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时间:2024-02-13 14:15:02 来源:网友投稿

□ 赵浩洲,张万强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在家被“富养”和“惯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不强,进取心不足,心智成熟度和年龄不成比例,面对挫折和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无所适从。当他们踏入高校,需要靠自己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的时候,学习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就业路上的压力,这些东西让大学生不得不认真面对。于是,潜在的薄弱意志力便凸显出来,在一些网络不良思潮、错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顺坡下道,甚至偏离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挑战,如何加强和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国家民族未来。

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辅导员工作尤为重要。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辅导员是大学生大学期间的人生“挚友”,是大学生的思想启蒙者,是初入高校大学生的“虚拟家长”。用“爱”守好育人“责任田”,是优秀辅导员的应为之举。

(一)强化责任担当,选拔优秀辅导员

时代需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优秀人才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因此,做好优秀辅导员的入职筛选,尤其重要。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活跃的思维、逐步健全的心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亟须精心引导、悉心栽培[2]。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特别是大一新生,刚刚踏入高校,对一些事情似懂非懂,思维单纯。可以说,高校学生工作如何,很大程度上在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发挥。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考生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各异,其品行与高考成绩不成正比,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给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在新进辅导员选拔上,尽量把那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感召力的老师推选出来,是对家长负责,更是对人才负责。部分辅导员大学一毕业就进入高校——“从门到门”,担任辅导员,虽然工作有热情,但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相对欠缺,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缺乏奉献意识,思想政治觉悟不能与时俱进,很难给大学生以正确合理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强化新进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和领会,提升辅导员对上级政策的把控能力、对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尤为必要。

(二)强化思想引领,发挥优秀辅导员在大学生中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离开父母家人,在学校除了同学,相处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与优秀辅导员朝夕相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老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辅导员是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一位优秀辅导员容易带出的是充满阳光、积极自信的团队,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一位思想消极的辅导员则容易带出的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团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日常生活和平时的班级活动中,辅导员冲锋在前,身体力行,表现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优秀的综合管理水平。“亲其师,信其道”。在不知不觉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润物细无声”,辅导员以自己宽大的胸怀与对学生的真心关爱,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可以说,辅导员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

(三)强化辅导员自身建设,推进实施辅导员“导师制”

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让立场坚定、在学生中威信高、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现身说法,当“导师”。高校应不定期组织那些懂教育、懂法律,有组织能力、有领导能力,思想政治觉悟高、工作认真负责的“老”辅导员与新进辅导员一起研讨、交流,协助新进辅导员把队伍带好,承担起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嗷嗷待哺”,而一些年轻、新进的辅导员却“无从下手”,不能很好地与学生“打成一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遇到问题甚至六神无主。高校应出于对学生负责、对人才负责的态度,不能“一分了之”——把班级分给辅导员就万事大吉,而应主动联系“导师”辅导员,主动对接新任辅导员。严格做好辅导员的岗前、岗中培训和日常化考核管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辅导员并不仅仅是传达上级文件、安排大学生的一些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思想服务,对学生做到主动了解、及时引导、宽严相济。推进辅导员“导师制”,有助于发挥“老”辅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品格符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求的时代新人。”[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师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耕耘者。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好老师”“大先生”[4]。思政课教师以坚定的政治修养引领学生,以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课堂上以理服人,课堂外言传身教。

(一)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当前,信息传播渠道多、速度快,一些资讯信息有时老师还不知道,学生就已经了解了。因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直面挑战,主动提升能力,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好党的大政方针。大学培养人才是通过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实现的[5]。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不但要课前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当前的社会形势、社会热点等,只有把这“一揽子”内容都纳入授课计划,课堂上才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才会有的放矢,旁征博引,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用现实激活理论”,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说教带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解读典型案例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落到细微之处。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有职业认同感,不但要“真信马列、真讲马列”,而且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与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因材、因人施教。“爱比克泰德说,如果我将扬帆出海,我会选最好的船和最好的舵手,而且我也会等待我的处境与责任所允许的最好的天气。”[6]

