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同等效果原则视角下《金锁记》的自译

同等效果原则视角下《金锁记》的自译

时间:2024-04-27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金锁记》作为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国内外学界都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并广泛流传,然而其亲自执笔的译本《The Golden Cangue》却反响不佳。本文试从 “等效原则” 视角出发,从标题,以及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的翻译来分析其中原因,认为译本在读者反应上失去了原文的含蓄古典之美。

关键词:《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自译;同等效果原则

一、导论

《金锁记》 是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中篇小说,最初刊载于1943年11月,12月上海《万象》杂志第12卷第2期和第3期,后收入作者《传奇》小说集。《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广受好评。傅雷先生称其为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 之一”。著名旅美学者夏志清先生(C. T. Hsia)更是对《金锁记》推崇有加,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 Hsia 1999:
398), 并在其著作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用10页的篇幅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介绍和评论。张爱玲本人也对其钟爱有加,先后对它进行了四次的改写和翻译。195年,张爱玲赴美,并以《金锁记》的故事为框架,用英文创作了The Pink Tears, 但遭到出版商拒绝。1957年,其改写本The Rouge of the North由英国凯塞尔出版社 (Cassell) 出版。1968年将The Rouge of the North翻译为中文小说《怨女》,在台湾出版。1971年,受夏志清的委托,张爱玲将《金锁记》直接自译为 The Golden Cangue。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对这作品的喜爱和重视。如果从翻译的角度看,《金锁记》对应的英文翻译版本应当是《The Golden Cangue》,其他三个版本,虽然剧情类似,但篇幅已经由中篇扩展为长篇,人物也有所删减,名字也完全不同,想来是作者有意将其区分开來,因此不纳为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比较《金锁记》的中英两个版本,虽然其中文版本饱受赞誉,张爱玲亲自翻译的英文版本The Golden Cangue却鲜有人知。国内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刘敬国,项东考察了张爱玲原文中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认为其翻译策略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译者的源语文化意识、对目标读者阅读期待的考虑及译者语言能力的限制(刘敬国,项东 2011:95)。陈吉荣分别从转换性互文关系和本位论的观照下对翻译过程4个译本进行了分析,认为翻译作品体现了张爱玲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作者本位和女性主义立场的性别本位(陈吉荣,2008)。游晟,朱建平通过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场域”概念来考察张爱玲对《金锁记》的改写活动及该作品在美国的接受情况,并指出张爱玲对该文本的自我改写主要是基于惯习操纵(游晟,朱建平 2011)。本文试从“等效原则”的视角,分析标题,以及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的翻译,从而探究英译本与原文相比的逊色之处。

“等效原则”,即“同等效果原则”,历史上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前苏联语言学家费道罗夫,巴尔胡达罗夫,法国语言学家穆南等, 各自从翻译学, 语言学、文艺学等角度对其做过理论阐述。其中E. V. Rieu将其正式命名为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 (同等效果原则) 。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初探》中进一步指出, “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 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将重点置于译文读者反应,并将译文读者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相比较,既包括对两种语言信息功能的理解,也包括对表情功能,移情功能,审美功能以及其他功能的理解与欣赏。金堤先生在《等效翻译探索》中提出了同等效果原则中最重要的三大概念,“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和“对等概念”, 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原则(李家军 2004:
45)。

二、从金锁到Cangue—意象上含蓄之美的流失

小说的标题《金锁记》一般被认为指的是禁锢着七巧的“黄金的枷”(张爱玲 2012:260)翻译成英文为Golden Cangue,使用了直译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也是对应的。然而近年来有学者对金锁的意义提出了更丰富的见解,宋剑华认为“金锁”意象“超越物欲,远远大于它的字面意思,而泛指女性人格的先天缺陷:“金”是外表光辉灿烂的意思,“锁”是内心阴冷黑暗的象征”(宋剑华 2008:86),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锁更有英文中lock之意,而且这个锁更多的是内心之锁而不仅是外在的枷锁。英文译本将原文的内外双重矛盾简化为简单的外在矛盾,使读者体会的丰富性大大降低。另外,金锁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同样也可以作为女孩佩戴的饰物,比如《红楼梦》中宝钗所佩戴的象征着她合宝玉徒有其表的婚姻的金锁。张爱玲作为一个资深“红迷”,从小熟读《红楼梦》,还专门写了《红楼梦魇》,不可能不受其影响。所以小说题目《金锁记》中的金锁也可以被理解为徒有表面光彩的饰物。相较而言,英译标题 Golden Cangue(黄金的枷锁)直白鲜明,直击主题,给予读者更强的冲击力。然而原文读者从金锁意象中感受到的丰富,含蓄,华丽之美却是译文没有传递的,这便使得译文的带给读者的效果大大折扣。

