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于场景营造的特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基于场景营造的特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时间:2024-01-10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周海玲, 赵嘉敏, 赵翔宇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1 特色街区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根据近年来的政策导向,城市特色空间的营建被看作城市人文面貌的标榜与代表,而特色街区的重要地位也在城市生长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逐渐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特色街区建设开始进入新发展阶段,重点逐渐由改善风貌、升级品质向聚集人流、激发消费的转变。

1.2 街区式商业空间符合健康消费潮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对传统模式经济发展和消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让公众对“健康”的需求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变化对城市商业消费产生新的影响,过去,人们对封闭式商业综合体十分钟爱,而现在开放式、通风性较好、户外空间多的漫步式街区,更成为都市人休闲消费的首选。

2.1 特色街区的概念及选定依据

街区在空间表现形式上为有边界的场所,由数条街或者是数条街与路围合而成,同时又是开放的,承载了诸多街的功能的区域,能够满足人们交流的一个空间[1]。特色街区便是以城市道路为骨架,以同质元素聚集或因某种突出元素而存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开放性的城市区域。其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文化消费等功能于一体,一般具有以下共性特点:①以城市道路系统为骨架;
②有一定的规模、有边界;
③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④有主导特色元素存在。本次研究在范围上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内(一环以内)的若干特色街区为主。

2.2 特色街区在成都的发展

成都市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以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为品牌的地域标志性特色街区,以一环市井生活圈为重要载体的成都特色文化展示街区。2017年10月,《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发布,计划提出实施精品特色街区打造计划,按照“一街一特色”原则,在重点区域和节点,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商业、酒吧、餐饮等五大特色街区,实现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优化城市生态,增强城市整体功能,并指出要将特色街区作为成都市公园城市示范的重要场景。

3.1 在地文化空间保护不到位

在我国以旧城街区更新为基础的特色街区建设中,由于开发、运营等问题的考虑,当地原住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商住矛盾。比如在对街区进行业态升级以及环境更新的时候,往往需要外迁部分街区原住民。这种措施在改变街区部分房屋功能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街区原生相对稳固的社会网络结构。传统街区稳固的社会结构和邻里关系是经过一定历史时期慢慢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忽视原住民日常生活空间的文脉保护属于是对特色街区在地文化的一种破坏。

3.2 消费空间体验感受不佳

在常态购物街区发展逐渐饱和的当下,对于消费者而言,简单的物质获取已难以满足他们的胃口。将公共空间的打造与消费者社交需求、精神满足相结合,逐渐让人们对消费的新期待,也就是体验式消费、沉浸式场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拥护。而国内大部分特色街区的消费空间似乎还未对这一消费态势的转变做成反馈,大部分仍停留在简单的基础交易阶段,结果特色街区在促进消费增长所起的作用被大打折扣[2]。

3.3 特色创意空间布局欠缺

许多城市特色街区由本地原有旧城街区更新改建而成,通常位于建成时间较长的老城区内。老城街区交通便利、风貌古朴、富含历史记忆,但也同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屋租金高等现实问题,对创意阶层的吸引力较弱。创意阶层主要源自艺术、设计、教育、信息技术等创意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阶层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优秀人力资源的代表,是促进地区活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而在目前城市特色街区功能空间规划布局中,并没有表现出对这类人才的格外重视。

4.1 场景理论与场景营造

场景理论这套研究范式,将对城市的研究从自然社会属性转移到了消费实践属性层面[3]。不同的都市场景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其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实践,从而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场景营造就是通过富含文化价值取向的舒适环境的营造,吸引有不同需求的人群前来生产生活,最终达到提升城市生产效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

4.2 场景营造的目的

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下,“场景营造”的核心目标正是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人将成为新产业、新经济的创新主体。有效推进“场景营造”的核心是“人”,要着眼“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将“场景”作为“聚人”的重要方法和路径,营城聚人,不断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场景营造的目的是将实体空间转化为城市的价值增量。

4.3 特色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的实现机制

在场景理论的引导下营造实践可以以原生地方空间为依托,搜集整理地域性在地特点,概括凝练其核心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将其嵌入地方场景空间的构建中,吸引相关的人群来进行文化实践,为特色街区场景的创立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在这一过程中,街区空间融入场景之内,重建原有街区的“生活场”。

5.1 在地文化空间营造强化特色优势

在地文化不仅仅是场所的在地、氛围的在地、而是文化的在地。商业场所的“在地化”目标是要成为城市承载文化创造力的载体,在这里能阅读城市原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浪潮所在。将文化转译成为一种可消费、可体验、活着的文化状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符号和器具的层面。基于此,场景营造对文化传承的考虑更加全面,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原住民的生活生产需求,符合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的空间营造要求。

比如在金牛区抚琴社区更新打造过程中,通过保留原有居民传统空间形式,为社区居民打造社区茶馆等营建策略,不但为游客们展示了一幅原汁原味的蜀地传统风光,更切实尊重了本地居民的生活需要,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5.2 沉浸式消费空间营造提升消费体验

在场景理论下,场景不但是由众多舒适物所构成的一种物质环境,更包括了参与者当时的心境和状态,是一种全方位的、沉浸式的体验环境,这会使在这些场景中的使用者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特色街区的要素调节调整,丰富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体验消费理论。

自古以来,成都的游乐活动多围绕特定时节展开,形成围绕大慈寺等地区举行节日灯会、花会和“十二月市”等特色游赏活动的惯例。望平街立足春节、元宵节、七夕节等社区传统节日庆典,策划“十二月市”新春主题市集等在地文化活动。以文化习俗激发市民、游客的共同情感,建立起以情感共鸣为内核的活动模式,有效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强化多样性人群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5.3 创意文化空间构建吸引创意阶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创新主要是靠创意人才推动的。借助场景这个中介变量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和聚集作用,可以建立其与城市发展内生动力来源。因此,营造特色街区文化空间的布局,是激活地区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催化剂。

在望平街特色街区场景营造中,开发商通过在街区内植入共享办公、入云屋、彩宝体验馆等以艺术家群体为运营者的青年文化空间,促进望平社区升级为融合餐饮、住宿、文创等功能的多样性消费场所,成为彰显社区网红特质、聚集文化消费活力的肥沃土壤[4]。

全球化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快速更新,也冲淡了各个城市的主体文化意识,导致千城一面、文化趋同,产生了流行文化与本土主体文化的背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本土文化中留存的结构性文化承载着本土社会中更深层次的传承、融合和发展。

本土的结构性文化不但需要依赖于城市空间这一物质环境得以延续,也需要在城市居民生活习惯、言语交流中才能得到保存。特色街区的营建不是进行简单的商业开发,而是充分利用居民主体的力量,以街区为载体,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为目标,把居民从使用者转变为建造过程中的参与者,以一种真实的态度来反映街区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比如通过成立培训社区议事团等NGO组织创造多元参与的条件,引导居民自主参与街区发展运营对于提升居民的共建、共享、共治意识,是促进特色街区持久发展的积极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从场景营造的视角优化特色街区公共空间,不仅是提升城市品质、市民幸福指数的新道路,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城市的消费潜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成都诸多特色街区的场景营造实践已经成为当今激活区域消费活力的重要范例,对城市有机更新、城市特色打造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特色街区一直以来作为场景产生、场景叠加的重要载体,如今在成都“场景营城”的大城市战略发展背景下将会继续凸显自己的名片作用。

猜你喜欢营造消费特色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国内消费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1年11期)2021-02-16新的一年,准备消费!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40年消费流变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9期)2017-09-26新消费ABC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推荐访问:成都市 为例 街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