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与对策

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12 15: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与对策,供大家参考。

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与对策

 

 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与对策 作

 者:

 贺卫东/王吾堂

 作者简介:

 贺卫东(1971-),男,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陕西 西安 710061);王吾堂(1961-),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特级教师(陕西 西安 710062)。

 原发信息:

 《课程·教材·教法》(京)2015 年第 20153 期 第 89-94 页

 期刊名称:

 《高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5 年 06 期

 一、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分析

  写作测评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严密的测评系统。从系统的流程看,高考写作测评包括前测准备、命题、评阅标准制定、写作过程、评阅、分数解读、绩效评估等环节,命题在这一系统中具有辐射与纲领性的作用,具有核心的地位。

  (一)评价目的与功能定位的有效性

  有效性一直是教育测量的一个难题。美国教育研究会、心理学协会、国家教育测量委员会 1999 年颁布的《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中明确提出,“效度是证据和理论对测验分数所解释的程度。效度是测验与评价中首要的考虑”。[1]考试评价“有效性”理论从 19 世纪 20 年代到如今经历了各种争论,但比较经典的是鲁赫(Ruch)提出的“效度是指考试或评

 价测量了它想要测评的程度”,[2]32 这一定义后来也成为许多发达国家认可的考试“效度”定义。如前所述,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委员会就认同了这一定义。这些界定其本质都是用考试的目的与结果的关系性来评判效度或有效性,“只有分数的解释与使用才有有效与无效之别,考试本身谈不上有效无效”。[3]因此,高考写作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定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受“以文取士”的传统考试文化影响,我国写作测试除了对考生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检测之外,对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也成了写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如 1952 年“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4 年“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 年“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77 年“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82 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题目。进入 21 世纪这种命题价值导向一直延续,如 2001 年“诚信”,2002 年“心灵的选择”,2003 年的“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材料写作,2007 年全国卷Ⅱ题“关于捐助”的材料写作,2008 年全国卷Ⅰ“‘5·12’地震之后”材料写作,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2009 年浙江“绿叶对根的情意”话题写作,海南、宁夏卷的“诚信与善良”材料写作等,2013 年全国卷的“真诚与友善”,四川卷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等,2014 年全国卷的“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四川卷的“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的话题作文,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材料引申的“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主题作文,重庆卷由“租房”材料引申的“责任

 感”主题作文等。诸如此类题目主题已定,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考生难以进行个性化创造。该类写作题目从教学育人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是作为选拔性考试却存有缺陷,高考写作具有特殊的针对性评价功能,因此考试承载过多功能会导致评价的失真与失效,影响着考试意义与价值。高考写作命题定位模糊,评价维度过多易导致评阅难度加大、评价信度低、考试成绩失真等问题的出现。本课题组随机抽样对 186 名来自 14 个省市的2012 级、2013 级文科、理科、体育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了高考语文考试成绩比较调查(有效问卷 142 份),以检验高考与模拟考试写作成绩的一致性为目的。结果发现,83 名同学(约占被试 58.5%)认为高考成绩与模拟成绩“相差较大”,同时有 67 名(47.2%)同学认为“比平时成绩高”,有 36 名(25.4%)认为“比平时成绩低”,有 39 名(27.5%)同学认为“与模拟成绩差不多”。显然大部分被试考生认为高考与日常写作成绩有着或高或低的差异。

  这种反差现象反映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对于检测学生真实写作能力存在着局限性。高考作文分数这种差异性形成原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承担了过多的评价功能与目的,干扰了核心功能的测量,影响着评价的客观性。考试测量学学者英国保罗·牛顿批评了教育机构这种倾向性,“对于教育机构而言,他们特别乐意用一次性考试测评一系列的特征,少了真相,多了似是而非”。[2]7 高考评阅与任课教师的评价信度相比较,无论是对考生写作的了解程度,还是从评阅的充分性上均处劣势,一般而言,任课教师评价信度应优于陌生的高考阅卷者,考生模拟的写作

