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区块链技术赋能产业链上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

区块链技术赋能产业链上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

时间:2024-01-06 15:00:04 来源:网友投稿

沈友娣,崔琳琳

(盐城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系列政策的科学指引下,以22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90万家家庭农场[1]为主要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与带动了全国近一半户均7.8亩耕地的小农户[2],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集聚与融合发展之路,有机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实践,呈现勃勃生机。在东部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借助市场化的产业集聚与融合,已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3]。作为东部地区的典型代表,江苏沿海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三市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正在全面推进以242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量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稻米、棉纺织、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该地区以约占江苏省37%的耕地,吸纳全省34%的农业劳动力,辐射467.42万家小农户,生产出约占全省41%的粮食、50%的油料、24%的棉花和45%的水产品[4]。然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因信用不足仍然面临着融资难题,削弱了融入产业链的能力,影响了全产业链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

区块链是破解该难题的一项技术创新,其要点是基于密码学方法产生分布式数据块,将产业链上相关交易主体的信息有序、公开透明、不易篡改地[5]记录于系统,有望解决交易主体之间的信任和安全问题[6],使得产业链上掌握关键技术、能力或环节的核心企业能够将其信用传导至相关直接、间接交易主体,赋能商业银行开展产业链上的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这对应对当前风险挑战,确保粮食、重要副食品等产业链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一)降低信息获取成本

区块链基于共识算法,以点对点传输的对等计算模型构建应用层的组网形式,将相关交易信息及其变化记录完整地保存在链条上;
链条上相关节点将同步更新交易信息;
节点之间通过网络形成开放的、平等的非线性关系,各相关节点都能适时获得记录的信息。这种“去中心化”模式既可避免中心节点故障导致的系统瘫痪,又能同步显示与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发生直接、间接交易的各个经营主体相关信息,从而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的信息获取成本。

(二)降低信息审核成本

一方面,区块链通过加密的身份证明帮助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完成在线交易,防止数据在传输中被修改,具有“不易篡改”的优势;
另一方面,作为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中的数据块包含产业链上经营主体的有效确认信息,能利用算法解密并验证交易信息,具有“交易溯源”的优势。这样,可以避免核心企业及相关经营主体提供的数据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等问题,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信息审核成本。另外,由于使用匿名技术,区块链上的参与者只有掌握交易主体的匿名地址才能获取信息,可以保证数据的私密性。

(三)形成系统的高效协同效应

区块链按其准入机制可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公有链向公众赋予随时进入系统、读取链上信息、发送交易信息和竞争记账的权限。对于私有链而言,上述权限由某个组织机构控制。联盟链介于公有链和私有链之间,是由若干组织机构联合发起,由盟友共同维护,只对特定群体成员和有限他方开放的区块链,具备部分去中心化的特征,兼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可赋能特定的融资场景。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业链融资系统以存货和账户监管为主要风险控制手段,可以在公有链的基础上,由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相关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商业银行等参与方按照合作协议搭建联盟链,赋予联盟链动态的、协作的特征,突破传统产业链融资在数据库建设、融资效率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实现核心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惠农补贴信息系统、农业保险系统与商业银行智能融资系统的共享和集成,进而提升系统的整体价值。

同时,产业链融资所涉及的惠农政策及相关资金监控要求在区块链上的高度协同,也是推进区块链赋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除涉农补贴以外,2016年,中央开始探索“财政+金融”的财政支农方式,即由财政出资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通过中央财政对其进行持续的担保费补助和代偿风险补助。截至2022年2月末,全国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累计担保项目约230万个,累计担保金额超7 300亿元,已经惠及全国所有农业大县。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具有较好的管理制度和营销体系,农业风险和信用风险具有“融合”发展的数字化基础。由此,在联盟链上安排财政、保险等节点,相关财政、金融、保险部门可适时跟踪农业经营主体的农资购入、产品生产和出售实况,据此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支付保护补贴,信贷担保费补助、代偿风险补助以及相关损失的核查和赔付,从源头上精简业务办理流程,创新核验方式,提升办理质效,使得惠农政策的落实更加精准、便捷和高效。

(一)保兑仓融资

1. 保兑仓融资场景

农业经营主体在采购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农资时,大多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上游农资供应商给予农业经营主体的付款期限通常较短。在保兑仓融资中,商业银行以农资供应商作为核心企业承诺以回购农资商品为前提,向农资供应商(卖方)和农业经营主体(买方)提供的融资服务。该服务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要结算方式,承兑期限一般为3至6个月,电子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期限最长可达1年。农业经营主体向商业银行申请的承兑款项,以核心企业在商业银行指定仓储物流商的既定仓单为质押,所质押农资商品的所有权由商业银行控制。而核心企业在农业经营主体(买方)未及时回赎货物时,须就保证金与银行承兑汇票之间的差额部分承担责任。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统一办理保兑仓融资,既能够获取农资商品的议质、议价权,又能让产业集聚区的小农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享受分期付款、分批提货的权利,减缓资金压力。

