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产业转移是否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证据

产业转移是否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证据

时间:2024-02-03 11:30:02 来源:网友投稿

□ 林 柯 董鹏飞 虎 琳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凸显,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发展。2010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转移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转移对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引导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低端产品市场饱和、要素价格显著提高的影响,亟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需求迫切。为了探索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挖掘经济发展新动能,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先后多次批复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其内涵、水平测算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具有深刻内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统一的发展[1],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更加合理化的发展[2],是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3],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4]。基于以上内涵界定,国内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主要采用以下两类方法:一是从某一特定视角出发,使用单一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如全要素生产率[5]、绿色全要素生产率[6]、劳动生产率[7]等。二是囊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多个方面,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如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选用熵值法[8]、熵权TOPSIS 法[9]、主成分分析法[10]等方法进行多指标合成,综合评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我国具有市场大国和制造大国的双重优势,但也同时面临“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因此,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11]。国内学者从产业、金融、环境等视角出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理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刘绮莉等[12]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且产业结构高度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联度更高。刘和东和张桂境[13]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且边际效应递减。钱晶晶等[14]认为金融集聚整体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分区域来看则存在异质性。谢旭升和严思屏[15]实证得出,绿色金融发展既能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陈浩和罗力菲[16]发现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且稳定的促进作用。屈小娥和刘柳[17]则认为环境分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其影响关系以时间为自变量呈U 型分布。

产业转移无疑是突破地区经济发展桎梏、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18],但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存在一定分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陈春香和邓峰[19]研究发现,产业转移提高了承接地和邻接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张莹莹和高煜[20]认为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创新投入。赵博宇[21]通过测算发现,产业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陈凡[22]、熊广勤[23]等基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能源效率的视角,发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有效促进了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优化了地区环境,提升了能源效率水平。少数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产业转移会对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张俊和林卿[24]的研究表明,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加剧了碳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贺胜兵[25]、王小腾[26]、崔新蕾[27]等研究发现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地区TFP 提升、制造业升级、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国内学者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效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关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集聚发展视角,忽视了产业转移动态视角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二是对于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单一因素的影响,且结论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19 年16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制定产业转移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现实基础

产业转移是一国或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阶段,通常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我国进行区际产业转移是由特殊国情和经济发展形势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东、中、西产业梯度差异为区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我国区域间存在显著的自然禀赋差异,各地区依托其比较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其地理优势,依托国际资本、市场和政策支持,逐步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并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高技术制造业,产业梯度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生产要素相对匮乏,许多地区仍然依靠传统产业发展,产业梯度水平较低。在此基础上,东中西部地区发展逐渐形成显著的梯度差异。另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共同需求为区际产业转移提供了主观条件。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要素价格大幅上涨,部分产业产品市场趋于饱和,投资回报率低,亟须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进行产业转型升级[28]。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缓慢,劳动力、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相对较低,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二)理论机制

1.动力转换与高质量发展

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产业转移能加速要素流动和技术进步,促进落后产能转化为先进产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产业转移能有效打破经济活动的空间壁垒,加速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改善资源错配情况。各要素通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发达地区落后产能在此过程中成功转化为欠发达地区先进产能[29]。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新知识和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流入伴随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有助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进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首先,新知识、新技术会在同一产业内横向溢出和扩散,带动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其次,在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新知识、新技术会向其他关联性产业纵向溢出和扩散,改变其他关联性产业生产函数形式,进而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地区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技术进步和人才迭代的良性循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结构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移有利于深化区域分工,改善要素配置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快速形成。专业化分工能够使各地区精准定位,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区域边际报酬递增与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推动发达地区落后产业转出与欠发达地区先进产业转入,有利于优化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生产带动投资和消费。产业转移能有效促进区域生产结构优化,促进消费品迭代升级、加深和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和投资水平提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3.规模效应与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移有利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时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由于市场邻近效应,企业转移往往选择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地区,引发地区产业集聚现象。这有利于降低交通基础建设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以及劳动力、资本、技术的获取成本,促使新的经济增长极出现,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引起的产业集聚与规模效应为承接地创造高额税收,增加了承接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地方政府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使地方政府能更好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模型选择

为了探究产业转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将设立示范区的城市作为处理组,未设立示范区的城市作为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比示范区设立前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否存在差异。此外,由于各个示范区设立时间不一致,故选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同时,为了解决遗漏变量问题,加入双向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i 代表地区,t 代表时间,hqdit表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didit表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control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γ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μi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hqd)。参考刘佳等[30]的做法,选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一级指标和15 个二级指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合成,综合评价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选取的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did)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城市在实施年份及以后年份赋值为1,其余情况赋值为0。

3.控制变量

由于其他因素的存在也可能造成处理组和对照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参照魏杰等[31]的做法,选用人力资本水平(lab)、人均生产总值(pgdp)、政府规模(gov)、交通基础(tra)、信息化水平(inf)、外贸依存度(exp)作为控制变量。人力资本水平(lab)用高等教育教师数与城市总人口数之比表示;
人均生产总值(pgdp)采用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表示,为避免异方差问题,采用其对数形式;
政府规模(gov)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
交通基础(tra)用城市公路公里数与行政区域面积之比表示;
信息化水平(inf)用城市邮政业务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
外贸依存度(exp)采用各城市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表示。

(三)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为了引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故示范区均设在中西部城市。此外,由于政策初次实施时间为2010 年,且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比性,最终选择2006-2019 年中西部163 个地级市作为总样本。其中,25 个地级市作为处理组,138 个地级市作为对照组。

