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专项训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历史专项训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时间:2022-07-13 11:3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专项训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供大家参考。

历史专项训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一)古代史专题

 1 1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 )

 A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 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 )

 A 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3 3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 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

 ) )

 A A .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 B .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 C .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 D .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4 4 .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 ;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 (

 ) )

 A A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 B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 C .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 D .三省六部名存实亡

 5 5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这些做法( (

 ) )

 A A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 B . 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C C .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 D .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

 6 6 .《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

 ) )

 A A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B B .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C C .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 D .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7 7 .明初建房、骑马乘轿,应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 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朝( (

 ) )

 A A .等级限制受到冲击

 B B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C C .专制制度日益衰落

 D D .贫富差距的逐步缩小

 8 8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

 A A .统治集团内部 等级秩序分明

 B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C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 D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9 9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

 ) )

 A 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 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 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10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

 ) )

 A A .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B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C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

 D D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11 .明初 ,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据此可知明朝白银的货币化( (

 ) )

 A A .使铜钱铁钱退出了中国市场

 B B .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自然选择

 C C .使中国经济依赖于国际市场

 D D .得益于明朝银矿开采业的发展

 12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 )

 A A .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

 B B .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C C .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D D .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13 .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 )

 A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14 .宋、元以来,人 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 )

 A A .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 B .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 C .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1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 ,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

 ) )

 A A .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 B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古代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1. . 【答案】D D

 】

 【解析】

 “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 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 D D 项符合题意。

 2 2. . 【答案】D D

 【解析】

 根据所学,宗法和分封制度,对维护周的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利大于弊,故 故 A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制度以及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C B.C 项错误;根据材料“对于 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 ? 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 D D 项正确。

 3 3. . 【答案】D D

 【解析】

 题干有监察官员,但材料未涉及“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故 A A 项错误;“官故 秩仅六百石……秩仅千石……官仅七品”,与“位高”不符,故 B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故 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故 C C 项错误;“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等,与“以卑察尊”相符,故 D D 项正确。

 4 4. . 【答案】A A

 【解析】

 谏官最初是在各地方任职,主要职能是消弭藩镇;后来经历了有专门机构、专折言事的责任( ( 权力) ) 、设置谏院、成为独立的官署等方面的变化,从变化趋势来看,监察制度在不断完善,故 A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僚机构日益膨胀,故 B B 项错误;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反映出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C C 项错误;“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并不能由此推断出三省六部名存实亡,故 D D 项错误。

 5 5. . 【答案】B B

 【解析】

 根据材料“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师”,意在削弱及第故 考生与考官的裙带关系,故 A A 、 项错误;根据材料“殿试”、 “禁止考生及第后……”,突出强化皇帝对官员选拔的权力,故 B B 项正确;文人政治形成早于“宋代”,故 C C 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只能一定程度削弱人情关系,故 D D 项错误。

 6 6. . 【答案】A A

 】

 【解析】

 “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可得出,敕令即皇帝的命令,直接成为法律,可见其对法律的影响扩大,故 A A 项正确;根故 据“《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没有体现内容增加,故 B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立法部门权力的问题,故 C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宋代的执法的情况,故 D D 。

 项错误。

 7 7. . 【答 案】A A

 【解析】

 根据题目中“明初根据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有所限制”“嘉靖末年,逐渐发生了变化”可得知:等级限制受到冲击,故 A 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货币经济,故 B B 项错误;明清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强化,但题目中并未体现,故 C C 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等级限制的受冲击,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很大的,故 D D 项错误。

 8 8. . 【答案】C C

 【解析】

 材料“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与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关系,故 A A 项错误;“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关系,而不是政治权故 利,故 B B 项错误;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 C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故 D D 项错误。

 9 9. . 【答案】C C

 【解析】

 马克思认为小农彼此没有“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

 政治组织”,因此又不是一个阶级。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 A A 项错误;材料认为从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看,小农是一个阶级,故 B B 项错误;小农的缺点使得他们无法形成整体的观念,因此国家意识比 较淡薄,故 C C 项正确;小农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其缺点的一部分,不够全面,因此 D D 项错误。

 10. . 【答案】A A

 【解析】

 根据“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等可知江南市镇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故 A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情况,故 B B 项错误;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故 C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故 D D 项错误。

 11. . 【答案】B B

 【解析】

 材料“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铜钱铁钱没有退出中国市故 场,故 A A 项错误;材料“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是商品经济 发展中的自然选择,故 B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故 C C 项错误;材料“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得益于明朝中西方贸易中国的出超地位,故 D D 项错误。

 12. . 【答案】C C

 【解析】故 材料未提及宗法观念,故 A A 项错误;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不能体现读书风气日盛,故 B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体现人们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化,故 C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宗族规矩而非国家政策,故 D D 项错误。

 13. . 【答案】B B

 【解析】

 材料并没有讲要彻底打破禁欲主义,而是认为将欲正当处理,故 A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将 欲完全的妖魔化、罪恶化,而是认为应该理性的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故B B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程朱理学是否是作为统治思想,故 C C 项错误;顺应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而构建新思想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彻底的新思想,与材料中理性的对待人欲有区别,故 D D 。

 项错误。

 14. . 【答案】A...

推荐访问:历史专项训练: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古代史 选择题 中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