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建设与路径选择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气候治理国际话语权建设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4-02-08 14:1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慧明 李青青

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推动者,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议程设定、规则制定和理念创新等方面影响力持续提高,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困境”不断改善。一方面,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所肩负的责任和在气候治理规则和标准规范方面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强化气候减缓和适应能力、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实现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创新等领域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碳中和目标下,需要中国在全球治理场域中和现有的国际话语背景下加强事先谋划和顶层设计,总结中国的做法和经验,把中国推进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 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而作出的重大贡献,真正变成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从而成为进一步改善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出现了一些鼓舞人心的积极进展,兴起了一股竞相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潮流。《巴黎协定》达成的时候,只有很少的国家提出了净零排放的目标。此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几个欧洲国家和一些小岛屿国家率先承诺净零排放。欧盟于2020年3月提出了到2050年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已经通过了立法程序,纳入了欧盟的法治轨道。南非、日本、韩国和加拿大都作出了净零目标宣示。2021年1月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兑现其竞选承诺,确认美国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有139多个国家已经决定或正在商讨净零排放目标,总共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3%(2)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Net Zero Tracker”, https://zerotracker.net。。这表明,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影响,国际社会正在重拾积极应对的决心和意志。

中国始终是这股全球碳中和潮流的积极推动者和引领者。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郑重提出中国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3)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了中国的具体行动,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总体愿景和战略定位,强调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习近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人民日报》2021年3月16日。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美国总统拜登组织的“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强调指出,推进“双碳”目标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2022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1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可以说,推进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内政外交的重大战略行动。

国际话语权不仅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说话”的“权利”,更是一种“说话”的“权力”,其本质是一个国家通过自身对外话语体系影响其他国家行动或认知的能力,关键在于话语传播过程的有效性以及对他国行为的影响程度。(8)吴志成、李冰:《全球治理话语权提升的中国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9期。在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下,特定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或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其中行为体所具有的话语能力以及进而所产生的塑造国际规则、规范与制度的权力,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和效用的因素,这种因素实际上就是特定行为体所具有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体系中,除却直接的物质性力量作为实现特定行为体目标的基础和依靠之外,鉴于国际体系是一个充满了复杂关系的世界,行为体所具有的对于特定国际问题的知识性认知和界定能力、解释和评价能力,以及对于问题本身的归因和解决方案的提供等方面的理念性影响力,越来越成为行为体实现其战略目标并影响其他行为体行动和认知的重要依凭。而这些能力并运用其达到自身特定目标的影响力就是特定行为体的国际话语权。