数据来源如下:公路里程数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
进出口总额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和各城市统计年鉴;
创新创业人均得分来源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
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于wind 数据库;
其余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中,有少数变量存在缺失情况,采用线性插值和外推法进行补充。关于被解释变量以及其他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一)基准回归结果

基于模型设定,选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均效应,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其中,第(1)列至第(7)列为逐步引入控制变量的结果。

表3 示范区设立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注:括号内数值为t 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下同。

第(1)列回归结果显示,在仅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的情况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效应为正,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逐步添加控制变量后,结果依旧稳健。加入所有控制变量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0.0065 的正向政策效应,证实了本文的假设。此外,人均生产总值、交通基础、信息化水平、外贸依存度均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效应分别为0.0041、0.0107、0.5513 和0.1003。政府规模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负,其效应为-0.0288。由此可见,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另一方面,一味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并不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要更加注重政府服务的质量。

(二)双重差分法的识别条件检验

为检验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分别采用平行趋势检验、PSM-DID 检验和安慰剂检验进行验证。

1.平行趋势检验

为检验是否满足平行趋势假定,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加入代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实施前一年(pre1)、前两年(pre2)、前三年(pre3)的虚拟变量并进行回归。结果显示,pre3、pre2、pre1 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而did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解释变量不存在显著系统性差异,或者存在的系统性差异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满足平行趋势假定。

2. PSM-DID 检验

为避免双重差分法可能存在的自选择偏误问题对政策评估效果造成影响,进行PSM-DID 检验。以政府规模、交通基础、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外贸依赖度、对外开放水平等变量作为协变量,选择logit 模型估计倾向得分值并进行1:1 最近邻匹配,在此基础上用双重差分法估计系数。结果显示,政策虚拟变量的系数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3.安慰剂检验

为排除遗漏变量对政策评估效果的影响,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时间向前平推3 年和4 年,进行安慰剂检验。回归结果显示,政策虚拟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并没有显著影响,以此证明并非存在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导致了政策效应显著为正,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三)异质性分析

1.区位异质性

依据区位理论,中西部地区在产业基础、城市发展状况和发展路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将所有样本城市划分为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4 第(1)和(2)列。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为0.009,且在1% 水平下显著。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003,且不显著。这说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中西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地区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更强,政策实施效果更好。相反,西部地区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其政策实施效果较差。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几条原因:从地缘上看,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更加远离东部市场,产业转移后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同时,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程度低,市场规模小,不利于企业发展。从发展基础看,西部各地区发展水平较中部地区普遍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可能存在示范区产业配套措施不到位的情况。加之西部地区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劳动力素质较弱,市场环境、技术水平等远不如中部地区,对产业转移吸引力不够,企业产出边际效应较低。因此,中部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更强。

2.城市规模异质性

城市规模不同可能导致发展动力强度不同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进而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效应。因此,将样本划分为大、中、小三类城市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4 第(3)、(4)、(5)列。小城市和大城市政策虚拟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0096、0.0142,且均在1% 水平下显著,中等城市政策虚拟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这说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其效应存在如下关系:大城市>小城市>中等城市。相比于中等城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更多流向大城市。此外,大城市信息化程度更高,流通水平更强,更加适宜转移企业生存和发展。而小城市虽然存在配套服务供给不足、承接能力弱的问题,但其要素稀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边际产出更高。因此,大城市和小城市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明显的推动效应。

表4 异质性分析

(四)机制检验

上述实证研究证实,产业转移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同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进行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机制检验。

1.创新效应

借鉴张杰等[32]的方法,采用地级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衡量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数据来源于CNRDS 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表5 第(1)列结果显示,政策虚拟变量系数为0.2788,且在1%水平下显著。结果表明,产业转移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路径拉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5 中介效应分析

2.产业结构效应

借鉴湛泳等[33]的做法,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借鉴干春晖等[34]的做法,选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值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回归结果见表5 第(2)列和第(3)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显著为正,表明产业转移通过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路径拉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显著为负,表明产业转移无法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的原因如下:由于存在“产业区域转移黏性”,东部创新型优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受到阻碍,影响了承接地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同时,中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相对不足,创新能力有限,导致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驱动力不足。此外,示范区可能存在盲目招商引资、腐败、政策执行力不足等问题,这也会限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

本文基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选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产业转移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转移整体上能够有效促进承接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人均生产总值、交通基础、信息化水平、外贸依存度的提升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政府规模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第三,产业转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中西异质性和大中小城市异质性。第四,产业转移能够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条路径拉动承接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利用自身禀赋优势有侧重地承接产业转移。依托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定位,确定所承接产业类型和发展方向,避免区域恶性竞争导致的错配问题。第二,统筹规划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集聚,深化区域分工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依据产业转移定位和发展方向招商引资,吸引关联企业转移。支持龙头企业或整条产业链转移,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降低产业转移的风险,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高质量配套措施。进一步优化水、电、路、通信、绿化等基础项目建设,强化产业配套、物流等综合服务能力,完善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第四,吸引人才和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地方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当地人力资本水平,为企业解决好劳动力需求问题。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为各类人才引进做好保障措施。第五,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区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通过数据创造和共享,加深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关联广度和深度。利用数字平台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低成本,形成规模报酬递增机制。

猜你喜欢示范区高质量效应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核科学与工程(2021年4期)2022-01-12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懒马效应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年1期)2019-05-11应变效应及其应用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青海政报(2017年22期)2017-04-09

推荐访问:产业转移 示范区 高质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