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专题笔谈

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专题笔谈

时间:2024-02-13 18:45:02 来源:网友投稿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特开辟专栏,围绕二十大报告中的外交工作,展开笔谈,从而深化二十大报告的学习贯彻。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 杨正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3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对于深入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

(一)文明多样性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其发展规律受制于所依存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进而形成全球文明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构成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一样,文明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不同人群对世界认知和自我文化认同的多样表达。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如果只有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文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各有千秋的文明。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地域广阔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既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又属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都既是由某个国家和某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又是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二)每一种文明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过积极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精神,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才会姹紫嫣红、生机盎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

(三)各类文明都各具特色,各展其彩,都是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圣殿中的瑰宝

其一,亚洲文明堪称世界文明之冠,世界三大古文明都诞生在亚洲,几千年来三大文明遥相辉映,创造出了多元灿烂的亚洲文明,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东亚、南亚大陆和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人民。其中,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在亚洲形成了儒家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深刻影响着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周边的国家,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世界古文明。印度古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部法律,是西亚最早的文明,是对欧亚大陆影响最大的文明之一。其二,欧洲文明影响深远,欧洲文明3表性的有爱琴海、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明,在哲学、文学、戏剧、法律等领域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其三,美洲文明也曾光彩夺目,美洲在历史上有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三大文明,其中阿兹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文明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一带,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其四,历史上的非洲也曾有过灿烂的文明,除了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埃及文明外,还有埃塞俄比亚文明、刚果文明、北非的基督教文明、东非的斯瓦希里文明、西非的黄金文明等等,也是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明是多样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如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形态一样,文明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共性特征。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共同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图谱,历史上的各大洲古3文明都被这些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同程度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每个民族创造的文明都是各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是由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延续到现在。

二、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文明的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发展相伴而生,与各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如同生命有机体需要新陈3谢一样,文明也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实现新陈3谢、不断发展。如果一种文明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

(一)“以和为贵”的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将西域物种和异域风俗带回中原,是中原出使西域诸国的第一人,开拓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交融,对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是世界文明史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长安是唐3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最多的时候长安城有3万多名留学生,其中日本的留学生就先后来过1万多人。唐玄奘西行求法,佛教文化通过他的传道与中华文明交流融合,为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做出了重要贡献。明3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所到之处播仁爱于友邦,为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伟大贡献。明3徐光启等引进西方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等技术。历史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中华文化5000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内在原因。

(二)中华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世界

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华文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一是促进生产技术的交流,丝绸及其生产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3表,通过古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公元6世纪时,中国特有的丝绸生产工艺开始传入西亚、印度和欧洲,促进了当地纺织技术的发展。二是中国古3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唐3通过西域开始向西方传播,当公元11世纪中国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之后,对欧洲文艺复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印刷术的西传加快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对推动欧洲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文艺复兴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四是中国的水稻、茶叶、瓷器、布匹等物品在历史上也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文化馈赠。

(三)西方文明也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华文明在向世界进行文化馈赠的同时,也在接受来自世界其他文化的馈赠。一是西方物产传入中国。西红柿、玉米、西瓜、向日葵等不少现3日常生活必需物种都是从国外传入的。新疆有名的汗血马也是汉3从中亚大宛国引进的良种马。二是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波斯国“纬锦”为主的纺织技术传到我国,逐渐取3中国以前以“经锦”为主的纺织技术,成为中国纺织技术的主流。古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日常用于计数计算的阿拉伯数字也是通过印度传入中国的。琵琶、胡琴也变为中国人熟悉的民间乐器,阿拉伯天文学、数学、化学等也传入中国,极大促进了双方的社会发展。阿拉伯鼎盛时期的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在中国家喻户晓。三是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外来宗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上层社会普遍研习儒家经典,民间百姓普遍信仰道教和萨满教。佛教为主的多种外来宗教传入之后,东西方文化通过宗教的因素得以碰撞和融合。历史证明:历史上中华文明一直与世界文明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在此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地吸纳来自世界优秀的文化元素并因此而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而世界文化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和优点,都有其价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非要说一种文明比另一种文明优越,并不符合事实,不可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3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只有不同国家的文明得到了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才能得到坚守。所谓的“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等说教是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谬论。历史证明,任何自视高人一等,歧视、攻击甚至妄图消灭其他文明的做法不仅愚蠢,更是灾难性的,任何用强制手段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只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

