科内深度融合。透过三年一体化的学科规划,整合每个学科的目标、资料、评价及资源,实现学科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考试选取实现目标、资料的分层分级,实现学科课程层级化。再其次,校本课程要特色化。学校依据学生兴趣、选拔需求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潜力,开设课程超市,建设校本化课程;学生选课走班制,实现课程建设的特色化,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是找准突破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突破点在课堂。资源汇聚在课堂,关注点在课堂,质量提高也主要看课堂。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是破解课改这个难题的突破口,也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加速器。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

  要明确课堂的目标。要抓课堂的两个核心,即给孩子学习的工具和为学生带给学习的阵地。个性化的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学习的阵地就是高效学习小组。高效的学习小组建设务必做到“分组有原则,团队有组织,小组有文化,座位有模式,人人有职责,事事有评价”。

  要用好三支队伍。即班级管理小组、学习小组和科研小组。透过管理小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升”落地生根。透过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现实。透过科研小组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实现教学相长。

  要把握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的维度,教师教学的维度,课程实施的维度与课堂文化的维度。学生学习的维度透过观察学生的准备状况、倾听状况、互动状况、自主状况与目标达成状况来实现。教师教学的维度透过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学习思路与方法的引导、学习兴趣的诱导、学习过程的督导与学习困惑的辅导来实现。课程实施的维度透过教师对课程目标的把握潜力、课程资料的实施潜力、课程评价的运用潜力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潜力来实现。课堂文化的维度主要是透过师生的思考、课堂的民主氛围、课堂的创新表现及课堂特色体现出来。

  四是抓好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的支持度、参与度与行动力度。这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推进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切入点。

  教师自身也要清楚,“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只有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透过宽厚的教育理论,广博的相关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素养与教育技能;透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决定力,缜密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不竭的创造力,高明的协调力,强大的自控力,醉人的亲和力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情智素养;透过自我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途径才能成就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五是用好支撑点,以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应对扑面而来的、以教育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革命浪潮,教育信息化为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带给了一个很好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新教育、新课程、新高考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它对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也是新课程新高考的部分目标要求。教育信息化中简便、实用的操作平台,可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带给超多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带给优质、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人文的教育教学模式,及时、有效的指导服务。

  新技术、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实质上是国家引领的一场教育革命。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要有十分的胆略与气魄,用心投入课程改革的洪流,去实践、行动和奋斗。

  多措并举推进学校教育与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展。”这段话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这个方向点,紧紧抓住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这个关键点,找准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这个突破点,用心贯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切入点,快速用好教育信息化助推课程改革这个支撑点。

  一是把握方向,推动育人模式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社会职责感,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这就要求在新时期、新课程的背景下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管理形式将发生变化。“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将构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为适应这一模式的变化,需要构建新的人才考录模式。

  其次,教的方式将发生转变。网络教育、数字化学校、在线教育、云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研修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教育教学方式将应运而生。教育阵地也会从学校教育拓展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再其次,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将变为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家自学、教师教和学生自主学的混合式。学生的学习途径更多地体现为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学习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

  二是抓关键点,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推进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务必解决好学生需要什么,学校能做什么,学校如何做好等问题。中央教科院杨宝山教授认为,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依据看待课程学习;从学校的角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审视课程实施;从育人的高度,以课程实施为依据进行顶层设计”。

