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5篇】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5篇】

时间:2022-05-24 08: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启示录》是博伟电影公司发行的奇幻冒险动作电影,由梅尔·吉布森执导,达莉亚·赫尔南德兹,鲁迪·扬布拉德等主演,于2006年12月08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玛雅帝国即将崩溃的时候,主人公加古亚尔·鲍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与玛雅帝国的统治者进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5篇

第一篇: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

《爱弥儿》读书笔记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想:我们的老师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这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过去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鸭式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可以为所欲为,只要自认为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就不择手段地去做,结果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厌学情绪大涨,甚至出现了过激行为。是谁之过?是教师的过错、教育的过错。那应该怎么办呢?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第二篇: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

《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影响深远,其他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都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其实在大学期间已经粗粗阅读过,那时候对这本书就印象深刻,现在回味起来,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与众人交流。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习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中国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 和老师作对。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一个专制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学生的。同时作为年轻的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做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懂得纯真的宝贵。

身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责。对于《爱弥儿》,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章节我看得比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两章,这两章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多么不容易。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第三篇: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

爱弥儿简介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只要你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那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作者让.雅克.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经过长达20年的思考,用了整整的三年时间,卢梭终于在1762年6月推出了他的力作《爱弥儿》,他认为这部书是他所有著作中最有价值,最重要和最好的作品。
内容梗概如下:
    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职业是培养大丈夫气概,以便使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在以上的职业和同他相关的事业上不致摔跤。我的学生将成为军人、牧师或者律师对我都无所谓。在他的父母为他选择职业之前大自然已经使他成为一个人了。生活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我们研究的真正目标是人和人的环境。
    生活不是呼吸,而是行动,也就是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官能,亦即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我们自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得最深的人。
     我们的智慧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习惯与控制、约束和强制相一致。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在奴隶状态中死。婴儿生下来就捆在襁褓里,死尸又被针在棺材里,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我们的制度的束缚。
    我并不努力设法预防爱弥儿受到伤痛,一贯如此。假如他从不受点伤痛,假如他成长过程中不认识痛苦,我反而感到苦恼。忍受痛苦是他的第一课堂和最有用的一堂课。不把他关在空气污染的房间里,每天读都把他带到草地上去,让他到处跑跳,让他跌倒又爬起,爬起又跌倒,反复进行,越多越好,他将很快就学会从地上爬起来。
    有两种隶物: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前者是自然的事,后者是社会的事。物的隶属不会有道德因素,不会损害自由和不会引起罪恶,其后果是主奴双方都遭殃。
    不要依从你的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给他所需要的;他必须永远不会由于服从而行动,而是根据需要去行动。
    要依从他的字典中把“服从”和“命令”这样的词,还有“义务”和“责任”之类的词统统删去,但是像“坚强”、“需要”、“柔弱”和“强迫”这一类的词应当占有一个较大的位置。
     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即适合于儿童,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任何人”。教人为善的法则如果不从属于这一条,就是虚伪的,矛盾的和危险的。谁一点好事都不做呢?大家都做一件好事,坏人同正直人一样,不过坏人做一件好事,代价是成百人的遭殃,所有我们的不幸都由此产生。
    你要永远记着这条真理——无知从不会损害任何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不会因无知而未失方向,但是自信却会使我们迷路。
    让我们把我们的感觉变成观念,但是不要一下子就从感官的对象跳到思维的对象。后者是靠前者获得的。让感官成为理性的最初工作的唯一向导。不靠书本而靠世界,不靠说教而靠事实。
    教你的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假如你想培养他的好奇心,却不可过急地去满足他。要做到:他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告诉才知道,而是由于他自己的探索才知道。一旦你用权威来代替理性,他就会停止理性的运用,他将成为别人的思想的玩物。
    这是我的教育方法中的基本点:不要教孩子太多的东西,但要防止他们形成不正确的和混乱的观念。只要他未受欺骗,我不怕他无知,我向他的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不让谬论去强占地盘。理智和判断力的发展来得很慢,偏见却大量的向我们袭来,必须保护他不受其害。
    你不必把各种科学都教给他,但须培养他爱好科学的兴趣。当这种兴趣进一不成熟时,你再教给他研究科学的方法。这是所有好的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一个人只有处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判断什么东西是适合于他的。
   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在他所知道和彻底知道的少量事物中最可贵的一点是,他知道有许多东西他现在还不知道,但是总有一天会知道;有更多的东西别人知道,而他是永远不知道;有更多的东西别人知道,而他是永远不知道的;还有无数的东西是谁都不知道的。他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他心胸开朗,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只要他明白他的所行和所想是什么,我就感到满意了。再说一次,我的目标不是教给他准确的知识,而是教给他在需要时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他估计知识的真理价值,教他爱真理高于一切。
    要留心,向那些还不能理解真理的人宜讲真理等于散布谬论。对上帝与其产生一个鄙俗的,怪诞的,有害的和不尊敬的观念,还不如一点观念都没有;不知道上帝的存在总比亵渎上帝好一些。
    其实,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书籍就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好书是作者留给人类的最好礼物!

