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双碳”背景下福建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对策研究

“双碳”背景下福建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02-08 10:30:01 来源:网友投稿

王 芳 赖青莉 万 璐

(1.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28;2.福建省气象宣传科普教育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8)

良好的气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备要素和宝贵资源。福建的生态环境质量优异,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具有一流的气候资源。福建空气质量优良,大部分地区负氧离子浓度都在“非常清新”以上,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当前,福建正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打响清新福建、生态福建的品牌。大力挖掘福建气候优势资源,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气象组织提出,气候是有益于人类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是保障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确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不仅有利于保护宝贵的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综合效益,更能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近年来,福建省将气候资源与旅游、经济相结合,“以绿生金”。例如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策划开展的“清新福建·气候福地”评选,就是将生态气候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总体布局、整体谋划开发,推动绿色发展的范例。自2019年起,共认定了65个“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据评估,入选地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经济效益同比提高了20%,部分超过50%。再如,云海、雾凇、佛光、日出等气候景观游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受到游客的追捧,这也是将气候与旅游结合,“以绿生金”的生动案例。同时,福建平潭“蓝眼泪”、德化九仙山也拉动了旅游市场。福建气象部门开发的雾凇、“蓝眼泪”预报指数产品发布后,景区常常出现游客排长龙观赏“蓝眼泪”和雾凇的盛况。此外,福建省积极推动合理设置、调整通风廊道,保障空间环境空气流通、自净能力,避免或者减轻大污染物的滞留,防止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针对三明永安尼葛开发区的异味扰民问题,通过科学评估永安大气环境,提出通风廊道建设,改善城市通风环境等对策。

在农业方面,好气候造就好产品,茶产业是福建省重要支柱产业,运用气候适宜性、关键生长期气象条件、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等气象因素开展茶叶气候品质认证,客观评定天气气候对茶叶鲜叶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等内含物的影响,并划分品质等级,大大提升茶叶的附加值。此外,对于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挖掘利用福建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主要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在增加水库蓄水、净化空气、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目前,福建气候基础监测能力不足,仅福州、武夷山有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通量等观测要素。只有少数地方聚焦福建“山海”特色,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城市气候承载力监测评估,以及城市规划气候服务,开展清新度、 应对大气污染、臭氧污染监测评估等。旅游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海南省和贵州省等旅游大省相比,福建省气候资源转化成气候经济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出来。

3.1 加强气候基础监测能力建设

提升温室气体观测能力,依托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福建分中心,在福州、厦门、泉州、武夷山等城市或者气候关键监测区补充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通量等观测要素。引进高分辨率碳源汇数值模式评估系统并进行本地化应用。依托福建气象卫星遥感联合实验室,开展温室气体、碳卫星遥感数据的区域适用性研究和应用。此外,充分挖掘并积极利用福建省生态气候资源优势和潜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各种生态气候养生、宜居等方面的普查评估,开展对福建省及关键区域的气候变化事实分析,建立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数据库,这是做好气候变化监测评估、极端灾害应对与风险管理的基础。

3.2 强化福建省气候资源开发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前,福建省已明确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27.4%,2030年达到30%以上,到2060年达到80%以上。福建省要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海上风电,规划建设深远海海上风电基地,气象大有可为。《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强化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太阳能等气象服务基地等,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资源量评估。要摸清福建省平原、丘陵、山地等太阳能的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强化太阳能资源监测、预测和评估能力建设[2]。开展福建省海上风电规划、风机选型、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10月,中国气象局印发《风能太阳能资源气象业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大幅提升风能太阳能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支撑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3]。自然界中风能和太阳能的资源分布特点既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同时受到天气、气候、地形和海陆的影响。依托气象监测站网,可对多源气象资料和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区域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储备,为电厂选址、发电机组选型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受气象条件影响,风电、太阳能发电存在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新能源电能在接入电网时需要其他电力资源的衔接配合,才能保障电网总体供应平稳。气象能将预报中提取的风、光等气象要素加入特定算法,打造精准的电力气象预报,预测新能源发电功率数值,实现新能源合理调度。

3.3 服务保障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是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从播种、田管到病虫害防治,再到收获、储存、运输,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要坚持做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科学有序建立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平台。利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精准发布短时强降水、冰雹、霜冻、低温、大风等农业高影响天气预警。重点针对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武夷岩茶、设施蔬菜、柑橘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智慧气象服务。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关注农作物气候风险区划与品质认证,及时做好气候评估,大力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助力打造“气候好产品”。发挥保险对气候灾害影响的作用,洪涝、干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除了主动防范也应注意加强客观保险保障,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气象指数和巨灾指数保险业务,发挥保险的托底作用。要努力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清新福建”提供了气象保障。

3.4 保障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将绿色低碳要求全面落实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管理机制,除了建设城市森林、城市绿地、城市绿道、亲水空间等,还要开展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早在2015年,中国气象局就制定《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技术指南》,对全国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城市通风廊道就如同“城市风道”,类似一条狭长的通风管道,可使得城市风“穿堂而过”,改善城市通风条件,缓解热岛效应,提升城市居住的舒适性。2022年入夏以来,福建省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全省平均气温29.3℃,较常年同期偏高1.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共有60个县(市、区)城区极端最高气温≥37.0℃。其中,27个县(市、区)城区极端最高气温≥40.0℃,以福安42.8℃为最高,仅次于1967年福安的43.2℃。福州市区、宁德市区、永泰等16个县(市、区)城区极端最高气温也突破或持平当地历史纪录。区域性高温日数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与2003年并列历史最多。28个县(市、区)城区高温日数创当地历史新多,闽侯、永泰、福州市区和三明市区连续3天以上出现超过40℃高温天气,均突破当地连续高温日历史纪录。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可以大大缓解高温天气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气象部门在这方面积累了长序列的风观测资料,利用细网格气象动力学模式和超级计算机对海量模式输出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可为城乡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气象依据。

3.5 赋能文旅经济新增长点

在福建省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福建省文旅经济,着力打响文旅经济新品牌,加快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到2025年,文旅经济规模明显壮大,力争占福建地区生产总值5.5%以上,保持全国前列。《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出行安全气象服务供给。“气象+文旅”在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2019年由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福建省气象学会、福建省旅游协会联合打造“清新福建·气候福地”品牌,全省首批认定了13个“避暑清凉福地”。据评估,“避暑清凉福地”的旅游经济效益比2018年提高了20%。但是,目前福建省的气候资源优势在发挥和利用上还有很大的潜力,气候资源还未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有普查、有规划、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推动的力度还不够,以气象部门“单打”居多,多部门“合力”较少,特别是与市场主体还未建立起直接联系,以“以绿生金”的效益还不足。

在宣传推介生态气候资源方面,现有平台、对象、手段、渠道都有所欠缺,影响力远远不够。可由多部门协同,将气候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开展福建省生态气候经济研究或编制相关规划,总体布局,整体谋划,推动绿色发展,“以绿生金”。不断丰富福建生态气候资源的内涵和优势,深化在旅游、农业等产业中的应用,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合作、开发、利用,提高福建省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气候附加值。建立健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气象公园、天然氧吧、气候福地等气候生态品牌。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更权威、更有影响的平台上进行宣传,提高品牌影响力。

气象除了避害,“趋利”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而气候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战略资源,理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挖掘福建气候优势资源,对于福建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气候资源双碳福建省“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5期)2021-06-22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为气候资源立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福建省巾帼馆开馆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奇台县气候资源变化分析新疆农垦科技(2016年10期)2016-06-15内江市东兴区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年4期)2016-02-27

推荐访问:气候资源 福建省 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