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福建杞溪为例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与思考——以福建杞溪为例

时间:2024-02-16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张 翔,段 政,董 颖,陈 荣,余明刚,宋庆伟,曹晓娟,钱迈平

(1.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6;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地质遗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资源[1-2],国内外对这种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利用经历了从自发、自觉到系统研究的漫长过程[3]。JOHN E G[4]指出可将地质遗迹结合文学、艺术、景观等多种元素,增加地质旅游的新鲜感和体验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质遗迹的价值。国内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利用以建设地质公园或保护地为主。近年来,“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案[5-10]。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中国”,新时代地质工作需紧紧围绕“地质+”或“+地质”开拓创新,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增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11-12],促使地质遗迹保护利用逐步向乡村延伸[13-14],并因此而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概念。

地质文化村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对村地质故事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性呈现,将地球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与村规划和建设相融合,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村[15]。地质文化村建设与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保障基本示范村、传统村落、田园综合体等特色乡村建设共同组成了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另外,与上述各类乡村建设相比,地质文化村又具有其自身特色。首先,地质文化村的国家主管部门为自然资源部,可充分发挥本部门本行业的政府职能与技术优势;而其他特色乡村的国家主管部门多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和农业农村部。其次,地质文化村主要以乡村本土的地质遗迹景观为核心,融合当地乡土文化和其他景观与生态资源,可衍生出独特的地质文化素材。因此,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特色乡村,地质文化村具有鲜明的地学研学和科普功能。地质文化村的提出,是保护地质环境和低等级、非等级地质遗迹的积极探索和尝试[16],使传统上需要圈闭保护的地质遗迹资源以开放的形式回馈大众并得以保护,同时形成特色地质文化村品牌,带动当地旅游业等产业经济发展[17]。

2021年7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首批26个地质文化村[18],其中以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资源为特色的共6处,包括浙江白雁坑村、金村、施家庄村,江西大洲塘村,福建富岭镇和杞溪村[16],数量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且均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带内,足见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潜力之大。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振兴模式,地质文化村在建设实践与未来发展上的探索研究还较少。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华兴镇杞溪村作为首批获批的地质文化村,以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为主要资源,是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型地质文化村的典型代表,同时还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15](以下简称指南)的试点村之一,其建设过程依照《指南》中规定的建设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建设成效,具有很好的区域示范意义,其建设经验与示范作用值得及时总结与推广。为此,本文选择杞溪地质文化村作为典型示范,对该村地质遗迹进行整体性研究,并搜集整理该村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资料,围绕其“地质+生态康养型”建设理念进行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潜力与未来发展方向。

杞溪村地处三明市大田县华兴镇东南部,位于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内侧、戴云山环形火山构造南西侧(图1),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丘陵区村庄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杞溪村还是三明市的东南门户,交通便利,东与泉州市德化县春美乡接壤,距福州市直线距离140 km,距泉州市直线距离100 km;由该村沿县道约25分钟车程可达县城,从大田县通过高速公路可快速到达泉州、厦门、三明等地。目前,正在建设的兴泉铁路在大田县设站,2022年底通车后,将为大田县利用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全民科普教育等提供重要的交通保障。

杞溪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3~19.6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491~1 809 mm),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足硒土地资源[20],主要种植油茶、水稻和花生等农作物。全村面积约4.48 km2,包含3个自然村,共215户700余人。村域内外河网交织,森林覆盖率达90%,生态资源优越。南北向的杞溪河纵贯全村,村庄因水得名。杞溪河流经村庄的长度约2 500 m,常年流水,水质清澈;河床平均宽度约8 m,平均水深0.8 m,最深处约2 m。河中发育岩性极为丰富的崩塌堆积砾石,分选性较低、磨圆度中等,以次棱角状与次圆状为主。砾石长轴为10~300 cm,岩性包括流纹斑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碎斑熔岩、辉绿玢岩、正长花岗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其中长轴>100 cm者岩性多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碎斑熔岩,应为两侧山体崩落堆积,搬运距离较短。河床中局部可见基岩出露,岩性以流纹质粒状碎斑熔岩为主。