第四篇: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

卢梭《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6岁时由于不堪师傅的虐待逃离日内瓦,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0年发表文学著作《新爱露意丝》,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爱弥儿,或论教育》('EMILE OU DE L’’EDUCAT— ION,1762)卢梭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中译本《爱弥儿》于1923年由魏肇基根据英文节译本译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李平沤又根据法文原版全文译出,分上下两卷,书后附有卢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地名译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59.7万字。

  《爱弥儿》是一部半小说体的教育专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九童成长的自然的重要时期,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至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岁至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十五岁至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着重论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现以以下五个方面作一评介: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

  卢梭从其激进的社会政治观出发,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平等、独立、能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自然人”。在他看来,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祖国,能履行职责的公民。可是,在现存的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的主权被摧毁,人的天赋自由被践踏,不平等达到了顶点。在这种国家中没有公民,只有专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无“国家”,又无“公民”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中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可以为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他在第一卷中写道:“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的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

  (二)“自然教育”的作用

  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具有自爱心和同情心。一切错误和罪恶都是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绐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变人的恶劣环境对人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的作用。他在第一卷中写道:“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自然教育发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爱、怜悯、仁慈等本性;防止产生一切有害的欲念,如妒忌、贪婪、仇恨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的目的。

  在卢梭看来,这种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就能使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否则,便会摧毁儿童的天性。使他们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与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相一致。只有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应从此原理产生。他在第二卷中写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

  根据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卢梭反对压抑儿童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应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的环境,从旁仔细地观察和适当地诱导,只是在儿童感到经验上或力量上不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而不应强迫儿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他写道:“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

  (四)教育阶段论

  从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发,卢梭把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从出生到两岁为婴儿时期;从2岁到12岁为童年时期,从12岁到15岁为少年时期;从15岁到成年是青年时期。他主张根据不同年龄时期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1.婴儿时期的教育(出生—2岁)

  卢梭在第一卷中论述了婴儿时期的教育。他指出,儿童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甚至觉察不到其自身的存在。因此,教育应从出生开始。(他写道:“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我们的第一个教师便是我们的保姆。”

  婴儿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养护和锻炼,以保证儿童具有健康的体魄。

  卢梭非常重视儿童的身体是否强壮,主张从出生起,就应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展,增强体质,养成抵抗疾病的能力,为以后各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种观点,他反对对儿童娇生惯养,要求选择好的保姆和采取适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清淡的素食、衣服要宽松、多呼吸乡村的新鲜空气,洗冷水浴等。

  与此同时,卢梭也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认为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没有意识和意志,只有感觉,但这时的感觉器官尚未成熟,感觉到的只是快乐和痛苦。因此要帮助儿童去发展他的感官,如通过触摸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轻重、大小;在活动中获得远近的观念;在行走中学会判断距离等。此时的婴儿也无善恶的观念,因此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使他习惯于看新事物,看丑恶的和讨厌的动物,看稀奇古怪的东西,直到对这些东西都习惯了,用这种方法克服儿童的恐惧心理,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

