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教育故事《守望乡村》(2022年)

我教育故事《守望乡村》(2022年)

时间:2022-07-09 12: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教育故事《守望乡村》(2022年),供大家参考。

我教育故事《守望乡村》(2022年)

 

  守望乡村

  “娃娃老师”、“留守家长”……一个个草根的名字,带着泥土的气息,洋溢着野草的芬芳。我知道每一个称谓后面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带着无限的感动与敬佩,让我们走近綦江县石角镇新民中心小学罗树明老师吧。

 时光流转到 30 年前,那年罗树明 17 岁,刚高中毕业,由于家穷,虽然考试分数过了大学的录取线,也没能踏进大学的课堂。那年暑假,他成天泡在地里,向黄土发泄心中的怨气。

 一天,村支书来到他家,告诉他村里缺少老师,想请他去村小学代课。想到当老师总比在家刨黄土强,他也就答应了。就这样他成了石角镇木耳村小的代课教师。初为人师的他,遭到了家长的抗议:“这个娃娃老师,啷个教得好学生咯?”家长的不信任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刺激,而村头墙上“知识改变命运”这几个大字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命运,也想到了这个村庄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个真理,也是一条出路。要改变命运靠的是知识,从此书山成了罗树明案头的风景,书籍成了他夜以继日的养分。那本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为一体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更是他的宝贝,案头的蜡烛油堆成了小山,流满了桌子。那年月,原本一个月工资只

  有几十块钱,他却买了 500 多册教学参考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打工潮涌沿海,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几年间,山村变了,一些人家建起了新房子,而罗树明一家四口却仍旧挤在两间破烂的泥屋里。有朋友劝他:“我一年在外打工能挣两三万,你一年能挣几个钱?还不如跟我一起下海。”在朋友们眼里,城里才是创造奇迹的地方。那时妻子也动摇了:“娃儿人人都疼爱,钞票人人都喜欢,教书个个不想干,就你傻!”是下海挣钱发财还是坚守教育清贫,罗树明陷入了迷茫。

 为了生活,更多的年轻家长还是选择了挣钱。1994 年春节大年刚过,同村的好朋友张四把娃儿托付给了罗树明:“你是咱村最有文化的人,娃儿就交给你了。”听着这话,他心里一阵酸楚,有无奈也有信任。从此,他坚定了坚守教育的决心。

 1995 年,罗树明有了第二个孩子,产妇无人照顾,大女儿要上初中,申请调走这里的学生又没有人管。一边是宝贝女儿,舔犊之情,一边是村里孩童,重任在肩,罗树明面临艰难的选择,多少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经过认真的考虑,罗树明决定告别年迈多病的母亲,拖家带口来到了新民村双堰,把妻子和孩子交给他岳父母照顾,自己走教。从双堰到木耳,一个来回就 15 公里,学校又没有寝室,只能走教。他天不亮就走,中午吃干粮,天黑才拢屋,无疑加剧了

  自己的艰辛。

 多少个日日夜夜,罗树明一直在想:虽是乡村,但不能墨守成规,只有创新才有出路。给罗老师带来灵感的是那日复一日的“一路风景”。

 高山流水、田园庄稼、花鸟草虫、晨昏雾霭……不是生动的作文素材吗!在陶行知先生“生活理论”的指导下,他从实际出发,开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他让学生做“生活观察日记”、“记电视故事”……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日记产生了。记得有一堂“生活作文”教学观摩课《柑橘》,课还没有结束,课堂上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由衷的赞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说:“很有生活气息!”“观察细致,描写生活。”他的作文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作文的素材,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他的实验成功了。

 正当罗树明干的得心应手的时候,“留守儿童”教育成了学校的难题,新民学校考虑再三,认为把罗树明调到朝阳村小去最合适。1998年8月罗树明不得不再次面临新的选择。“要挣钱也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为代价吧。”他担起了重任。临走那天,村里不知有多少人来送罗老师,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人们依依不舍,让人感动。

 朝阳村小地理偏远,老师不愿留在这里,留守的只有儿童。“家”成了学校,学校成了“家”,他当起了村小的“校长”,也成为了学生“家长”。面对破烂的校舍,面对杂乱的

  校园,他开始了自力更生。他不是木匠,却操起了斧头锯子,修好了门窗;他不是砖工,却拿起了砖刀,新修了厕所花园;他不是杂工,却挥舞铁铲,平整了操场教室;他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全买了学生喜欢的图书……朝阳小学这个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名字,第一次进入了合格村小的行列。

 最让这位“留守家长”揪心的,是怕这些“孩子”生病。在没有爸妈陪伴的日子里,“孩子”的健康也最让家长放心不下。罗玉军便秘,他不怕脏不怕臭用手去帮他抠;李军发高烧,他连夜赶晚的背了十几里山路去医院,孩子的烧退了,但由于长期严重的关节炎,罗老师的腿肿的厉害,走路都十分困难,一连十多天都靠着讲台桌子讲课。村民说,他对自家的孩子都没有这么用心。三年级学生刘泽阳是一名侏儒症患儿,家长嫌弃他,同学笑话他。罗老师课堂上对他“偏心”,连中午去吃饭还要拉着他的手鼓励他。老师的爱激发了刘泽阳,改变了刘泽阳。有一天,刘泽阳的妈妈牵着孩子激动地对罗老师说:“真没想到这个娃儿变化这么大,罗老师,这个娃儿抱给你!”这孩子很懂事的好了一声:“干爹。”许多家长联合起来要为罗树明送锦旗,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只要娃儿有出息,我就满足啰。”平凡的岗位,但却成就了“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师德标兵”一块块金色奖牌。

 “乐兮苦之所伏,苦兮乐之所倚”。罗老师的妻子说:

 “高

  中毕业他选择了代课,他就选择了他的命。”

 岁月苍老了他的容颜,但他对山村教育的爱没有却始终没有变。他对这片土地爱得那么执着,爱得那么深沉……

推荐访问:我教育故事《守望乡村》 守望 乡村 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