杞溪村地貌属于山间河谷盆地,村庄主要建在河流边滩的一级阶地之上,盆地周围为中低山丘陵,海拔为590~610 m。杞溪河自南流向北,河床地势起伏不大,但河道弯曲度较大,常形成多处边滩和心滩地貌。杞溪河两岸分布的主要地层岩性为全新世冲洪砂砾石土和耕殖土、南园组早白垩世流纹岩(141±1.1 Ma,作者未发表数据)和晚侏罗世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150±1.2 Ma,作者未发表数据)、流纹质集块角砾岩(图2,图3)。本次在杞溪村及周边开展的地质调查结果表明,杞溪村一带岩性主要为一套爆发崩塌相-火山碎屑流相-溢流相火山岩,火山喷发方式从晚侏罗世(约150 Ma)的普林尼式爆发向早白垩世(约141 Ma)的溢流式喷发转变构成早兴破火山口的主体。研究表明,早兴破火山口位于与杞溪村西接的早兴村,平面形态呈椭圆状,面积约3 km2,长轴近NE向,内部发育溢流相流纹岩及流纹英安质集块熔岩,呈近东西向带状分布于火山机构南侧;外部主要由爆发相的流纹质角砾集块岩及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组成,多集中分布于火山机构边部。另外,该破火山机构的环状断裂中还常侵入次火山岩相的正长斑岩、英安玢岩岩墙及岩株。整个早兴破火山口地形西高东低,总体面貌呈负地形,水系呈放射状向四面流出[21]。火山岩类型复杂多样,既有代表火山强烈爆发(普林尼式喷发,火山碎屑流相)的火山活动产物熔结凝灰岩,又有从火山通道缓缓流出(溢流相)的流纹岩,另外还有代表从火山通道中缓慢向外挤出的(侵出相)特殊火山岩类碎斑熔岩。杞溪村属于早兴破火山的东北部分,其中发育多条与火山机构密切相关的NNE向、NE向放射状断裂,沿断裂发育多处瀑布景观。另外,在杞溪村西侧还发育大量的火山集块岩,暗示其为一处晚中生代的古喷发口遗迹。

1.晚侏罗世次流纹斑岩;2.晚侏罗世次英安斑岩;3.南园组第三段流纹英安质集块熔岩;4.南园组第三段流纹质火山角砾岩;5.南园组第三段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6.南园组第三段流纹质火山集块熔岩;7.南园组第三段流纹岩;8.南园组第三段流纹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9.南园组第二段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10.南园组第二段流纹质含集块晶屑熔结凝灰岩;11.地质界线/岩相界线;12.地层产状/流面产状;13.断层;14.实测/推测火山口图2 杞溪村地质简图(据1∶5万大田幅地质图修改)Fig. 2 Geological sketch of Qixi Village(Modified from 1∶50 000 Datian geological map)

图3 杞溪村沿杞溪两岸火山岩岩性剖面示意图Fig. 3 Schematic profile of riverbank volcanic rocks at Qixi Village

杞溪村详细地质遗迹调查共发现地质遗迹24处,根据《DZ/T 0303—2017地质遗迹调查规范》[1]可划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地质灾害3大类,进而可再细分为4类和7亚类。笔者等在亚类的基础上,根据地质遗迹的具体特征进一步细分为14“小类”[22]。

杞溪村内地质遗迹的分布与火山岩关系密切,与火山岩直接相关的地质遗迹14处,其中火山岩剖面亚类2处,火山机构亚类6处,均分布于东西两侧海拔较高的山岗上,如松岩爆崩塌相剖面、飞练瀑火山机构断裂等。火山岩地貌亚类6处,分布于山谷或河流等汇水区中,如罗盘石熔岩流地貌、西山高岗火山碎屑流地貌等;与火山岩间接相关的地质遗迹8处,其中瀑布亚类3处,湖泊、潭亚类2处,其分布与火山岩的节理发育程度及火山机构断裂分布位置相关,如挂帷瀑河道流纹岩壶穴群等。崩塌亚类3处,在东西两侧高岗的山坡及杞溪河畔均有分布,并在河道内有大量崩塌火山岩滚石,如火龙吐珠火山集块角砾岩崩塌等。总体上呈现了古火山经喷发、间歇、再喷发、垮塌、崩落、流水冲蚀而成的地貌景观。