  卢梭认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互相关联的,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健全的精神;虚弱的身体会使精神也跟着衰弱,而放纵和刺激欲望也会摧残身体。他写道:“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身体愈壮,它愈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婴儿时期的教育,通过对儿童身心的养护和锻炼,使儿童学说话、学吃东西、学走路,尽早使他们自由地支配身体,自己控制自己,还要保持身体的自然习惯。

  2.儿童时期的教育(2岁一12岁)

  卢梭在第二卷中论述了儿童时期的教育。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还没有理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智育和德育应是消极的。他写道:“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当心灵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卢梭主张这一时期不要智育和德育。事实上,卢梭是针对封建教育不顾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一律灌输宗教道德信条,学习单纯书本知识,提出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在智育方面,卢梭指出:“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对于如何发展儿童的感官。卢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认为,人有六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共通的感觉(观念)。其中触觉最重要。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感觉,从触觉得来的材料,比其他感觉更为可靠。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练习的方法,发展儿童的触觉。此外视觉也很重要,它与触觉相互联系。为了发展视觉,要尽早教儿童学制图、写生画及做各项游戏。与此同时,他还强调,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他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感官锻炼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感觉经验是理性发展的基础,要培养人的理性,首先必须充实人的感觉经验。他写道:“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用书本来代替这些东西,那就不是在教我们自己推理,而是在教我们利用别人的推理,在教我们老是相信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去学习。”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在儿童时期,不可急急忙忙地灌输书本知识,而是要使儿童离开折磨他的书本,在游戏中、在活动中渡过童年。因为这个时期最适于儿童学习的不是书本,而是他的周围事物。儿童通过接触并从认识周围事物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发展记忆力和判断力。

  在德育方面,卢梭根据这一时期儿童缺乏思维能力,善于模仿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作法:(1)为了远离城市的不良风俗,儿童应到乡村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接受自然的教育。(2)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管束自己,“保持纯朴、谨言慎行”。(3)此期儿童没有道德概念,因此不必向他讲道德理论或强使其接受道德原则,只宜结合具体事物,通过实践来学习。(4)反对为了惩罚儿童而惩罚儿童,主张运用“自然后果”的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即通过儿童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使儿童受到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从而制止儿童的不良行为。

  通过儿童时期的教育,爱弥儿虽然读书没有别的孩子好,但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善于自己动手做事,而不受成规和习惯的束缚;在道德方面,虽然还没有关于成人的道德概念,但已有了一些关系到目前状况的道德概念。

  3.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

  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

  如何进行智育呢?首先是“教什么”或“学什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卢梭主张要教给儿童有用、真实和易于理解的知识。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一本有用、真实、易于理解的大书。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矿藏、动物、植物、山川、大地等等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卢梭还强调学习的知识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因此选择教学内容应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孩子此期不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只对自然界发生兴趣,应让他们学习地理、天文、物理、几何以及读写算等实用学科;并且要培养爱好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次是“怎么教”或“怎么学”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作为教师一定要采用实际的事物进行教学和科学实验;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不至于养成迷信书本知识和权威的习惯。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呢?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劳动教育重在发展儿童的智力、体力,培养对劳动者的感情。”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在12岁以前学习农业,12岁至15岁则学习手工业,并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是:实用而有兴趣、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能发展智力和有益于健康。卢梭认为细木工最符合这些标准。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亲自到工匠家里去学习木工,每周用一二天的时间。

  通过少年时期的教育,爱弥儿按照大自然的秩序成长起来,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热爱劳动,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4.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

