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高三总复习集锦23篇

2023年度高三总复习集锦23篇

时间:2024-04-16 11:30:01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三总复习第1篇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总复习集锦2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总复习集锦23篇

高三总复习 第1篇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xx年3月初至20xx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
“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
“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
“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xx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
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内涵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
(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高三总复习 第2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汉——清)

一.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汉朝: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三省萌芽。

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始于隋,完善于唐)。

三省的运行原则: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②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定型,对后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2)美国的三权分立和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异同点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异:A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目的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属于封建君主专制的表现。

B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达到防止个人专制,是权力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体现,

宋朝:二府三司制

有中书门下的设置(掌握行政权),长官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的权力,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

作用:①将宰相的行政、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达到权力相互制衡。,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历代帝王调整相权,除了防范宰相擅权以外,也有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因素。有时也是为了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②消极: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元朝: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其实是相权的反弹)

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提高效率,巩固统治。

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时期)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直接原因:吸取元代宰相专权引起动乱的教训;丞相胡惟庸图谋不轨权力过大。

意义: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没有证真正的权力)

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内阁大臣拥有票拟权。

内阁制特点及影响:

自身品级不高,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产物,不对皇权起制约作用。后期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①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作用。

②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清朝:设立军机处(清雍正年间)。

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特点:本身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作用: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明清时期产生的反封建民主的批判思想,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消极:一人独尊和绝对君主专制的出现,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极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高三总复习 第3篇

导数

一、综述

导数是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是研究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高中阶段对于导数的学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二、知识整合

导数概念的理解。

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及求一些实际问题的值与最小值。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课本中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

要能正确求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

高三总复习 第4篇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

一轮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高中政治全部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熟稔高考考点。要求:第一轮复习应遵循按章节或单元从知识要点、重难点、例题讲解、练习巩固、单元检测、讲评的程序进行夯实基本知识。以高考考纲考点为主干知识,重点把握最主要的概念和最基本的原理及相互联系与区别。复习中要学会抓住“点、线、面”,建构起考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明晰化、精确化。要求考生吃透概念原理,要做到在脑子里有一张“知识结构图”、一棵“知识树”,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导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采用恰当方式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了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训练考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培养考生基本的解题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主要是指导考生解题时能遵循以下思路: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确定答题方向和范围;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问题材料情景有无符合的知识原理;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确定应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和基本知识原理来表达。

高考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包括对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的不够完整清楚,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不够准确,专业术语表述的不够规范,也缺少对题型的强化训练。要加强审题和答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习题的训练和常见错误的分类分析,提高考生对试题的分析能力和答题要点的构建能力。

三、关注社会热点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是高考的一个能力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考试卷以问题为载体,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或重大热点问题为素材,以发展为灵魂,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通过试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与自然、关注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轮复习中要拓展考生的政治眼界,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内容,是考试题目设置新情景的原材料。在复习课中,我们把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设计问题,引导考生思考。引导考生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激发考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考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复习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

“探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实践活动,是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它同时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题目,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鼓励考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并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体现开放性、探究性以及在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轮复习中要正确认识高考与课程改革的关系:高考应渗透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高三总复习 第5篇

1、目标定位

(1)选择一个目标进行突破。经过对学习效率低的原因分析,找出自己的症结所在。首先选择其中较为可行的一项进行重点突破。某些学生在接受长辈一顿训斥后,立即制定一个宏大的学习计划,其实这种计划十有八九是执行不下去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某一方面进行突破。

(2)实行新的学习程序。如果你的症结是行为拖拉,为克服这个缺点你就应该给自己订一个规则,每天不完成预订的任务不睡觉;如果原因是对英语不感兴趣,则首先努力去改变单调枯燥的学习方法,将英语学习与工作、娱乐、陶冶性情结合起来,坚持一段时间后,随着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浓厚。

2、行成一些好的习惯和学习策略

要尽可能的形成如下学习习惯:

(1)养成提问的好习惯。它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也是个人成长的好习惯;(2)学习时要经常准备好学习的工具,如字典、软件、记录本等,将不明白的地方随时记录下来或者直接进行查阅(3)将经常出错的地方记录在一个小本上,不断温习巩固,并避免重复犯错;将朗读作为每天早晨起来以后的一个习惯动作(4)分阶段录下自己朗读的声音文件,保存起来,以后在不同的阶段放给自己听听,看看是不是有明显的进步。(5)挑选语言优美的经典名片作为背诵的对象。不要光为了背诵而背诵,将语音的练习、内容的欣赏、单词的记忆、句型的巩固、语感的培养有意无意地作为背诵的目的(6)将复习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制定一些学习和复习的计划。

形成如下学习策略:

(1)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树立自信(2)了解思维差异,即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思维差异”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地感受、体会,积累英语中对各类事件的描绘和阐述方式,才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自如(3)学习英语所承载的文化概念(4) 经常将英语和中文进行对照对比(5)要有文体意识。

3、坚持就是胜利

每天必备的训练:(1)听磁带20分钟。要选高考听力模拟试题,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并复述听到的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新词汇,可以参考大学四级词汇 (3)阅读两篇400字左右的文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限定时间:一般为5分钟一篇文章) (4)有目的的整理当天或者近期学习内容,做到举一反三

总结: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只有策略、技巧和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刻苦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如果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很难获得成功。朋友们,一起努力吧!笑到最后,笑得最甜。

高三总复习 第6篇

1、一个原则是:“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原则,什么意思呢?