表1 杞溪村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表

图4 杞溪村地质资源分布图Fig. 4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resources at Qixi Village

另一方面,为了支撑服务地质文化村建设,本次选择兼具较高美学价值及科学价值的12处典型地质遗迹点进行了成因解剖与艺术命名,共同组成“杞溪十二景”。例如,因碎斑熔岩侵出体沿节理风化作用形成形如老妪侧听泉声的“听泉岩”(图5(a)),形如顺水漂流的“木排石”(图5(b)),如叠瀑下坠、水石刮擦而磨出来的“杞溪八潭”(图5(c)),还有因岩石崩塌堆积在河道,形如群马渡溪的“群马渡”(图5(d))。由于后期区域构造运动,火山岩之中还会形成一些规模更大的断裂,这些断裂上下两盘还会发生相对运动,形成落差,岩石上的溪流流经此处便会跌落成瀑,如“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的“挂帷瀑”(图5(e))。若这些断裂将岩块断成几块,还会形成一瀑数折的叠瀑,如“十折瀑”(图5(f))。以下仅选择岩石剖面、火山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类地质遗迹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阐述。

(a).听泉岩; (b).木排石; (c).杞溪八潭; (d).群马渡; (e).挂帷瀑; (f).十折瀑; (g).松岩; (h).仙桃岩; (i).罗盘石图5 杞溪村典型地质遗迹点Fig. 5 Typical geoheritage sites of Qixi Village

2.1 岩石剖面类地质遗迹

岩石剖面类地质遗迹均为火山岩剖面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火山岩相剖面和具有美学价值的火山岩性剖面。其中,火山岩相剖面主要为爆发崩塌相剖面,如松岩(图5(g))爆发崩塌相剖面,主要指一处出露多个裸露巨石的山岗,此间又分布大量松树,部分生长于岩石间的裂隙之中,故称之为“松岩”。岩性为火山集块角砾熔结凝灰岩,集块粒径约65~200 mm,集块岩性以英安质熔结凝灰岩为主,因火山集块常分布于火山口附近,暗示该处发育一古火山口。火山岩性剖面主要包括流纹岩流剖面,主要分布于杞溪河床之上,如木排石、鳄鱼石等。

2.2 火山地貌类地质遗迹

火山地貌类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包括火山机构地貌和火山岩地貌2个亚类。其中,火山机构地貌又可进一步分为古火山口(松岩古火山口)、岩穹(碎斑熔岩侵出体)和火山机构断裂等小类的地质遗迹。其中岩穹主要以碎斑熔岩侵出体形式,沿NE向条带状出露于春美廊桥—梧村水库一线,反映早兴破火山口喷发停止后(约150 Ma),再次复活侵出(约141 Ma)形成岩穹的火山活动历程。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杞溪河通驷桥下的“仙桃岩”(图5(h)),记录了这两期火山活动。“仙桃岩”是指河床上坐落一块大型火山岩如“仙桃”在“盘”,故名之“仙桃岩”,“仙桃”是早期火山活动产物——流纹质角砾熔结凝灰岩火山集块(约150 Ma),而“盘”是晚期的流纹岩(约141 Ma)。由于流纹岩中裂隙发育,已被流水冲蚀成“盘”状,而火山岩集块中裂隙不发育而难以被磨蚀,仅边部被流水冲刷而削成“桃”状。这块熔结凝灰岩火山集块可能是141 Ma火山喷发时,处于火山口附近的熔结凝灰岩被后期溢流出的流纹岩裹挟搬运至此形成的,这处地质遗迹代表着杞溪两种分布最广的火山岩。