 成绩比高考更能真实反映其写作能力。从评价的规律看,作文的分数、评价目标,并不仅仅取决于题目本身,更重要的是其“答案”,即评分标准。当前高考作文命题的模糊性、复杂性在评阅标准中体现突出,如2014 年陕西、河南等 11 个省考生所作答的试题写作评分标准,见下表。

  该评分标准的框架是基于历年的“考试说明”设计的,已为多数省份采用,成为高考写作的评阅模版,反映着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从该评阅标准看,采分点多,涉及语言、思想、情感、结构、文体、书写等多个方面。如此多的得分点其目的在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事与愿违的是,在浩大的阅卷工程中,较短的时间内评阅人兼顾如此之多的得分信息点不具有现实操作性。

  (二)命题的开放性与价值指向

  自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考写作命题打破封闭单一的价值取向,呈逐步开放的趋势。命题形式上从前期的封闭性命题作文向半封闭的话题型作文、材料型作文演变。从命题的价值指向上看,也逐步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与生活相联系的特点,让考生有话可说,这一点呼应了当前社会的吁求。为了让考生“有话可说”,近年高考写作试题突出多元、多层、多样、多角度等立意,淡化了审题,以材料、话题作文为主,如 2013 年与 2014 年的 18 套高考写作试题中已经没有了直接命题作文,全部以材料或话题为命题形式。

 与传统直接命题作文相比,话题与材料作文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立意、选材空间。淡化审题突出的体现就是写作试题不再要求考生以材料的核心观点为立意,代之以多角度、多层次立意,与“材料含意”相关即可,如目前多数写作命题中均明确了“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即可的要求。该要求是新课程语文推行以来写作命题的一个突出变化,为考生拓宽了立意、选材的范围,降低了“脱题”的风险,也降低了审题难度。开放性的命题使得考生易于写作,但另一个问题就是易导致命题虚泛化现象,突出的表现是题目主题不集中,材料含意丰富多样,所供材料仅仅作为写作的“引子”。如 2013 年全国新课标卷写作题要求考生从老工匠与青年工匠对待切割钻石不同的态度与勇气中选择角度行文。根据题目的“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说明,本材料可以从“经验”“勇气”“经验与勇气”“经验与创新”“无欲则刚”等多方面立意。2013 年上海卷“更重要的事”则内涵更为丰富,每个人对“重要”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四川卷“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的话题作文,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层次写“平衡的生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如 2014 年全国Ⅰ卷的“过独木桥”材料作文可以写竞争与合作、规则与创新、和谐共赢等,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材料,山东卷“开窗看问题”材料等均可以从各个角度写,主题不定,材料只是一个引子。这样的命题似乎人人有话写,考生作文基本不存在传统的“脱题”之说,但根本问题就在于这样的文章立意如何比较高低?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写作个性化特征强,题材立意多,因审题不准失分者少,其弊

 端在于考生作文的可比性较差,赋分难度大,同时为“套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影响着考试的信度、公正性和有效性。从考试角度看,“测评的效度根本上就是与准确性相关,尽可能地通过一次考试测量某一属性”。[2]6 过度的开放易于导致测量的准确性打折扣。高考本质是常模参照性考试,即针对特定群体的内部比较考试。这正是高考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高考应具有更强的比较性、甄别性。

  近年来高考作文区分度低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和影响考试权威性的大问题,如 2011 年陕西省高考作文平均分数为 51.2 分(满分 60分),得分率为 85.3%,而其他六大题总平均分为 56.4 分(总分为 90分),得分率为 62.7%。2013 年该省作文难度为 0.7922,远高于整体试题 0.6867 的难度,区分度为所有题型中最低,为 0.0722,远低于整体试题的区分度 0.2537。这些数据说明作文得分过高,得分过度集中,区分度差。导致区分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宽的立意空间导致评判文章标准宽泛,而从写作的规律看,“立意”是文章的核心,对于考试作文而言,“立意”的前提是审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首先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4]81 审题属于认知层次,包括提取与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反馈、评价等心理过程,也包含着演绎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过程,“反映着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4]137 因此,高考写作“审题”考核意义重大。长期以来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把基础写作与专业创作混淆,其本质意义有很大的不同,基础写作旨在为学生知、情、意、行发展奠定基础,重过程与方法,重视教育的公共属性,专业创

