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一
别人家的冰箱里摆满了菜,杨秋霞的冰箱里摆的却是棕榈嫩叶;
别人家的缸里养着金鱼,杨秋霞的缸里“养”的却是一堆堆棕编小昆虫;
别人家的客厅里装饰着文物与盆景,杨秋霞的客厅里却有如生气勃勃的史前世界,龙飞凤舞,虾戏鹿鸣……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在2010年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徐徐打开……
那一天,杨秋霞5岁的儿子蹦蹦跳跳跑进门来,手里举着几只黄绿相间的棕编蚂蚱和蝴蝶。“妈妈,你看!”蚂蚱长须飘飘,四肢弹动;
蝴蝶翅膀高举,似要乘风飞去。杨秋霞第一次看到这种手工艺品,立刻就喜欢上了。“哪儿来的?”“跟我们住一个大院儿的杨伯伯给的。”
杨秋霞知道,儿子口中的杨伯伯名叫杨先胜,是自家的一位租客,他早出晚归,沉默寡言,没想到还有这么精湛的手艺!
看着儿子爱不释手的样子,杨秋霞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的自己也是这样喜欢这些手工制作的小玩意,不是跟奶奶和妈妈学刺绣,就是凑上去看爸爸编竹篮。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婚后她没再上班,专心陪伴和照顾体弱的儿子,虽然家务繁重,闲暇时她仍会绣绣十字绣、做做中国结什么的,过过手工瘾。
午后,杨秋霞看到杨先胜在院里晒处理好的棕榈叶,细长的棕榈叶在他灵巧的手指下翻动,有窸窣的响动和淡淡的清香。她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学会了棕编,不就可以随时编给儿子玩了吗?于是她试探着开口问杨先胜老师:“这个挺好玩的,我能不能跟在你后面学?”
杨先胜爽快地答应了——这位庐阳棕编的创始人从不吝惜自己的手艺,只要你想学,他便倾囊相授。就这样,两人成了师徒,杨秋霞与棕编的缘分由此开始。
二
棕编艺术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多流传于长江流域一带,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榈又被称为棕树,是一种常绿乔木,主要产区在中国南方各省,其叶子韧性极强,有长长的叶柄,宽大肥厚,有掌状裂痕,裂片呈披针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旧时南方农民生产使用的雨具──蓑衣,就是用棕叶丝和棕绳制作而成。《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何蓑何笠”之句,被认为是棕编技艺的起源。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四川等地的妇女已形成“析嫩棕叶为丝,编织凉鞋”的传统。2011年5月23日,棕编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师傅口中,杨秋霞了解到,棕编分为单编、双编和多编,依据作品所用“骨架”而定:一根“骨架”叫单编,两根“骨架”的叫双编,超过两根的则统称为多编。小的棕编用的“骨架”是从棕叶中剖出的棕丝,大型棕编则多以铁丝为骨。棕编的主要手法是折、转、套、拉。工具极为简单:剪刀、锥子、中间有凹槽的引线针,有时也会用到黑色棉线来为小昆虫“点睛”。
棕编原料分为两种:新鲜嫩叶和两年以上的老棕榈叶。前者色泽鲜艳,富有生气,但在空气中会慢慢干枯,一般用于制作小型作品;
后者经过蒸煮、晾晒后呈米白或淡黄色,非常结实,能够长时间保存,适合制作大型棕编作品。“挑选材料是关键,”杨秋霞说,“要选棕榈树中间长而宽的叶子,一把棕榈树叶也只能用中间的几片。在阳光比较充足的环境下成长的棕榈树叶比较厚实,编织出来的作品才会饱满、精神。”
儿子喜欢小昆虫,杨秋霞就从编蚂蚱、螳螂开始学起,不会的就请教师傅。编着编着,不知不觉竟“上了瘾”。她本来是为了儿子学的棕编,可这一着迷,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有时甚至忘了放学接儿子,“编着编着猛然想起来,一看时间,已经比平时晚了几分钟,赶紧一溜小跑,冲向学校。”
为了方便,她经常拿彩带练手。“学到编龙和蛇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做到夜里一两点钟,编了一条又一条,各种颜色都有,整整齐齐摆在桌上,看着特别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跟金钱是没有关系的。”
每编一条龙,杨秋霞都会和前一条比较一下,看是否有进步,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儿子是她的“小粉丝”,也是最严格的质检员,他会帮妈妈分析,哪里编得不像,哪里如果能调整下颜色就更好了。在师傅的指导和儿子的鼓励下,杨秋霞的手艺慢慢精进。她还尝试创新棕编技术,结合中国结等传统手工艺来编织。她最得意的作品是为一次非遗大赛准备的一只江豚——青背白腹的江豚从翻涌的浪花中跃起,曲线流畅自然,唇边含着微笑,形神兼备,令人过目难忘。杨秋霞说,这只江豚她加班加点编了一个多星期,身体最粗的地方用了8根铁丝为骨,是典型的多编手法。
三
幾年前,杨先胜离开合肥,回到老家金寨生活,就把在合肥地区传承庐阳棕编的任务交给了杨秋霞。
杨秋霞谨记师傅的嘱咐:守住自己的手艺,做自己喜欢的事,认真做好非遗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其他的事情不掺和。
遇到想学棕编的人,杨秋霞都耐心教授。在小学开课的时候,经常有妈妈送孩子进教室后,自己在一边等着。杨秋霞就鼓励妈妈们跟着孩子一起学:“回家你们还能互相探讨一下。”还真有不少妈妈跟着做了一些棕编,甚至比孩子编得还好。
棕编编制过程中,匠人们手指不停翻飞,折、拉、叠、剪……看似充满美感,真正上手去做了,才发现这是个枯燥的活儿,手指磨糙,骨节起茧,一只鹿可能还没编一半。