2.3 水体地貌类地质遗迹

水体地貌类地质遗迹也是杞溪村重要地质遗迹资源之一,主要包括瀑布、河流和潭等亚类。其中瀑布类又可进一步分为直瀑和叠瀑,典型的直瀑如挂帷瀑(图5(e)),其因形如水晶帘帷横挂碧溪之上而得名。瀑布宽18 m,高5 m,其形成是由于该处流纹岩中发育数条走向约70°的近垂直正断层,断层上盘下滑成阶,杞溪流经此处下折成瀑。另外,瀑布下落处,由于水流较急,不断磨蚀河床中裂隙密集发育处,从而形成数十处形态大小不规则壶穴,宛若仙人足印,这些“足印”又与此间瀑布共同组成了好似“玉帷横挂,仙人来观”的美好景象。挂帷瀑集火山岩、断层、瀑布、壶穴等多类型地质遗迹为一体,是杞溪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地质遗迹点。叠瀑如“十折瀑”(图5(f)),其因沿杞溪由东而西连续发育十处跌水瀑布而得名。这些瀑布宽度均为8~20 m,高1~8 m,声如万马徐行、殷殷如雷,色比莹玉、势压飞练。由于该处火山岩中发育一系列的NW向高角度正断层,断层上盘沿断面依次下滑而断折成叠,叠成十阶,上游溪流经此而从断面陡坎上倾泻而下,形成陡崖跌水,遂生瀑布。另外,杞溪村中的壶穴和潭也属于重要的水体地貌资源,二者均是由于水流裹挟着砂砾向的河床底部和四周不断刮擦、磨蚀而形成坑穴,如此历经千万年,使得坑穴越来越大、越来越深,遂成深潭。若河床为碎斑熔岩(如杞溪八潭一带,图5(c)),由于其中裂隙不发育,因而形成形态宽浅的水潭;若河床为流纹岩(如挂帷瀑一带,图5(e)),其中裂隙、节理密集发育,则易形成形态窄深的壶穴。

2.4 地质灾害类地质遗迹

地质灾害类地质遗迹广泛发育,但类型较为单一,均为(火山岩)崩塌亚类,如分布于杞溪河中的群马渡、杞溪村西侧山坡的莲花岩和火龙吐珠。其中,“群马渡”(图5(d))因该处溪流中分布大量火山岩巨石如群马渡溪而得名。这些巨石直径为0.5~5 m,大者呈立方块状,小者多呈椭圆状,错落堆积,岩性主要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巨石边部多被水流冲蚀磨圆,形态各异。

在该处溪流两岸山坡,还可见大量巨石被包裹于泥土之中,这些连同溪水中的巨石均是自两侧山坡崩塌堆积于河道之中。

3.1 自然环境

杞溪村位于闽中群山之间,杞溪水是闽江和九龙江流域支流的源头之一,村内雨水丰沛、林木葱茏。村落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覆盖率约90%,绿化率达92%,植物种类丰富,古树名木林立,红豆杉、福建柏、银杏、香樟等古木杂生其中,至今村中还保留着一处古树林,林下古道纵横,别有意趣。杞溪的山并不高峻,相对高差大多不过一、二百米,树木繁茂,裹住了嶙峋的岩骨,呈现出山体瘦而不枯、刚中见润的意态。每日早间或傍晚,杞溪上空常常笼着一层薄雾,山雾迷蒙间而又使它显得风姿绰约,如烟垂山岚,杳杳若仙境一般。特别是深秋时节,林间红叶斑斑,山下水瀑潺潺,丹色泉声便织成了杞溪最美的一瞥。

3.2 土壤与农业资源

油茶是大田县华兴镇的特色产业,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榨油工艺还在杞溪延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田县富硒土地资源丰富,杞溪村火山岩风化土壤已经达到足硒土壤标准,局部地区(古火山口附近)已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20,23]。另据大田农业地质调查评价成果[24]显示,华兴镇杞溪村土壤为无公害农产品适宜种植区、绿色食品适宜种植区,高标准农田潜力区。作者采集在此土壤上生长的油茶果,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分析了油茶果中S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表2),硒含量达9 μg/kg,接近富硒农产品标准(坚果及制品类)[25],同时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极低,品质极佳,具有开发成为富硒山茶油的潜质。