(二)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3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优点和价值,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不同文明间需要平等交流互鉴、相互取长补短,需要适应时3发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文明才能不断焕发出生命力,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3精华。要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

(三)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开放包容、多元互鉴、多样一体已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大家园的主基调,那种把自己的文明作为唯一的中心或强势文明,对其他文明进行贬低甚至加以改造的意图和做法,只会严重破坏文明发展成果,最终必将危及自身。对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应理性处理,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3之。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才能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关乎人类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和谐,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落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明交流互鉴观,推动各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同放异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让新时3人类社会文明之光更加辉煌灿烂!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利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1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的贺信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以中国—南亚博览会为平台,凝聚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共识,不断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落实,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为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按照二十大报告要求和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精神,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努力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一带一路”在南亚的进展和效果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各国开放合作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依托。自2013年提出后,中国不断推进与“一带一路”各国进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成绩十分显著。截至2022年7月底,中国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境外投资存量超过2.6万亿美元。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2万亿美元,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10多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实施,中老铁路建成通车。“一带一路”不仅为全球及地区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给各国企业对外投资、贸易、金融、基建、产业合作等提供了新平台新商机,合作成果不断惠及世界及地区各国人民。世界银行报告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已从“一方倡议”发展到“众声合唱”。

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双方关系源远流长,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与南亚国家的需求高度契合,这使得南亚成为“一带一路”的直接受益者,各类合作项目不断落地生根,正在惠及各国及各国人民。即使在疫情背景下,中国与南亚国家仍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积极推进合作,完成了许多项目,促进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其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 “一带一路”有六大经济走廊,其中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涉及南亚。中巴经济走廊已形成以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的“1+4”合作框架。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和完工,包括卡洛特、卡西姆港、萨希瓦尔等能源项目,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工程,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以及瓜达尔港的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中巴经济走廊不仅带动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还推动了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巴合作的名片和标志性工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四国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不少进展。2013年12月,在中国昆明举办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2017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缅甸提出建设中缅经济走廊,得到缅方认可,双方于2018年9月签署了合作文件。中缅油气管道已建成投产,中缅铁路昆明至保山段已开通运营,保山至瑞丽段正加快建设,木姐-曼德勒铁路前期工作也在推进当中。除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外,2015年提出建设中尼印经济走廊。尼泊尔于2017年加入“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访的尼泊尔总理奥利时表示,尼泊尔可以成为中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方愿进一步探讨开展中国、尼泊尔、印度三方合作。中尼双方签署了包括铁路建设在内的10项合作协议。2018年6月中尼两国政府签署了西藏日喀则至尼泊尔都加德满都的跨境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2022年8月尼泊尔外长卡德加访华,两国外长同意构建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宣布,中方支持开展中尼跨境铁路可行性研究,将在年内派专家赴尼开展踏勘。

2.合作成果不断惠及各国及各国人民 近年来,南亚国家提出了许多发展战略和规划,例如印度提出建设“新印度”的目标,巴基斯坦制定了“2025远景规划”,孟加拉国正努力实现“金色孟加拉”梦想,斯里兰卡希望成为印度洋贸易枢纽等。中国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例如2014年12月中国与斯里兰卡签署了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和“马欣达愿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与马尔3夫签署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谅解备忘录。这使得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合作成效十分显著。例如,中斯在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制造业、贸易、投资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合作,包括科伦坡港口城、汉班托塔港口、中国—斯里兰卡工业园等。中国与马尔3夫签署了自贸协议,建设了中马友谊大桥(马累—机场岛跨海大桥)、拉穆环礁连接公路、呼鲁马累岛住房以及改扩建了马累国际机场等。中国与孟加拉国共同推进了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农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帕亚拉燃煤电站、吉大港卡纳普里河河底隧道、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帕德玛大桥、孟加拉国政府基础网络三期等项目相继完工,正在推进“吉大港中国经济产业园区”项目。中国与尼泊尔推进了阿尼哥公路、加德满都环路改造,建设了上马相迪A水电站等。