2. 保兑仓融资流程

上游农资供应商(核心企业)牵头与保兑仓业务所涉及的农业经营主体、仓储物流商和商业银行签订多方协议,搭建保兑仓融资联盟链。相关参与方通过密钥将土地经营权承包合同、经营状况、信用记录、产品溯源等信息上传联盟链,此后,各参与方通过密钥接收、共享信息。

农业经营主体根据签订的多方协议,向商业银行申请确认保兑仓融资;
商业银行开具以产业链上游农资供应商(核心企业)为收款人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办理贷款,发送至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收到银行承兑汇票或贷款资金后,将农资商品发往商业银行指定的仓储物流商,并将相关单据信息上传联盟链,将农资商品的所有权转移给商业银行。

(三)融通仓融资 (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仓储物流商通过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近场通信等技术方式扫描产品,区块链系统将自动捕捉农资商品的数据信息,再通过智能合约模块的接口,将农资商品信息上传联盟链,确保上链数据的真实性、可视性和同步共享性。

商业银行接受农业经营主体的提货申请,发送发货指令至仓储物流商;
仓储物流商根据指令发货给农业经营主体。农资商品质押到期,财政部门通过嵌入的节点将农业经营主体应得的补贴信息上传联盟链,并由财政专户支付给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协议向商业银行还款。为防止货物价格波动、变质毁损的影响,联盟链发生的智能合约和交易记录都会被时间戳及时标记,货物的可视跟踪预警机制将及时提醒各参与方履行责任。若有违约,区块链系统将按照合约进行处置,嵌入的保险机构也将按照合约及时核查和赔付。区块链技术下保兑仓融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区块链技术下保兑仓融资流程 图2 区块链技术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流程

1.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场景

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中,下游采购商或加工商作为核心企业,在产业链融资中担负信用传导责任。产业集聚与融合区的小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联社,统一将农产品出售给核心企业,将形成的应收账款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到期时通过核心企业归还的货款来偿付。

2.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流程

下游采购商或加工商(核心企业)牵头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所涉及的农业经营主体、商业银行签订多方协议,搭建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联盟链。协议的所有参与方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产品溯源等信息上传至联盟链,接受审核后形成联盟链基础信息。农业经营主体按协议向核心企业发货;
再将货运信息、应收账款凭证加密后上传联盟链上的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商业银行根据交易方的基础信息、交易记录和应收账款凭证等核实结果,向核心企业发送承兑货款通知。商业银行收到核心企业确认的承兑信息后,发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至农业经营主体,并且于贷款到期前提示核心企业付款。核心企业履约付款,商业银行据此结清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及利息,发送还贷信息至农业经营主体。区块链技术下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流程如图2所示。

1. 融通仓融资场景

融通仓融资是以农业经营主体的待售存货为质押,以仓储物流商为核心企业对待售存货进行检验、评估,再由商业银行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的服务。在区块链系统中,融通仓融资的参与方主要有仓储物流商、农业经营主体和商业银行。

2. 融通仓融资流程

仓储物流商(核心企业)牵头与融通仓融资所涉及的农业经营主体、商业银行签订多方协议,形成融通仓融资联盟链。协议参与方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产品溯源等信息上传至联盟链,接受审核后形成联盟链的基础信息。农业经营主体将农产品等存货质押至核心企业。核心企业评估价格后发送存货信息及评估证明至联盟链,让链上的商业银行通过密钥实时跟踪存货信息,据此向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并将相关信息记录至联盟链。此后,农业经营主体按协议将贷款一次性或分期偿还商业银行,并将还款情况录入联盟链;
商业银行确认贷款偿还情况后,指令核心企业解除相应存货的质押;
核心企业收到指令解除相应质押,并实时记录。在融通仓融资流程中,仓储供应商的物联网监管系统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质押商品的信息可视化,实现货物的适时监控;
另一方面,帮助监管单位提高风险应对速度,降低损失。区块链技术下融通仓融资流程如图3所示。

(四)订单融资

1. 订单融资场景

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背景下的产业集聚区,地域上邻近的众多小农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生产相同的、系列化的产品,以便与大型超市或加工商(核心企业)统一签订订单。农业经营主体在从订单签订到产品交付期间,由商业银行根据产品订单提供的融资服务,即订单融资,其参与方包括大型超市或加工商(核心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和商业银行。江苏沿海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践表明,该类融资服务在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较为可行。

2. 订单融资流程

大型超市或加工商(核心企业)牵头与农业经营主体、商业银行签订多方协议,构建订单融资联盟链,再将相关信息导入联盟链,接受审核后形成基础信息存储于联盟链。然后,有资金需求的农业经营主体上传订单信息、经营信息到链上的商业银行申请订单融资。商业银行借助区块链信息系统对农业经营主体订单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计算确定贷款金额,线上签订附有贷款条件的智能贷款合约,加盖时间戳上传至联盟链,向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适时跟踪、监控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并于贷款到期时提醒还款。该融资方式可以将众多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时点、期间和金额与其生产需要相结合,同时可以有效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降低不良贷款率。区块链技术下订单融资流程如图4所示。