表2 杞溪油茶果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3.3 传统建筑

早在元泰定年间(1323—1328年),陈姓第三十二公从德化县李山村经春美乡黄家村到杞溪村龙潭坂,并在颜家河滩定居,开基建祖祠“颖川堂”[20],后与原住民颜家交换地契,繁衍至今,现全村居民均为陈姓。该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被评为三明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和全国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登记在册的古建筑、古道、古井、古桥、古树名木等人文历史遗迹资源共有27处。村内山水相映,最初的村庄位于一处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河漫滩之上,住宅形制依“北斗七星”排列,背山面水、聚气藏风,极尽“形势派”风水建筑理念,彰显杞溪村先民选址筑宅的原则,极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其中包罗万象,又深刻蕴含着科学原理。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火山岩作为石材打造的石桥、古道、石饮马槽、石柱础、石台阶、石磨、石碑等星落村中。村庄建筑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着明、清年代的建筑风格,其庭院格局、建筑特色以及建筑砖木雕饰,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驷桥,该桥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亭阁重檐,为歇山式木结构建筑,原桥基桥面均系原木铺设,1980年改为石拱亭阁建筑保持原样,由四行柱子每行十根排立成长方形,长24 m,宽6 m,中置藻井,用斗拱叠成有古典人物、动物、花鸟等雕像和龙凤呈祥等彩绘,造型优美、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3.4 民俗文化

两晋南北朝期间,由于中国北方连年战乱,闽中却因群山环抱、远隔尘嚣而相对稳定,成为中原汉人避居的所在,形成“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潮。杞溪先民早年虽因避乱而自中原客居在这南方的群山之中,杞溪人却在此繁衍生息数百年后形成自身独特的乡土文化。每年的正月十五,村民自发以迎丁火龙、迎菩萨的形式,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祈求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物富民康。杞溪的传统民俗还主要体现在杞溪祭祖庙会之中,这项活动集中展示了杞溪传统活动和名产,如灯彩、曲艺、舞狮、油粿、粉干、米粿尖、清明茶等。油茶是杞溪村的特色产业,生长在火山岩之上的油茶口感独特、营养丰富,每年油茶收获季来临之时,整个杞溪村上空都萦绕着一层淡淡的茶油香。村庄南缘,一面以熔结凝灰岩为基的摩崖石刻安静地伫立在河边,沉睡了数百年的字迹已较难分辨,至今尚无人考证。

4.1 建设原则与思路

地质文化村的基本定位是“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要以地质资源为根基,以地质文化为主线,将地质知识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本着惠民富民的宗旨开展建设[14]。根据杞溪的地质故事与村镇历史、农业资源与农耕文化、环境资源与村民生活等情况,制定了“因地制宜、遵循自然、以人为本”3项建设原则,确保地质文化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原则,指根据杞溪村的地质遗迹资源特色,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打造地质文化村鲜明的火山与流水相结合的特色;指导村民学习当地一山一水、一石一瀑的成因、特点及价值,让村民自己能为游客进行客观、科学的解说。遵循自然原则,指依据杞溪村的遗迹自然特征、民俗文化以及原有的乡村规划及布局进行适度建设,力避大拆大建、批量化建设而造成“千村一面”的不良局面。以人为本原则,则是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村民既有利益,又要让村民享受建成之后带来的利益,还要充分调动村民自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终达到增加村民收入、推动村庄地质遗迹保护、宣传地质文化,拓展地质文化产业链并传承乡土和山水文化,实现杞溪村青山绿水、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发展目标。

杞溪地质文化村建设实践的整理流程可总结为选点论证、调查评价、策划设计、建设实施、申报授牌与宣传推广等6部分,其中前5部分按顺序实施,宣传推广部分贯穿始终(图6)。

图6 杞溪地质文化村建设流程示意图Fig. 6 Flow chart of the Qixi Geo-cultural village establishment

4.2 科普解说系统

科普解说系统是村内展示科学知识、普及地球故事、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等具有科普功能的多种设施,其策划与建设是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核心,是地质元素的直接呈现,是地质文化村的“硬件”。杞溪科普解说系统在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时,主要结合村内的各项资源分布情况、村内原有格局规划、村内近期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村庄的建设中融入各项地质文化元素,包括了研学路线设计与游步道建设、地质文化陈列室等。