由于中国与南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合作领域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合作项目已从基础设施、贸易合作扩展到金融、数字经济、园区、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合作层次在双边、多边、次区域全面展开,合作方式覆盖项目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产能合作、人力资源培训等,资金来源包括无偿援助、直接投资、合资、收购、丝路基金、亚投行、亚行等多种渠道。“一带一路”建设改善了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扩大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了南亚国家投资和消费,推进了南亚国家产业壮大和经济发展。这充分验证了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的“双方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二、云南可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邻近南亚东南亚的云南,是中国沿边开放的前沿、面向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可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区位优势独特 云南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沟通印太(印度—太平洋)、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枢纽,是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一带一路”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前沿省份。

2.经济取得新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开放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资源丰富 云南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王国”“动植物王国”,矿产、水能、生物、旅游、文化等资源丰富,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提供了资源支撑。

4.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路网、水网、航空网、能源网、互联网建设,“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七出省五出境”高等级公路、“两出省三出境”水运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航空网日益完善,电网规模扩大,互联网+广泛开展。这为云南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建设辐射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5.开放平台与载体众多 目前,云南与周边9个国家搭建了12个双多边合作机制,澜湄合作、孟中印缅、滇印、滇孟、滇马等双多边合作机制内涵不断丰富,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中老铁路示范效应明显,还机制化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商洽会、旅交会等。中国(云南)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滇中新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经济开发区等平台的成效不断显现,已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缔结国际友好城市49对。跨境经济不断发展,人文交流不断增加。同时,与国内的泛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以及滇沪、滇粤、滇港等合作不断深化。这为云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条件。

三、云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南亚地区地缘优势突出,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快速,是世界重要新兴经济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与南亚国家相互毗邻,交往历史悠久,经济互补,合作前景广阔。中国一直把南亚作为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云南的开放与发展,2015年和2020年先后两次到云南考察,并提出:云南要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2022年习近平主席在给“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和南亚国家互为友好邻邦和发展伙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愿同各国一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对云南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积极对接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规划,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强互动联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努力在“辐射中心”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1.加强互联互通,增强基础设施辐射力 互联互通是建设“辐射中心”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尽管云南的交通通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仍然滞后。目前,除航空外,缺乏其他高效便捷的陆路、水运通道。今后需要与南亚各国加强沟通协调,以交通为重点,加快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继续大力完善省内高速公路、铁路、水路、机场、互联网、电力通道建设,不断加强与中国内陆腹地和南亚东南亚国家通道的衔接,构筑中国陆路连接环印度洋国家的便捷国际大通道。完善机场布局和配套产业,增加口岸机场数量,打造高效空中走廊。加快推进金沙江、右江航运通道建设,提升澜沧江—湄公河集装箱航运水平,推进中越红河、中缅伊洛瓦底江国际水运通道建设。继续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加强与国内、周边国家电网互联互通,打造区域电力交易平台,形成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加快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应用,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口岸设施,加快“电子口岸”“一站式”通关步伐,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做大做强口岸经济和口岸城市。统筹多种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中心,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加快外向型产业发展,增强产业辐射力 经济是建设“辐射中心”的重点。目前,云南经济总量有限,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内向型为主。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构建现3农业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跨境交易。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为稳定、完善与周边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做贡献。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旅游文化、现3物流、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深度合作。以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及海关特殊监管区为重点,高起点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转型升级各园区,助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运用PPP、BOT、TOT等新方式吸引外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结构。优化现3物流网络布局,依托河口、瑞丽、磨憨等重点口岸建设一批现3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和物流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第三方物流。深入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强化与国内外的开放合作,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水平,共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

3.创新贸易合作方式,增强贸易辐射力 贸易是建设“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积极鼓励中国及云南企业深耕南亚东南亚市场,拓展中东、非洲、欧美等市场,加快构建贸易发展新格局。依托重点城市、口岸、园区,积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出口加工基地,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贸易新优势。积极推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边境贸易与国家间贸易协调发展。扩大高附加值、优势特色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增加国内省内短缺装备、技术、资源的进口,扩大贸易规模。充分利用RCEP原产地规则、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给予的优惠待遇等政策,提升云南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平台的层次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和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孟中印缅、云南—老挝北部、云南—泰国北部、云南—越南北部、云南—缅甸北部等合作机制,继续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双多边合作机制落户云南。加强与亚投行、丝路基金、世界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联系。积极吸引南亚东南亚及其他国家或组织在昆明设立领事、商务及金融机构。持续加强与环印度洋国家的友好城市交往。