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特定知识为基础的国际规范建构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国际气候话语权可以界定为在国际气候治理领域,以主观认知的国家利益为基础,对相关标准、规范、机制、程序等国际气候治理规制的制定权、主导权、控制权和修改权,也包括对目前全球性和地区性气候政策和气候实践的评判权。(9)李昕蕾:《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知识供给与话语权竞争——以中国气候研究影响IPCC知识塑造为例》,《外交评论》2019年第4期。基于此,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应该就是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以中国在其中的国家利益为基础,对国际气候治理规则的制定权、主导权、控制权和修改权。也有的学者把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界定为:在全球气候治理实践中,中国从维护本国发展利益出发,兼顾全人类共同利益,以中国特色语言所表述的话语体系塑造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领导创设国际气候谈判议题、国际气候机制及其主要原则的能力,增强提供科学技术数据支撑的能力以及向其他国家提供示范和国际援助的能力,可解构为制度性话语权、科学性话语权和道义性话语权。(10)李强:《“后巴黎时代”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构建: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国际论坛》2019年第6期。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全球气候治理理解为一个从关于气候变化原因和影响的科学认知与评估、关于气候变化应对与解决方案的提供,到具体行动政策的选择与评价,再到行动结果(效应)的评估与鉴定等的复杂过程。而与此同时,因为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归因、具体责任的界定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行动成本的分担都是在全球层面,而这一层面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最高权威进行责任分担和强制实施行动的无政府状态,因而,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这一本质属性,无论是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是关于解决方案的提供,还是关于最终行动政策的选择都事实上或强或弱地存在着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和权力博弈。就此而言,我们可以把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大致理解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理念影响力、道义感召力、解决方案的吸引力。具体来说,从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来看,又可以理解为中国的科学影响力、治理规则参与及决定力、应对方案的贡献及引导力、行动效果的评价及鉴定力。从这些“力”发生的层面来看,它们都是在抽象意义上的理念和思想层面,但又对结果和行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非只限于观念层面上。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大致评估一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首先,中国的气候科学影响力。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实践表明,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及界定有着非常专业的客观科学属性。一个国家在气候变化科学方面的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其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成果与国际影响力。就此而言,中国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发挥影响力方面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其次,中国在气候治理规则制定中的参与和决定力。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前,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中国与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开始更为积极地参与气候谈判,中国在最后的《哥本哈根协议》达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由于中国本身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中国在气候治理规则制定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中国都发挥了积极而关键的作用。再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贡献及引导力。随着中国内部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不断取得,中国自身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贯彻(比如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加之近年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理念的引导下,中国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中国还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倡议,显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性和方向性话语权有了长足增强。最后,中国对气候治理行动效果的评价及鉴定力。中国在这方面的话语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最终行动效果除了直接减排以外,还有许多其他领域,比如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气候脆弱性国家的支持与帮助等, 只要有利于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推动和目标的实现,都可以视为气候治理行动的效果。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提升话语权创造了重要契机和基础。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碳中和承诺及具体行动不但直接给全球气候治理《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给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国际能源署的一个报告指出:“在世界各国政府为实现净零排放制定目标的浪潮中,没有任何承诺会比中国的承诺更重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者和碳排放国,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的减排步伐将是世界努力将全球升温幅度限制在1.5℃的一个重要因素。”(1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 Energy Sector Roadmap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September 2021, p.3.“鉴于中国经济和能源体系的规模,中国既定气候目标的实现将大幅推动《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如果中国依照其既定目标实现碳中和,那么到本世纪末,仅中国就可以将全球平均气温降低近0.2℃。简而言之,如果中国失败,世界也不可能成功。”(12)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 Energy Sector Roadmap to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 September 2021, p.38.中国把碳中和行动置于国家战略的高端位置,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国“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13)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第7-9页。正是如此,鉴于中国与世界已经形成一种复合生态关系(14)李慧明:《百年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复合生态关系及中国的责任担当》,《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9期。,中国的碳中和行动才更加具有了世界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当前中国在推进碳中和目标进程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政策行动,从国际话语权建设的视角来看,碳中和目标已经为中国提升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首先,鉴于中国自身的能源结构和发展阶段,碳中和目标承诺本身就为中国增加了国际道义力量。中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来占比有所下降,但2020年仍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7%,全部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达到85%,远高于世界主要国家和欧盟的水平。(15)《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第70版),中文版,2021年7月,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country-sites/zh_cn/china/home/report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2021/BP_Stats_2021.pdf。煤炭使用导致的碳排放占总排放的比重大约80%,其中煤电消耗了约54%的煤炭,排放了近40%的二氧化碳。(16)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中国的碳中和之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1年,第21页。“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意味着中国推进实现碳中和承诺需要付出比一般国家更大的代价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17)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9月22日。而且,中国的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短于发达国家,中国的能源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比一般国家更大的难度和挑战。欧盟大部分成员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按照欧盟宣布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大约是60年的时间,而美国大约是在2005年左右碳排放达峰,按照现在拜登政府宣布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大约是45年的时间,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是30年时间。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最后完成,虽然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但仍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国内地区和城乡发展差异仍然较为突出,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中国是出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国际道义而作出这一承诺,“与世界各国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低碳之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18)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碳达峰碳中和干部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第9页。而且,中国已经把碳中和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将践信守诺、坚定推进”。(19)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月18日。