和木雕、泥塑等不同,棕编是边做边塑形的,无法在后期进行较大的调整,一个不慎,不是瘸了腿,就是扭了翅膀,“要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去编,靠自己的感觉来塑形,哪一环对不上,后面就补不进去了。”杨秋霞平均每周要上四节棕编课,教过的大小学员不计其数,却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有一次,杨秋霞和儿子班里的一个同学妈妈聊天,那位妈妈抱怨孩子上学后,在家闲着无聊,杨秋霞便热情邀请对方:“你来我家,我教你做手工。”怕人家有顾虑,还特意强调:“免费!材料我家里有。”
同学妈妈兴冲冲来到杨秋霞家,可是没学多大会儿,她的眉头就皱了起来,一朵玫瑰花还没编完,就忍不住仰天长叹:“太麻烦了!搞不来,脑袋要坏掉了!”自此果真再也没来过。
“第一要有兴趣,第二要有耐心。”杨秋霞说。“要真正热爱这一行才能干得下来。传统手工艺为什么传承艰难?就是因为太耗时耗力,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做什么事情都会有烦躁的时候,你需要学会储存耐心。我在小学教学的时候,常常看到有孩子坐不住,东张西望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老师,我的耐心用完了!我就说:‘好嘞,那你就先休息一会儿,攒点儿耐心再来做。”
杨秋霞的作品非常注意细节的处理,比如编猴子,面部一定要有鲜活的表情;
蛇,从首至尾的鳞片,从大小到排列的疏密变化都和真蛇别无二致;
龙就更不用说了,不仅要有矫健威武的神气,连龙爪上的每一根趾甲,她都会用剪裁得大小不一的棕叶细心包上,看上去就像真的龙趾甲,锋利而有力。
四
杨秋霞家的客厅里,靠墙放着两个高及天花板的棕编材料柜,是丈夫黄荣保亲手为她打造的。
黄荣保不仅很支持杨秋霞的爱好,自己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棕编,偶尔杨秋霞参加活动的时候忙不开,他也会去现场帮忙。
杨秋霞说自己反射弧长,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所以不容易生气,“等我反应过来,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好吧,那就这样吧!”黄荣保也是与人无争的性子,两口子结婚近二十年,很少吵架,“他看我脾气不对头,就不吱声了,出去走一圈,回来再哄哄我,大家又相安无事了。”
夫妻俩这种淡泊、佛系的性格也遗传给了儿子。儿子在杨秋霞的精心照料下,上小学后体质逐渐好转,个头蹿得很快,三年级时被射箭教练范老师选中,范老师跟杨秋霞说:“我主要是看中你家孩子的品性,我考验过几次,这孩子能沉住气,不怕吃亏。”
杨秋霞的儿子在箭道一途上颇有天赋,学了几年,拿了不少奖项,六年级时便被授予“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和一些疯狂“鸡娃”的“内卷妈妈”不一样,杨秋霞特别注重对儿子的陪伴和交流,却对儿子的学习很“看得开”,“我跟他爸上学的时候成绩都不好,凭什么苛求孩子?他只要能超过我们就好啦!”其实,娘俩也闹过矛盾。儿子初二时杨秋霞去开家长会,听老师说初二如何如何重要,被现场的情绪感染得有些“上头”,回家就盯儿子学习。结果把儿子给盯“毛”了,成绩不升反降,也不喜欢说话了。杨秋霞冷静下来反省了一下,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就烧了一桌儿子爱吃的菜,跟他推心置腹地谈了一番:“儿子,其实我很感谢你,没有你,我就没有做妈妈的机会。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好多东西也不懂,咱们俩闹得这么不开心多不好啊!今后我不限制你了,只要你健健康康的,能学多少算多少,不给自己留遗憾就行。”
打那以后,儿子学习的时候,杨秋霞就带上手机去锻炼,不在旁边多嘴“监视”。儿子却很快找回了学习状态,中考的时候考出了自己最好的成績,加上体育成绩优秀,顺利进入合肥十中海军航空实验班。杨秋霞深信,感情是需要经营的。“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放松的状态,两个人都舒适。”
儿子被海军航空实验班录取后,杨秋霞特意为他编了一艘航空母舰当礼物,舰岛上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宽阔的飞行甲板上排列着六七架飞机,其中一艘正在舰首滑行,蓄势待飞。儿子的同学们看到这份独一无二的礼物,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杨秋霞很少去外面摆摊卖作品,除了授课,她大半时间都待在屋里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艺。对棕编的热爱,是她耐得住寂寞,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有人说,每一个棕编作品都是一部演绎人类文明的史诗,诉说着农耕文化的沉静、精致与传奇。而在杨秋霞眼中,一片棕叶就是一个小世界,她想尽可能地挖掘出这小世界的精彩,呈现给世人。
猜你喜欢儿子妈妈打儿子故事大王(2020年11期)2020-12-10养儿子,一定要“拼妈”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谁的儿子笨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你养的好儿子学苑创造·A版(2017年3期)2017-04-27鸟妈妈小溪流(画刊)(2016年11期)2017-01-05我的妈妈是个宝37°女人(2016年8期)2016-08-11不会看钟的妈妈作文大王·低年级(2016年3期)2016-03-11淘气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15年8期)2015-08-11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人生十六七(2015年33期)2015-02-28妈妈去哪儿了南方周末(2014-09-25)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