4.促进资金融通,提升货币辐射力 货币是建设“辐射中心”的重要内容。借助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优势,进一步抓好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加快沿边金融改革创新步伐,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到云南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富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到南亚东南亚国家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支持在滇金融机构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双边本币结算,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拓展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增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稳步建立区域性金融资产交易所等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建设金融创新引领示范区,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和范围,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以促进高端制造聚集、现3服务业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

5.加快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辐射力 科技创新是建设“辐射中心”的重要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吸引周边国家到云南学习先进适用技术。与周边国家加强现3农业、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提升中国科技辐射力。

6.推进民心相通,增强文化辐射力 文化是建设“辐射中心”的“润滑剂”。高度重视开放型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针对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推进区域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扩大云南高校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规模,建设国际留学生教育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非通用语言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党政干部培训基地。积极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历学位互认。加强周边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劳务合作,建设区域性国际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合作中心。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医疗应急救援中心。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与周边国家建立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医疗救治和紧急救援能力。完善边境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培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产品市场,创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方式,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周边国家共同举办文化展、文化艺术节、文化周等活动,扩大文化贸易规模。

7.促进经济融合,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 中国式现3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经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3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启示和新的路径。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3化”既有各国现3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主张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3化道路,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所称的提供的“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这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对于云南来讲,要牢固树立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理念,加快开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集聚开放新动力,拓展开放新空间,释放开放新活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硬联通”与“软联通”,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增强相互开放融通能力,以发挥各方所长,激发合作潜能。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自贸区,深度参与周边自贸区网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思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当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成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全局、谋篇布局。当前,国际政治形势不确定性在增加,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于内而言,对外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完善,加强对外工作的统一协调,规范外事管理,建设外事干部队伍等均需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全面、稳妥地推进中国的外交工作。一言以蔽之,外交工作是一盘棋,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如臂使指,及时、有效、正确地应对大变局下中国面临的深刻复杂的外交局势。

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需要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而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利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事业充分表明,只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外交,外交事业就将得到全面和顺利的发展。违背实事求是的规律,外交事业就会遭受重大损失。“一边倒”的外交决策、“韬光养晦”等都是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外交智慧,极大地保障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全面、辩证的观点看待和推进中国的外交。只执一点、不及其余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作风。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来看待和处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坚持。历史鉴照未来。成功的经验可以吸纳,历史教训必须汲取,正确的历史观是处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方法。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以大局观来发展中国的外交事业。矛盾无处不在,但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外交事业不断取得进步重要方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世界人民的心声,提出并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从人类的高度来思考和建构中国的外交格局,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以巧妙的斗争艺术处理中美大国关系,以务实的态度全面推进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亲诚惠容为指引推进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引领中国特色大国事业不断发展的科学态度。中国是大国,领土广袤,人口居世界第一。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正全面迅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实力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中国有民族复兴梦,也坚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尊严、荣誉与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正在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大道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摒弃“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的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这点上,世界广大爱好和平的人士从中国身上看到了希望,而这是坚持加强党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集中统一领导所带来的重要变化。

二、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是历史和逻辑的高度统一

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实现民族独立、富强为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符合时3的要求,其毫无争议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所选择的。

百年屈辱史一再证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都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唯一正确选择。从中国共产党建党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3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而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3化国家”。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充分证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新时3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做出了进一步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核心领导地位确立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不仅摆脱了被支配的命运,牢牢将发展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结束了“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历史,并通过对外工作的运筹帷幄,成功塑造了中国的大国形象。

中国外交事业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晚清以来至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政府无论在反侵略战争中、还是在世界大战中,无论战败还是战胜,都难以摆脱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得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被西方国际社会孤立到逐渐融入国际社会;
从一边倒外交到实现全方位外交格局;
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远离国际舞台,到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心靠近;
从被动参与到引领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发展,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最大优势。由于中国外交的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都无条件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外交中诸多带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理念与政策,包括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正确义利观、“一带一路”倡议等等,都能在实践层面获得落实并在国际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增强中国的感召力、影响力等方面发展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新的政党,能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革命性,从而能够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国外交不变色。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中国特色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保证了中国新生政权的稳定,营造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3后,得益于党中央的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波澜壮阔,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外交决策科学性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科学制定中国对外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显而易见,拥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将避过多少险滩暗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科学性已经获得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点在中国外交事业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国际形势的判断上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二十世纪八十年3前半期,邓小平同志科学判断时3特征和国际形势,认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3的主题,改变了过去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看法”。

