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范文(通用4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范文(通用4篇)

时间:2022-05-22 2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4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篇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提出的背景

时代背景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和信息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其还未跟上时代步伐,还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更难圆满达成教育本质。因此而提出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然而,许多教师面对上述生活的真实,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应当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似乎处于过渡期的品德教学在“回归生活”的旅途中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品德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这一课题是很自然的。
3、品德学科新课程性质背景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
     (2)、本课题通过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 3)、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从大量的课堂现状看,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现状。本课题致力解决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本课题期望通过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来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我国小学突出的教学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四、本课题概念界定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品德课程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唯书教书,有些老师上成看图说话课。引导教师走出误区,让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在生活中收到良好品德教育,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从自身教学、从他人教学中剖析,挖掘那些习以为常却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形式。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现状调查,掌握好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以便有的放矢。
其次,分析影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因素及原因,是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认真把好脉,以便对症下药。
再次,归纳研究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从哪些方面入手,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杜绝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远离生活的行为,最终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教学,与此同时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汇编,引导教师走向创新的优质高效的教学。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实事资料,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3、文献研究法  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经验,整理出相关有益的文本。
4、案例研究法  收集典型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
七、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成果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预计三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2006年7月——2007年3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成立课题组成,预选课题组成员,确立实验学校、确定实验教师。

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学习方案、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发放调查表,开座谈会,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成果名称及形式:调查报告《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个阶段 (2007年4月——2008年8月)

问题诊断,原因剖析。

围绕课题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组织相关实验研究研讨课。

进行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会。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试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儿童生活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召开经验交流会。

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录等。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集。
八、研究基础及条件保证
1、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完成本课题,我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研究时间、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上基本都能得到相应的保证。

完成课题的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研究的直接带头人,作为负责人的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小学品德学科方面的研究。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诸多方面也便于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课题成员有的是本学科的兼职教研员、有的是一线兼职品德学科的教师。他们也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题研究。特别是忘我敬业的精神以及他们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为此课题提研究供了充足的保证。

经费、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本人所在的单位是市教研室,本来就是从事研究的业务单位。因而相关的一些打印等工作,单位完全可以负担,相关的资料也比较齐全。所吸收的课题组成员,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他们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都交熟练自如,完全可以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1)实践经验
本人自1992年师范毕业到2004年12年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小学品德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对课堂教学轻车熟路。自2004年调入市教研室工作,又翻阅了大量的教研书刊,并且深入课题听课调研。在切实了解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教育能力与素养。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善于潜心研究教学,善于反思,具有研究素质。2)本人所承担的其他课题研究
2005年申报且被立项的苏教版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
3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材分析》  《宁夏教育》  《班主任工作手册》
《新课程教学法》    《走近新课程》   ……
九、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
指导专家:

课题组其他成员:

分工说明:以上课题成员负责每所学校的资料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每月上交一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篇2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
作者:刘玉梅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1期

        摘 要: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的新趋向。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教学策略及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制 生活化

        一、道德与法制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儿童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道德发展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需要教师重视教学生活实践,即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学习。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实践的新教学思想。可以这样理解,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教学生活化就是指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勾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学目标“生活化”

        社会的迅猛发展,直接冲击着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伦理道德观念发生着重大转变。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确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现行教材虽然在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上有所增强,但要求过泛,塑造出的形象过于完美,对学生来说只有自愧不如的份儿。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做到适度合理。例如《吃饭有讲究》,教师让学生感受到挑食暴食不可取,同时又要顾及学生的情感,告诉他们有些食物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人体需要多种营养,要全面进食。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可行性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篇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提出的背景