物理虽是理科,该记的也得记。对物理学科的一些基础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尤其是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当然要记牢,这些属一级基础。还应记住的是一些常用的结论、方法,这些属于二级基础。例如:看到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角θ的斜面上,首先就应该知道其重力沿斜面分力是mgsinθ,其垂直斜面的分力是mgcosθ;若m沿斜面匀速下滑,则知道该摩擦因数μ与θ的关系满足μ=tanθ;平抛物体抛出t时刻速度偏转角是θ,则有tanθ=gt/v0,才能由θ推出时间t;提到秒摆应知道是周期为2秒的单摆等等。如果到用的时候再去推导,费时又易出错,不如干脆记住。

先死后活,指该记的必须记住,记不住就不能理解,更不可能灵活使用;“不死不活”,死的记不住,灵活运用知识根本谈不上;“死去活来”是指该记的记住了,在理解的基础时才会慢慢地加以灵活运用,才可能在高考中取的较好的成绩。

2、五个抓住是:

①抓住高考说明,把握高考走向;

②抓住物理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③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④抓住网络建立,形成知识体系;

⑤抓住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第1点:认真研究高考说明,把握高考走向。

怎样复习好物理。首要任务是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个宝,每个学生离不了。有不少学生拼命做题,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只顾低头走路,不抬头看路,造成盲目复习,效率不佳的困境。

《考试说明》包括内容有:①考试性质②考试范围③考试目标④考试方式⑤试卷结构⑥考点细目表⑥基本技能⑧题型示例等。

简单概括就是:高考考什么?怎样考?考试范围是什么?考试难度怎样?难题出在什么地方,因此研究考试说明对于每位任教老师和应届学生都应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第2点:回归课本,狠抓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考试题有60%以上的题目,来自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提高得分率很是关键,据调查,高考学生中平时有认真阅读物理书习惯的不足学生总数的10%,课本是知识的源泉,我们的物理知识90%以上来自于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对于高考基础题不丢分,少失分至关重要,优等生高考失分的往往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中差生丢基础分更是比比皆是。

第3点:课堂复习是根本,复习质量有保证。

要重视学校内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有不少学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复习课一要认真听课,二要手、脑、耳并用,边听边记边想,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快解题速度。课堂复习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缺补漏,全面提高课堂的复习质量。

第4点:夯实基础,构建网络

高考总复习不是一般的复习,而高考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你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成网,要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复习中要打破章节内容,建立知识网络。具体的方法有:

⑴课后复习要能够独立思考。有些同学平时练习还可以,一到考试时成绩就上不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独立思考,边看答案边做题,甚至还没看明白题就急着去翻答案,做题的作用类似于校对,答案想通了就认为自己会了,盲目追求做题数量。

有时题不会做时,别人的一句提示,一个图形就可使题目迎刃而解。要知道考试时是单兵作战,没有任何外来的提示,常常是考完试就对自己的错误恍然大悟,于是归结于自己粗心,其实这正是平时自己对一些问题过快的去找答案而缺乏独立思考造成的。虽然高三阶段时间紧,内容多,但必要的独立思考是一定要有的,一定要注意做题后总结、反思。注意对题目归类分析,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⑵善于归纳总结。当每章复习结束,可借助课堂笔记和一些参考书搞一次单元小结,理一理本章知识线索和知识网络,理清前后知识联系;归纳总结不单是照着课本或参考书把公式定理抄下来,而是还要把平时老师讲的,对自己有用的结论、方法、典型题型都结合自己的理解和领悟总结下来,加以记忆。归纳总结不应千篇一律,要有个性化的总结。尤其在考试前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总结在一起,考前用很少时间看一遍,会感到心中有数,缓解紧张情绪,增加取胜的信心。

⑶重视对思想方法的小结提高。在总复习中,除认真复习知识之外,同学们务必重视对各种物理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掌握。表面看,这似乎与知识的复习不搭界,其实这才是一项更高层次、有更高效率的复习方法。那么,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好好小结呢?解力学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运动常用的运动合成与分解法;追溯解题出发点的分析法;简单明了的图线法;以易代难的等效代换法等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在复习课上老师都会提及,一些好的参考书中也会有介绍。同学们在听课和阅读中除关心知识点之外,务请注意这些思维方法的实际应用,要好好消化、吸收,化为己有,再在练习中有意识运用来进一步熟悉它们。此外,在听课中,建议大家格外注意听老师怎么建立物理模型;怎样随着审题而描绘物理情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怎样寻找临界状态及与其相应的条件;如何挖掘隐含条件等等。这些,都是远比列出物理方程完成解题任务更有意义。一旦领悟、掌握了方法,就如虎添翼,往往能发挥出比老师更强、更敏捷的思维能力。

第5点:抓住题目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练,没有一定数量物理题做保证,就不能确保高考题做的熟练。熟能生巧,见多才能识广,在做题过程中,寻找方法,总结规律,摸清思路,提高能力,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桥梁,没有几百道题的练习保证,就很难确保难题不丢分。具体做法有:

⑴注意查漏补缺,做好错题分析。查漏补缺是总复习阶段十分重要的工作。同学们可以在每章复习结束时,对本章复习过程中做过的练习和试卷中的错误、疏漏进行仔细认真地分析和订正,在错题本上分析每一个题目做错原因,并总结此类题的解题规律,感悟解题思路。从知识和应试心理两方面分析,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能力缺陷及时补救。并在每次考试前翻阅,给自己提个醒。

