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汇编21篇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汇编21篇

时间:2024-05-27 11:45:01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第18、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19、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平方2a表示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汇编21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汇编21篇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篇

18、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9、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特别地1a=a这里的:“1“我们不写

20、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是等式 必须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1、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2、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3、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4、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5、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2篇

【补充知识点】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知识点】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补充知识点】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动手做【知识点】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不要求。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3篇

一、口算题

4÷×××

二、简便计算

263++++―149―51

三、解方程

++3×

四、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

五、考考你:×99+×2

一、口算题

9×××+×

二、简便计算

×99(+)××10—×

三、解方程

2()

四、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

五、考考你:(×)÷()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4篇

多边形面积

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知识点:

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

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补充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5篇

一、学习目标: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学习难点:

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6篇

当一个乘数不为0时,另一个乘数大于1,积就大于第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小于1,积就小于第一个乘数。如×>;×<。

当被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商就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就大于被除数。如÷<;÷>。

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每次除到比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多一位,最后四舍五入。如保留整数,除到小数点后第一位;保留两位小数,就除到千分位(小数点后面第三位)。

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要用“进一” 法、“去尾” 法取近似值,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如:装运物品时,必须全部装完,不能剩余,必须用“进一”法;裁服装时,多的米数不够做一套衣服,必须用“去尾” 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选择。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的循环节是605。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无限小数有两种: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和无限循环小数。

乘、除法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①乘法交换律:a×b=b×a

②乘法结合律:(a×b)×c=a×(b×c)

③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

④除法性质:a÷b÷c=a÷(b×c)(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后两个数的积)

⑤分解:

拆成两数之积后使用乘法结合律:××(×)×(8×);

拆成两数之和或差后使用乘法分配律:102×(100+2)×;

××()××;

⑥注意观察算式的特征,学会逆向使用各种运算律和性质。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7篇

可能性

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的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述,不确定的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的多少有关,相同条件下,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掷一枚骰子(骰子的数字分别是1、2、3、4、5、6),单数朝上的可能性是()。

2、某商家开展抽奖活动,10张奖卷有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小明第一个去抽,他得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如果第一次他抽中二等奖,那他再次抽中二等奖的可能性是()。

3、在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上数字,使得正方体掷出后,“5”朝上的可能性为1/2。正方体有()面要写上“5”。

4、从一副扑克牌(四种花色、去掉大小王)中,抽到5的可能性是(),抽到红心5的可能性是(),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

5、从1-9共9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数字,则取出的数字为偶数的可能性为( )。

1

6、某人射击一次,击中0-10环的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击中8环的可能性是( )。

7、从写有1-6的6张卡片中任抽一张,抽到是2的可能性是( )。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8篇

34、不封闭栽树问题:

(1)一条路的一边两端都栽树=路长÷间隔+1;

已知间隔数,树的棵树,求路长。路长=间隔数×(树的棵树-1)

(2)一条路的两边两端都栽树=(路长÷间隔+1)×2

(3)一条路的一边两端不栽树=路长÷间隔-1

(4)一条路的两边两端不栽树=(路长÷间隔-1)×2

(5)锯木头时间问题:锯一段木头时间=总时间÷(段数-1)

35、封闭图形四周栽树问题:栽树棵树=周长÷间隔

36、鸡兔同笼问题:(龟鹤问题、大船小船问题)

(1)算术假设法1:假设几只都是兔子,(都是脚多的兔子),先求鸡的只数

鸡的只数:(总头数×4-总脚数)÷(4-2即一只兔的脚数减去一只鸡的脚数)

兔的只数:总头数-鸡的只数

算术假设法2:假设几只都是鸡,(都是脚少的鸡),先求兔子的只数

兔子的只数:(总脚数-总头数×2)÷(4-2即一只兔的脚数减去一只鸡的脚数)

鸡的只数:总头数-兔子的只数

(2)方程法:设兔子有x只,则兔子脚有2x只。那么鸡有(总头数-x)只

根据“兔子脚+鸡脚=总脚数”列方程解答先求兔子只数,再算出鸡的只数。

即:4x+2×(总头数-x)=总脚数

补充内容:观察物体

36、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习惯上我们从左面、正面、上面看 ,把这三种视图统称三视图)

37、图形的运动:轴对称图形。

(1)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沿对称轴对折,两边完全重合。‚每一组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度相等。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3)要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8、数字编码: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前2位表示省;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大地基乡投递局)

(3)身份证18位:第7至14位表示出生年月日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男,双数-女

(4)根据卡号信息、运动员编号信息、门牌信息填写编码规律。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9篇

