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

时间:2022-07-10 19: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境界 ————以黄玉峰老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 作

 者:

 成龙

 作者简介:

 成龙,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紫竹校区(200241)。

 原发信息: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南京)2014 年第20145 期 第 24-28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4 年 09 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朝着怎样的目标去追求?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得上优秀?这应该是探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章熊先生在《我对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看法——答顾之川先生》一文中说,“必须站在现代理论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理念的探讨”,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暗中摸索”、效率得不到保证的状况,“使教学从‘自发’走向‘自觉’,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章熊先生所强调的“自觉”,便可视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追求与境界。这是因为,达到“自觉”境界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符合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要求,能够保证教学的效率。

  一、“自觉”境界的两层含义

 黄玉峰老师多次执教《老王》,各次教学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是一致的,从中折射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的两层含义。

  (一)文本解读中的“自觉”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准确地解读文本,是确定科学、适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文本解读中的“自觉”,其要义有以下三点:

  1.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

  何谓文本的应有之义?这里,关键在于“应有”二字。所谓“应有”,即不背离、不强加、不肤浅。不背离,即尊重作者创作此文的原有之意,紧紧抓住文本给读者呈现出来的语意世界;不强加,即不超出文本语言所建构的语意世界,不人为拔高;不肤浅,即读出文本应有的深度,特别是对看似简单易懂的文本,切不可流于表面。教师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浅读、误读的背后,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欠缺;而长期对文本的误读或浅读,必然导致学生阅读水平的下降。

  《老王》一文,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黄玉峰老师读出了在那样一个“恶”的时代中老王不幸的不可避免;黄老师读出了老王在临死前支撑着病体,送鸡蛋香油给杨绛家,以期得到精神安慰,得到临终关怀,得到平等的“人”的地位,得到“人的尊严”;黄老师还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读出了杨绛先生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揭示”,读出了作者促使

 “知识分子反省自我”……这样的解读是深刻的,也是正确的,相较于“《老王》的主题是‘写老王的善良、无私、尊重’,‘写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关怀和怜悯’,‘写作者在忏悔,那忏悔是伟大的’”之类的解读,高下之别,清晰可辨。

  要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离不开语文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辨别力,才能做到不人云亦云。我们首先要有自己深入解读文本的意识,不听信他人的解读结果,不迷信所谓的权威解读;然后要在不断的自我解读实践中提升解读能力,以期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

  2.读出教师自我

  根据散文重在传递作者认知、情感的文体特点,在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把自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读出教师自我的体验和认知。结合自我,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话;结合作者、作品的创作时代与当下的时代特征,才能让语文教学始终保持活力。语文教师以体现教师自我的生命意识与体验、关注并思考时代以及强烈的自省意识的文本解读内容,对学生加以长期(至少是 3 年)的熏陶渐染,对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大有裨益。

  在《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所载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札记》一文中,黄玉峰老师说:“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后,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联系我的经历,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这段话讲的虽然是教学方法,但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之前,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在文本解读中“把自

 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如果在文本解读中没有做好这几点,那么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处处可见黄玉峰读出的教师自我与时代的影子。如老王的不幸与恶的时代的关系,如“读到这里,老王,我哭了”,如“作为读者,我感谢您”,如“我们也应该像杨绛那样反省。在反省中成长”,如引导学生阅读黄老师所写的文章并从文章中读出“我”,等等。

  语文教师读出自我、读出时代,才能给学生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语文学习》2012 年第 2 期所载的“教学生活得像个‘人’——黄玉峰老师语文教育研讨会”专题文章中,现为《第一财经》执行制片人的茹晨,以“学生发言”的形式,表达了对黄玉峰老师语文教育的评议:“多年来,黄老师正是用他独特的方式和坚定的精神,进行一种启蒙式的教育”,“这三年语文教育影响了我们的职业生涯”,“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三年将影响我们一辈子”,“大家(注:指黄老师的学生)的经历、建树都各不相同,但我们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会思考,有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在培育学生“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人格”方面,语文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推卸的责任!

  3.以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的深意

  文本解读的方法自然有许多,而文本细读无疑是一种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还是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教师以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的深意,才能为学生的文本解读给以指引;而在课堂

 教学中,落实细读的方法,既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也给学生做了解读的示范。

  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黄玉峰老师多次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抓住“单干”、“瞎眼”、“没人坐他车”、“荒僻”、“破破落落”等词语,概括老王的生存状态;抓住“他蹬,我坐”“托人捎”等词语,深入剖析杨绛先生对老王的不理解;等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本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无疑是有效的,这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的是,黄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正是对文本关键词语进行细读的必然结果。

  上述三个层面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达到“自觉”高度的集中体现。三个层面具有一种内在的递进关联:读出应有之义,是基础,是解读正确、科学的保证;读出自我,把自己与时代放进去,是关键,是提升解读质量的有力保障;文本细读,是具体的解读方法,对学生而言,也具有“解读范式”的意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二)教学活动实施中的“自觉”

  准确而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以及完整的教学内容确定,只是教学实施的前奏;怎样实施教学活动,则是教学的又一个关键。可以这样说,能否达到教学的“自觉”境界,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优秀与否的核心标准。教学活动实施中的“自觉”,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觉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学方法的发明,本不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只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的文本需要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文本的文体特征、语言特色、情感基调、主旨的深度与广度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方法要符合适宜的基本要求。

