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风貌多维阐析——以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为例

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风貌多维阐析——以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为例

时间:2024-01-29 16: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周晓春

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领域的热议话题,在符号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日益引起重视〔1〕。语言景观指“某个属地或地区的公共或商业标牌上可见和凸显的语言,能够折射特定区域语言社群的权势和地位”〔2〕,是“语言、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所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3〕,主要探究“公共空间中的多语表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4〕。先行研究着重考察在公共场域静态化、情景化置放的传统语言景观,如路标、街牌、楼牌、门牌、广告牌、公告牌等。然而,现实空间是丰富多元、动态变化的,只关注静态、固定的典型标牌是传统语言景观研究的一大缺陷〔5〕。

近年来,随着语言景观研究主题和路径的不断拓展,边缘性语言标牌即非典型语言景观逐步引起学界关注,相关讨论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网络空间中的多语现象或网络界面中的多语实践常被称为网络语言景观或虚拟语言景观〔6〕,模态多元化、载体虚拟化、传播迅捷化、感触生动化等区别性特征使虚拟语言景观成为非典型语言景观的一个重要类属。相关研究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公共场域语言生活考察的疆域,延展了研究人员审视语用现象的视域,是对传统意义上语言景观研究的有益补充,推动了研究场景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的递转。

自20世纪70年代发端至今,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经历了早期萌芽(1997年之前)、中期理论探索(1997—2007年)、近期快速发展(2008年至今)三个阶段〔7〕,主要关注语言在公共空间的象征性建构,与身份认同、意识形态、社会分层、族群冲突等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概念作更深层次的结合〔8〕。传统的语言景观研究理论主要包括地理符号学〔9〕、SPEAKING模型〔10〕、语言选择理论〔11〕、语言景观构建的四原则〔12〕、三维分析模型〔13〕等。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语言景观的理论建构出现了新的进展,如Spolsky认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学理根基是符号学,应将其视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14〕;
Gorter和Cenoz结合多学科(语言学、教育学、经济学)视角提出了公共空间多语不平等模型〔15〕。前述三个阶段大多采用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质性分析“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代表,口述史研究、行动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也在不断应用”〔16〕;
量化分析侧重于对采集的语言景观图片进行量化统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近年来,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眼球追踪技术被用于分析公共场域中的多语现象〔17〕,采用移动APP和众包技术收集语料的研究也应势而生〔18〕。此外,质性研究出现“以社区为基础,将参与者观察、批评话语分析等结合起来的整合模式”〔16〕。主流的语言景观研究多关注在现实空间固定置放的静态标牌,即典型语言景观,以临时性、移动性、多模态性为特征的边缘性语言标牌(如涂鸦、街头艺术、车体广告、网络界面、文化衫、语音播报等)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19-21〕。

国内第一篇以“语言景观”为题的论文发表于2009年〔22〕,考察了城市空间语言标牌的英文译写现状〔23〕。专注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的学术刊物《语言战略研究》于2017年第2期和2020年第4期推出了语言景观研究专题,为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虽然语言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与其相关的理论引荐和应用研究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理论引荐方面,尚国文、赵守辉梳理了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理论和方法论建构情况,阐述了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前景〔24〕。张天伟引介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新路径(如X景观或非典型语言景观)、新方法(如心理语言学实验技术)和新理论(如公共空间的多语不平等模型)〔16〕。在应用研究方面,现有成果涵盖的主题有语用规范、外文译写、多语现象、二语习得资源、语言认同、身份构建等;
考察的范围常涉及商贸、旅游、交通、体育等场域;
采集的语料大多来源于现实空间中情景化置放的静态标牌;
使用的方法以语言标牌的量化统计居多;
采取的视角包括社会语言学〔25〕、历史语言学〔26〕、语言经济学〔27〕、语言生态学〔28〕、言语社区理论〔29〕等。

总体来看,国内外语言景观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重计量,轻解读。多数研究侧重于符号层面的量化统计和描写,对于隐匿在语言景观背后深层次、象征性意义的解读不够重视。(2)多共时,少历时。现有成果重点关注当前阶段某一特定场域语言景观的创设现状,极少从历时的、发展的角度考察公共空间语用状况的变化与社会演进、文化变迁、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意义。(3)现实空间关注多,虚拟空间着墨少。前人研究较多关注物理空间静态标牌上的语用状况,对于网络空间虚拟语言景观的考察鲜少涉及。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界面中展现的语言材料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聚合语言权势、多模态、意识形态三维度,旨在探析当前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的创设风貌。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以语言权势为分析维度,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在语码选择和分布上呈现哪些特征?