  卢梭在第四卷中论述了青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青年从15—20岁起欲念日益增长,处于狂风暴雨似的转变时期,应主要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自爱心所涉及的只是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满足。自爱使人产生敦厚温和的性情,因此,自爱始终是美好的,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然而自私心则促使我们同他人进行比较,所以人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自私产生偏执妒忌的性情,正是由于自私和社会的毒害,人心由于新的需要而日趋堕落。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5)在宗教教育方面,卢梭从自然神教出发,认为,上帝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爱弥儿在十七、八岁以前,不应同他谈论宗教,等到他能自己探究宇宙万物的基本原因时,就会渐渐理解宗教的起源,趋向自然神教的世界观。

  (五)女子教育

  卢梭在第五卷中论述了爱弥儿的未婚妻——苏菲的教育,集中阐述了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

  1.男女在身体、性格、兴趣以及工作内容上都是不同的,故其所受的教育也应有所不同。从总体上说,男女双方在各方面都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因此,女子教育要考虑女性的倾向和义务,培养女性本来应具备的品质,使她们喜欢女性的工作,使女性尽自己的特殊天职,去适合男子,而决不能在她们身上培养男人的品质。他写道:“如果在妇女们的身上去培养男人的品质,而不去培养她们本来应该具备的品质,这显然是在害她们。”

  2.女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卢梭认为,服侍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是女性的天职;而温顺、谦逊、淑静和贞洁等是女性终生必须具备的美德。故要从小教育女子做事细心、热爱劳动、勤于持家;同时还要使她们从小受到管束,学会自己克制自己,养成受约束的习惯。

  本书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在于:(1)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2)卢梭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具有反封建的共同性质。但夸美纽斯运用类比法,把自然的普遍法则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比封建教育把《圣经》和上帝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显然是革命性的进步。而卢梭则更进了一步,他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尊重儿童,把教育的对象──儿童直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反封建性更为彻底,也反映了人类对教育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3)教育要遵循自然并非卢梭首创,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家已经提出,到昆体良时已明确把自然(指儿童的天赋禀性)作为教育的原料。卢梭的贡献在于系统地叙述了儿童各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这种思想影响了以后几代教育家。人们追随卢梭的思路,研究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以此作为教育的理论依据,使教育学逐渐走上科学化的轨道。(4)《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论著,其中所论述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因此,《爱弥儿》问世以后,迅速传播到整个欧洲,并引起深刻的反响。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巴西多、康德、裴斯塔泰齐和杜威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卢梭的启发。

  《爱弥儿》的主要缺陷在于:(1)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杜威曾批评“性善论”对儿童只是一味地顺从,容易弄成自私、自利、放纵的习惯。人的本性本无所谓善恶,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关键的问题是看你怎么去利用他。良好的教育不是消极地去束缚本性,也不是一味地顺从本性,而是要积极地去利导本性。由此可见,杜威对人性的看法和对儿童的态度,比卢梭更全面、更合理。(2)对儿童的年龄分期是不科学的。分阶段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也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臆测性。(3)过份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而忽视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过高地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第五篇: 爱弥儿对幼师的启示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

  

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爱弥儿》读后感及相关研讨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我读了此书后,在此说一说我读这本书后的感受,以及一些评价。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卢梭写下这一本著作是为了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作为一名国家免费师范生,我将来要走上教师的讲台,终生势必要从事于教育事业,因此,阅读本书对于我来说很有益处。虽然卢梭所处的年代相对于现在有点远,但是能够了解先人前辈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将来的教育生涯有很大的益助。

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卢梭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