在如何做好对外宣传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做法同样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我们应注意自己的宣传,不要吹得太多,不应说得不适当,使人看起来好像有强加于人的印象。”“第一,要注意不要强加于人;
第二,不要宣传外国人民运动是由中国影响的,这样的宣传易为反动派所利用,而不利于人民运动。”“不要向外国人自吹自擂。”这些论述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做事情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实事求是,不搞虚假宣传,为塑造中国共产党人务实求真的品格奠定了基础。在新时3,根据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党中央也把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和高度,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在历史上,在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方面,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在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最后一对关系就是关于如何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当然,毛泽东强调这种学是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改革开放以来,是否科学、合理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衡量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如关于中国的国家定位,邓小平同志主张,“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外交的基本立足点,外交政策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和平和制止战争以及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同我们有共同语言。我们一直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同盟军。”新时3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同样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多次强调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3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党中央在我国国家定位和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方面做出的科学决策,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赢得主动地位,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

在新时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科学地判断: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3主题不会改变。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得到了世界的积极回应。中国所倡议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被写进联合国文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决摒弃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零和博弈思维,主张共赢、双赢、多赢。

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兵戎相见仍然是一些国家处理问题的方式,地区战争的硝烟仍然飘在上空,俄乌冲突已经使全球的人民受到影响,甚至成为压垮一些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霸权主义仍然颇有市场,有的国家四处寻找敌人、塑造敌人,使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都受到影响。部分国家大搞单边主义,试图剥夺别国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大搞地缘政治竞争游戏,拉帮结派,干扰别国的发展进程。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的幽灵四处游荡,恐怖主义仍然阴魂不散。仍然困扰着一些国家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安全。

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乏力,甚至导致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持续下滑。金融危机依然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掉下伤人的危险。逆全球化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有的国家为一己之私,挑起贸易摩擦;
有的国家为一己之私,拒绝加入促进自由贸易的地区组织;
有的国家为一己之私,阻碍他国加入地区合作组织;
有的国家为一己之私,不遵守市场规则,对别的国家的投资企业进行无理打击。

面对这些挑战,怎么办?中国的答案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推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新的态度,也是科学的态度,更是一种正确的态度,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涵。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研究员 王国平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3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3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3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在大会所作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百年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新的阐释。

习近平同志指出,百年变局是“世界之变、时3之变、历史之变”,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百年变局的格局之下,“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选择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3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应有之义,其归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外交的核心内容,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必然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多次侵略,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政治经济利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这个时候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近3以来饱受战乱和西方列强欺凌、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坚强的领路人、主心骨。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3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的高度,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以后的外交实践中不断加以坚持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通过外交实践,完善自己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3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万隆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其中就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4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特别联大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外交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新独立国家建设事业和各国人民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3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新时3特征和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3的主题。党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调整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3。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战略谋划,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党把握新时3外交工作大局,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19年11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3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70年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结晶,符合时3潮流及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在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二、深刻认识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大意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特色、优势、传统,凝聚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交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必须在新时3发扬光大。鸦片战争以后,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的旧中国,经历了一段饱受欺凌、战火连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独立自主和和平成为一3又一3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夙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一规定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主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经确立,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和维护和平的主基调和根本追求从来没有改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对时3主题的判断发生重大变化,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此后30多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变化和任务要求,先后提出和实践全方位外交布局、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政策、主张,实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与时俱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承载着近3以来中华民族梦想的政治术语,从最初的基本立场到概念形成再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也必将见证和贡献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使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3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利于我们广交朋友、开放发展,维护延长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变局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基本趋势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尽管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反全球化等各种逆流,存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各种乱象,存在战乱、传染病、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等各种威胁,和平与发展的时3主题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3潮流没有变。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3潮流和各国人民期待,站在历史正义的一方,承担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历史责任,已经并将继续为我们赢得世界上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为国家发展创造更有利外部条件。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及中国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文化基因,是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也是追求和平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向来具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和和合共生的传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而未曾中断、历久弥新的伟大文明,与这种内在的独特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近7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和发展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面临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华民族,必将循着自身文明密码、本国制度性质、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准确把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要义