【篇2】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谈教育改革的体会:我与教育改革共成长

  时间犹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青春已逝、时间已消。在时间飞快流逝间,掐指一算,我踏入小学教师这一行列已有17年。17年的教学生涯,我伴随着教育改革走过了教育事业的风风雨雨……
  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上课”简单地说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后来我对这一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入了一新的名词——“课改”,回首我们xx县教育改革路,几多感慨几多快乐,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我的心灵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磨练,尽情体验着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种种希望与激动,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小插曲,也曾有过不少关于我的教学故事呢!下面就教育改革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吧。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记得刚踏入教师行列时,我是在村小学教学的,对教学一脸茫然的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有经验的老校长。老校长满脸微笑的对我说:“小梁,你不用紧张,上课很容易的,老师讲学生听就行,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就能上好课。”这样的教学思想一直跟随了我几年。但是随着新课改浪潮的袭来,再加上我来到了中心校上课后,使我立即觉得自己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育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师要迅速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为了让我县所有老师都迅速转变角色,教育局组织了许多培训,如新课标培训,参与式教学培训等,通过参加这些培训,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课堂就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更好的体现这一课改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多提问这些学困生,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慧眼识泰山”——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
  当好一名小学老师并不容易,不仅要有一双鹰一般锐利的慧眼,还要有一对兔一样灵敏的耳朵,才能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自己的观察随时按需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当“警察”的角色,时刻抓出课堂上一些不听课的“不法分子”。因为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是长久的,虽然他不在课堂上大吵大闹,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或搞小动作的习惯还是有的。此时,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然有一小部分钻空子,课堂上松懈,这些问题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高效性,整个课堂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决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种现象发生。
  2、“学得方法,受益终生”——做好学习指导
  (1)奖励诱惑,激励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指导。比如,这个学生的坐姿有进步,这时你就要给予肯定及鼓励。有时还要增加辅助激励指导,这种辅助指导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我刚接手低年级的教学时,没有摸索出低年级的孩子的特点,因此课堂上学习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佳。一次我有幸参加xx县举办的“小学低年级教学管理工作会议”,聆听了县第一小学甘泉老师的班级管理做法,觉得她的做法可以效仿。回来后我就在学习园地后面制作了班级“成长果园”,每个学生都有一颗用海绵纸剪成的苹果树,只要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好,就奖励一个苹果图案的贴纸贴到苹果树上,犯错误的就扣一颗“苹果”,到月底后再统计谁的“苹果”最多,再另行奖励。自从实行了这样的奖励办法后,学生的课堂纪律很好,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因此,我总结出:低年级的学生是要哄骗的,教师不能吝啬表扬的话语,适当的时候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只有舍得付出,才会有回报。
  (2)“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法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在办公室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的话语:“这道题都讲了很多次了,学生还是不懂,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了。”其实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没能掌握方法,一切的教学都是白费的,即使短暂的学会也容易遗忘。因此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比如识字方法的指导,要教会学生根据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这样才能记得牢。
  3、“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严抓学生检测关。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已否,检测是最好的方法。在每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严把学生过关训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三、收获教育改革的硕果
  我觉得我是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加大投入,实现了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媒体开拓了视野,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都在提高。孩子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再通过以学定教、以考定学的教学理念,学得快而且透。这都取决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完成自己计划内的学习后,便会找出更多的课外知识,练习题等之类的进行补充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更宽了……为了学生成绩的共同提高,我还实行了“一优生带一差生”的合作学习,优生做差生的学习表率,平时检查差生的作业及学习情况,优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督促检查差生的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也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
  四、教育改革给我的启发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明白了两点:把学生教会不如让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往往再怎么完美的一节课也会有一点点的瑕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时有个别学生不够自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改正,学生的学习问题各不相同,在指导时有点力不从心。但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会逐一解决。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引领未来,教育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个体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书写教育的新篇章,我很庆幸,我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这条路虽然没有尽头,但我更加庆幸的是我与教育改革共成长......

  

【篇3】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突出教育改革的实践性教育改革为什么突出语文

本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把“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论坛主题,意义重大。这是在广播电视大学战略转型的关键时刻,对开放大学建设的走向与价值做出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理性而客观的,或者说,既是我们所处发展阶段的一种内在需求和呼唤,也是当前 __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xx年4月24日,胡锦涛 __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迫切的任务”。随后, __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xx]4号)》和 __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xx]6号)》(简称“xx计划”)。

“xx计划”有许多关键词,其中一个关键词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开放、合作、创新、团队、一流和人才是其内涵之一。此次论坛的主题以及上海电大11位老师的教学学术成果报告与“xx计划”主旨是何等的一致,与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如此的合拍。由此可见,中央电大为此次论坛所做的设计与安排,拟通过并以上海电大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提升为典型实例,梳理我们自身教学工作,总结成功经验,进而研究新时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开放教育质量的新途径。在这个时候,听到于上海电大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关于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探索实践和成果报告颇受启发,尤为珍贵,由此所透视出的那种改革精神和创新力量筑起了一个继续前行、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品质的良好平台。