⑵瞄准“中档题”。总复习阶段不是题做的越多越好,应该精选精练,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理综物理命题以中档题为主,因此目标应是瞄准中档题,真正吃透题中描写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感悟解题思路。个别尖子学生可以适当分一些精力研究近年高考卷中难度较高的压轴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⑶加强限时训练。经常见到有的同学平时很用功,做题一丝不苟,过程一步不落,题目也没少做,可到考试时连做过的题目都拿不了分,原因何在?就是平时做题不限时间,没有时间限制,精神很放松,可以翻参考书,可以今天想不通明天接着想。可在考试时,有时间限制,旁边摆个手表时刻提醒你,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就会忘了公式,用错了结论,甚至条件没看全,就急着去推导计算,那怎么能做对呢?

建议平时做作业时也要在眼前摆个闹钟,加强限时训练。一道大计算题从读题到解出,一般只能用十几分钟。高三复习阶段这种训练很必要。

⑷重视解题的规范化。因为这是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多看近年高考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的解题过程,体味图示、文字、公式在解题中的有机穿插和衔接。②自己在解题时严格要求。要设定题目中未给的物理量;应用物理定理、定律列物理方程等都要用文字说明列式依据。要把重要关系式写在一行中间突出位置,写成“诗歌”的格式。对于多过程、多状态的物理问题,尽量用图示或文字加以说明,使阅卷人一目了然;物理量必须有单位,必要时对计算结果的物理意义加以讨论等,一定要杜绝不良的公式推积式解题习惯。③要将题做完整。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平时练习都不能规范地将题解完整,在考试的紧张环境下怎能写规范。

高三总复习 第7篇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

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

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

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②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三.礼乐制度:实质: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度的工具。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⑴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原始部族色彩。

⑷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⑴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⑵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其经济利益和镇压人民的反抗。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宗法分封崩溃,吸取诸侯割据教训,巩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

⑶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⑷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⑸前提:秦的统一

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发展完善:汉——元(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顶峰衰落:明清

一.背景:秦统一

⑴经济: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⑵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竞相变革。

⑶思想:战国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⑷前提: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王雄才大略,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⑸地理:辽阔的大河文明易形成中央集权。

高三总复习 第8篇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3月初至4月中旬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
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
“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
“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
“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
“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高三总复习 第9篇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秦朝地方上设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⑴原因:西汉初年王国问题.

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主要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⑵解决:①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未根本解决,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②汉武帝设刺史对地方实行监察,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又通过酎(zhòu)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设置中朝。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⑶结果:①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进一步的发展。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背景:

①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避免自身凭借军权夺取天下的历史重演,巩固统治。

⑵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削弱朝中大臣兵权。

三衙:统兵权;枢密院:调兵权。

作用: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设置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⑶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⑷启示: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②对地方应适当给予权力,提高地方的积极性。

③要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元:行省制度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血缘世袭的控制到皇帝任免);②地方管理制度不创新发展;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

高三总复习 第10篇

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动势、电流称为正弦交流电。

正弦交流电----(1)函数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线圈平面与中性面重合时,磁通量,电动势为零,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线圈平面与中心面垂直时,磁通量为零,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

(3)若从线圈平面和磁场方向平行时开始计时,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为i=Imcosωt。

(4)图像: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压u,其变化规律可用函数图像描述。

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1)瞬时值:交流电某一时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与线圈的形状,以及转动轴处于线圈平面内哪个位置无关。在考虑电容器的耐压值时,则应根据交流电的值。

(3)有效值:交流电的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规定的。即在同一时间内,跟某一交流电能使同一电阻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的数值,叫做该交流电的有效值。

①求电功、电功率以及确定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等物理量时,要用有效值计算,有效值与值之间的关系

E=Em/,U=Um/,I=Im/只适用于正弦交流电,其他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来计算,切不可乱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电中,各种交流电器设备上标示值及交流电表上的测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频率----周期T: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在一个周期内,交流电的方向变化两次。

频率f: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角频率:ω=2π/T=2πf。

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2)电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

变压器-(1)理想变压器:工作时无功率损失(即无铜损、铁损),因此,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阻均不计。

(2)★理想变压器的关系式:

①电压关系:U1/U2=n1/n2(变压比),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②功率关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电流关系:I1/I2=n2/n1(变流比),即对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电流跟匝数成反比。

(3)变压器的高压线圈匝数多而通过的电流小,可用较细的导线绕制,低压线圈匝数少而通过的电流大,应当用较粗的导线绕制。

电能的输送-----(1)关键:减少输电线上电能的损失:P耗=I2R线

(2)方法:①减小输电导线的电阻,如采用电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导线的横截面积。②提高输电电压,减小输电电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价较高,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

(3)远距离输电过程:输电导线损耗的电功率:P损=(P/U)2R线,因此,当输送的电能一定时,输电电压增大到原来的n倍,输电导线上损耗的功率就减少到原来的1/n2。

(4)解有关远距离输电问题时,公式P损=U线I线或P损=U线2R线不常用,其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U线不易求出,且易把U线和U总相混淆而造成错误。

