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时间:2023-12-29 18:15:02 来源:网友投稿

董会平 张昱

摘 要: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从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监控评价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创新型双师队伍、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五个方面做了论述。结合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建设的经验与做法,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控制專业;
人才培养;
体系;
创新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ng Huiping Zhang Yu

Gansu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ansuTianshui 741025

Abstract: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society,how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reform of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double teacher team,and indepth promo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ical specialty of Gansu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hrough systematic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the students trained hav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strong practical ability,and certain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The graduates have received unanimous praise from employers and achieved good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disciplin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innovate

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国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对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的教育方式的有效改进,包括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观念等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培养对象综合应用各创新要素,从而实现社会及自我价值提升的能力[12]。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的核心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具有了稳定的系统,但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教学队伍建设成效、产教融合效果、服务社会能力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如何实现该专业的社会价值,使该专业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目前该专业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46]。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对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培养体系进行了创新研究。

1 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1 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与完善

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能力、水污染监测与控制能力、固体废物监测与控制能力、土壤监测与控制能力、生物及生态监测与控制能力、噪声监测与控制能力、辐射与电磁监测与控制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学生具有较为宽泛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基础能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基础学科的重视远远不够,开设的课程也较为单一,学校在哪个方面有特长,有师资,开展相对应的课程就多一些,而其他的课程明显偏少,这样培养的学生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技术技能,距离培养“大国工匠”还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往往只知道具体操作,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不够,一方面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学生往往得不到长远的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改革,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体系。为适应新的要求,就必须打破固态的理论知识体系,选择动态的调整方式。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对水、气、声、固废、土壤、生物、生态、电磁、辐射等进行监测,而这些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以水监测为例,学生必须具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化学类课程的基础,而这几门化学课程又涉及“统计学”“电化学”“物理化学”“色谱学”“光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有效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这些课程构架起来,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能因为内容多就全部舍去,这样培养的学生将很难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更难有创新能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采取课程分散讲、项目连线讲。分散讲即指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对必须掌握的内容采取课程分散讲解,以课程为载体,讲解基础知识,适当压缩课时;
开发适合高职学生及特点的教材,采用项目化教材,在理论够用的同时,适当拓展,开阔眼界,提高能力。连线讲即指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将相关知识再穿插到里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对学生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需要的知识储备较多,更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理论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1.2 实践知识体系构建与完善

实践是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之一,“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具有大量的实践操作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以课程为载体,分散在不同的課程中,各高职院校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各课程的实践能力,而往往忽视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教学设计,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只具有部分实践操作能力,而不具有大局意识、统筹能力,这就要求对实践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的构架与完善。

以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实训项目“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环境监测”项目为例,要求学生对校园的环境现状进行监测,学生对这一综合项目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集中在无法统筹,对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不科学,导致最终的监测报告质量较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原因主要是学生只关注具体的监测点,对总体质量把握较差。这就要求对实践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具体做法是将各个学科对应的基础实践及实训减量,在保证学生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性实践的比例,让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实际生产,这样容易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课程实践内容方面要及时淘汰陈旧的监测方法,对应国家公布的标准方法,及时跟进。在综合实践方面,对应热点监测方法,及时引入课堂。这样将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育人目标。

1.3 双创理念的植入与实践

创新创业已进入全民时代,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充分考虑其重要性,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体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饮水的要求,对室内空气的要求,这为新的行业的产生提供了社会需求基础。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适应社会需求,引入室内空气监测等内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储备,目前已有多名毕业生创办了室内检测公司,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 完善人才培养评价监控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是高职院校普遍缺失的内容,虽然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进行了监控和评估,但各学校普遍不存在完整的、制度化的人才评价监控体系,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也具有相似的问题存在。这就要求重新拟订适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评价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各个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控,形成完整的体系。

以高职“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为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制定评价体系,主要从品德、专业理论知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工作能力、潜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重点评价和监控。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再到社会工作,要建立一整套的评价和监控体系,这样将有效地提高培养质量,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3.1 加强项目化教材建设使用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项目化教材即以模块为载体组织教材内容,打破了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在项目化教材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项目任务,组织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化教材的实施,同时要做好项目的考核评价,实施过程化考核。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组织重点转向以项目为组织重点,以课堂为重点转向以实际生产实践为重点。需要注意的是,要以课程特点为基础,合理设置项目化教材及内容,对知识体系连贯、理论要求较高的课程,不适合项目化教材的引用与改变。

3.2 提高课堂信息化水平

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强调,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同时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提高课堂信息化水平,即指将日常教育活动和信息化技术高度融合,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这就要求在提高课堂信息化的过程中做到资源供给协同化、教学形式灵活化、技术支持敏捷化、学习过程适应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将信息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只注重硬件的建设而忽略了软件的跟进。

3.3 加强过程化考核,改革考试方式

过程化考核即指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过程监控评价,而不是简单地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过程化考核中包括考勤、预习、互动讨论、小组展示、课后作业、项目测试水平、章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总体评价等多种形式。将杜绝考核方案过于简单,考核手段较为单一,佐证材料不足或与方案不完全符合,各项考核所占比例不清晰等,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3.4 加强“课赛结合,赛证融通”

加强“课赛结合,赛证融通”,即指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各种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比赛,开拓了视野,锻炼了思维,也极大程度上使学生具有了获得感和成就感。学生通过比赛,获得相关技能证书,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具体应用,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

3.5 引入创新元素,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學活动过程中,适量引入创新元素,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所学知识的利用范围和价值,产生更多的创新效益。以我校“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为例,根据人们对饮水的要求,引入了饮用水与人体健康,饮用水生产线的建立与运行等相关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同时以此为契机,我校成功申办了国家目录外专业“水净化与安全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建设创新型“双师”团队

4.1 改革教师人事绩效考核制度

教师是组织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的灵魂,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尤其重要,这就要求对教师人事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教师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均以教学为中心,要将教学能力作为评价老师的首要指标,适当削弱其他考核指标,彻底破除“五唯”,改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被动情绪。

4.2 提高教师培训水平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教师的培养也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主要抓手,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势在必行。目前,我校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学队伍,我校双创学院也定期为教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培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新阶段,但在人才贯通培养、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法治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和滞后,已经无法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打破人才培养贯通瓶颈,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结语

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创新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现代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评价监控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双师”素质教师团队,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4.

[2]钟先锦,付恩桃,龚菊梅,等.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广州化工,2020(9):152154.

[3]田丹,王先华,徐远红,等.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绿色科技,2020(10):264266.

[4]侯俭秋,李碧方,苏佳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筹建和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轻工科技,2020(7):192193.

[5]褚海艳,薛志宏,温彩霞.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现状及网络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21(3):245246.

[6]方亮,董泓,余德龙.高职院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6):189190.

项目: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高职“环境工程学”创新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04)

作者简介:董会平(1980— ),男,汉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生态安全监测与治理工作

猜你喜欢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体系,举一反三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新高考·高一物理(2014年1期)2014-09-18“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健康之家(2009年5期)2009-05-26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 人才培养 高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