一、填空题

1、求4个是多少,加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用()计算比较简单。

2、的积是()位小数,的积是()位小数。

3、把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小数就()倍。

4、一个数是三位小数,将它四舍五入到百分位是,这个数是(),最小是()。

二、判断题

1、乘一个小数,积一定小于。()

2、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整数乘法简便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5、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三、计算题。

1、用竖式计算。

2、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四、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小院,长米,宽米。这个小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只梅花鹿高米,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倍。

⑴长颈鹿有多高?⑵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3、面包车的速度是大货车的倍,大货车的速度是45千米/时,小轿车的速度是面包车的倍

⑴面包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⑵小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菜站运来吨黄瓜,运来的土豆是黄瓜的倍,运来土豆和黄瓜一共多少吨?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0篇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表示的3倍是多少或3个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就是求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就是求的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四舍五入法;(2)进一法;(3)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1篇

1、圆的认识

(1)圆的各部分名称:①圆心——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②半径——连接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③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④一个圆只有一个圆心,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2)圆的特征:注:(1)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或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2)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3)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3)用圆规画圆: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作为半径。②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作为圆心。③把装有铅笔芯的脚旋转一周,即可画出一个圆。(4)用圆可以设计出很多漂亮的图案。例:小朋友可以练习一下,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2、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的定义: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一般用字母C表示。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为一定值,这个定值就是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一般在计算时π取。

(3)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2πr或C=πd(4)半圆的周长:半圆的周长为圆周长的一半加上2条半径或1条直径的长度。例:求下面这个半圆的周长。

3、圆的面积

(1)圆的面积的定义: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一般用字母S表示。

(4)两个典型问题:①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的边长即为这个最大的圆的直径。②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即为圆的直径。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2篇

把( )平均分成( )份,这样的( )份用( )表示。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例如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把它叫单位“1”。

把 看成单位“1”,每个 是 的1/4。

练习

每个茶杯是(这套茶杯)的( )分之( )。

每袋粽子是( )的( )分之( )。

每种颜色的跳棋是( )的( )分之( )。

阴影的方格是( )的( )分之( )。

二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例如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的分数单位是( )。

三 分数与除法

思考

1、 把三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2、 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几个?

3、 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3÷5= (块)

四 分数的分类(真分数与假分数)

( ) ( ) ( )

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小?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 1。

( ) ( )

( )

这些分数比 1 大,还是比 1 小?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 1 或等于 1。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3篇

1、上课时专心一致

上课时要全心投入课堂活动,这项要求是老生常谈,却是学好数学最简单的途径。孩子有时会自恃数学能力很好,或许是在补习班已学过相关的课程内容,或许是挑战权威,认为老师不够专业,解题能力不比自己厉害,也或者受到其他同学的干扰或自己主动与同学交谈,以致未跟上课堂的学习,更忽视了老师的讲解,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太聪明。因为上课不专心通常会遭到老师的指正,若再答不出老师问的问题,可是大大的失了面子;若是因不专心而漏失应学而未学的重点,可就连里子也失去了。

2、下课后认真习写题目并检视解题方法

五年级的数学题目不但题目难度提升,计算亦较复杂,计算能力不佳的孩子,会发现自己常常计算错误,在教学经验中还常发现孩子连九九乘法都背错,例如:8×4=36等。

要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及速度,适度的练习是必要的,所以孩子应每日准时完成功课,老师通常会考量孩子们的需求,分派数学功课让孩子回家写,孩子应积极完成,并建议习写完后,自行检视自己的解题方式是否又快又好?若不然,则尝试其他的解题方式。如此一来,不仅可透过写作业,加强解题的熟练度,更可透过多一次的尝试,练习不同的解题方式,活化自己的思考。

3、遇到问题勇于发问

五年级孩子常因好面子或怕自曝其短,而不愿主动询问师长,不耻下问是学习知识的方式之一,更何况是不耻“上”问;请孩子勇于发问,课堂上遇到不懂之处则问;习写作业时,不懂则问;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懂则问;问师长、问爸妈、问同学,多询问可触发思考,有时在问答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困难的数学问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何乐而不为?

4、多涉猎有趣的数学问题

数学学习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在生活中,可以尽量增加孩子接触数学问题的机会,有许多儿童书籍、儿童杂志或数学网站中呈现了经典又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河内塔问题、渡河问题等,不仅可以让孩子多方尝试不同的数学题目,从解题中得到乐趣,而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可将解题做为亲子之间共同的任务,让解题也变成家庭乐趣来源之一!