 作更强调生活经验的积累,以情感的表达为中心,重结果和个性化的表达。过度虚泛化的写作题目不利于从深层次检查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储备、文化积淀与阅读状况等写作核心要素,也会给考生的猜题押题获利留下空间。

  二、高考写作命题偏向矫正

  (一)形式上,分层分类,增强高考写作的针对性

  高考既要保证公平,又需兼顾挑选潜质人才的效率。一篇作文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核难度很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评阅过程中,较短时间内评阅人无法对过多的写作要素予以兼顾,因而导致评阅规则难以操控,评阅成绩失真。从写作测试系统看,使命题的有效性得以体现主要在于评判环节,因此,解决高考写作命题问题有必要实现命题与评阅的协作与照应。基于当前现实评阅环境,高考写作命题通过分类分层设计,增强考核针对性,达到延长评阅过程,拉开评阅空间层次,以提升评价效果。

  高考写作宜从多个角度考察考生能力,从词语、句子、段落、文章四个层次设计考评梯度,多种文体主次搭配命题。这样的命题形式既有利于甄别考生能力,又使评阅任务走向简化,利于评阅标准的执行,提高评阅分数的效度。如美国 SAT 考试的“写作部分”主要包括了 25 道修改句子选择题、18 道句子正误题和 6 道篇章修改题。这样的搭配试题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2014 年北京、天津、广东等少数省市使用了大小作文分类测评,具有启示性意义。

 根据文体特点,不同类型的写作更有利于全面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如文艺文有利于对想象力、创造性的考察,实用文则更有利于对语言的简明性、准确性等的考察,议论性文体较记叙类文体对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等要求更高。通过分类分层写作的命题形式,在目前的评阅环境中有利于评阅者对作文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高考评阅关涉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简洁性、生动性、形象性,内容的深刻、健康等,单篇文章难以承担。分类写作考评能减轻阅卷者考虑单篇文章过多测评点的负担,因而有利于评阅的操作与客观性的实现,增强考试的有效性。

  (二)内容上,限制体式,聚焦思维品质

  近年的写作命题逐步降低了对思维品质的考察,如降低审题要求、文体不限等,泛化性题目的命制,其目的在于“不为考生写作设置障碍”,其弊端是难以甄别考生思维品质。从写作规律看,语句的连贯性、材料的组织有序性、篇章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生动性、立意的深刻与新颖等均取决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因此从检测学生思维品质的角度看,“不限文体”的命题要求存在缺陷。历年“考试大纲”对“写作”的文体要求是“能写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的文章”,放开文体其目的在于发挥考生所长,有利于展示写作水平,但从甄别性考试的性质看,写作的分数具有极强的相对性,即分数意义存在于比较之中。因此,标准的相对一致也使评判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公平性,否则就难免出现“秦琼战关公”式的文章评阅。我国传统的“以文鉴德”的考试意识不利于考试的公

 正性,事实上考场写作难以对思想品德考核,强烈的功利性动机使虚假陈述难以避免。道德型写作命题更易于导致虚假表达不当得利。

  目前诸多反对高考作文“限制文体”“让考生有话说”的观点是以自由写作视角看待考试型写作。章熊先生认为,“青少年考试作文评价不同于作家写作和作文竞赛”。[4]101 对写作性质的混淆直接导致“高考写作应立足学生生活经验表达”的错误逻辑。从世界范围看,写作评价追求客观化,重在考察思维品质与知识积累。2010 年法国中学生会考作文题:“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否可能没有利害关系”,“为了给自己一个未来是否应该忘记过去?”[5]2011 年美国 SAT 作文题就有“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的思辨性题目。2009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自主招生作文题是“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同年美国西北大学招生写作题有“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新加坡高考作文题目“哲学只是提问,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等。[6]这些题目重在考察考生的思辨过程与知识积累。这些题目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写作考试注重思维品质的检...

推荐访问:当前高考写作命题问题与对策 高考 命题 对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