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看见,读书分享讲稿【完整版】

看见,读书分享讲稿【完整版】

时间:2022-07-05 09: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见,读书分享讲稿【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看见,读书分享讲稿【完整版】

 

 在这本书最火的时候没有去阅读它,害怕会是炒作。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有人毁它,也有人骂它,但只有你真正自己去看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明白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说来惭愧,这本书我仅读了两次次,一次是高中时期,一次是现在,可每一遍读我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相信这本书大多人都读过,但是我建议即使看过也可以再重新翻看,这本书柴静写了三年,再读一遍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接下来我简短的介绍一下这本书,《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里面介绍了一下经典的新闻报道,比如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而且里面值得一讲的东西太多。我只能找一个小的切入点为大家介绍一下,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看见,即对事物的观察,用眼去观,用心去看。柴静作为记者看见了很多,现实中作为俗人的我们怎样才能真正看见呢。

 1.深入。我们先要看见一样东西,首先要深入。就拿柴静举例。2000 年,在央视梅地亚酒店一层。陈虻第一次见柴静,翘着腿问:“你感兴趣新闻的什么啊?” “新闻背后的人。”柴静也翘着腿。可是如果柴静永远坐在干净的演播室,对着反光板,念着满是字的新闻稿,她永远也无法深入新闻背后,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看的这本书。正是她深入进去,深入到新闻的人和事中,才有了切实的感受。还记得她在新疆地震那一篇写到,“如果在演播室,这时候就会想,该第二段落了,该上升到什么层面了,但是坐在这长天大地上,什么都没了,灯光没了,反光板没了,耳机里的导播没了,我采访的人听不懂汉语,翻译是当地人,只能问最简单的问题。看到这一段,我明白她是真正有了体会,真正看见。很多时候,我们对待人和事,只是跟风,不甚了解问题本身,就敢高谈阔论,其实我们并没有资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客观公正。还记得在以前,我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一些“坏人”愿意接受采访,把自己呈现在公众之前呢。看了柴静关于“虐猫案”的采访前后,我好像懂了一些。柴静在书中写到,虐猫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收到王(即虐猫当事人)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节目也没给她同情。采访对象对一个记者的要求,不是你去同情和粉饰,她只要求得到公正,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可见公正对于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哪怕是一个被道德谴责的人。然而人是感情动物,我们常常不能真正抛开自己的立场真正客观的看待一件事情,这就常常会造成偏见。客观公正的道路是那么不容易,但要想真正“看见”,唯有尽力克服主观蒙蔽。

 3.多角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我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还是要多问问、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 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看见》这本书所选取的一些热点新闻并没有从一些惯常的角度讲述。比如“药家鑫”报道, 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人性的恶,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却也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再比如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表面事关技术,背后却对事件各方科学精神的检验。这个世界本身并不存在脸谱化的人,也不存在绝对对错的事件,换个角度,也许看到的世界更宽广。

 4 看见自己。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就是柴静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看《看见》的序言时,就被这一句“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深深打动了,十年前,柴静说:

 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不仅看到了别人,她在这行进的过程中也看见了自己。希望我们能像她那样在人生漫长的旅行中不断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带走初衷一路前行。

 最后回归读书会的主题,虽然我们这次读书会分享的是《看见》这一本书,但初衷还是鼓励大家学会读书和分享。在这里放一段柴静关于读书感悟的视频。

 希望大家在最能读书的年华里多读书读好书。谢谢。

推荐访问:看见 读书分享讲稿 讲稿 完整版 读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