其次,中国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的政策行动为全球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增强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方向性引领力量。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面临的生态环境难题是普遍性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碳中和行动无论是对于广大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对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其他国家,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20)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低碳转型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划的发展方向,如果中国成功推进自身的低碳转型,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但对于中国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方位的影响,而且由于中国本身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这实质上也是对全球的低碳转型贡献了力量,这就使得中国的碳中和行动客观上具有了世界价值和意义。也正因如此,中国近几十年来持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并积极践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全球低碳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最大的投资国家,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已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并制定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推进碳中和的“1+N”具体政策体系,并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无可争议地走在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24页。所有这些不但为全球低碳转型注入了力量,而且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中国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有助于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制定更加公平公正的新能源经济、国际绿色投资、国际绿色贸易等国际碳规则贡献力量,增强中国对国际气候治理规则制定的影响力。鉴于中国经济与海外经济贸易的密切关系,中国的碳中和行动将对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对国际能源贸易格局、可再生能源相应设备与产品的国际贸易、关键矿产资源的国际生产与贸易、国际金融和投资等。在这些领域,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关键的行为体,这对于中国倡导和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推进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也深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和需要,中国一直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现有发展合作机制协同增效,促进全球均衡发展”。(22)习近平:《坚定信心 勇毅前行 共创后疫情时代美好世界——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月18日。中国也全力倡导和实践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围绕推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3个板块,提出15项具体任务,内容覆盖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绿色标准、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23)陆娅楠:《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人民日报》2022年4月1日。这些都为中国通过推进碳中和目标带动“一带一路”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从而也加强了中国在这些领域国际规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全球气候治理日益成为一个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方位和系统性影响的国际行动,愈是如此,愈是意味着这一问题领域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和竞争的激烈。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国家进行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也需要国家切实做好自身的气候行动,信守承诺,如期兑现自身的行动目标。从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来看,影响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话语权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自身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也有国家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及其效果,也有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更有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外交关系及外交行动能力等等。就此而言,基于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碳中和行动,立足国内行动,积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需要从以下四条路径切实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首先,扎实有序推进碳中和政策行动,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当下的国际体系仍然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家的政策行动完全可以根据特定时期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调整和变化,但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对于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想加强和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自身的行动力度及成效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际形象和国际道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必须扎实推进已经制定的政策行动,并根据全球气候治理的实际需要而适当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度,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内部基础。

其次,大力推进中国气候变化科学的研究和对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贡献。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国际影响是中国提升科学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随着中国国家力量的全面提升,中国的气候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研究水平和质量跟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中国持续加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到国际科学共同体的活动之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互动和交流,以此提高中国的科学水平和成效以及对国际气候科学评估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与此同时,中国也要注重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理念和话语的建构和传播,提升中国气候变化科学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因为,国际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中始终存在着科学与政治的互动,国际碳政治的博弈与斗争或多或少地对气候变化科学结论本身产生着重要影响。(24)潘家华:《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董亮:《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科学评估与政治谈判》,《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1期。为此,中国不但需要加强关于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需要加强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甚至是气候哲学和气候伦理学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增强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科学影响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第三,坚定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落实共商共建共享新型全球治理观的重要舞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经济社会面临着艰巨的发展任务,对于低碳技术和相应产品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帮助。全球气候治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带一路”地区国家的顺利低碳转型。就此而言,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非常突出的世界意义,需要中国不但从政策行动的实践领域,而且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制度建设和国际规范落实的法律领域,加强长远谋划和顶层设计,把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在国际投资标准和审查、具体项目实施和对接、后续的跟踪和督查等“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环节来贯彻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和具体行动,把中国的碳中和行动变成为一个惠及“一带一路”地区的国际行动,把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行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第四,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平台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心地位,通过联合国平台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国的全球气候治理理念和成功实践。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治理体系始终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的平台,也是真正坚持和贯彻多边主义的治理体系。通过联合国平台,中国可以把推进碳中和行动中的一些治理理念传播到全球层面,比如中国提出的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5)习近平:《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这些理念以及随之开展的实践行动为全球气候治理凝聚了信心与力量,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当前是一个危机叠加的时代,各种风险和危机相互激荡,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国际影响,也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发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维护全人类利益。唯其如此,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才能日益增加国际道义性和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气候治理正处于紧要关头,亟须世界各国提升行动力度。然而,当下的世界正面临日益复杂的多重挑战。2020年以来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治理带来了巨大冲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其快速地扩散蔓延和直接的生命威胁暂时性地压倒了其他全球性议题,弱化了一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意愿和力度,有些政府把一些本来要用于气候变化的资源转移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2022年2月开始的俄乌冲突更加突显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给世界能源供给带来了巨大影响,势必影响世界各国的能源战略并因此影响全球碳排放和新能源发展布局。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剧烈震荡和供应短缺加剧了全球能源安全的紧张局势,也势必冲击一些国家的能源转型步伐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因此影响各地区、各个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在这种危机叠加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世界形势下,一方面,需要中国为当前的复杂局势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朝既定目标前行;
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国增加战略定力,坚定落实既定碳中和政策行动,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力量,中国的碳中和行动也正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创造了良好机遇,也奠定了坚实基础。碳中和行动的稳步推进,目标的渐次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积极作为,是为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而谋,一定会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猜你喜欢话语权气候变化气候《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年12期)2022-02-02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瞧,气候大不同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8年12期)2018-01-26气候变暖会怎样?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8年12期)2018-01-26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7年7期)2017-09-29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8期)2016-02-28“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太阳能(2015年7期)2015-04-12

推荐访问:中和 中国 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