(二)牢记初心使命,打造魅力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7]“三尺讲台”是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是“讲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维新、视野广,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能做到“脑中有纲,心中有料,眼中有人,话中有情”,以大学生为中心,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温馨课堂环境;
对课堂驾驭应游刃有余,课堂上要敢于让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起来发言、讲解,通过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把高深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放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主角;
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做好引导,当好配角,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开心快乐中得到思想升华。同时,各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主动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课学习与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讲授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做到从思想上引领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富有生命力,就是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8]

(三)构建“大思政”格局,加大对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教师培训力度

“知识分子如果不把自己头脑里的不恰当的东西去掉,就不能担负起教育别人的任务。”[9]只有先“净化”教师自己的思想,明确自己的定位,才能为学生带去一股“清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大师引领、朋辈教育、榜样示范,激发思政正能量[10]。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关键期,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和人际关系,都需要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不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加强红色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专业素养和理论教育水平,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教师都要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实践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育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二元对立,大学生不但可以在“第一课堂”接受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在实践育人活动“第二课堂”中检验课堂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和锻炼。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磨练意志,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12]

(一)提高育人效果,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社团是大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主要组织,充分发挥各社团的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法治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展示个人才华,使其在获得自我满足的同时更加自信,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普及网络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网上思想交流与理论探讨,解决学生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学生的压力小了,矛盾冲突也就少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了解他人。每一次社团活动可以说是一次个人能力提升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作为,团结协作,重新定位自己,能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二)创新育人形式,积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有效形式。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综合能力提升的大舞台。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各高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到群众中去,通过奉献服务,方知自己的使命和担当。高校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层社区、偏远乡村、红色教育基地、农村中小学、社会福利院等场所参加义务劳动。如医学院校到基层开展“大学生周末诊所”巡回医疗,师范类院校到偏远山区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活动,农林院校到农林果园、田间地头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得以走出校门,走进基层,深入了解群众、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在实践中增强本领和实际能力,从而加深对群众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理解,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思想进步。

(三)丰富育人内涵,优化实践教学

育人行为的实践性:高校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需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专业特点,通过服务乡村振兴,加强思想引领,激发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
通过基层服务、调研,了解、分析农村基层人才需求“短板”,为学生打造农村“第二课堂”,让乡村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平台和基地。育人行为的社会性:实践育人加快了人的社会化进程。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融入社会,个人价值得以体现,个人社会角色得以培养,并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育人行为的人本性:大学生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主体,通过实践育人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理论教育一直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给人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弱化了实践育人,而恰恰凸显人的成长、发展的就是实践育人。通过丰富实践育人内涵,拉近了实现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13]高校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承高地,科技创新的阵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承载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的重要职责,对学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浸润着大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完成角色转变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西方一些不良思潮在一定范围内甚嚣尘上,它们通过网络、报刊、动漫等形式混入国内。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信息迅速发展,一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之私不计后果混淆视听;
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低俗文化改头换面,在高校大学生之间时有传播,雅俗并存,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辨析能力较差,如不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风班风建设活动、院系特色文化建设活动等,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健康的文化元素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消除消极文化影响,澄清模糊认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外在行为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设特色文化体验基地,增加校园文化的质感和厚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依托校园文化景观、典型代表人物事迹等,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体验基地、生命教育基地等校园文化景观和思想教育殿堂,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专业自律与自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等,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体验基地,探索创新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喜爱的品牌项目,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同时,大学生可以创新形式,独树一帜,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谐愉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引领大学生奋发有为。

(三)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依托当地红色资源,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党领导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把红色文化引入校园,引导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接受革命思想洗礼。高校承载着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14]。“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在乱云飞渡的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在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下退缩逃避……我们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15]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读红色故事、听红色报告,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自强不息,激发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依托学校资源,因地制宜在校园内建设红色馆舍,不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习,引导大学生向革命前辈学习,学习他们立场坚定、追求执着的政治信仰,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念。通过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根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信念坚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辅导员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探析 新时代 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