研学路线的设计与游步道的建设核心在于将村内资源“串珠成线”,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形成闭环,减少“回头路”。杞溪村共计规划导览路线3条、地质遗迹研学路线4条。在研学路线沿线,共设计制作了12块科普解说牌(图7(a)、(b)、(c)),对应“杞溪十二景”。此外,还要结合村内原有道路和建设规划进行地质元素融入。杞溪村内鲤鱼洲旁计划铺设的休闲步道,将原计划铺设的十二生肖图案替换成从最早出现宏体生物的埃迪卡拉纪至第四纪共13个地质时期的代表性古生物化石图案(图7(j)),命名“生命演化之路”,并在图案旁设立科普石板,上刻古生物简介,让游人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简史(图7(k))。村内原计划在村中小山上铺设两条休闲山道,为体现地质元素、丰富登山体验,在山道一侧增设了15块石板,分别刻有从地球诞生至第四纪这些地球不同时期的地质历史,命名“地质时光步道”,使游客在登山游览山景的同时,更能对地质历史有一个概略的认识;步道铺设至寒武纪和侏罗纪两个时期处(恰为半山腰、山顶处),各建一座供休息的飞檐六角亭,命名为“寒武亭”和“侏罗亭”(图7(l)),在两亭周围分别设置5块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侏罗纪恐龙的科普解说牌。

为集中展示杞溪村地质遗迹资源和乡土文化,将原先村内一座仿古建筑改造成地质文化陈列室,并邀请当地知名书法家、杞溪村先民颜家后人题写了门牌(图7(d));地质文化陈列室含2个展厅,一厅为杞溪地质故事墙,以序言—白垩纪火山爆发奠基原始地貌—多阶段地质作用始刻山水—风水形势追求造就村落格局—六百载杞溪烟雨山中桃源—亿万年山风水韵淳化民风—地质文化助力杞溪精彩绽放为故事线,涵盖村庄历史、地质演化过程、生态资源、乡土文化及地质文化村建设进程等内容(图7(f)),另一厅则主要展示本地岩矿晶标本(图7(e))及东南沿海典型火山岩样品。利用地质文化陈列室东侧空地,修建了一处约280 m2的火山地质广场(图7(g)),其上设立了四类代表性火山模型,分别为盾状火山、破火山、锥状火山(图7(h))和玛珥火山(图7(i));在火山口的周围铺设了两种火山岩(红色气孔状浮岩和灰色气孔状玄武岩),代表杞溪村主要的两期火山活动(图7(i));广场上摆放12块采自杞溪河道之中的火成岩标本,并进行局部抛光,让岩石结构构造能充分呈现,并制作相应解说牌。

(a).流水样式科普展板; (b).红色火山样式科普展板; (c).科普展板内容; (d).杞溪地质文化陈列室; (e).陈列室样品科普标签; (f).陈列室故事墙内容; (g).火山科普广场; (h).火山广场内的锥状火山模型; (i).火山广场内的玛珥火山模型; (j).科普游步道的古生物图案; (k).科普游步道古生物科普石碑; (l).科普游步道旁的科普亭(侏罗亭)图7 杞溪村科普解说系统Fig. 7 Geo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system of Qixi Village

4.3 地学产品设计

相对于科普解说系统的“硬件”,地学产品设计作为地质文化村的“软件”,是地质文化村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地质元素在村庄方方面面的融入。杞溪村的地学产品主要包括村标(图8(a))、研学手册(图8(b)、(c))、折页(图8(d))、虚拟游览系统(图8(f)、(g)、(h))、特色农产品外包装等。

村标是村庄的代表,杞溪村村标主体由一座火山和几缕曲水所组成,分别代表村庄中的典型地质遗迹——白垩纪火山地质遗迹及杞溪水体地貌地质遗迹。同时,为体现杞溪传统古村落的风韵及村庄历来注重的风水格局,特将流水设计成环绕火山行进的样式,体现村庄山环水绕,自然和谐的生态格局。研学手册的设计紧密结合研学路线,将杞溪主要地质遗迹资源点和人文历史资源点进行串联,对杞溪主要地质遗迹点的形成及演化过程作了科普说明,供开展研学活动、游客自助游览使用。为更好地体现杞溪地质文化村乡村景观特征,采用720°全景拍摄和空间拼接技术,制作了杞溪村虚拟游览系统,构建杞溪村全景虚拟图库;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将四时、四季分别采集,供人体验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景色,并将系统入口生成二维码,便于人们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感受体验,也方便推广传播。