高三总复习 第11篇

一、常见物质的俗名及成分

硫酸盐类

(1)皓矾:ZnSO4·7H2O

(2)重晶石(钡餐):BaSO4

(3)绿矾:FeSO4·7H2O

(4)芒硝:Na2SO4·10H2O

(5)明矾:KAl(SO4)2·12H2O

(6)蓝矾(胆矾):CuSO4·5H2O

(7)熟石膏:2CaSO4·H2O

矿石类

(1)电石:CaC2

(2)磁铁矿石:Fe3O4

(3)赤铁矿石:Fe2O3

(4)石英:SiO2

(5)刚玉(蓝宝石,红宝石):Al2O3

气体类

(1)高炉煤气:CO、CO2等混合气体

(2)水煤气:CO、H2

(3)天然气(沼气):CH4

有机类

(1)福尔马林:35%~40%的HCHO水溶液

(2)蚁酸:HCOOH

(3)尿素:CO(NH2)2

(4)氯仿:CHCl3

(5)甘油:CH2OH—CHOH—CH2OH

(6)硬脂酸:C17H35COOH

(7)软脂酸:C15H31COOH

(8)油酸:C17H33COOH

(9)肥皂:C17H35COONa

(10)银氨溶液:Ag(NH3)2OH

(11)葡萄糖:C6H12O6

(12)蔗糖:C12H22O11

(13)淀粉:(C6H10O5)n

(14)石炭酸:苯酚

其他类

(1)石灰乳:Ca(OH)2

(2)铜绿:Cu2(OH)2CO3

(3)王水:浓盐酸、浓HNO3(按体积比3∶1混合)

(4)泡花碱:Na2SiO3

(5)小苏打:NaHCO3

(6)纯碱、苏打:Na2CO3

(7)大苏打:Na2S2O3·5H2O

(8)光卤石:MgCl2·6H2O

(9)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溶液

(10)漂白液:有效成分NaClO,非有效成分NaCl

(11)漂白粉:有效成分Ca(ClO)2,非有效成分CaCl2

(12)碱石灰:CaO、NaOH

二、物质的状态和颜色

固体物质

淡黄色:S、Na2O2、AgBr、三硝基甲苯

黄色:Au、AgI、Ag3PO4、FeS2

紫红色:Cu

红色:Cu2O

红棕色:红磷、Fe2O3

棕黄色:CuCl2、FeCl3

白色:P4、Fe(OH)2、无水CuSO4、AgCl、BaSO4、Al(OH)3、Mg(OH)2、BaCO3、CaCO3、Na2O、MgO、Al2O3

黑色:石墨、CuS、Cu2S、FeS、MnO2、FeO、Fe3O4、CuO、PbS、粉末状银和铁

棕褐色:Ag2O

紫黑色:I2

红褐色:Fe(OH)3

蓝色:CuSO4·5H2O、Cu(OH)2

绿色:FeSO4·7H2O、Cu2(OH)2CO3

银白色:块状铁、银、钠、钾

液体物质

蓝色:Cu2+、[Cu(H2O)4]2+、,遇I2的淀粉溶液

黄色:Fe3+、碘的水溶液、遇浓HNO3的蛋白质溶液、久置的浓硝酸、工业盐酸

紫红色:MnO4(-)、碘的CCl4溶液

红色:[Fe(SCN)n]3-n(n=1~6)

深红棕色:液溴

浅黄绿色:氯水

橙色:溴水

橙红色:溴的CCl4溶液

红褐色:Fe(OH)3胶体

褐色:碘的乙醇溶液

气体物质

淡黄绿色:F2

红棕色:NO2、溴蒸气

紫红色:碘蒸气

黄绿色:Cl2

无色:NH3、NO、N2O4、SO2、H2S、CH4、CH2===CH2等

三、特殊的物理性质

易液化的物质

常压下SO2(-10℃)、NH3(℃)、Cl2(℃)

熔点和沸点都很低,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晶体。

硫酸是一种无色透明、黏稠的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密度为·cm-3(物质的量浓度为·L-1),属高沸点、难挥发性酸。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若浓硫酸不慎溅到衣服或皮肤上,应先用湿布擦去,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再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单质溴易挥发,单质碘易升华

易潮解的物质

NaOH、MgCl2、

气体溶解性归纳

难溶于水:H2、N2、CO、NO、CH4、C2H4;微溶于水:O2、C2H2;较易溶于水:Cl2(1∶2)、H2S(1∶)、CO2(1∶1)、SO2(1∶40);极易溶于水:HF、HCl、HBr、HI、NH3等。

物质的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Cl、NH3、Cl2、SO2;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四、常见物质的重要用途

①漂白剂②消毒剂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漂白剂③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多种农药

①焊接金属的保护气②填充灯泡③保存粮食作物④冷冻剂

①制导线电缆②食品饮料的包装③制多种合金④做机械零件、门窗等

①制Na2O2等②冶炼Ti等金属③电光源

④Na、K合金作原子反应堆导热剂

①冶炼铝②制作耐火材料

①化工原料②调味品③腌渍食品

①灭火剂②人工降雨③温室肥料

①治疗胃酸过多②发酵粉

①感光材料②人工降雨

①漂白剂②杀菌消毒

①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②火箭燃料

①制作各种模型②石膏绷带③调节水泥硬化速度

①制石英玻璃、石英钟表②光导纤维

①制硝酸、铵盐的主要原料②用于有机合成

③制冷剂

乙酸乙酯:①有机溶剂②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

乙烯:①制塑料、合成纤维、有机溶剂等②植物生长调节剂(果实催熟)

甘油:①重要化工原料②护肤

五、常用的除杂方法

杂质转化法

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利用苯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沉淀过滤法

