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文明思想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以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为例

生态文明思想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以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为例

时间:2024-01-29 1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郭丽红,李竹梅,宁 眺

(1.曲靖师范学院 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2.昆明学院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自然与人、保护与发展、民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态各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1].把生态文明思想渗入育人全过程,学校是主战场,课程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导者.专业课程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将生态文明思想渗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必要措施和有效途径[2].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在专业课程中从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的角度挖掘生态文明思政元素,如何将生态文明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入专业课程教学,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频共振,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值得专业课程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为例探索生态文明思想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关键一环,是“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生态系统逐渐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是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明智之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是最核心、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大众化产物,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正吻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高校突出地方性和应用性的具体体现[3].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地方人才、树立生态意识、践行生态理念、传播生态文化、进行生态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域优势, 理应立足国家和地域的发展战略,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呼应.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与培植,可以培养生态文明思想的传递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者.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宣传者和参与者,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文化、生态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战略的实现.近年来,应用型地方高校开始关注重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但各高等院校关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开展得还是较少,内容不够深入,不够全面[4].这个结果导致学生形成的生态意识起点和层次比较低,生态文明理念未有效树立、生态文明行为尚未养成,普遍存在无意识的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局面,对加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成为高校重要任务,要求高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生态文明教育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出发,切实贯彻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与“三全育人”有机统一,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在生态文明思想渗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思政”重要载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传递生态文明思想,是提升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有效载体,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对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最大的亮点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一周年之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京举办,指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体现在八个方面生态文明价值观上,即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共赢全球观等八个维度[5].在八个维度的内容框架下,根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分析了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具体见表1.把生态文明思想渗入育人全过程,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课程思政是重要载体,教师是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用专业课程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思想渗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需要在生态文明价值观八个维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制度、生态产业等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

3.1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的内容及特征

“植物生理生化”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生物技术专业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立的应用型新兴专业,如何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目的,是该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植物生理生化”的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植物的化学组成、细胞代谢、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纵横交错地探索植物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6].“植物生理生化”呈现了植物生命活动中众多生理生化反应的有机统一,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加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体现,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中不论是生理代谢部分还是植物生长发育部分,都不会是孤立地讲授各知识点,而是将其渗入一定的生长环境下,伴随着植物的演化与适应条件进行理解,这些都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分不开,由此,“植物生理生化”内容与生态文明的本质完全契合.在“植物生理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会不断地强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植物是自然界不可分离的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构建美丽中国时,植物必然是需要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同时,植物生理生化相关知识在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中国行动、粮食安全、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植物生理生化”的学习过程便是培养学生积极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过程.

3.2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

生态文明思想有效渗入“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需要充分思考如何在专业知识点中找到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体现生态文明价值观八个方面的思政元素,这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前提.关于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具体见表2.

表1 生态文明思想渗入课程思政的八个价值观维度体系

表2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

3.3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实施“植物生理生化”课程思政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生态文明思想八个方面价值观,以具体实例为切入点,通过抛砖引玉,以点带面,可以实现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效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深刻掌握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知行合一,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3.3.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邃历史观的案例

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需要依赖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是历史上文明古国发源地的重要条件.历史上存在许多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文明衰落的例子,中国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就是其中一个.在讲授影响植物生长因素时,以塔里木盆地的悲剧为例,介绍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区域文明的影响.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绿洲上有36个城邦国家,丝绸之路给这些绿洲王国带来了文化交流的与日俱增和经济生活的繁荣昌盛,于是产生了高度发达的西域文明.然而,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使得具有西域文明的绿洲王国相继被流沙破坏,致使塔里木盆地的文明也随之消失了[7].通过此案例,引导学生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坚持走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之路.

3.3.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自然观的案例

遵循生物的自然需求和发展规律,构建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可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讲授植物水分生理时,强调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出 “有收无收在于水”的谚语.中国目前水资源紧缺,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途径和机理,有利于有效利用水分,合理灌溉就是很好的例子,它遵循植物对水分需求和利用的自然规律,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紧缺,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植物水分生理相关知识,积极推行节水农业.又例如在讲授植物引种时,由于生态意识不够强、对物种引进不够科学谨慎,人们对植物的异地引入造成了人为的生物入侵,带来了不少惨痛的教训.云南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将紫茎泽兰,凤眼蓝(水葫芦)等列为了 Ⅰ 恶性入侵类,其危害程度不言而喻.上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引种到我国云南后,便暴露出了种种“恶行”.紫茎泽兰生命力极强,短时间内成为优势群种,抢占了绝大部分自然资源,原有的农作物、花草因营养供给不足被淘汰.同样,水葫芦作为外来物种,由于其对污水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在滇池中推广种植,但是其繁殖非常迅猛,泛滥成灾,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8].这两种植物足以让学生了解植物入侵的生态危害,从而建立谨慎的科学自然观.