时代背景

学校课程、现实生活和当今世界正被国际化和信息化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使学生能积极面对现状适应生活,努力认识创造生活,切实遵守法规享用生活。而作为学生品德性与社会性养成的主渠道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活动。其还未跟上时代步伐,还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服务,更难圆满达成教育本质。因此而提出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2、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呼唤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然而,许多教师面对上述生活的真实,发出了无奈的感慨――我们的教学应当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不和谐音符似乎处于过渡期的品德教学在“回归生活”的旅途中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品德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这一课题是很自然的。
3、品德学科新课程性质背景
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品德性和社会性的形成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性、社会性的养成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严重“外灌”、目标抽象化与工具化。现实中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背离了生活逻辑,他们就难免现出疲倦、厌倦以至“逆反”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就学校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应包括:
       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儿童应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人,这种发展是其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成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使学生朝着我们期望方向发展完善。而要实现个性化向社会化的过渡,其最有效的载体是生活,其是否实现社会化的标志也是看其是否积极适应生活。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使教育比任何社会活动领域更关注人的生成过程,从而最终在教学领域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的生成的动态过程。
     (2)、本课题通过解决原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被动性,建立一种开放性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 3)、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从大量的课堂现状看,许多教师循规蹈矩、安于现状。本课题致力解决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以本为本,把书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体的观念和行为,促使教师自觉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生活中的创新。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帮助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本课题期望通过实验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生活化教学课例和典型经验,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本课题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由叶澜教授等倡导并多年来致力研究的“新基础教育”大型课题就是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标(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生活化取向成为国际性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截止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对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似乎有失于“简单”、武断的倾向。如把“生活世界”的概念理解为“生活环境”,这种认识明显是对“教学生活化”的误解甚至曲解。“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指回到生活原点和日常生活事件。我国小学突出的教学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上仅仅把教学当作“知识加工的过程”以及极端的制度化教学。
四、本课题概念界定
   1、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生活化”是指转变为人的生命或生存活动状态。学生的生活基本有三种,即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
     2、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以主体发挥为方式,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构建和形成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将小学生品德性、社会性养成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在教师的组织、协助及学生间协作、互助下,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培养起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形成规范健康享用生活的行为,为使他们将来人人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实践活动和方式。
 五、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
从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品德课程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唯书教书,有些老师上成看图说话课。引导教师走出误区,让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联,在生活中收到良好品德教育,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本课题在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指导下,主旨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具体的操作模式。

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从自身教学、从他人教学中剖析,挖掘那些习以为常却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形式。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现状调查,掌握好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胸有成竹以便有的放矢。
其次,分析影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因素及原因,是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认真把好脉,以便对症下药。
再次,归纳研究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从哪些方面入手,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杜绝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远离生活的行为,最终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指导一线教师教学,与此同时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反思”汇编,引导教师走向创新的优质高效的教学。
六、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实事资料,从而做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
2、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3、文献研究法  搜集、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已有经验,整理出相关有益的文本。
4、案例研究法  收集典型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
七、研究实施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成果
本课题研究总时间预计三年,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2006年7月——2007年3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

成立课题组成,预选课题组成员,确立实验学校、确定实验教师。

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学习方案、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

发放调查表,开座谈会,全面了解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

成果名称及形式:调查报告《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第二个阶段 (2007年4月——2008年8月)

问题诊断,原因剖析。

围绕课题开展各类教研活动

组织相关实验研究研讨课。

进行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会。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试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儿童生活的原因》。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召开经验交流会。

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汇编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录等。

成果名称及形式: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优秀反思集。
八、研究基础及条件保证
1、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完成本课题,我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研究时间、图书、资料、电教和多媒体设备等科研条件与手段上基本都能得到相应的保证。

完成课题的研究时间、精力的保证

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研究的直接带头人,作为负责人的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小学品德学科方面的研究。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诸多方面也便于本课题的研究。其他课题成员有的是本学科的兼职教研员、有的是一线兼职品德学科的教师。他们也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题研究。特别是忘我敬业的精神以及他们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为此课题提研究供了充足的保证。