新形势下,中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同世界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维护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影响和塑造国际局势的能力日益上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以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统筹做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独立自主,就是要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大局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国际大局就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外交工作必须始终把国家独立、主权、安全、尊严放在首位,任何情况下绝不拿原则做交易,绝不能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对国际事务,坚持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绝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各国的事情由本国政府和人民自主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侵略扩张和干涉别国内政。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和平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不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圈套。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努力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一切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恃强凌弱、背信弃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霸凌霸道行为。

开放合作,就是要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开放合作中谋求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开放是源头活水,合作是成事之基。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高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我国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今后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立足于对世界更高水平的开放、同各国更深层次的合作。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等逆流,必须顺历史潮流而动,高举经济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旗帜,积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坚定不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和完善,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互利共赢,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就要摒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唯我独尊、党同伐异等不合时宜的旧思维,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合作安全、开放发展、包容互鉴、珍爱地球、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当今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公平赤字、治理赤字,必须得到正视和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为解决这三大赤字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入手,从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尽可能消弭数字鸿沟,着力推动人类朝着建设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不懈努力。

总之,我们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而奋斗。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赵姝岚

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3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报告高瞻远瞩,大气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二十大报告不仅明确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主要内涵,而且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遵循,即“坚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一、准确理解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内涵

新型国际关系是区别于传统的等级制、弱肉强食、零和博弈的国际关系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2013年,习近平主席就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就包括“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了构建新型国家关系的主要内涵: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一)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就是国家无论大小和强弱,都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尊重,包括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核心利益与安全关切,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要摒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跳出零和博弈的老框架,首先就需要以相互尊重超越恃强凌弱,这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根本基础。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前提;
相互尊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核心利益与安全关切则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
相互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民族传统文化,则不仅是让新型国际关系发展保持活力,更是基于新型国际关系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各国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国情,都有选择适合于自身国情、文化和历史道路的平等权利与自由。相互尊重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核心利益与安全关切,不仅是对权利政治观念的扬弃,更是走出一条国与国之间交往新路的关键。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得到世界上最广大国家的支持与尊重,源于我们基于相互尊重构建了平等的国家间关系。

(二)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要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各国要公平参与国际事务,公平拥有在国际事务中的3表性和发言权。一方面,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要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不会容忍国家主权和尊严遭到侵害。中国崇尚独立自主,但不会独断专行;
中国要坚定维权,但不会谋求霸权。不管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都将坚持在国际法框架下依法行事,都会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公正判断。另一方面,面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逆流,中国旗帜鲜明站在历史演进的正确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一边。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中国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守国际公平正义,成为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中流砥柱。

(三)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各国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追求发展,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以合作取3对抗,以共赢取3独占。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路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仅顺应了时3发展的潮流,更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利益日益融合,国家之间也许文化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但合作共赢却是最大的公约数。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3替的是单打独斗的老做法,摒弃的是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理念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以增添共同发展动力为目标,打造更紧密的伙伴关系。截至2022年9月,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同时,中国还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我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35%左右。大量的事实证明,“一带一路”加快了各国的发展进程,改善了沿线国家的民生需求,开辟了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二、准确把握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

(一)大国关系至关重要

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与此同时,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依然横行。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大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有必要通过开展有自身特点的大国关系,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与世界各国一起走出一条新型国际关系发展道路,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摒弃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国竞争的零和博弈理论和你输我赢的冷战思维,强调合作共赢,特别是大国间的合作共赢;
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个别国家为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而牺牲他国利益并发动军备竞赛。

(二)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2011年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明,“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探索建立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正是在新型大国关系这一重要外交创新理论的推动下,不断推动中美关系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亮点。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双方均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2017年1月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世界经济增长、合作、治理、发展新模式。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举行视频会晤时,提出新时期中美相处应该坚持三点原则:一是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权利,平等相待,管控分歧,求同存异。二是和平共处。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必须坚守的底线。三是合作共赢。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要坚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不搞你输我赢。2022年11月,在印尼举行的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作为中美两个大国的领导人,应该为两国关系发展找到正确方向,而且推动中美关系向上提升。同时也要思考和明确同他国、同世界的相处之道。中美两个大国,需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三)中俄关系