(a).杞溪村标; (b).研学手册目录; (c).研学手册内容; (d).科普宣传折页正面; (e).科普宣传折页背面; (f).虚拟游览系统网页; (g).虚拟游览系统手机端; (h).虚拟游览系统二维码图8 杞溪村地学产品Fig. 8 Geological products of Qixi Village

4.4 宣传推广

全面宣传村庄特色经济产品和文化,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是地质文化村良好运营、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在地质文化村建设全周期中均可开展。杞溪村的宣传推广主要包括3个层面,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对象开展宣传推广。在建设之前,面向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地质文化村理念的宣传推广,强化与市、县、镇、村各级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沟通,让有关部门对地质文化村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地方政府是建设地质文化村的主体,强化同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是保障地质文化村建设顺利实施的基础。在建设之中,加强与相关同行的交流研讨,在宣传杞溪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的同时,充分吸纳多方意见建议、借鉴建设经验、交流建设理念。地质调查研究是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核心支撑,加强行业交流研讨,进一步扩大影响,是提高地质文化村建设质量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建设之后,主要为面向市场与群众的宣传推广,通过主流媒体及各类宣传平台全面推广,一方面吸引游人前往,带动消费,另一方面吸引市场眼光,拉动投资,为村庄后续的发展和产业的提升提供支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针对乡村中的旅游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工作进展迅速。一般而言,乡村旅游是指基于乡村特殊的地质遗迹、建筑和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衍生出的集旅游观光、科普研学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旅游模式。地质遗迹资源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相关组织和从业人员的重视。然而,随着大量人口涌入乡村,对乡村的地质遗迹资源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学者们开始重视旅游活动和地质遗迹资源之间的利益关系。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强调乡村旅游应围绕其“乡村性”而展开,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经营规模不大、但是具有开阔空间和可持续发展功能的旅游类型[26]。LISA M C[27]研究认为乡村旅游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同样重要,因为乡村中包括地质遗迹在内的自然资源是吸引游客驻足的首要资源条件,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地质遗迹资源破坏问题会直接导致乡村旅游质量的下降和吸引力的降低。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旅游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可以量化的,但对地质遗迹资源的破坏却难以量化[28]。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乡村中的自然资源价值评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乡村自然资源的潜在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29-30]。国际上关于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型乡村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研究已经成了已较完整的体系。

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岩带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东南沿海以大规模出露中生代火山岩为显著特色,构成一条长约1 200 km、宽约500 km,呈NE向展布的火山岩带,称之为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广泛分布于苏、皖、浙、闽、赣、粤、琼诸省[31-35]。这条火山岩带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化作用后形成了丰富的火山地质遗迹资源。我国在2008—2018年完成的31个省(区、市)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共查明省级以上重要地质遗迹6 228处,其中火山地质遗迹329处,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火山地质遗迹达129处,且以利用价值较高的火山地貌类和火山机构类地质遗迹为主,分别达72处和41处,各占全国同类型火山地质遗迹的48.3%和42.3%。独特的火山地貌特征使火山岩区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地质旅游、生态旅游和探险旅游的目的地,了解和认识火山活动及地球宜居性的重要科普基地,同时也提供了让人深入了解区域历史文化的绝佳机会[36]。东南沿海火山岩带典型的地质遗迹集中分布区已建立起各级地质公园,例如浙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和福建平和灵通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建立地质公园既对地质遗迹开展了科学保护利用和研究[37-43],又给地方带来了经济收入和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南沿海火山岩带中,具备申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或其他保护地条件的火山地质遗迹毕竟只是少数,其他大多数虽不够申报条件,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的价值而值得重视,对这些低等级、非等级火山地质遗迹的科学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成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乡村交通也愈发便利,乡村游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青睐。数据显示,2012—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从近8亿跃升到30亿,年均增速超过20%[44]。2020年至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周边游、近郊游、乡村游愈发受到游客的青睐。2022年“五一”期间,乡村游订单较清明期间提升10%,乡村游酒店预订订单量较清明增长560%,入住1~2天的订单占比88%,亲子家庭贡献近三成乡村游酒店订单[45]。另外,东部沿海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科普教育意识不断提升,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政府科学利用本地区火山地质遗迹资源意愿强烈,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火山旅游规划与建设,这都是建设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的良好基础。在此类地质文化村的推进建设过程中,地质调查队伍应以火山地质遗迹保护与科学利用为核心,挖掘地质科学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联系,将地质要素及地球知识深入浅出地融入村庄的建设,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拓宽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新维度。