问题2:以多模态话语实践为分析维度,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在呈现样态上具有哪些特色?

问题3:以意识形态为分析维度,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在内容设置上凸显哪些鲜明的时代主题?

(二)研究语料

选取国内十大民族类高校官网的语言素材作为语料来源,以网络界面存在的虚拟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景观不受语种、模态、类属、内容、功能和主题的限制,均纳入语料采集范围。这十所民族类高校分别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之所以选择民族类高校作为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的个案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高等院校是知识传播、思想传承、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场所。相较于其他教育语境,在高等院校现实空间或网络空间发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更为复杂多元,语言风貌更具有代表性。(2)民族类高校生源结构具有多样性特征。因同一族群内部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相对频繁,此类高校在语言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积累的景观资源相对来说更为丰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语料驱动的定量研究旨在描述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在显性层面(语码选择、呈现样态、主题分布)呈现何种趋向和特征;
解释驱动的定性研究旨在剖析隐匿在显性层面背后的隐性动因(语言权势、多模态取向、主流意识形态)对虚拟语言景观的创设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

从语言权势视角洞悉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语码选择特征,有助于揭示不同语言在教育场域公共网络空间享有的权势和地位。从多模态视角考察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勾勒教育场域网络语言生活的基本面貌。从意识形态视角解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主题分布,有助于阐释教育场域语言与社会、政治、政策等因素之间互为映射、互为建构的辩证关系。

(一)语码选择

语言景观中的语码选择是个核心议题,这在非典型语言景观研究中同样值得考察〔4〕。语码择取与分布不但能揭示语言之间的接触、混合和语言演变,还能为读者群体和语言不平等性提供立论的证据〔30〕。作为非典型语言景观的一个重要类别,虚拟语言景观以网络平台为信息传送的载体,网络平台是对现实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其多语现象同样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6〕。在实现信息功能的显性层面,网络空间的多语同现为操持不同语言的读者群体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在透视象征功能的隐性层面,网络界面中的语言景观以何种语言展示可以反映公共场域的语言权势和地位、社会群体的语言价值观及其背后所隐匿的语码选择动因。前述民族类高校官网中的虚拟语言景观在语码选择和分布上的取向见表1。

表1 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所涉语种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的虚拟语言景观在语码选择层面呈现出多语同现、地位不等、权势不均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汉语>英语>其他外语>少数民族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Gorter和Cenoz提出的公共空间多语不平等理论模型的解释力〔15〕。与物理空间的话语实践相似,不同语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也表现出不均衡的权势和不对等的地位。

1.汉语占据主导地位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一国的官方语言或法定语言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是国民身份和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使用的文字应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前述高校官网优选汉语作为首要语言来呈现公共网络空间的虚拟语言景观,以规范汉字作为首选符号来书写语言景观内容,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受众定位和政策导向。从读者层面来看,以上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主要阅读群体包括教职工、在校生、校友、考生及家长,这些读者绝大多数都是国内教育背景,已经习得或正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目标读者的定位和类型决定了汉语在网络界面语言景观中的主导地位。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语言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其在公共空间(现实空间或虚拟空间)享有其他语种所不具备的主导性语言权势。