3.3.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的案例

自然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自然生态环境价值也会随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腾冲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库,大量珍稀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存.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仍有人滥伐林木,开采矿石,破坏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景观[9].尽管这些行为已经受到处罚,但在讲授植物生理生态作用时,引导学生知晓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况,因而宁愿不开发也不能破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希望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正确价值观,积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发展理念,肩负着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的使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报效祖国.

3.3.4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基本民生观的案例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讲授植物病虫害防治一节时,可以结合历史上影响范围最大的化学品污染来讲,1939年滴滴涕(即DDT)的杀虫剂被发明出来,昆虫吃后会因神经系统麻痹而被杀死,收到良好的杀虫效果,农民的收成剧增.但后来发现动物在吃了喷过滴滴涕的植物后,滴滴涕会在体内长期积累,影响生长发育.若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人类将是最终的受害者.于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都开始不准使用DDT[10].随后,针对食品安全,限制农药和肥料等化学品的用量,提出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概念,并积极推进绿色健康食品的发展.在讲授种质资源保护时,可以引入粮食安全的问题.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重要的民生问题.2019年10月14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1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粮食安全问题被放于突出的位置,提出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12].尽管在历史上我国正处在粮食安全形势最好的黄金时期,但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全球粮食危机、面临自然灾害、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时,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而要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靠自身力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在饭碗中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此,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要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遵循全面、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和保护优良种质资源,保护耕地资源,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储备等各个环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解决好人民吃饭问题.目前云南提出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 绿色食品”和“ 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13],目的是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3.3.5 “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整体系统观的案例

人类生存和发展在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中,此系统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要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例如在讲授植物矿质营养这一章时,介绍化学肥料的过度施用会引起严重的土壤地力退化、土壤污染严重,带来湖泊面源污染等一系列涉及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施用化学肥料不仅能使土壤污染,而且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又例如,云南省抚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活样本,是整体系统观取得显著成效的又一个典型案例[14].云南省主动应对水生态安全的重大挑战,基于自然系统有机统一,采用整体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修山扩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湖滨缓冲带、保护治理湖体等系统工程,实现整体保护、综合修复、系统治理,逐步扭转了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构建了生态功能良好的综合生态系统.在讲授植物生长相关性及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只有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全方位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3.3.6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密法治观的案例

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我国生态环境部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在网站上设立了曝光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批深入一线、查实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公开通报.2021年4月,中央督察组发现,玉溪市通海县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采取弄虚作假手段,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实际上水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生植物生长受到影响.通过调查,对涉及的6个责任单位及29名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处理[15].又如20世纪90年代洱海由清变浊,“水质风向标”植物—海菜花一度绝迹,2015年以来,洱海流域实施最严的保护措施,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海菜花重现洱海,2021年洱海水质达到 Ⅱ 类,洱海治理与保护的显著成效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云南实践,更彰显了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新面貌[16].结合植物生长与环境一章的讲解,提出只有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方面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3.3.7 “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行动观的案例

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伟大事业,全社会都是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公众参与环保的制度,2015年施行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2018年“世界环境日”发布了十条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2022年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17].结合植物生理生化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可以防止树木被乱砍乱伐;
不摘树叶和花,可以使植物健康生长;
不乱踏草坪,可以使小草免受伤害等等.将生态理念形成为人们内心认同并自觉实践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全员全过程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3.3.8 “共谋生态文明”共赢全球观的案例

全球气候一直都在变暖,环境问题愈加严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必须应对的共同挑战.随着工业发展,CO2的排放量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对生命系统形成严重威胁,降低CO2的浓度势在必行.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CO2,使CO2的排放达到峰值,于是提出了碳达峰的概念,最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措施,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即碳中和,具体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或者节能减排,这样就可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了.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庄严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8].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植树造林降低CO2过程、活动或机制,又称碳汇,其基本原理是植物光合作用.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碳同化时,结合“双碳”目标的实现,使学生意识到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阻止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引发同学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保护植物资源,爱护环境,在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知识的支撑下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需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便更好适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低碳循环为导向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还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活动,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积极作为,切实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思想和行动的自觉.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渗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中,才能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生理生化应用型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2020年1期)2020-07-24打破生理“平衡”世界科学(2020年1期)2020-02-11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年5期)2019-07-16谁是半生化人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18年6期)2018-09-14《生化结合治理白蚁》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8年6期)2018-07-09《生化结合治理白蚁》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10期)2017-12-19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17年6期)2017-11-09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推荐访问:为例 渗入 生物技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