5、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

五年级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也开始了重视同学多于重视师长的阶段。若能透过班级、社团或营队,让孩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不仅可以透过对话与讨论,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深化彼此的数学思考,也可在孩子的学习过程受折或成绩不理想时,凭借友谊的力量,减低沮丧感,增加挫折忍受力,更可透过良性竞争,激发孩子主动向上的学习意愿,可谓好处多多呢!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4篇

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

(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

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拓宽解题思路

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

(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

(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

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

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善于质疑问难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

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

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5篇

一、求棵数:?

1、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多少棵杨树苗????????

2、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多少面彩旗???????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白杨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种)。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5、有一条公路长?1000?米,在公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垂柳,可种植垂柳多少棵???????

6、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二、求间距:?

1、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2、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700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3、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多少米?

4、在一条长?250?米的路两旁栽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1?棵,?每两棵相邻的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三、求全长:

1、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52根,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头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3、有?320?盆菊花,排成?8?行,每行中相邻两盆菊花之间相距?1?米,每行菊花长多少米?????

四、封闭图形:?

1、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2、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3、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4、学校图书馆前摆了一个方阵花坛,这个花坛的最外层每边各摆放?12?盆花,最外层共摆了多少盆花?这个花坛一共要多少盆花????

5、节目里广场中心摆了一个正方形花坛,花坛外1层都是菊花,最外层?每边放了?10?盆,一共放?了多少盆菊花?如果最外层每边放?20?盆,一共放了多少盆菊花?????

6、张大伯在承包的正方形池塘四周种上树,池塘边长为?60?米,每隔5米种一课,四个角上各种一棵,张大伯买了?50?棵树苗够吗?????

7、现有?60?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做游戏,那么?每边要站几个学生?如果围城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8、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柳树,共栽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6篇

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16、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读作a的平方。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

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是一个计算过程。

=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7篇

1、公式: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C=(a+b)×2

长=周长÷2—宽字母公式:a=C÷2—b

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b=C÷2—a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2

(3)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a=S÷h

高=面积÷底字母公式:h=S÷a

(4)三角形:

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字母公式:a=S×2÷h

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h=S×2÷a

(5)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

高=面积×2÷(上底+下底)字母公式:h=2S÷(a+b)

上底+下底=面积×2÷高字母公式:a+b=2S÷h

上底=面积×2÷高—下底字母公式:a=2S÷h—b

下底=面积×2÷高—上底字母公式:b=2S÷h—a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4、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5、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6、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和面积变小。

7、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等式的性质

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那么a+c=b+c

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若a=b,那么有a·c=b·c或a÷c=b÷c(c≠0)

性质3:等式具有传递性。

若a1=a2,a2=a3,a3=a4那么a1=a2=a3=a4

小学数学量的计算单位及进率归类

1、长度计量单位及进率:

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公里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体积容积计量单位及进率: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4、质量单位及进率:

吨、千克、公斤、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公斤

1千克=1000克

5、时间单位及进率:

世纪、年、月、日、小时、分、秒

1世纪=100年1年=12月

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

(31天的月份有1、3、5、7、8、10、12月份,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份,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8篇

一、除数是整数

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除得的商的哪一数位上不够商,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二、除数是小数

一看:看清被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也就是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被除数是不是整数不重要,只要扩大相同倍数就行)。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进行计算。

a÷b=c(b≠0),b=1时,a=c;b>1时,a>c;b<1时,a

三、商的近似数

求商的近似值: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多一位。

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保留商的近似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积的近似值: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去近似值。

四、循环小数

1、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循环节的定义: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循环节是3。……的循环节是45。

3、循环小数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必须是无限小数;②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4、循环小数的记法:

①省略后面的“……”号;

②在第一个循环节首尾的数字上分别加点。

5、小数分类: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19篇

一、小数乘整数 (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

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

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
“0” 应划去

知识点三:

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暑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20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

重点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全相等;有8个顶点。

长方体长、宽、高的意义: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或5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个)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字母表示:m3,dm3,cm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m3 =1000dm3 dm3

容积的意义:箱子、油桶等所能装下物体的体积,叫做箱子等的容积。

容积的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L=1000ml

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1L= dm3 1 ml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要从里面量它的长、宽和高。

数学上册五年级知识点 第21篇

1、5.2+5.2+5.2+5.2=( )×( )=( )

2、已知一个因数2.4,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3.14,如果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积是(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

4、根据13×21=273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A、13×21=( ) B、13×0.21=( )

C、13×210=( ) D、1.3×0.021=( )

5、7.6的3倍是( ),4个1.2是( ),9.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 )。

6、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4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 ),结果是( )。

7、49×0.5积是( )位小数,0.25×0.6积是( )位小数,

8、一个长方形花坛,长是3.5米,宽是0.45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9、一书包的售价是58.5元,买3个要付( )元,买6个要付( )元。

10、把0.47的小数点去掉后,原数就( )到它的( )。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