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精选推荐】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精选推荐】

时间:2024-02-20 18:45:01 来源:网友投稿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1篇知识点一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化为0,而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进而转化为求两个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知识点一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化为0,而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进而转化为求

两个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 因式分解法的详细步骤:

① 移项,将所有的项都移到左边,右边化为0;

② 把方程的左边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可用的方法有提公因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③ 令每一个因式分别为零,得到一元一次方程; ④ 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

知识点二 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为x1,x2,则有x1+x2=-p,

若一元二次方程a2x+bx+c=0(a≠0)有两个实数根x1,x2,则有x1+x2=,?,x1x2=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 审: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

的等量关系。

(2) 设:是指设元,也就是设出未知数。

(3) 列:就是列方程,这是关键步骤,一般先找出能够表达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

含义,然后列代数式表示这个相等关系中的各个量,就得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

(4) 解:就是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验:是指检验方程的解是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符合题意。

(6) 答:写出答案。

知识点二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

b

a

ca

(1) 数字问题

三个连续整数:若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1,x+1。

三个连续偶数(奇数):若中间的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2,x+2。

三位数的表示方法:设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a,b,c,则这个三位数是100a+10b+ (2) 增长率问题

设初始量为a,终止量为b,平均增长率或平均降低率为x,则经过两次的增长或降低后的等量关系为a(1?x)2=b。

(3)利润问题

利润问题常用的相等关系式有:①总利润=总销售价-总成本;②总利润=单位利润×总销售量;③利润=成本×利润率 (4)图形的面积问题

根据图形的面积与图形的边、高等相关元素的关系,将图形的面积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及相关典型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定义: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

(1)抛物线y?ax2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y轴. (2)函数y?ax2的图像与a的符号关系.

①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为其最低点;

②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为其最高点.

(3)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y轴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形式为y?ax2(a?0).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2篇

实数和有理数一样也有许多的重要性质.具体地讲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0的相反数是0,具体地,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反之,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2、绝对值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实数a的绝对值可表示就是说实数a的绝对值一定是一个非负数。

3、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实数互为倒数,即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0没有倒数。

4、实数大小的比较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实数的运算实数的运算和在有理数范围内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实数既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又可以进行开方运算,其中正实数可以开平方.在进行实数运算时,和有理数运算一样,要从高级到低级,即先算乘方、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另外,有理数的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3.14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3.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4.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5.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6.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8.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5篇

圆的面积s=π×r×r

其中,π是周围率,约等于

r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R的平方).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初三数学重点知识点(二)

直线与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与圆相切。

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弦切角等于所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必为圆的切线。

过半径的外端点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初三数学重点知识点(三)

1、矩形的概念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4)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3、矩形的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定理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矩形的面积:S矩形=长×宽=ab

初三数学重点知识点(四)

1、正方形的概念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4)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5)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腰直角三角形;

(6)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对角线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正方形的判定

(1)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有一组邻边相等。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2)判定一个四边形为正方形的一般顺序如下:

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

再证明它是菱形(或矩形);

最后证明它是矩形(或菱形)。

推荐访问:知识点 上册 汇编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汇编5篇)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