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加热升华法

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两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分馏、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将萃取后的碘单质和苯分离可采用蒸馏法。

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常见的环境污染

臭氧层空洞——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氟里昂等氟氯烃破坏而减少或消失,使地球生物遭受紫外线的伤害。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加速了水的循环,致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氮的氧化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空气中氮的氧化物主要来自石油产品和煤燃烧的产物、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等。

赤潮——海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海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水华——淡水富营养化(含N、P、K等污水的任意排放)污染,使水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酸雨——空气中硫、氮的氧化物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降下,其pH通常小于空气中SO2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含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生产的工业废气。

汽车尾气——主要是由汽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CO、气态烃以及气缸中的空气在放电条件下产生的氮的氧化物等,它是城市大气污染或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室内污染——由化工产品如油漆、涂料、板材等释放出的甲醛(HCHO)气体;建筑材料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氡(Rn);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等。

食品污染——指蔬菜、粮食、副食品等在生产、贮存、运输、加工的过程中,农药、化肥、激素、防腐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色素、增白剂(“吊白块”、大苏打、漂粉精)、调味剂等,以及转基因技术的不恰当使用所造成的污染。

高三总复习 第12篇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为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经备课组老师讨论决定,仍将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为主。计划(初稿)如下

一、时间按排:

20xx年3月初至20xx年4月中旬(具体安排另附表)

二、内容安排:

第一专题:牛顿运动定律;

第二专题:动量和能量;

第三专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四专题:电磁感应和电路分析、计算;

第五专题:物理学科内的综合;

第六专题:选择题的分析与解题技巧;

第七专题:实验题的题型及处理方法;

第八专题:论述、计算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九专题:物理解题中的数学方法。

三、其它问题:

我们认为要搞好第二轮复习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概括起来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力学部分: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2)电磁学部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有关电路的分析和计算;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光学部分:光的反射和折射及其应用。

在各部分的综合应用中,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的综合较多(在高考中突出学科内的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

(1)牛顿三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力学、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是解决物理问题中一个基本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一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二是利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三是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用力学和能量观点解决导体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二是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三是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对以上知识一定要特别重视,尽可能做到每个内容都能过关,绝不能掉以轻心。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应做好以下几项专项训练。

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表示学生应具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即: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针对以上能力的要求,要注意加强二个方面的专项训练。

(1)审题能力的训练。?

虽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每次考试总的有人埋怨自己因看错了题而失分,甚至还有一些人对某些题根本看不懂(主要是信息类题,因题干太长,无法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有些同学对这类题有一种恐惧感,影响其他题的解答)。这都是审题能力不强的表现,如何才能避免呢?具体来说,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关键词语的理解。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那些给出具体数值(包括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题目中的“刚好不相碰”,“连在杆上或绳上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刚好能越过最高点”等“刚好”一类的词,不能正确理解其含义。

另外在一些细节方面也不注意,如有时把竖直面的图与水平面的图混淆,以至于把问题复杂化(不需要考虑重力时而考虑了重力),原因一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起的,二是基础不扎实,对一些常见的运动及其受力情况、遵循的规律不清楚。

②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点是相互之间的弹力、摩擦力为0”(因弹力和摩擦力是属于接触力);“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点为绳子的拉力达最大值”;“追击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时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点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时V1≤V2”;“做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当合外力为最大时,加速度最大,当合外力为0,加速度为0,而速度达到最大”;“两物体碰撞过程中速度相等时系统动能最小”等都是一些常见的隐含条件,要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潜意识。

③排除干扰因素。

在一些信息题中,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有些是有用的,有些是无关的条件,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也就能迅速得到解决。

(2)表述能力及解题的规范化训练

每次考试阅卷以后,总是感叹学生在表述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往往是言不达意,甚至一道综合应用题,有时就是聊聊几句就完事。同时,因运算能力也不行,使得该得分的得不到分,或得不到满分,造成无谓的丢分,实在可惜(但这谁也不能原谅)。

在20xx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显增大了主、客观题的比例,由20xx年的55%:45%调整为60%:40%,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解题格式是目前广大学生应解决的重大问题。怎样答题才算规范呢?

首先是文字表述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解答中涉及到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是已知量的所有字母、符号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

②说明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

③说明研究对象划研究的过程;

④写出所列方程的理论依据(包括定理、定律、公式);

⑤对求解出的物理量中的负号的含义加以说明。

其次是列方程时要做到“四要四不要”,即:

一是要方程而不是要公式,(有些同学在解答时,只是简单地把一些公式罗列在一起,没有实际意义);

二是要原始式而不是要变形式,如磁场中带电粒子的运转半径,不能直接写成 ,而应用向心力公式:
;物体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时的速度V写成 ,而不是由机械能守恒:
;下落的时间t用 ,而不是用运动规律:
这一原始式等等。

三是方程要完备,不要漏方程,如在电磁感应中电流未知时求安培力,应先把电路的感应电动势求出,即:
,同时利用 求出电流I,而不能直接只写安培力公式F=BIL。

四是要用原始式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用等号连等下去,因为这样往往因某一步的计算错误会导致整个等式不成立而失分。

如上例中不要写成最后对结果也要注意:

①对题中所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回答(尽量写在显眼处);

②答案中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

③因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如“ 、1/2”等应把它换成小数。

④一般在最终结果中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多余部分采用四舍五入。

⑤是矢量的必须说明方向。

3、在模拟训练中告诉学生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在后阶段中的模拟题练习时,一般会遇到三种类型:

