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热门9篇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热门9篇

时间:2024-02-20 13: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第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热门9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热门9篇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1篇

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有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0、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孙中山、黄兴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反对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兴办的最早国立大学,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订新学制,普遍兴办学校,宣布废除科举制。

14、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5、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于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地点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2篇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主要目的 提高齐国地位

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直接目的 抵御匈奴南下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

周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策

汗初实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 稳定统治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 分割王国的封地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在于 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联络大月氏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 保证北魏政府财政收入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 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隋唐实行科学举制的最主要目的 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唐政府规定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的主要目的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唐太宗注意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 维护统治地位

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五代十国很多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的目的 保存实力

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 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 有效的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

元朝政府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的主要目的 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元朝政府重视国内陆路水陆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 取得南方粮食供应

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本质目的在于 强化思想统一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3篇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230-221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4篇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XX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5篇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⑤会盟(“议和”)。⑥互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

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②元:设辽阳行省。③明:设奴儿干都司。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④元:设岭北行省。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④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

(2)1895-194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3)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法律依据

①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②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解决台湾问题总的方针、原则、方式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方式:“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末期,黄炎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及华南两广地区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出现了中国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更大范围、多种形式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管理,特别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高潮的再一次出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逐步完成了封建化,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元统一后,形成了中国历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6篇

主题一两极格局下的基本矛盾

美苏之间的矛盾。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苏关系恶化,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要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倾向,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主题二两极格局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国家为维护自身的安全,开展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消极影响

(1)政治上,严重恶化的国际关系,使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7篇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8、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9、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21、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8篇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 生产能力低下

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 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 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

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 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

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战国时期,封建之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 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 经济实力最强

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 法律严酷、误期当斩

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 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

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 社会十分贫困

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 秦王的教训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势力增强

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

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

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 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 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 孙刘结盟抗曹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

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

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 中原文化先进

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方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 社会动荡不安

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 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 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 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

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 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 前秦统治不得人心

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 军心离散,缺乏斗志

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 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

对淝水之战的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心的向背

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 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

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思想根源 对现实不满

东晋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频繁,政局不稳的最主要原因 大将拥兵夺权

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 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北方劳动人民南迁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 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 江南地区经济日益重要

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 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专制地位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光照四邻,这时文化发达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 接受隋亡教训

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根本原因 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直接原因 交通枢纽地位

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 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

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 均田制的破坏

唐朝中期藩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 军事制度的缺陷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腐败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坏人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最根本原因 均田制破坏导致军事制度缺陷

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 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 它改变了征税标准

唐末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相同原因 宦官专权

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藩镇割据

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经济条件 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 轻揺薄赋,重视农业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 北方多次战乱

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根源 唐末潘镇割据的延续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 社会安危

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 商业活动频繁

导致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原因 绍兴与议后,金获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

南宋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其重要原因在于 造船技术大有提高

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五代两宋以后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以海陆为主的直接原因 五代两宋时期战乱导致西北陆路贸易中断

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 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的加强主要的原因 国家的统一

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产生资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条件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存在

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 农工商发达,国力强盛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日趋腐朽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 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

清乾嘉期间崇实学风消失的主要原因 文网严密,人心自危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 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

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 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的主要原因 黄道婆改革面纺织工具

促使原始社会人类过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 原始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第9篇

1、唐朝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答: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3、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是什么?

答: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4、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

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

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6、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这种政策,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强化统治机构: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推荐访问:古代史 知识点 中国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热门9篇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热门9篇)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大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