上海电大11位老师带来的生动教学改革案例和成果,诠释和活化了上海电大“3L”教学模式,再现了两个“一切”的理念。我们知道,教学制度和教学安排不等于教学效果,有了教学模式也不等于就有了教学效果,这中间还有一段路程要走,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活动和改革创新转化并落实到学习者身上。我们看到,上海电大把老师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在开放教育成为我们办学主体、教学模式日臻完善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应用等诸多方面,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突破性进展。当然,我们也在关注:在深化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同时,如何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改革积极性和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结合起来并作为重要抓手,从教学学术的高度来探究今天的电大、明天的开放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研究开放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改革基本路径,逐步摆脱质量危机。

由此,我想到了关于适应性教学和有效性服务的问题。在开放教育试点期间,尤其在试点后期,我们总结产生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这无疑是全国电大和地方电大的试点成果,凝聚着大家的智慧。但是,今天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不是始终引导着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不是确实应用在教学中并影响了学习者?是不是都转化到了教师的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中?范式、模式也好,样式、学式也好,确实对我们当时提高认识、探索规律、改革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些模式或样式不能变为桎梏;在顾及时代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跨越现实社会条件,比如社会要求、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能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等等。否则,那些模式或样式就会变成一种公式、文本和空洞的说教,老师和学习者都不会领情。现阶段,在开放教育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要注重适应性教学和有效性服务,接地气、求实效,把两个“一切”落实在学生身上。提倡适应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立足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学习背景和认知水平,立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让教学“恰到好处”,适应学习者的胃口。如果能以这种姿态去思考和设计我们的教学方案、教学路线和教学行动,我们的教学可能就会离学习者更近一些,可能就会与我们的学习者发生互动。有了适应性教学,还应该有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因为学习支持服务是完整、深切地关注和理解学习者,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也正是开放教育的特点。有效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所有的学习支持服务形式、技术手段以及课业和非课业的帮助和支持,都要考虑和验证其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的实际效果。具体操作上,要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情感交流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从目标上把我们要做的各种服务,转化为学习者的有支持的学习,少追求一点形式,多追求一点效果。

当然,教师实施的各项教学改革与创新,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与成长,都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要去寻求“标准答案”,现阶段,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答案,需要更多的积累,唯有在“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我们才能不断破解教学问题,继续走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路上。

(本文系作者在“教学改革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论坛上的点评发言,根据录音资料。)