一是有十足的把握能完成的;

二是心中无底的题,即解答过程中能找得到一些头绪,好像能做得出,但心中又不能完全理解,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解答;

三是难啃的题,即有时反复看题都看不懂,很难进入物理情景的“生题、难题”,有时甚至通过老师的讲解都不明白的题;对于以上三种题型,分别应以三种不同的对策应付。

对第一类型:可以采取“做过且过”,主要目的在于复习、巩固,加深印象。

对第二类题:要作为重点对象,做到“坚决不放过”,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因为只要你“跳一跳,树上的那棵桃就能摘得到”,是可望且能可及的目标。而且也说明这一方面对你来说是薄弱环节,因此要下狠功夫,绝不能含糊。往往这类题大都是隐蔽性强、有一定的情景迁移性,只要能正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你就会“恍然大悟”,顿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也只是一些概念、规律的基本、直观的应用,(在信息题中这种类型占绝大多数)。

一般在做完这样的题以后,更要反思,回味一番,分析自己是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欠缺,使自己能通过解答这一道题在知识上澄清了哪些概念的和规律的外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方面有哪些方面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才能使你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做到“会一题而懂一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每个高三学生都希望达到的目标。

对于第三类题:只好舍痛割爱,“得过且过”,因为这类题可能已超出了你的能力水平范围,(在有些时候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差距),否则会得不偿失,毕竟高考中这类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仍是基础题,其中80%以上为中、易题,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不会使自己钻死胡同,浪费大好时光。

4、选题要“精”,讲评要“细”,做题注意“精”“细”结合。

选题要“精”,主要体现在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可谓是模拟试题满天飞,如何样采用这些资料呢?首先对手中的资料要仔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在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好题,采用拼盘的方式组织起来让学生练;(尽量不要用成套的原卷)。讲评要“细”,即重思路、善引导、做示范、细纠正。

每次在讲评时,必须先对各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具体到每个同学的每个题的得分情况,及失分的原因),然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要重视个别的指导,对问题较大或问题比较明显的单独进行点评。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精读课本,不留死角。

对物理学中的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部分,要求是比较低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在复习中花的功夫不是很多。

虽在这几方面的难度不是很大,综合也并不是很多,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课本的重要性,课本是知识之源,对这几部分的内容一定要做到熟读、精读课本,看懂、看透,一次不够,二次,二次不行,再来,绝不能留任何的死角,包括课后的阅读材料、小实验、小资料等,因为大多的信息题,有很多时候是从这里取材的(如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原子物理的信息题)。

总之,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只要能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信一定能达到第二轮复习的目的。

高三总复习 第13篇

电磁感应现象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即ΔΦ≠0。

(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无论回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线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3)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则有感应电流,回路不闭合,则只有感应电动势而无感应电流。

磁通量

(1)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的磁通量,定义式:Φ=BS。如果面积S与B不垂直,应以B乘以在垂直于磁场方向上的投影面积S′,即Φ=BS′,国际单位:Wb

求磁通量时应该是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净条数。任何一个面都有正、反两个面;磁感线从面的正方向穿入时,穿过该面的磁通量为正。反之,磁通量为负。所求磁通量为正、反两面穿入的磁感线的代数和。

楞次定律

(1)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此种情况用右手定则判定比用楞次定律判定简便。

(2)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③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3)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感应电流总是阻碍产生它的那个原因,表现形式有三种:

①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③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表达式E=nΔΦ/Δt

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为E=BLvsinθ。当B、L、v三者两两垂直时,感应电动势E=BLv。(1)两个公式的选用方法E=nΔΦ/Δt计算的是在Δt时间内的平均电动势,只有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恒定不变时,它算出的才是瞬时电动势。E=BLvsinθ中的v若为瞬时速度,则算出的就是瞬时电动势:若v为平均速度,算出的就是平均电动势。(2)公式的变形

①当线圈垂直磁场方向放置,线圈的面积S保持不变,只是磁场的磁感强度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SΔB/Δt。

②如果磁感强度不变,而线圈面积均匀变化时,感应电动势E=Nbδs/Δt。

自感现象

(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2)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线圈自感系数和本身电流变化的快慢,自感电动势方向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

日光灯工作原理

(1)起动器的作用:利用动触片和静触片的接通与断开起一个自动开关的作用,起动的关键就在于断开的瞬间。

(2)镇流器的作用:日光灯点燃时,利用自感现象产生瞬时高压;日光灯正常发光时,利用自感现象,对灯管起到降压限流作用。

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

在电磁感应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就相当于电源,将它们接上电容器,便可使电容器充电;将它们接上电阻等用电器,便可对用电器供电,在回路中形成电流。因此,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电路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与电路相联系的电磁感应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2)画等效电路。

(3)运用全电路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性质,电功率等公式联立求解。

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

(1)通过导体的感应电流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作用,电磁感应问题往往和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基本方法是: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②求回路中电流强度。

③分析研究导体受力情况(包含安培力,用左手定则确定其方向)。④列动力学方程或平衡方程求解。

(2)电磁感应力学问题中,要抓好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的动态分析,导体受力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通电导体受安培力→合外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循环结束时,加速度等于零,导体达稳定运动状态,抓住a=0时,速度v达值的特点。

