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课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 25 课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和音韵。
过程与方法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想法,全面赏识评价人物。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故事 出示《孔融让梨》图片,你能猜出这是谁的故事吗?谁可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你想如何评价孔融呢?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时,他拿了最小的梨,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一个懂事、谦让的孩子。)
教师点评:你的回答很正确,通过抓住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引出课题 《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选自南朝刘义庆等人编写的《世说新语》,这本书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书中的另一个小故事,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3.识记“戎”的字形。指名说说该怎么记住它?(教师点拨:右上的“戈”代表兵器,左下的“ ”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武器的总称)
(二)初读 1.朗读:
(1)学生自读,出示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点拨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3)出示停顿线,熟读课文。(指名读,评价,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朗读,说说老师的朗读好在哪里。男女生比赛读。)
2.释题:王戎不摘取道路旁的李子。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过渡语:那他为什么不摘呢,我们进一步分析课文。
(三)析读 学习第一句 1.“尝”字是什么意思,“诸”字呢?(“尝”是曾经的意思;“诸”,众、许多的意思)
2.试着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3.教师总结:从第一句我们认识了本文的人物,分别是:王戎和诸小儿。
过渡:7 岁的王戎,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呢?我们在具体的语句中慢慢体会。
学习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起因)
1.请一位同学读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指导“折”的两个读音及含义。(“zhé”,表示压弯了)其他同学思考:这里有一处鲜明的对比,你发现了吗?(诸儿竞走取之,戎不动)
2.理解“走”:在这还是走吗?(“走”:跑)结合之前旧知加深理解:《守株待兔》“兔走触株”、走马观花、飞沙走石。
3.发挥想象:加入合理的想象,可在“多子折枝、竞走取之、不动”三处作扩充。
4.怎么读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指导读法:诸小儿读快,王戎读慢,读重)
5.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预设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引出下句)
学习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经过)
1.“之”在这里指?回答的是谁?你怎么知道?(教师点明:文言文的语言十分简洁,句子中常常会省略一些词语,因此需要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补充完整,这样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2.王戎这么说,有何依据呢?(抓住关键词“道旁、多子”,说一说体会)
3.试着用“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将“此必苦李”解释清楚。
4.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做出和王戎一样的选择吗? 5.由此,你感受到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细心观察、理性分析)
学习第四句:“取之,信然。” (结果)
1.这句话只有四个字,一起读一读。理解意思。(大家摘下李子,尝了尝,果然是苦的)
2.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对的,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去赞美王戎,你会用哪个词?(理性、智慧)
(四)品读 这篇文言文写的是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人物的活动,事情的过程,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结合文中所提到的情节,与同桌交流,复述故事。
(五)小结作业 小结:王戎小小年纪就能道出“苦李”的真相,他敏锐的目光和敏捷的思维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业:其实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请同学们至少找出一个,结合对小古文的理解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亮点说明:
1. 新授梳理思路:将理解、人物分析、简述故事结合在一起 2. 将单元 主题 和语文要素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 3. 书写课题时顺势教生字 4. 朗读特别具体:
点拨长句子的停顿 《王戎不取道旁李》试讲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 25 课 开场白:各位老师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的 11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推荐访问:优课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 不取 道旁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