三,语言上古典之美的流失

作为一名现代小说作家,张爱玲的语言却带有古典小说的痕迹,读来有一种古朴典雅之美。评论家认为其小说用古典小说的外壳表现现代的主题,作家白先勇评价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它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传承下来的。” 凡事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发现《金锁记》在语言上深受《红楼梦》的影响。这种语言上的特点使得《金锁记》虽然写的是现代人的故事,读起来却有一种古朴典雅的旧小说之美。而英文译文读起来就是完完全全的白话文的感觉,丧失了原文古典之美的特色。以下试从几个译例进行分析:

例(1) 玳珍淡淡的并不接口, 兰仙笑道:“二嫂住惯了北京的屋子……”(张爱玲 2012:221)。Tai-chen blandly said nothing. Lan-hsien said, smiling, “Second sister-in-law is used to the houses in Peking…”(Chang 2004:
178)。

在古典白话文小说里,“道”是一种常用的表示说的方式,《金锁记》延用了这一方式,使读者感到非常鲜明的古典小说特色。然而译文一律使用了“said”,相当于口语里的“说”,并无任何特色,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感受大相径庭,效果也自然略输一筹。

例(2) 小双笑道:你不知道,我们哪比得旁人家?我们老太太古板,连太太小姐尚且做不得主呢,何况我们丫头? (张爱玲 2012:216)Little Shuang said, smiling, “You don’t know, in this house we can’t keep up with other people. Our Old Mistress is strict, even the young mistresses can’t have their own way, not to say us slave girls.(Chang 2004:
172)。

例(3)“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咱们二爷你见过了,是个残废,做官人家的女儿谁肯给他?老太太没奈何…… (张爱玲 2012:217)。“ Of course there was a reason. You’ve seen our Second Master, he’s crippled. What mandarin family would give him a daughter for wife? Old Mistress didn’t know what to do …(Chang 2004:
173)。

例(4) 玳珍把手搭在云澤肩上。笑道:还是云妹妹孝心,老太太昨儿一时高兴 …… (张爱玲 2012:220)。Tai-chen laid a hand on her shoulder. “ Sister Yun, you are really filial. Old Mistress happened to be in the mood yesterday…(Chang 2004:
177)。

例(5) 又向她哥哥道:“我只道你这辈子不打算上门了!你害得我好!你…… (张爱玲 2012:228)。And turning to her brother, “I thought you never want to come here! You have ruined me well and good. You …(Chang 2004:
189)。

原文例2中的“哪比得旁人家”,“尚且做不得主”,例3中的“这里头自然有个缘故”,“没奈何”,例4中“孝心”,“昨儿”,例5中“我只道”,“你害得我好”……这些表达都是带有古典白话文小说特色,并非现代白话小说常用的表达,但并不影响读者理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受到用语言的古朴雅致之特色,又被这种语言带进了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的氛围中去。而英译本大部分都是采用了现代的比较口语的翻译方式,比如, “there is a reason”, “don’t know what to do” …与现代日常口语并无两样。虽然作者也尝试了用 “this house” 这样比较偏旧式的词,但译本整体的语言表达大部分仍是很现代化的口语,英文本读者读来并不能体会到语言的古典之美或是语言中所传达出的年代感。

结语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无论是对于读者还是评论家,张爱玲的小说都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藏,她的极富个人特色的语言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明珠。本文仅从《金锁记》及其英译本的对照分析中研究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其语言魅力值得探讨的方面绝不仅止于此。通过分析标题及文中人物语言的翻译发现,即便是张爱玲亲自翻译,英译本仍是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原文的某种美和内涵,以及带给读者的一种含蓄古典之美的体验和陈旧的年代感。可见,作家作品从一种文字翻译到另一种文字,从等效原则的角度来看,读者感受很难达到完全的转递,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转换性互文关系在自译过程的阐释—《金锁记》与其自译本及改写本之比较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69-72,123.

[2]李家军.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同等效果原则与文化因素的传递[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45-49.

[3]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6.

作者简介:

李丹(1993—),女,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金锁记浅议《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青年时代(2017年1期)2017-02-06文本外文化因素对《金锁记》翻译的影响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无法挣脱的命运圈套青年文学家(2016年21期)2016-08-01论《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性格悲剧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浅析张爱玲对《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塑造青年文学家(2016年20期)2016-06-30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女性意识的发展青年文学家(2016年15期)2016-05-06

推荐访问:视角 原则 效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