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问题

导体切割磁感线或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便转化为电能,具有感应电流的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或通过电阻发热,又可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阻的内能,因此,电磁感应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转化,用能量转化观点研究电磁感应问题常是导体的稳定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对应的受力特点是合外力为零,能量转化过程常常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画出等效电路,求出回路中电阻消耗电功率表达式。

(3)分析导体机械能的变化,用能量守恒关系得到机械功率的改变与回路中电功率的改变所满足的方程。

电磁感应中图像问题

电磁感应现象中图像问题的分析,要抓住磁通量的变化是否均匀,从而推知感应电动势(电流)大小是否恒定。用楞次定律判断出感应电动势(或电流)的方向,从而确定其正负,以及在坐标中的范围。

另外,要正确解决图像问题,必须能根据图像的意义把图像反映的规律对应到实际过程中去,又能根据实际过程的抽象规律对应到图像中去,最终根据实际过程的物理规律进行判断。

高三总复习 第14篇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总统共和制)

确立的背景:(了解)

⑴18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盛行等级制度,第三等级深受压迫;

⑵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等,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为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⑶法国在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统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⑷美国独立战争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确立的曲折历程:(了解)(新事物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①世纪波旁王朝封建君主专制→②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③1792年废除君主立宪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④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⑤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⑥1830年建立七月王朝(代表金融大资产阶级的利益)→⑦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⑧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⑨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最终确立: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⑴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合称国民议会)行使。参议院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地方委员会间接选出,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

⑵行政权:①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掌握。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与国民议会共创法律之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总统可解散任期未满的众议院。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需经内阁部长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④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维护共和制的斗争:

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宪法的一条修正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影响:

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1875年宪法的颁布,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是工业革命后日益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统治的开始,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全确立。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日趋稳定,各项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经济也开始高速发展。

高三总复习 第15篇

(1)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高三总复习 第16篇

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三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年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

第一轮基础复习从20xx年9月到20xx年2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二轮专题复习从20xx年3月到4月,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
练运用,练技能;
评错因,评思路。

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份,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
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
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轮复习强调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高三总复习 第17篇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是指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的化学反应,微观上是有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许多规律,这里进行简单的总结。

1、守恒规律

守恒是氧化还原反应最重要的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看,化合价升高总数与降低总数相等,失电子总数与得电子总数相等。此外,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物质质量也都守恒。守恒规律应用非常广泛,通常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计算问题以及方程式的配平问题。

2、价态规律

元素处于价,只有氧化性,如浓硫酸中的硫是+6价,只有氧化性,没有还原性;元素处于,只有还原性,如硫化钠的硫是-2价,只有还原性,没有氧化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主要呈现一种性质,如二氧化硫的硫是+4价,介于-2与+6之间,氧化性和还原性同时存在,但还原性占主要地位。物质大多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体现出各种元素的综合,如H2S,既有氧化性(由+1价氢元素表现出的性质),又有还原性(由-2价硫元素表现出的性质)。

3、难易规律

还原性强的物质越易失去电子,但失去电子后就越难得到电子;氧化性强的物质越易得到电子,但得到电子后就越难失去电子。这一规律可以判断离子的氧化性与还原性。例如Na还原性很强,容易失去电子成为Na+,Na+氧化性则很弱,很难得到电子。

4、强弱规律

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用这一性质可以判断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如2HI+Br2=2HBr+I2,氧化物Br2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I2的氧化性。还原剂HI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HBr的还原性。

5、歧化规律

同一种物质分子内同一种元素同一价态的原子(或离子)发生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叫歧化反应,歧化反应的特点:某元素的中间价态在适宜条件下同时向较高和较低的价态转化。歧化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如Cl2+H2O=HCl+HClO,氯气中氯元素化合价为0,歧化为-1价和+1价的氯。

6、归中规律

(1)同种元素间不同价态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时候,其产物的价态既不相互交换,也不交错。

(2)同种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存在中间价态时,同种元素的高价态物质和低价态物质才有可能发生反应,若无中间价态则不能反应。如浓硫酸和SO2不能反应。

(3)同种元素的高价态氧化低价态的时候,遵循的规律可简单概括为:高到高,低到低,可以归中,不能跨越。

高三总复习 第18篇

1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角速度:15o/时(两极为0)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产生: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赤道不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公转

自西向东

1恒星年

近日点快(1月初)

远日点慢(7月初)

出现:四季和五带;昼夜长短

1、昼夜交替的周期:1太阳日(24小时);太阳回归运动:1回归年

2、晨昏线:(要懂得画图)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昼夜平分

3、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o的地方时。伦敦为0区。

地方时的计算:每差15o=1小时(每1o=4分钟),向东就加向西就减。

4、二分二至图:(边看图边记)

(1)冬至:(12月22日)

A、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B、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H=90o)

C、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H达一年当中值;

北半球则是H达一年当中最小值

E、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

(2)夏至:(6月22日)

A、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B、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H=90o)

C、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H达一年当中值;

南半球则是H达一年当中最小值

E、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

(3)春分、秋分:(3月21日,9月23日)

A、全球昼夜平分;

B、正午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

C、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天体系统: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有生命的存在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则温度适中(2)质量体积适中则存在大气层(3)体积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则产生海洋

8、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9、太阳活动:(1)耀斑:色球层;最激烈的显示

(2)黑子:光球层:周期是11年

10、太阳活动的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

11、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发源地

1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

高三总复习 第19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特点: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牵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③秦朝已建立起一整套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三个官职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到御史大夫的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长设,由皇帝自掌兵权。三者处于“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的状态,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地方制度:郡县制(春秋已经出现了县,秦朝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特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无封地,无特权,无独立性(废除世卿世禄制)。

