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三重维度

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三重维度

时间:2024-01-29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胡新蕾

科学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三重维度

胡新蕾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是影响这一根本任务实现成效的关键因子。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科学性,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薄弱点,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创新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解释力,进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

新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与否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重要评判因素。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学生更好地坚定并践行话语自信,补齐话语自信短板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突破超越?这就需要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背后的理论来源和理论逻辑,全面诠释话语自信的科学性,探讨影响话语自信的现实困境和主要问题,梳理概括话语自信的薄弱点,探索总结话语自信的创新性。

(一)厘清导向,凸显话语自信的科学解释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名称来看,首先是“政治课”,而所谓“政治课”,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姓“马”、姓“社”。其次,从课程任务和目标实现来看,就是要向学生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阐释好和彰显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马言马,换言之,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破解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神奇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在这一层面上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活历史已然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百年的历史沉淀和真实案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呈现,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产生的强大威力,同时擘画了历史和人民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宏伟蓝图。无论是从历史向度还是理论维度,都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始终勇立潮头的逻辑必然,更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主线的话语自信,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名。

(二)厘清本源,彰显话语自信的科学说服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地位进行了非常准确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完成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不能忽视更不可替代。把握住这一本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更有底气。首先,在“培养什么人”这一层次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紧紧把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提之下,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可以堪当时代重任的新青年,这些青年敢于旗帜鲜明地竖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从而达到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
其次,在“怎样培养人”这一维度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马当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
最后在“为谁培养人”这一层面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敢于亮剑,敢于担当。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三者之间有效联动和有机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育人的话语自信。

(三)厘清纷争,凸显话语自信的科学感召力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各个国家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此起彼伏,未曾停止。此外,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快节奏、新鲜感和刺激感等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捧的时代思想新潮。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国际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需厘清纷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站稳守好学生的思想防线。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披荆斩棘”的“前锋”,首先需要搭建沟通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托微博、微信和学校易班建设平台,探究和洞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清醒的判断力,在认知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的交错感悟中,锻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澄清当代大学生的模糊认识,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认同。其次,敢于驳斥错误思潮。目前很多社会思潮看似正确,实则“蛊惑人心”“煽风点火”,大学生容易受到负面舆论的煽动,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勇于撕掉这层虚假的面具,在回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自信。

(一)话语表达的“力”与“气”不足

首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力”度欠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输出者,其实力不足是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实力不足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内容没有理论深度,教师课堂讲解没有学理分析,话语表达没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等等。学生如果长时间无法获得知识启迪,无法产生思想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自信就会受到冲击。其次,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不接地气。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供给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要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切记书面化和表面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捕捉信息的灵敏度很高,教师一味地讲大话、讲大道理,就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生气和话语魅力。但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自信,我们也不能顾“力”失“气”,也不能厚“气”薄“力”,而要“力”“气”两者之间有机配合,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话语,也要话语表达开拓创新,力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飞入学生心”。

(二)话语转化的“刚”与“柔”不济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偏重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灌输,而对学生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往往不能及时捕捉,没有很好地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现实问题的主动权,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失语”的情况,进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自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该刚必须刚”。再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更要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必须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如果再用严肃的话语形式呈现,会显得整个课堂呆板无趣,既不符合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的主潮流,也不符合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旋律,会丧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机遇期。因此,我们可以思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入“柔”的营养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话语传播的“主”与“客”二分

哈贝马斯认为,“理想的话语环境”首要的是“话语参与者均有同等的权利,都可以随时发表任何意见,提出质疑或反驳质疑”[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平等、交互和对话式的教学话语更能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动能和教学共鸣,而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普遍呈现出教师单向度的“自言自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这个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抬头率”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质不足。此外,这种独白式的教学话语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没有太关注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会出现“话不投机”的现象。更有甚者,学生直接忽视和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身在课堂心不在课堂,教师和学生呈现出“井水不犯河水”的景观,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保持沉默,而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冷漠现象直接熟视无睹,这种无效互动的渲染和扩散,使得师生关系和距离越来越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同时也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自信。

(一)落地生根:达到话语自信的“在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归根到底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青年大学生在实现语言交互的过程中,由教师自信到学生“他信”所达到的价值向导认同。青年大学生对话语的认同与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试金石”和“检测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思考何以实现青年大学生的话语自信“在认同”,进而实现话语自信的落地生根。在这一意义上,“在认同”的关键就是“听得懂”“听得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表达要由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化,由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讲符合学生时代发展和生活实际的故事话语,讲符合学生学习要求和精神需求的“青春”话语。首先,故事话语可以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世界历史的演进,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时期的故事,这些故事话语饶有趣味,既不乏感染力又不乏生命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大有裨益,更难能可贵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将故事讲得深入学生心,帮助学生探索故事话语后面的历史温度和历史厚度,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能够形成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善于挖掘“青春”话语,走好“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的话语路线,将学生关注的“C位语言”“头条热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也就得以彰显。

(二)对症下药:搭建话语自信的“助推器”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局限于课堂教学,看上去时空“共在”,教师在课堂认真讲授,学生看似认真聆听,但实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情境中,青年大学生沉醉在自己的教育情境中,互相屏蔽的情况并不少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作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社会大课堂能够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大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学。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大学生可以一起探索社会问题的缘起,深入挖掘和总结丰富的教学案例,如脱贫攻坚故事、抗疫故事、党史故事、冬奥故事,还有更多正在发生和未来要发生的故事,以此拓展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大学生的契合度,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青年大学生的“主”“客”二分的局面,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此外,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尝试打破教学时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了解学生诉求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互联网+”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拓展。

(三)开花结果:实现话语自信的“再生产”

青年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在认同”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初始阶段,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再生产”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自信的最大公约数。所谓话语“再生产”,就是青年大学生在“在认同”的基础上自觉探讨理论热点、自觉开展理论宣讲和自信宣传政治话语。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局限于“教师—学生”的教授关系,学生怯于在课堂上崭露头角,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主张。其实,在青年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在认同”的基础上,可以突破原有的“教师—学生”的教授关系,尝试搭建“学生—学生”教授关系。青年大学生最了解周围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热点关注,“学生—学生”的教授关系更容易深入人心,实现话语的一系列“再生产”。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把控政治方向和确定宣讲内容,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组建政治理论宣讲团,深入学生当中开展政治理论宣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团体配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化的“刚”“柔并济。学生的团体合作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更广、辐射更强、影响更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开花结果。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4.

[4]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52.

G641

A

1672-4437(2022)04-0010-03

2022-09-17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课题(FY21B01)。

胡新蕾(1991―),女,山西临汾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话语权。

猜你喜欢理论课话语政治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

推荐访问:维度 政治理论 新时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