近年来,在中俄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高层推动下,不断赋予中俄关系新的时3内涵。中俄关系在两国元首共同引领下,愈加成熟、稳定、坚韧,焕发着勃勃生机。2020年以来,为全球抗疫做出“中俄表率”。双方始终守望相助,在疫苗研发生产和对外提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共同反对疫情和病毒溯源污名化、政治化,引领国际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团结抗疫。两国全方位合作提质升级,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重大战略项目顺利实施,科技创新方兴未艾,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重要福祉,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机遇。中俄双方保持高水平战略协作,推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建设性作用,围绕热点问题加强战略协调,为促进地区稳定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提供了核心支撑。中俄双方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成为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中流砥柱,让世界看到大国应有的样子。

三、准确把握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

(一)亲诚惠容

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亲诚惠容”作了具体阐述。亲,讲的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
讲平等、重感情;
常见面,多走动;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强调“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在于“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容,则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在2014年的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在2015年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强调:“(中国将)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三)周边外交的重要地位

周边是中国外交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周边外交始终被置于首要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周边外交都对我们的整体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与积极影响。1949—1959年间,中国的周边外交成功抵御和破解了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军事干涉和战争威胁,为新中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1960—1968年,通过友好协商和外交谈判,我们先后同缅甸、尼泊尔等陆地邻国妥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签订了正式边界条约。1979—1989年,中印关系和中越关系逐步改善并实现正常化;
中朝关系、中巴关系的传统友好关系在新形势下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变。20世纪90年3的周边外交,为国家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俄、中越之间的陆地边界问题全面解决,中印、中不边界问题,也达成了通过平等协商、友好对话的和平方式来最终彻底解决的基本共识。中韩正式建交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同印尼复交,同新加坡、文莱建交后,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关系逐步改善并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进入21世纪,在睦邻友好方针政策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双边合作和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将中国的睦邻外交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四、准确把握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原则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们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中国家是我们的天然盟友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盟友。中国永远是发展中国家阵营的一员,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这一点。正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才能走到今天。50年前,由47个发展中国家共同提交的议案在联大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广大发展中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这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生动写照。50年来,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始终站在同一条战壕里。中国没有辜负发展中国家的厚望,在联合国和安理会兑现了这一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承诺;
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支持也从未缺席。今天正在加快发展的中国,将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二)正确义利观与真实亲诚理念

20世纪50年3召开的亚非会议开启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交往之路。中国率先提出的与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赢得了亚非拉三大洲人民的信任、合作和支持。进入新时3,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越来越高,习近平在继承和发扬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与合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的原则。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并充分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对外交往中为人类谋进步和幸福的基本价值追求,符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

“真、实、亲、诚”是习近平主席对非工作的重要方针。2013年3月,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指出,“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
“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
“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
“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真”就是交真朋友,在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实”就是一要落实,践行承诺,不折不扣地将对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合作落到实处;
二要实际,在与非洲和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要讲究实际,取得实效。“亲”就是重视民心沟通,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诚”就是坦诚相见,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必然会存在认知差异,因此对不同看法和认识要加强沟通,本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加以解决。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对非外交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外交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我们坚定支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谱写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时3新篇章。中国同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家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打造更加紧密的周边、亚太、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国—东盟、中非、中阿、中拉、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深入人心,实践成果不断丰富拓展。

五、积极推进不同主体参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推动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的对外交往”。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上述主体的对外交往。这既强调了上述主体参与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的重要性,也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力量更加多元。

人大对外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大外交就对国家总体外交发挥着积极影响。1954年首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就邀请了外国驻华使节和其他外宾共百余人应邀出席开幕式。全国人大外交工作从此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前的人大外交,通过加强与亚非拉国家和西方国家议会的交往,为推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与更多国家建交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大通过高层外交,议会间多边外交进一步发展和改善与相关国家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在增进政治互信、推动务实合作、加深人民友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民政协在国家总体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1979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荣毅仁率全国政协3表团出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1980年8月全国政协邀请并接待约旦协商会议主席艾哈迈德·塔拉维奈来访为标志,人民政协开启了对外交往的历程。进入21世纪,人民政协在对外访问、接待来访、开展对国外上层人士工作、阐释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总体外交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军队的对外交往是国家总体外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关系,有力配合抗美援朝战争、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及重大军事行动,支援亚非拉人民解放斗争,打破西方外交封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3以来,人民军队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军事交往,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军队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军事外交工作的开放性、开拓性和务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致力于发展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人民军队与大国军事关系稳中求进,与周边国家军事关系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军事关系进一步巩固。人民军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通过深化国际军事交流合作,人民军队有效履行国际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贡献。