2.英语享有优势地位

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分布、地位和功能始终是语言景观研究的热点之一〔16〕。一方面,英语在公共空间(现实空间或虚拟空间)的使用状况与语言活力、语言竞争、语言多样性、语言权势、身份认同、意识形态等显性或隐性的话题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英语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使用也促使其在全球多数非英语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景观和公共标牌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表1中的信息可以清晰地看出,前述十大民族类高校官网均采用英语作为虚拟语言景观的第二优选语言,虽不及汉语在本土交际语境中法定的主导地位,但其作为世界通用语(lingua franca)所具备的语言活力基因和信息传播优势是不可否认的,所彰显的语言竞争特质和语言相对权势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英语在世界语言之林、全球语言体系之中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强势地位,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英语语言景观的泛在性(ubiquity)和凸显性(salience)便是强有力的佐证。

3.非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处于弱势地位

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在语码选择上呈现出汉语为主导语言,英语为优势语言的主基调;
非通用语少见,分布不广泛,但具代表性;
少数民族语言偶见,分布零散,但具象征性。以非通用语为交流媒介的虚拟语言景观集中分布于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的官网,涉及法语、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度尼西亚语7个语种,其语用功能主要是面向地域临近的国外目标受众精准投放语言服务信息。由于云南、广西和贵州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东南亚国家,再加上中国—东盟中心(ASEAN-China Centre)这一国际组织的战略导向,因此云桂黔三个省区与东盟成员国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较为频繁。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交流媒介的虚拟语言景观偶见于广西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的官网,涉及壮语、藏语和蒙古语,其主要功能在于语言认同、身份构建等象征意义的阐发。在国内,壮语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藏语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以上三种少数民族语言在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中鲜见,仅在以下交际场景中象征性出现:一是官网首页宣传,与汉语书写的学校名称并列出现;
二是重大庆典(如校庆)或交流活动(如民族文化节)的报道,与汉语书写的庆典主题或活动名称同时出现,以此来彰显该语言作为一种独特民族文化符号的地位和身份。整体来看,相较于汉语的主导地位和英语的优势地位,非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在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中的可见度(visibility)较低,在多语共现的复杂语境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语言地位。

由于政治(如语言政策与规划)、经济(如国际合作与交流)、社会(如身份构建)、文化(如语言认同)、地理(如地缘优势)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导致公共空间(现实空间或虚拟空间)不同语言的可见度和凸显性产生显著差异,长期的差异化存在最终可能促成语言实践的不平等性。久而久之,一种语言相较于另一种语言所具有的较强权势和较高地位便得以显现。

(二)呈现样态

Backhaus厘清了语言景观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三个纲领性问题来指导研究人员的调查活动:语言景观由谁设计(linguistic landscaping by whom)?语言景观为谁设计(linguistic landscaping for whom)?〔31〕语言景观建设状况如何(linguistic landscaping quo vadis)?前两个问题说明了语言景观关涉两大主体:创设者(sign writers)和阅读者(sign readers)。相较于现实语境中单一静态的平面景观设计,虚拟空间的语言生产活动需要创设者挖掘丰富多元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传播样态,也需要阅读者主动辨识不同符号的外在表征及其意义。因此,在网络界面发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虚拟语言景观,更需要关注不同信息的多模态呈现方式以及不同模态所实现的交际功能和负载的符号意义。

经浏览网页发现,前述十大民族类高校的官网页面均采用文字、图片、色彩、声音、微视频等多样化符号资源,将视觉语言景观与听觉语言景观〔4〕协调统一,组合形成以词汇符号为主、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为辅,词汇语法、视觉语法和听觉语法三者互为补充、互相强化的多模态表义方式。对于语言景观创设者而言,多模态表义方式有助于丰富信息传送的路径,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获取需求。对于语言景观阅读者而言,多模态表义方式有助于调动多重感官系统,激发信息输入的多元认知机制,从而增强目标受众的赏阅体验。整体来看,各民族类高校官网展示的虚拟语言景观在呈现方式上表现出前景与背景、主导与辅助、独立与依赖、强化与非强化〔32〕二元结合的辩证统一特征。重要信息往往以主导模态的形式在前景中独立出现,起到强化语境意义的作用;
次要信息一般以辅助模态的形式在背景中依附体现,发挥补充语境效果的功能。在前述高校官网页面浮现的虚拟语言景观中,起主导作用的模态通常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静态符号,摒弃前景中次要元素的干扰,以此确保信息传递效果的最大化;
起辅助作用的模态通常是以图片、声频和视频形式出现的动态符号,加强背景中感触元素的互动,旨在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三)主题分布