经费、图书资料、电教多媒体设备保证

本人所在的单位是市教研室,本来就是从事研究的业务单位。因而相关的一些打印等工作,单位完全可以负担,相关的资料也比较齐全。所吸收的课题组成员,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电教设备。他们本人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打字、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等都交熟练自如,完全可以促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1)实践经验
本人自1992年师范毕业到2004年12年内,一直从事小学语文小学品德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对课堂教学轻车熟路。自2004年调入市教研室工作,又翻阅了大量的教研书刊,并且深入课题听课调研。在切实了解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现状,掌握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形成一定的教育能力与素养。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善于潜心研究教学,善于反思,具有研究素质。2)本人所承担的其他课题研究
2005年申报且被立项的苏教版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中。
3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材分析》  《宁夏教育》  《班主任工作手册》
《新课程教学法》    《走近新课程》   ……
九、课题组成员
负责人:
指导专家:

课题组其他成员:

分工说明:以上课题成员负责每所学校的资料收集、整理(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每月上交一次。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篇4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一、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低、中年级开始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
二、理论依据及实验假设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基于以上理论,我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



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从2004年我的课题确立到现在也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努力着、探索着,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的。
例如我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就以学生最为熟悉的买卖问题并结合学校正在增订的校服来引入新授的内容,对于买东西学生是最熟悉不过了,所以一下子说了好几种买衣服的结算方法,但同时又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不论这样买花钱是一样的这样就得到了等式从而找到规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更清楚的看到数学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
例在教加减法的速算法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例题:324—199,学生对于减去200的同时要加上1的算理,难以理解,我就在教室里创设这样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情景:我当顾客学生当营业员,我带324元去买一盒199元的补品,我付给营业员200元(先用324减去200元),又找回1元(再加上1元),因此多减的1要加上。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提高了解题技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教学内容,体验生活实践。2、对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每次考试结束让教师们感到痛心的就是概念题失分概率最高,追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某些概念的内涵不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些概念的含义呢?我觉得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丰富的、现实的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构建新知,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概念才不会乏味,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有味、有价值,才会学得扎实。如对于长度单位中的米、厘米、分米,学生能理解,而千米的认识就困难些,从和米的关系只知道1千米=1000米,那它究竟有多长?学生心中还是模糊不清,作为教师的我就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告诉学生操场一圈有400米,1千米有二圈半,请学生跑一跑看要几分钟,然后请学生估测学校门口的水泥大道有多长,—250米,然后精确测量一下,这样有层次地展开对1千米这一概念的感知、体验,让学生在喜悦中积累了250米、500米、1千米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使学生



感到数学概念原来就是这样活生生、丰富多彩而与生活又是那么地联系紧密。3、对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
课堂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要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的实践到生活中去,教师的前提就是要精心的设计课堂练习。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要能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例:在学生学习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样物品的价格,再根据调查内容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现在开了很多的大买场,很多大买场实行会员制,商场里的产品有会员价和非会员价,有同学在乐购超市对几样物品进行了调查,如下表:
物品非会员价会员价
金锣火腿肠
4.50元4.35元
方便面2.95元2.80元
空气清新剂
8.80元8.50元
计算一下三种物品非会员价为4.50+2.95+8.80=16.25元,会员价为4.35+2.80+8.50=15.65元,比较一下会员价比非会员价便宜16.25-15.65=0.60元,看来如果经常到乐购超市买东西,办一张会员卡是比较省钱。做完这道题后有的同学甚至建议爸爸妈妈去办一张会员卡。
我觉得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运用于生活。从这个作业中看到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信息,利用已学的知识加以计算,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觉得教师设计的习题应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尽量避免让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无意义的练习。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四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我能根据在课题研究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写了《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的论文,在上完《面积与面积单位》后写了《让数学融进孩子们的生活》的案例,并编入校刊。当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A自己的教育理论有待提高。实验推广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一些问题,却没有及时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使一些可贵的发现就从身边溜走了。B缺少丰富的活动充实研究。
C数学生活实践课的开展要走向课堂外、走向社会,那么如何取得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以上是我对于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提高与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研究中我还将一如既往,不断探索,继续钻研,为这一课题的继续实施进一步努力。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法治 生活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