卢梭的《爱弥尔》,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但是,在我们国家,情况却是几乎相反的,因为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衡量一名学生优秀与否,往往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虑。这样,特别是在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高。在城市里,特别是发达城市里,像以前那种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优秀的现象已将很少见了,反而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成绩大多数都很优秀,而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却很多成绩很差。当然,大学里的老师很难看到这一点,这些现象我在高中时的老师曾经谈论过。原因虽然有很大地原因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能够安心的学习,但是在大多数家长眼中,这变成了家庭条件好就往往能够使学生在年幼时就开始“不情愿”地接受教育。像城市里的小学生很多都是必须从小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幼儿园的小孩子就开始学英语奥数钢琴之类。于是,早期培训就火了起来,可以说,中国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孩子的童年都要伴随着众多的补习培优。那么农村里的孩子呢?我问过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同学,他们很多都有着如同卢梭所说的让孩子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但是,跟着他的很多孩子都没有考上大学。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中国,如果像卢梭描述地那样进行教育,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如果照着“符合”我们国情的教育方法,儿童又无法得到一个幸福的童年,只能成为一台麻木的机器人那样进行着自己的人生,像大人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而在那个年代,卢梭因为写《爱弥儿》而横遭迫害,但是并不是因为他的理论不好,他的理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但是却因为和当时舆论截然相反而受到了政治上的迫害。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著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起初,卢梭对外界的传闻并不在意,他想这本教育学著作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怎么会遭受知识分子、教会和国家的反对呢?怎么会将他看成邪恶之徒呢?在外界的压力下,出版社也劝卢梭不要用真实姓名发表这本书,但卢梭坚持要面对那些无谓的攻击。他想他一直服从国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个忠顺的公民,象其他法国人一样遵守国家法律,总不至于因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恶运偏偏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舆论界把卢梭看成了罪犯。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士国管辖的地区。   

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卢梭的《爱弥儿》为什么会遭到法国反动当局如此仇视呢?原因在于,卢梭以他的《爱弥儿》在教育上掀起的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从来是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卢梭却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则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象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爱弥儿》上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里开宗明义的一段话,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人之生性善良,教育应“归于自然”。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儿童。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卢梭的“性善论”虽然并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因为若把人象基督教那样视为先天罪犯,则必然诉之严酷惩戒,迫使人们盲目顺从而摧毁人权;不如强调人们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和保障人的社会权力。变抑制天性的教育为尊重天性的教育,是教育上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卢梭是关键性的人物。由“归于自然”的理论出发,卢梭主张教育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而实施。他说:“处理儿童应因其年龄之不同而不同。”又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他批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天性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致不根据儿童的特点施教,硬把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竭力主张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来规定教育任务。卢梭“归于自然”的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而身心调和发达的自然人,既不同于贵族豪绅和王孙公子,也不同于空疏无用的书生士子。这比以往的和当时的教育理想跨越了一大步。而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无疑,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资产阶级新人的形象。这正是他的思想比封建主义教育进步的地方,也是他横遭迫害的主要原因。知识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行以求知。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追求真正的有用的知识。他说:陷入于咬文嚼字的书本教育,是摧残心智的。儿童所需获得的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我们不懂得的事情。”

关于《爱弥儿》中有关性的教育:性的教育由于性欲发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卢梭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动。为了防止性欲早熟,卢梭认为,应使青少年远离不正当的诱惑。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们的精力有发舒的出路。谈到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卢梭强调应不给它以唤起的机会,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尽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这类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宁可对儿童闭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谎言。”这样不会使儿童感到奇怪,因为教师从来就不答复他认为不适合儿童理解的问题。如果认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复永远必须是严正、简当而确定的;不要露出迟疑的神情。回答的内容应当真实,那更不必说了。”(《爱弥尔》英文版第177页)卢梭由此批评过去的教育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瞒儿童的作法,认为这样反而会促使儿童去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对于男女间的爱情,卢梭认为不应使之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应成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始终要从天性本身去寻找控制天性的适当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说:“我不怕促使爱弥儿心中产生他所渴望的爱情,我要把爱情描写成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并使他对荒淫的行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为情人的同时,成为一个好人。”这些观点,对后世各国实施正确的性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因此,像现在单方面地增大孩子的学习压力是不行的,就像钢硬易折一样,什么东西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努力地向卢梭《爱弥儿》当中的以天性为师进行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合理,这便是我读了《爱弥儿》这本书后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感想。

推荐访问:幼师 启示 爱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