意义:⑴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⑵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

☆补充: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管理由皇帝任免调遣,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⑴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⑶严密的官僚体系。

⑷严苛的法律。

⑸思想上的文化专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正统主流地位。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⑴政治: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统治,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②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对此后20XX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确立,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民族。

⑵经济: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定的生产生活。

⑶文化:统一文字,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消极:⑴政治:容易形成皇帝专权暴政,滋生腐败,阶级矛盾激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⑵经济: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生产力,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⑶文化:文化专制牵制思想自由,阻碍科技创新和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造成近代落后挨打。

高三总复习 第20篇

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杯杓(“杯杓”同“杯勺”)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啗之(“啗”同“啖”吃)参乘(“参”同“骖”)

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入前为寿(走上前)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寿毕(敬酒)

B名词作状语

发上指(向上)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今事有急(急事,紧急状态)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为什么…呢”)

重点词语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很快就消逝。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礼尚往来:礼仪上重在有来有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隐私。

高三总复习 第21篇

罗马法

一.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二.罗马法:含义:指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了解)

发展状况:罗马国家形成初期,没有成文法典,只有习惯法。其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⑴开端(渊源)——《十二铜表法》

①原因:根本:为维护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利益需要,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主要:罗马共和国的诞生促进了法律的制定;平民的强烈要求。

②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对罗马: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对平民:平民的胜利(按法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

对贵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既得利益(实质、局限性),对维系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起到重要作用。

此时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⑵发展: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⑶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原因:有感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组成:《查士丁尼法典》:包括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产关系和诉讼等方面的法规;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最广博的一部,收集不同时期法学家对罗马法提出的各种学说解释;

《查士丁尼新敕》:查士丁尼颁布的100多条敕令汇编成集。

③作用:它保留了罗马法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帝国统治,促成帝国长期繁荣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④地位:查士丁尼法典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作用:

⑴对罗马: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帝国统治,调节社会矛盾,促进帝国长期繁荣;

②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

③罗马法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得到推行,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⑵对世界:

①为欧美近代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②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正至上,《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③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武器(启蒙运动)。

④为近现代欧美国家的立法提供范本(《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

⑶对今天: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一审终审制,一事不再理原则等。

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法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它内容丰富,应用性强,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也被西欧大多数封建国家所采用。(总之,罗马法蕴含的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价值。)

⑷为人类文明由人治向法治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罗马法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①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②罗马政治、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本)

③贫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奴隶起义的不断发生。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需要。

④对外扩张的发展,扩张帝国版图的需要。

启示: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法律需要不断地创新完善,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补充:罗马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人人守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青少年要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高三总复习 第22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
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学情分析

本届我校高三文科10个班,7个普通班,3个音美班,基础较差。存在三大问题:

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

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

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xx年5月底—20xx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
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2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我们将是河北省课改后第四年高考,高考试题已趋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还要搜集各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1、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重难点、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组必须认真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逐步转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3、潜心研究备课内容。备课要认真关注“三情”、“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4、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带作用,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的指导新教师。并要求新教师尽量做到听一节讲一节,学习中提高。

第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
知识结构清晰、精练;
高考真题有导向性;
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
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
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
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
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

4、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第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复习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第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树、知识网络、学科框架、知识图表等知识体系。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五、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
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
课后及时画出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
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第六、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
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
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4、错题率高的反复练习。每周将练习中错误率高的习题整理出来,实施周周错题滚动联系,强化训练。

第七、扎实搞好分类推进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八、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本届历史班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第九、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
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
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
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例如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创新、维护国家主权(目前与越南、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存在的边界矛盾)、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民族关系等。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20xx年的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三总复习 第23篇

雅典的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⑴地理环境:岛屿港湾众多,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⑵经济:高度发达的工商业为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⑶政治:贵族制下实行的集体领导制度,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⑷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促使雅典发生了一系列改革,最终走上了民主轨道

(雅典民主不是上帝的恩赐,不是天才的发明)。

⑸仁人志士的努力。

(二)确立过程:1、基础——梭伦改革:

⑴内容:①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并采取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②政治上:A 按财产多少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

B成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C 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

⑵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⑴内容:①以地域为基础重新划定10个行政选区,不分等级、以抽签方式从各个行政选区选举代表组成“五百人会议”。

②从10个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③制定“陶片放逐法”,对个别有企图的野心家进行政治放逐。⑵意义: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这次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期:

表现:⑴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员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⑵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⑶“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⑷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三.内容:⑴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审议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权参与。

⑵五百人议事会使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所有符合条件30岁以上的公民皆可参加;成员由抽签产生。

⑶民众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符合条件的公民皆可参见;成员由抽签产生。

⑷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负责处理其他具体事物;符合条件公民参加;成员选举产生。

⑸一切官职向公民开放并由选举产生。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⑴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⑵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五.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六.评价:积极:⑴创新性:在古代君主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推动了雅典的全面繁荣,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先河。

⑵优越性:民主有利于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⑶文明进步性:促进了文化广泛深入发展,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消极:⑴适用范围狭窄,适用于小国寡民城邦的直接民主。

⑵民主的范围是男性公民,外邦移民、妇女儿童、奴隶和他国公民除外。

⑶文化素质不高的人参与政权,易造成权力的误用滥用。

总之,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