地质文化村的发展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如何通过前期的建设工作,最终落脚到持续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ELENI D等[46]认为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前应对乡村进行系统性评估,特别是针对乡村自身条件来选择适合本村的最佳发展模式。要实现乡村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基于杞溪地质文化村良好的生态资源(气候、土壤和水等)、健康的有机农产品(油茶、玉米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明清建筑、民俗文化等),建设生态康养型地质文化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这也是我国中生代火山岩区地质文化村建设的重要类型之一。

国外对生态康养型村(镇)的建设极为重视,在相关理论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并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颇为有效的开发思路[47]。国际上关于生态康养型村(镇)的建设主要是基于产业发展的需求[48-50]。相对而言,我国生态康养型村(镇)建设起步较晚,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国内生态康养型村(镇)建设发展迅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2006年之前,我国对于生态康养型村(镇)的研究主要在于生态康养旅游的概念、开发探索之上;2006年之后,国内对村(镇)生态研究逐渐多样化,并涉及发展模式研究、村(镇)生态资源评价与利用、康养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社区的参与度和政府行为等多方面[51-54]。

杞溪地质文化村虽已完成核心建设,但也存在着其自身的问题,如村主要农产品(山茶油)虽有一定品牌知名度,但多为农户个人生产经销,未形成统一的、具规模的产业链;村内旅游业态还不够齐全,餐饮民宿等还发展的不够好等。根据前期的调研,华东地区许多具有一定地质遗迹资源的村庄都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如部分村庄受制于各种客观因素,很难达到所有业态样样俱全。笔者认为,此类地质文化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可继续一村“精雕细琢、单打独斗”,而应该以点带面,全镇乃至全县一盘棋。一个村的地域范围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周边村落,挖掘周边村落的地质文化资源,统筹全镇的资源和项目,根据镇内不同村庄各自的资源条件情况,承载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划,在镇域内考虑各项业态布,将多个村庄串珠成线,更能实现具规模,承载能力强的产业结构。将一个地质文化村发挥自身优势,牵引镇域各村联动,逐渐发展成业态齐全,产业结构合理的地质文化镇,是地质文化村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值得探索的路径。

(1)杞溪村内共查明地质遗迹24处,其中基础地质大类2处,地貌景观大类19处和地质灾害大类3处,村内地质遗迹形成演化总体上呈现了古火山经喷发、间歇、再喷发、垮塌、崩落、流水冲蚀而成的地质过程。

(2)杞溪村火山岩风化土壤达足硒土壤标准,古火山口附近达富硒土壤标准,油茶果硒含量达9 μg/kg,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极低,具有开发成为富硒山茶油的潜质;共查明人文历史遗迹27处,含1处省级文保单位。

(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布着大量中生代火山地质遗迹,其经济、文化、人口、需求、发展理念均是建设该类型地质文化村的优良基础。单个村庄的资源和承载能力有限,地质文化村的未来发展应发挥周边村镇的联动作用,完善业态布局,升级产业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火山岩遗迹火山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文史春秋(2022年5期)2022-07-18韩信在淮安的遗迹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接财接福宝藏(2021年4期)2021-05-27海底火山群小猕猴智力画刊(2020年12期)2021-01-07内蒙古巴尔陶勒盖-复兴屯发现特大型陆相火山岩型铅锌银矿床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19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中国海上油气(2020年5期)2020-10-20有趣的火山图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9年10期)2019-11-04火山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11期)2019-01-13我是火山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7年2期)2017-06-10沉船遗迹(外一首)散文诗(2017年22期)2017-06-09

推荐访问:火山岩 中生代 福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