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日语教学的四重逻辑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日语教学的四重逻辑

时间:2024-01-16 09:00:04 来源:网友投稿

鲁 畅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高校日语专业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机会多,受外来文化影响概率大,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长期受外来文化的熏陶,会让他们产生追崇外来文化、轻视自身文化的态度,还可能形成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因此,高校要加强日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文化自信”分别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角度融入日语专业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鼓励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未来的对外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在《纲要》指导下,日语专业课程思政应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中日语言文化的比较,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日语教学中各门课程的特点,合理嵌入课程思政的育人要素,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大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课程思政育人的核心在教师。高校要通过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组织教师专题培训、搞好课程思政集体教研等,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对高校日语专业教师来讲,重点就是强化教师的文化自信。首先,日语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能够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日语教学中,讲清楚语言文化多元性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语言不同,不存在哪种语言优越、哪个民族高贵等,而是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在外来文化面前要不卑不亢,客观阐述外来文化的优点与差异。所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2]211,就是教师的理论基础变得深厚,才能在大学生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教师具备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才能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次,日语专业教师要具备“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教师的自觉意识,可以让课程思政的内涵有效地融入日语教学中。培养日语专业教师具备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就可以让课程思政随时随地得到开展。教师的自觉意识体现在各个方面:从外在的衣着到内在的气质,都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
教师的自觉意识还体现在自觉的学习上,课程思政要与时俱进,教师要加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最后,日语专业教师要具备“文化自信”的情怀。在理论涵养和自觉意识的带动下,逐步培养日语教师的文化情怀,不仅教师自身要文化自信,还要把文化自信带到日语教学中,提高教师文化自信中的教学能力。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一项综合了语言、基因和考古学证据的研究发现,包括现代日语、韩语、土耳其语和蒙古语等同一语系的语言与说这些语言的人,都起源于大约9 000年前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种植谷子的古代农民[3]。日本的“弥生文化”、水稻种植、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都来源于中国。日语教学中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日本文化的起源,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第一,从讲述日文的起源历史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日语是与汉语在体系上完全不同的语言,但用来书写日语的文字却是从汉语文字中产生的。汉字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表意文字,大约6世纪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日本以汉字为基础,设计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汉字一起使用至今[4]11。日语中有很多汉字,源于日本人很早之前用汉字来表示日语的读音,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现代日语。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影响了日本文字的发展,也对日本的经济、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汉字给日本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上的保障。历史上,汉字伴随着先进的华夏文明传播到亚洲的许多地方。直到4世纪都不曾有过文字的日本,其文明也相对落后。伴随着汉字的传入与广泛使用,日本人开始接触到先进的文化,也终于由此跨进了文明的门槛。日本人与汉字的邂逅,对其文化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划时代的深远意义[5]121。教师通过对日文起源历史的讲解,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试想,在什么情况下汉字会对日语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那一定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时候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才会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日本接受汉字的传入是接受先进的文化,由此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教育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二,从讲述日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日本古代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在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语只是一种语言,并不可以书写。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开始用中国的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之后借助现成的汉字符号系统尝试记录本民族固有的语言,由此创造出了日本的文字“假名”,日语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简化而得来的,比如 :“安→ →あ”“以→ →い”“衣→ → え”“加→ →か”等;
片假名是采用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而创造出来的,比如:“阿→ア”“伊→イ”“江→エ”“加→カ”等。现代日语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汉语,比如:学生、生活、世界、酒、交通、经济、革命、教授等;
有些是在中国古代汉字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比如:压→圧、器→器、对→対、单→単、图→図等;
还有一些文字是根据中国汉字“六书”造字原则日本自造的汉字(几乎都是会意文字),比如:峠、辻、労働、畑、榊、込、躾、笹、凪等。所以,中国的汉字对日本语言发展的影响是久远的,而且中国的汉字对当时文化的传播和人类历史的记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汉字不止为中国,也为世界和人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师在讲述日语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为世界和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从讲述中日文化对比分析中,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与文化自信。在日语教学中,采用中日文化比较的方式学习日本文化非常有效,能够加深大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日本的新年就是公历的元旦,习俗是吃年糕、给压岁钱,这与中国春节的习俗相同。日本的拉面起源于中国,是在中国拉面的基础上运用日式烹饪方式进行加工,成为适合日本人口味的美食。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代表服装,而这代表大和民族的服装源于中国,由中国的三国时期吴国服装发展而来,所以也被称为“吴服”。把中国服饰文化进行改良融合的和服成为日本文化闪亮的繁星。此外,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抹茶”源于中国隋朝,兴盛于唐朝,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抹茶是在镰仓时代传入日本的,日本人将饮茶和待客思想组合在一起,还原了中国寺院抹茶道的平和寂静、清心寡欲,才有了日本“清、静、和、寂”的茶道精神。日本的古寺建筑文化源于中国。唐招提寺在日本至今已经矗立1 200多年,这一具有盛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寺被确定为日本国宝,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教师在中日文化的比较中,让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由此,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中国文化有了一种深层次的归属感,建立起由衷的文化自信,在平时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加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过程,只有大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我们的文化、从历史中崇拜我们的文化,才能在现实中表现出真正的文化自信。日语教学中,教师从理论和历史上对文化进行讲授,旨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辩证的思维能力,让“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更具有教育价值。