通过站内关键词搜索、语料人工清洗、频次统计等方式发现,截至2021年7月1日,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呈现的虚拟语言景观重点关注三大主题:党政建设、疫情防控和民族共同体构建。强化党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央政府始终关切的常态化思想政治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党和人民高度重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上三类主题的高频出现表明:不论是太平盛世、民生安稳,抑或是同力协契、共克时艰,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巩固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党政建设、疫情防控、民族共同体构建三类主题的出现频次见表2。

表2 国内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高频主题分布

1.强化党政建设

表2中的数据显示,与“党政建设”相关的语言景观出现频率最高,多达1646次,构成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第一主题。传送给目标读者的内容大致涉及三个模块:一是加强理论修养,全面从严治党;
二是加强会议精神宣传,从严治校;
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教。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年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风廉政”“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专题,成为教育系统治党固本的指导思想。会议精神学习的范围主要涉及“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成为高等院校治校办学的指导方略。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主要涵括“师德师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方面,成为教育工作者治教育人的指导理念。从所述内容不难看出,党的理论学习、会议精神宣传和思想政治建设三个模块均反映出以下特征:教育场域虚拟语言景观彰显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党政主题的高频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党和国家不同时期大政方针的积极应答和有力宣扬。

2.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由表2显示的数据可以判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构成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第二主题,出现频次达1124次。校园是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此类主题的虚拟语言景观在高校官网均以专题形式呈现,着重强调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在高校战“疫”行动中起到的“稳定锚”作用。除了展现各大高校有关疫情防控的重大作为、重要举措和显著成果之外,基于该主题投射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成为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在意识形态建设层面的特色和亮点,其中包括坚定道路自信、发挥制度优势、坚守家国情怀、倡导生命至上、践行命运与共、展现大国担当等主流思想意识。虚拟语言景观凭借其线上传播的迅捷性、呈现模态的多样性、信息获取的灵便性等典型特征,为高校展现抗疫成果提供了有效的宣传途径,同时为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构建了观念纯粹、意识先进的思想交流社区,营造了政治自觉、信念笃定的和谐舆论氛围。

3.构筑民族共同体意识

回顾表2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民族共同体构建”成为民族类高校官网虚拟语言景观的第三主题,出现频次达709次,主要涉及民族复兴、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等关键词,贴合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势。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吴忠市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需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2020年8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可见,围绕“民族共同体构建”这一主题创设的虚拟语言景观,在内容设置上契合时代主旋律,顺应了党和国家在过往、当前和将来有关民族团结和复兴事业的发展大势。

综上所述,某一国家和民族在特定时期盛行的主流意识形态(如教育方针、政策和理念),或在某一阶段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都会对公共场域语言景观(典型或非典型)的主题倾向和内容取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参与社会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语言景观扮演语言生活“观察员”的角色,景观创设者探政策、树方向、迎主流。与此同时,语言景观发挥社会现实“多棱镜”的作用,景观阅读者观社会、探究竟、知根本。

以国内十大民族类高校官网的语用状况为研究内容,以网络界面呈现的虚拟语言景观为考察对象,通过采用语料驱动和解释驱动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语码选择与分布上显现出语言权势的强弱之别:汉语占据主导地位,英语享有优势地位,非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2)在呈现样态上体现出多模态交融互补的表意特征:词汇符号多见,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作相应补充;
(3)在主题分布上凸显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党政建设、疫情防控和民族共同体构建。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传统语言景观的考察场域,实现了语言风貌的观览从物理空间到网络空间的递转;
丰富了既有语言景观的研究内容,推动了语言生活的考探从典型视域到非典型视域的转变。

猜你喜欢场域模态景观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1期)2022-04-19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火山塑造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2期)2021-01-08沙子的景观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7期)2020-07-28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2期)2016-12-01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6年1期)2016-06-22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8期)2015-12-29

推荐访问:多维 为例 风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