池 塘

内容仅供参考

【篇4】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浅谈教育改革的体会:我与教育改革共成长

  时间犹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青春已逝、时间已消。在时间飞快流逝间,掐指一算,我踏入小学教师这一行列已有17年。17年的教学生涯,我伴随着教育改革走过了教育事业的风风雨雨……
  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上课”简单地说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后来我对这一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自己的脑海中融入了一新的名词——“课改”,回首我们xx县教育改革路,几多感慨几多快乐,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和探索,我的心灵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磨练,尽情体验着教育改革带给我们的种种希望与激动,给我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小插曲,也曾有过不少关于我的教学故事呢!下面就教育改革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吧。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记得刚踏入教师行列时,我是在村小学教学的,对教学一脸茫然的我,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有经验的老校长。老校长满脸微笑的对我说:“小梁,你不用紧张,上课很容易的,老师讲学生听就行,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就能上好课。”这样的教学思想一直跟随了我几年。但是随着新课改浪潮的袭来,再加上我来到了中心校上课后,使我立即觉得自己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育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教师要迅速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合作者;学生也要从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为了让我县所有老师都迅速转变角色,教育局组织了许多培训,如新课标培训,参与式教学培训等,通过参加这些培训,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都是按照自己的课程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课堂就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样就严重压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更好的体现这一课改理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多提问这些学困生,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慧眼识泰山”——课堂上要有一双慧眼
  当好一名小学老师并不容易,不仅要有一双鹰一般锐利的慧眼,还要有一对兔一样灵敏的耳朵,才能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自己的观察随时按需进行指导。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当“警察”的角色,时刻抓出课堂上一些不听课的“不法分子”。因为小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不是长久的,虽然他不在课堂上大吵大闹,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或搞小动作的习惯还是有的。此时,作为指导教师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然有一小部分钻空子,课堂上松懈,这些问题便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高效性,整个课堂效率就会受到影响,决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种现象发生。
  2、“学得方法,受益终生”——做好学习指导
  (1)奖励诱惑,激励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指导。比如,这个学生的坐姿有进步,这时你就要给予肯定及鼓励。有时还要增加辅助激励指导,这种辅助指导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我刚接手低年级的教学时,没有摸索出低年级的孩子的特点,因此课堂上学习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不佳。一次我有幸参加xx县举办的“小学低年级教学管理工作会议”,聆听了县第一小学甘泉老师的班级管理做法,觉得她的做法可以效仿。回来后我就在学习园地后面制作了班级“成长果园”,每个学生都有一颗用海绵纸剪成的苹果树,只要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表现好,就奖励一个苹果图案的贴纸贴到苹果树上,犯错误的就扣一颗“苹果”,到月底后再统计谁的“苹果”最多,再另行奖励。自从实行了这样的奖励办法后,学生的课堂纪律很好,学习的兴趣更高了。因此,我总结出:低年级的学生是要哄骗的,教师不能吝啬表扬的话语,适当的时候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只有舍得付出,才会有回报。
  (2)“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法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在办公室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的话语:“这道题都讲了很多次了,学生还是不懂,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了。”其实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没能掌握方法,一切的教学都是白费的,即使短暂的学会也容易遗忘。因此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比如识字方法的指导,要教会学生根据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这样才能记得牢。
  3、“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严抓学生检测关。
  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已否,检测是最好的方法。在每课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严把学生过关训练。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三、收获教育改革的硕果
  我觉得我是教育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加大投入,实现了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媒体开拓了视野,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都在提高。孩子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再通过以学定教、以考定学的教学理念,学得快而且透。这都取决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学生在完成自己计划内的学习后,便会找出更多的课外知识,练习题等之类的进行补充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更宽了……为了学生成绩的共同提高,我还实行了“一优生带一差生”的合作学习,优生做差生的学习表率,平时检查差生的作业及学习情况,优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督促检查差生的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也是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
  四、教育改革给我的启发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新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明白了两点:把学生教会不如让学生学会;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往往再怎么完美的一节课也会有一点点的瑕疵,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时有个别学生不够自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改正,学生的学习问题各不相同,在指导时有点力不从心。但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改革中会逐一解决。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引领未来,教育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中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个体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书写教育的新篇章,我很庆幸,我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这条路虽然没有尽头,但我更加庆幸的是我与教育改革共成长......

  

【篇5】清朝教育改革的影响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人本主义为其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强调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激起学生内心感受,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教学内容要为学生着想,不能以成人标准判断学生该学何种知识;教学方法上要贯彻意义学习,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内化为行动;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配合,教师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成为一个符合教育目标的人。

关键词:人本主义;人文精神;教育思潮;教育改革一、人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人本主义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它把人的存在本体化,把人当成世界的本体,当成一切存在的本原。人本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自我体验和自我扩张。这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他们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强调人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强调情感和意志的发展;重视人性的培养;主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均应个性化;反对传统教育机械化、划一化,主张发展个性。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以人本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从教育理想到教育目标,从教育过程到教育内容,从教学方法到师生关系,它自成一个体系,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相抗衡。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内容体系极其繁多,但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就是对人的关注,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索,以及对人的尊重。这种主题如果概括为一种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其具体内涵为:

第一,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人为万物之灵,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不是“自然物”,而是区别于植物,动物并高于它们的独特存在。人有智慧,语言和思维,有技艺和发明才能。人从自然中凸现出来。人不是上帝的奴仆,人生不是“赎罪”,而是获取幸福生活的过程。人既不是机器,也不是机器的附庸。

第二,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社会结构中,个人不是法律,权力和社会制度的被动产物,而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人。这种主人身份表明,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可以选择政府(民主政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生命价值,反对人身依附,倡导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

第三,人的精神文化品格。在现实社会中,“完人”毕竟只是一种理想,人的存在是不完满的,人格分裂随时随处可见。只有人的精神文化品格更合乎人性,更能体现人之所以为人。这种精神文化品格就是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属性,而不是生理属性。西方历来强调人的理性,知识,中国素来强调人兽之别,讲究人伦。这说明人的精神,理性和道德良心更好地体现了人的本质。

这种人文精神就是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要以人为中心:人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有不断向上的巨大潜能,教育以激发这种潜能为己任。