图3 区块链技术下融通仓融资流程 图4 区块链技术下订单融资流程

(一)核心企业信用直接传导的势能有待蓄积

产业链上引领能力强的核心企业通常能够通过产品契约、要素契约等形式,向大量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信用直接传导。主要路径有三:一是通过专业合作社向规模经营户和小农户提供良种、大型农机农具等农资和初级农产品购销服务,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有机融入产业链的能力和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二是向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物流及平台支持,提高经营效率;
三是提供融资担保等方面的融资支持。借助区块链技术,相关交易主体能够通过联盟链适时同步获取相关交易信息,核心企业信用既可向直接交易方进行一级传导,还可向直接交易方的交易对方进行二级、三级甚至多级同步信用传导。

江苏沿海地区注重以农产品加工、物流等重点项目为牵引,深化“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创建了射阳大米、响水西兰花、连云港食用菌、九龙口大闸蟹等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形成粮食、杂交稻制种、果蔬、家禽、水产品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主要包括农产品加工商、农资供应商、仓储物流商、大型超市及电商平台,由于掌握的技术、能力或环节有限,大多侧重于种植、加工、物流等业务,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少部分核心企业能够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但对技术、人才、资源、资本等创新要素“集成组装”的引领能力有限,难以使产业链上的科研、生产、市场、投资主体找到相应“接口”。对照江苏沿海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核心企业在总体上尚未嵌入产业链上的高附加值环节,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信用直接传导的势能有待蓄积。

(二)核心企业信用间接传导的范围有待拓展

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和融合,派生出新的相关企业、组织和机构,能够对大量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间接信用传导。其路径包括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形成产品品牌、区域品牌以及开展技能指导和宣传活动等,通过技术外溢和区域品牌效应,辐射相邻区域的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普遍融入产业链的能力和水平。商业银行可以参照产业链上相关经营主体的信息,估计区域内其他经营主体信用水平,开展融资服务,进而培育产业链的生力军和后援团。

江苏沿海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已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库,开展以核心企业信用间接传导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实现农业贷款额度、增速的提升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然而,由于缺乏高技术信息系统支持,信息的调查、核查和维护成本高、效率低,限制了核心企业信用间接传导的范围。

(一)提升核心企业的“双循环”水平

在农业产业链融资中,提升核心企业信用及其传导能力至关重要。江苏沿海已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又逢新一轮江苏沿海发展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叠加机遇,乡村集聚产业迎来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国内双循环网络的好时机。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产业链上,拥有射阳大米集团、江苏乾宝牧业等2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海苑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家惠油脂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丽莎菌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19家省级龙头企业,以及大量的市级和县级龙头企业。这些核心企业需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展区外互动,获取创新资源,积极嵌入双循环产业链的战略性环节,创造、捕捉附加价值,并及时改变嵌入产业链的位置,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
或者进行产品转型升级以进入新的相关产业链,形成引领产业链发展的“极化效应”,进一步积蓄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传导势能,引领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融入产业链,强化“扩展效应”。

(二)加强产业空间集聚区网络关系建设

产业空间集聚区的网络关系是空间集聚区内的核心企业与大量的农业经营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建立的联系。只有重视网络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经营主体共同性和互补性,同时注重网络内核心企业与各相关经营主体的行为、相互关系、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方式等,江苏沿海地区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在网络中不断成长。网络内的农业经营主体还需要通过改进网络关系强度和结构,逐步实现网络合作和网络协同,实现网络关系升级,进而接受核心企业“网络化”的信用传导。

(三)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农业产业链融资中的应用试点

产业链融资基于核心企业信用传导的多方协作和共识信任,恰好与区块链的关键特征相契合,理应通过区块链技术得以拓展。然而,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基础普遍薄弱,难以复制2020年落地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模式[7]。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盐城、南通、连云港三市的农村商业银行虽已开展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库建设工作,但因受制于信息整合能力和技术水平,难以担负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智能融资系统的重任。由此,需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新一轮江苏沿海发展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机遇,申请国家层面的体制创新、政策实施、项目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持,推进区块链应用和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在江苏沿海地区率先试点,探索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的新技术应用示范。

(四)逐步提高上链主体数量和上链信息质量

有研究表明,只有区块链上的经营主体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信息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区块链共识机制所揭示的企业相关信息才能不断接近于真实信息[8]。在区块链技术试点初期,可依托江苏沿海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长期植根“三农”,熟悉地方的优势,借鉴其“五户联保”的做法,通过网络协同守信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和合理的收益分成[9],保证上链信息的真实、可靠,再由各农村商业银行的网格化信贷经理、农技员、村镇和社区管理人员构成的核查人员进行信息核实,防范融资联盟链上的参与方进行信息操纵和恶意欺诈,有效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及时、足额、低成本融资服务。

猜你喜欢产业链区块商业银行筑牢产业链安全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9期)2021-10-14“饸饹面”形成产业链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科学(2020年5期)2020-11-26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大众投资指南(2020年10期)2020-07-24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传媒评论(2018年4期)2018-06-27读懂区块链现代企业文化(2018年13期)2018-06-09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2016-01-23

推荐访问:区块 江苏 为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