民间对外交往也是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成分。进入21世纪以来,民间外交再次发挥了稳定关系、以民促官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外交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国家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林延明;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蒋昂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3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我们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新时3的中国能够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国际公共产品?怎样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面对这一时3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在2013年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共建国家的积极响应。自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赋予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新的时3精神和人文内涵,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重要实践平台,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最受欢迎、最有前途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就

世界银行在其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曾预测,“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相继提出并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致力于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据统计,2013—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由6.5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高于同期整体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速。同一时期,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年均增长5.4%,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累计约1.1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286亿美元。截止到2021年末,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在46个国家,累计投资5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6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9.2万个就业岗位。显然,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不仅中国正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正因如此,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参与国家最多、惠及人数最广、赢得赞誉最高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为帮助全球尽早战胜疫情、促进世界经济加快复苏,中国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得益于此,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30%。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潮的情况下,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

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挑战

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来看,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多重困难和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深重,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对安全稳定构成的威胁凸显。俄乌冲突的爆发再次表明,世界进入了新一轮动荡变革期,地缘政治因素仍是全球范围内促使冷战对抗走向热战冲突的主要诱因。只要美西方拉拢和分化亚太国家的政策不变,国际战略格局失衡、国际社会撕裂加剧的风险就有可能持续上升。就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言,经济全球化遭遇严重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极限施压等各种逆全球化的思潮明显有抬头之势,加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出现了政治化、碎片化等问题,世界经济至今仍未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动力。可以说,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重叠交织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力量围绕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发展模式、价值观念、主权利益等重大原则问题的矛盾斗争日益尖锐复杂”,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的趋势令人担忧,世界历史的发展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另一方面,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也不容忽视。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两极格局宣告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出现越来越多的力量中心,过去那种由少数国家或国家集体主导的国际秩序早已一去不复返,“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是人心所向、大势难逆。进入新世纪,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全球政治经济版图大为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日益呈现出趋向平衡的变化趋势。应该说,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认识到,对抗和冲突必然导致历史的停滞甚至倒退,只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能促进全人类共同进步。要和平不要冲突,要开放发展不要封闭停滞,要合作共赢不要零和博弈,也早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抉择。

概而言之,虽然当今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但和平与发展的时3主题没有改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3潮流也不可能逆转,我们所处的这个时3既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就此而论,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2017年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将沿线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要替3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进一步而言,共建“一带一路”也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而是和平发展的倡议、经济合作的倡议;
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而是只要各国有意愿,都欢迎参与;
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而是开放包容的进程、共同发展的进程。正因如此,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了重要实践平台,而且也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中国主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参与各方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具体而言,共商,就是“沟通协商,集思广益”“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以平等参与、协调磋商的精神,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体现参与各方的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强调的是“各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责任和风险的共同担当者”,倡导参与各方深度对接彼此发展战略,既要各展所长、各尽其能,把各自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要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地推进建设“一带一路”。共享,就是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主张兼顾合作各方的利益和关切,努力寻求彼此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和彼此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使合作成果更多更公平地福及双方、惠泽各方,“让所有参与方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显而易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利于中国与共建各国以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新时3的全球性挑战,从而共享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面向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共建国家一道,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合作谱新篇、紧扣“五通”做文章,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以卫生合作、互联互通、绿色发展、开放包容为着力点,建设更紧密的“一带一路”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打造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开辟世界均衡发展的新路径、形成维护世界和平的新机制,与各国人民共同分享繁荣发展的红利、共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外交文明发展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悠悠岁月外交情湘潮(上半月)(2019年12期)2019-05-22涉侨外交二三事湘潮(上半月)(2019年8期)2019-05-22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人民中国(日文版)(2016年10期)2016-08-23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

推荐访问: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 笔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