二、人本主义学者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强调人性基本上是好的,认为人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能力。他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他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蕴藏着无限潜能的内在自然,这种内在自然的充分展露就达到了自我实现。他把自我实现看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这种最高的需要。他说:“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个性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马斯洛把教育划分为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外在教育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向学生传授工业社会所需的知识,关心知识授受效率。马斯洛在肯定外在教育的社会价值时,同时指出外在教育使学生缺乏创造性,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达到自我实现。相比之下,马斯洛尤其重视内在教育,认为只有内在教育才有助于人们达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内在教育有许多具体的原则。包括:教会学生真诚忠实;帮助学生提高他们谛听自己内在能,陶冶人的性情,使人得感受能力的声音;教育学生懂得生活是可贵的;使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内在教育关心学生的自律性、自发性、直觉与创造性的同时发展;在课堂上,内在教育倡导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统一;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内在教育主张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的统一。马斯洛认为,能够自我实现的人都对内外世界有一种丰富的内心体验,而“体验上的匮乏”会造成“残缺的人生”。内在教育在方法上就是帮助人们去体验人生,形成丰满的人生。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同马斯洛一样,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人的情感与主体性接纳,重视人的价值、经验和人际关系。他认为人生的优势潜能只有在自由运行的条件下,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充分实现。这种自由运行的条件就是一种和睦的气氛,这种和睦的气氛最初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为了自我的充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由此,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并着手教学改革。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起始基础不是课程,思想过程或其他智力资源,而是和睦的人际关系。教学不是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服务者。罗杰斯认为,师生间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体现着一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创造着一种促进学习的“接受”气氛。学生的学习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术、知识水平、授课计划和众多的参考书,而是依赖于教师和学习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

罗杰斯从其人本主义心理学观出发,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关系变量的研究,突出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大大推动了现代教学认识论、教学方法论和课程论的研究。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历史任务,要重塑我们的教育理念,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需要借鉴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到最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满足国家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我们该以此理念主导教育改革,开展教育活动,编写教材,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我们的启示为:

(一)教育目标

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设性地处理某个领域复杂的问题。他指出:学校要培养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能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了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的人。

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务必是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

这种人已经过最好的心理生长,机体的所有潜能都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作用;他们的具体行为的构成是难以预言的;他们经常变化、经常发展,在每次成功的时刻,总会发现新的自我。即便经历痛苦、曲折,他们仍然坚持自我发展,并最终自动地完成自我的实现。自我实现就是指人的创造能力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应变能力的形成。然后,他们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景;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有关经验,灵活处理问题;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不是为他人的赞许;更重要的,他能敏锐捕捉到国家需要,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结合。(二)教育方法

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如记忆无意义的音节)只与大脑有关,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意义学习不是仅涉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更是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人参与(personal involvement),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识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自我发起(self-initiated),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是全部来自内部;第三,渗透性(pervasive),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第四,自我评价(evaluatedbythelearner),让学生从整个学习过程评价自己,而不是从结果入手。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以此为基础,教育方法主要采取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的发展和潜能的实现。非指导性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教师要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信任自己,不能把学生当“敌人”,倍加提防;课堂气氛要融洽、开放、真诚、相互支持,使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想法,引导个人思想情绪,并自己调整这种情绪的变化和决定变化的方向,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与行为。

这种非指导性教学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第一,引导,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二,发言,即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而教师须接受并且必要时加以澄清;第三,探讨,即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第四,归纳,即由学生做出初步决定,教师帮忙梳理;第五,升华,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积极的行动。(三)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高效顺利的展开有积极意义。罗杰斯从“患者中心疗法”推演出“促进者”一词,以区别并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他认为师生关系包含三个方面的态度品质:真诚,接受,理解。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近,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和虚伪,喜怒哀乐要完全溢于言表。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惬意。理解,又称“移情性的理解”,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

吸取以上基本思想,我们的学校里应该形成这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其主要特征如下: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对待之。

现代的“尊师爱生”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是要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等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民主平等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实际的教育生活;他们各自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教学活动,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师生间能形成一种融洽、协调的关系,相互促进,和谐亲密,共同发展。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就是师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学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共创就是师生相互适应,相互启发,使教学不断深化,质量不断提高。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知识、道德、思想等的全面生成,也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清朝 通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