第一,将“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过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虽然是中国的汉语传入日本,让日本有了可以书写的语言,但日本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才能不断“取其精华”。日本的文化如此,中国的文化亦如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进而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日本文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文化的发展,学会客观对待外来文化,正确看待每一种文化,不盲从、不膜拜,这是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方式。

第二,将“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过程,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意识。文化的发展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任何语言的发展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日本文字虽然起源于中国的汉字,但日本人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质的语言。像片假名就是在汉语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日语独有的文字。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一样,需要吸收各种外来文化中值得借鉴的东西,但我们也要“不忘本来”,要有自己的特色,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不一定是要创造出本来没有的东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也是创新,自身的改变也是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小到完成平时的作业,大到学术钻研都需要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在日语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日语翻译的课程,更需要大学生对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精益求精。

第三,将“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过程,培养大学生生活中的辩证思维能力。日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比较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大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创新发展。教师可结合中国近代的历史,教育大学生要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文化也是如此,我们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扬弃中不断发展。教师要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教育他们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要注重实践中的融入。在日语教学实践中,会涉及很多中国现实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日语专业授课内容的实际,讲一讲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给各个国家带来的发展,还可以讲一讲中国的疫情防控、北京冬奥会等内容,让大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自然就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一,在日语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开展课程思政,让“文化自信”在课程中得到彰显。日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用日语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为此,教学实践除了锻炼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外,更要锻炼大学生结合所学用日语讲中国、讲中国元素、讲中国故事等。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大学生讲一讲北京冬奥会(北京冬季オリンピック),讲一讲可爱的“冰墩墩”(北京冬季オリンピックの可愛いマスコット),因为这些都是中国元素。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惊艳,更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将橄榄枝与“中国结”融为一体的大雪花,折柳送别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与智慧。这样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将这份美好传播出去。这种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来源于长期的学习和熏陶,这样才能形成发自内心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喜爱,进而产生自信。

第二,在日语实践活动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课程思政,让“文化自信”在活动中得到彰显。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沙龙”“日语角”“小故事会”“演讲比赛”“智力猜谜”等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谈话内容可以围绕中国科技的进步、生活的便捷等方面,如聊一聊中国的航天员“太空出差”的事情,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空间站的发展,由此产生自信。教师也可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下实现的,进而立志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在日语教学中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让“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得到彰显。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让我们在一些问题的观点上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在这些问题上做好引导,如价值观念、艺术差异、追求不同等。教师要结合中日不同文化背景做出正确的引导,讲清楚“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上的一贯方针,对于不能理解的现象,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体现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一定要讲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总之,将“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理念设计、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教学意识,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四个方面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日语教学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文化自信”融入日语教学,形成日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从而更扎实、更有效地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文化自信日语汉字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科技信息·学术版(2022年8期)2022-02-25明朝日语学习研究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汉字这样记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4期)2017-04-24汉字这样记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13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看漫画,学日语小火炬·阅读作文(2009年10期)2009-11-10

推荐访问:日语 融入 逻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