  而在《老王》一课中,黄玉峰老师并没有导入,而是开门见山,让学生用 2 分钟时间,思考关涉文本重要内容的 3 个问题。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黄老师以较长的时间进行了 3 次导入。我们认为,黄老师采用直接人题的教学方法,具体到《老王》这样的文本是科学的。《老王》与《世间最美的坟墓》,两个文本在理解难度上有不同的表现,《老王》一文看似好懂实则很有深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则需要更多的背景资料以帮助理解。黄老师根据对文本特点的准确把握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表明黄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有高度的自觉意识”(王荣生语)。

  2.自觉遵循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

  学科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自觉”的语文教学,能够遵循“教”的内在规律性,也能够遵循“学”的内在规律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是教学起点的确定。教学的起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而学情则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参照。黄玉峰老师从学生对 3 个问题的回答中准确判断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准确与不深刻。于是黄老师说:“关于这篇文章,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想把这个想法告诉大家,大家来听听看。”这样的表述,既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的过

 渡。课堂上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对 3 个问题的理解即是教学的起点。当然,黄老师在上课之前无法知道学生具体的回答,但应该知道学生的理解不会很深刻与很准确(这样的推断应该是成立的),这其实也是教师对学情的一种“先知先觉”。黄老师以 3 个具体的问题来分析学情,并以此确定教学的起点,是值得借鉴的。

  其次是课堂对话的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黄老师以多种形式落实对话的要求。这里着重探讨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在分析“老王是怎样的人”一环节中,黄老师多次展现出与文本的对话,如“玉峰对老王说”、“读到这里,老王,我哭了”、“到这里,老王,我已不忍再看下去了”,直至最后,以近乎呼告的形式,直接表达对老王的深情:“在这最后的路上,你都没有得到一点温暖,你一定觉得这个世界太冷了!太冷了!太冷了呀!你已经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留恋!你希望快点死——果然,你——第二天——死了!老王啊,老王,可怜的老王啊!”在分析“杨绛怎么对老王”一环节中,黄老师与作者杨绛先生展开了充分的对话。这个对话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而准确的解读的基础上。黄老师读出了杨绛先生给老王“带来温暖,带来了愉快”,所以“作为读者,我感谢您”;黄老师读出了“‘老王们’才是被欺负的主呢”,所以说“你不该这样写老王”,“是不是在下意识中你就鄙视他、讨厌他,不相信他说的话”;黄老师还读出了作者当时对老王的不理解,所以说“杨先生,您为什么不能对身边的这个不幸

 的人多关怀一点呢”。通过与文本及作者的充分的对话,黄老师将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引向深处,直达文本的核心。

  最后是朗读形式的要求。学语文,对文本要读,这是基本的要求,但读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当下有不少的语文课堂徒有读(朗读)的形式,而无读(朗读)的作用,读(朗读)只是点缀。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与准确把握,换言之,是因为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关系的误解甚至错解。梳理一下,我们发现,黄老师采取了男女朗读、默读、齐读 3 种形式,安排了 18 次不同形式的读——“量”的充分是“质”的重要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老师多次提出了读的具体要求,如“请看第三段,看得慢一点”、“读得慢一点,我们从于校回来,一二三”、“看第 8 节,要默读,一个字一个字读,千万不要读出声来”、“这一段,再慢慢品味一遍,特别是画线的几句,读出言外之意”、“请齐声朗读结尾一句两遍”。黄老师遵循着“内容决定形式”的要求,根据文本不同的内容,从数量、形式、是否出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将朗读落到实处。

  3.科学处理课堂上教师讲多讲少的问题

  从教学的一般规律来看,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满堂灌”。关于教师讲多讲少的问题,至少要从两个方面的视角加以辩证的分析。第一,具体到“这一篇”的教学。如果教师不讲或少讲,不足以让学生深入而准确地理解文本,那么,我们就要理直气壮地讲,甚至多讲,直至讲到位为止。这就要联系学情、文本特点与教学内容加以科学的

 分析。第二,以发展的眼光加以审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的确少不了学生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如果静止地看具体“这一篇”的教学,需要多讲则多讲,否则就少讲甚至不讲;而放在一个宏观的、长期的语文学习的视野中,则需要给予学生足够量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类似于赛课、名家示范课等借班上课,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及学情来确定“讲”的多与少;而平常的语文教学,则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教师“讲”的量的问题。

  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黄老师讲的是够多了,学生基本处于听的状态,单纯从量的视角分析,这似乎不符合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性要求。但是,《老王》一文的主旨绝不是如一般论者所认识的那样(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学情分析也表明学生还无法达到文本应有的深度,而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准确而深刻的——从这三个层面来看,黄老师大量的讲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如果迫于“满堂灌”的恶名所慑,而放任学生“合作、探究”,即是一种错误而危险的教学。

  二、关于“自觉”境界的两点启示

  在对黄玉峰老师《老王》课例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得到两点最重要的启示:一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质”与“量”的问题,二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文视野的问题。

  先说第一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发展的“质”与时间累积的“量”并不完全成正比关系。换言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与厚度更多地与其自身的努力程度成正比关系。纵观黄玉峰老

 师近 50 年的语文教育生涯,我们发现,正是对语文教育的不倦追求,才使黄玉峰老师语文教育教学的专业素养不断臻于完善,达到“自觉”的高度。《老王》一课(其实黄老师的其他课也如此)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但却处处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要求。研究名师及其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这一课”,而应作...

推荐访问: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 语文教师 自觉 境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