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困境及有效路径探讨①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困境及有效路径探讨①

时间:2024-01-19 1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春辉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改革开放40 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创造出多个中国奇迹。当然,国家伟大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同胞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力支撑,而优秀的爱国担当教育则是滋养国家未来希望、民族栋梁的精神之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通过爱国担当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民族文化精神深植于大学生内心,传承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以此更好地激励大学生为国家第二个百年征程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以及文化观[1]”。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相关文件,这些都为高校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遵循和指导意见。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接受爱国担当教育的熏陶,凝结民族一心的团结力量,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经济竞争对爱国担当教育形成冲击

新时代下我国科技发展迅猛,但在国家经济腾飞的同时也给我国高校开展爱国担当教育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国在经济和文化上距离拉近,世界各国都成了“地球村”的一员,人民群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淡化。伴随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传统民族文化必定会受到强势经济的侵蚀,而只有优秀的民族文化才是体现民族独立的根本基础,才能更好地促使人们维系爱国情怀的滋养力量。

(二)多元社会环境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改革开放40 年来,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如今社会面貌整体大变样,我国也随之从单一体制逐步发展到多元化阶段,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形态和意识也表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2],多元文化就此削弱了公民对自我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大学生受多元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也会弱化其爱国主义意识。

(三)新媒体环境对传统爱国担当教育构成巨大挑战

社会网络普及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载体的出现构建了全方位的新媒体环境,这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也让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前,我国网络用户规模庞大,智能手机更是基本上达到了全民普及的应用程度,现在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通过手机刷抖音、看视频、聊微信,可见新媒体正在以自身高互动率、高覆盖率广泛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鉴于新媒体所具备的信息海量化、及时化、碎片化等特征,也给高校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构成新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数据未经筛选便直接流出,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扰乱了高校的教育体制,挑衅着教育教学内容,影响爱国担当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化,另外,及时快捷的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大了不良信息的抵御难度,自由及隐匿的网络环境极易滋生非理性错误言论及不文明用语等,这些都加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3]。

(四)爱国担当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降低了教学质量

目前,我国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的模式。课堂教育主要偏重于认知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比如传统的爱国担当教育以“什么是爱国主义”“公民要爱国”等内容为主,教育的过程也十分流程化,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爱国主义精神、为什么要强化爱国意识等缺乏有理有据的论证性,这就难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高校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数都是以校级和班级活动为主,没有实践教育规划,参观实践也大多流于表面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止步不前,难以迎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造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提高。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忧患意识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必要前提及基础。高校通过开展忧患意识教育,促使大学生厘清“国家”的概念,明白任何形势下都不可放松国家安全警惕,并让他们认识到国家才是一个民族的主体,才能代表公民的利益,清楚每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资源、精神文化的依托,而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平自由的环境以及教育教学的条件都是由国家所供给的,大学生个人要获得光明前途也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3]。通俗地讲,正所谓“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繁荣强大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起来。通过忧患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觉的爱国主义意识。

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权意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这并不代表国家主权意识的丧失,这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接受国际规则和机制,获得国际利益的一个前提,国家主权依旧是管理对内事务、保持对外独立的至高无上权力。只有让大学生深刻明白这一点,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权意识,帮助他们学会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去剖析问题本质。

再次,保卫国家安全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核心指导内容。新时代下,国家安全不单是领土的完整、政权的巩固、军事的强大,还包含科技、信息、金融、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安全保障[5]。让大学生明白,只有学好知识本领,强化自身能力,才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安全奉献个人的微薄力量。

最后,高校还应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宣讲我国辉煌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讲述我国近代抗战史、改革开放史,增强大学生对我党的情感认同,加强对党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意识,继而强化他们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意识。

(二)强化两个统一思想,把握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空谈爱国没有任何意义,因此爱国担当教育决不能是抽象的、笼统的,要为学生明确其政治立场与态度观念。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形成了道路的并轨,在新中国的建设征程中被逐步深化融合,实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时下的我国社会,国家与社会主义紧密捆绑在一起,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社会主义必定是爱国的时代归宿[4]。追求爱国价值,达到民族统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当下只有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才能得以实现。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建设,离不开优秀爱国人才的鼎力加持,因此高校要主动创新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在教学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让大学生了解新中国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探索的艰辛、为何要坚持改革开放、为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要增强“四个自信”。只有清晰明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大学生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认识上实现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相互统一,更好地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性。

(三)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精神,重视爱国实践教学的开展

大学生拥有淳朴而浓烈的爱国情怀固然难能可贵,然而,在新时代复杂且严峻的国内外大环境下,客观理性的爱国表达方式则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是对于自我情感的宣泄,而是自我对党和国家的一种积极支持和充分认可,爱国应是全力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一种至高无上的行为。其次,要塑造大学生具备自信自强、包容开放的心态,帮助他们形成明辨是非、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再次,要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态度、平和心态,让他们能在此基础上正确表达个人爱国情怀,在法治轨道上文明有礼、合理守法地践行爱国担当行为。最后,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与自身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将优良的爱国传统体现在日常言行举止之中。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紧跟时代,从模式上创新,加大活动吸引力。高校应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安排他们下乡调研、深入社区基层,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心理知识访谈等活动,最大化利用校内外的各类资源,通过安排他们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地方歌谣传唱比赛等,让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真实的国情和民情,继而促使他们将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主义行为形成高度的融合统一。

(四)创新爱国担当教育的载体,强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当前,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高校新生入学的标配,大学生每天必会浏览网页,他们会通过网络开展读新闻、查资料、学知识、买东西等各种活动,而这些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网络也就自然成为各种文化信息的集合体以及社会舆情的催化剂。作为教育一方的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对社会的不良影响,积极占领新媒体这块思想高地,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定期推送相关的爱国主义内容视频和文章。首先,要构建校园爱国担当教育专题网络平台,定期上传一些爱国题材的文章、先进人物事迹等,以此抢占校园其他新媒体平台阵地,让大学生以一种他们喜欢的、轻松的方式自觉地接受爱国担当教育。其次,要强调发布信息的严谨审核,为学生上传一些积极正面的讨论话题,大力传播社会正能量,紧紧抓牢网络舆情的正确导向,避免学生思想上的偏移。另外,要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强化网络法治规范建设及网络道德行为引导,构建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网络保障及反馈机制等。此外,要善于借助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伟大事迹、重大成就、重要历史事件开展爱国担当教育活动,利用革命教育基地、民族传统节日、国家公祭日等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线上线下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育内容,还可以创新形式,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大学生报国之志。

(五)开展“两个结合”,让爱国担当教育贯穿国民教育的全程

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并非只是一种情怀和意识,它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有着明确的价值倾向与教育立场。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外来文化的不断冲突,实则是不同国家、不同人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对此,我国必须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群众教育活动,而“爱国敬业”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部分,应置于每个公民个人价值观的首要地位。同样,在高校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中要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

总之,新时代下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是一项全面持久的系统化工程,高校要引起充分重视,认真分析当前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探究和创新大学生爱国担当教育的实施路径,切实提高爱国担当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时性以及高效性。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爱国担当教育,促使大学生将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他们积极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群众同在,更好地将爱国情怀知行合一,大力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全面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爱国爱国主义大学生感爱国事,承爱国志中原商报·科教研究(2021年5期)2021-03-23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爱国学·晒佳作中国漫画(2018年1期)2018-12-05爱国学·晒佳作中国漫画(2017年10期)2018-01-25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7期)2017-06-21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

推荐访问:爱国 新时代 担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