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健全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撑实施方案

健全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撑实施方案

时间:2022-07-13 2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全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撑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健全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撑实施方案

 

 健全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撑实施方案

 我市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高标准高水平创新载体不断丰富,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更加完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 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60%。

 大国战略博弈加深叠加全球疫情蔓延冲击,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贸秩序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重构,要求我市统筹产业发展和安全,沉着有力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深远,全国全省全市疫情防控压力不减,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困难将明显加大,要求我市统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突破危局、把握新机,稳健有序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效。同时,大国战略博弈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要求我市把产业安全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沉着有力应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挑战。

 我市坚持产业发展与空间格局相匹配、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衔接,强化产业功能导入,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以工业产业区块为

 核心,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为重点,引导全市工业用地集聚布局,促进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提升工业用地和工业园区效率,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空间载体。

 一、 健全软件技术支撑 建设自主软件开发平台,发展虚拟现实整机操作系统、三维开发引擎、内容制作软件,以及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等开发工具软件,打破应用场景开发技术瓶颈,提升虚拟现实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融合创新能力。

 二、 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质效优先。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下大力气攻克“卡脖子”问题,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引领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将质量和效益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准,保持工业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及投资水平,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系统谋划,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思维谋划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集群发展,链条联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产业从集聚化向集群化发展跃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从稳定性向现代化提升,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形成“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协同发展”新格局。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分行业做好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强化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生态主导型企业、“链主”企业,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产业引领,空间支撑。坚持产业发展与空间格局相匹配、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相衔接,强化产业功能导入,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以工业产业区块为核心,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为重点,引导全市工业用地集聚布局,促进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提升工业用地和工业园区效率,打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品质空间载体。

 内外互通,开放合作。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产业基础稳定通畅、供应链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提高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产业深度嵌入国内大市场,巩固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和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区域合作,更好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培育对外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

 三、 发展思路 “十四五”时期,xx 应以多维融合为主要思路,坚持“5686”工作推进体系,坚持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构建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塑造集约高品质产业新空间,实施深度融合的任务工程,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水平打造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先进制造业强市。

 着重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引领能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中央明确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

 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加快数字化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波动下降后基本稳定在 20%—30%。“十四五”时期,xx 应注重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比重稳步上升,提高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更好推动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

 全力建设“一树五枝”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一树”代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五枝”代表五大支柱产业。坚定不移落实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实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战略引擎工程,聚力发展五大支柱产业,结合产业根植性和两业融合优势,转型发展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五大制造服务业融合赋能水平,大力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聚力打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绿色石化、现代高端装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等超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纺织服装、美妆日化、食品饮料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万千百”产业集群梯队格局。

 大力实施深度融合的“八大提质工程”。坚持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实施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

 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八大提质工程”,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向高端、智能、服务、绿色方向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以源头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以绿色改造升级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工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明确规划实施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计划,提高规划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聚力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围绕 xx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贯通全市重要产业平台节点,以 xx 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引擎,以花都、番禺、从化三个省级开发区和 xx 临空经济示范区、白云区民营科技园为区域发展极点,加强其他产业园区及村级工业园等的支撑作用,塑造“一核引领、一廊贯通、三区五极、多园支撑”空间新格局。维护产业发展空间底线,加强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和产业导入,构建全生命周期产业用地监管机制。以城市产业空间革新为抓手,通过增量集约利用和存量提质增效,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提升工业用地和园区产出效率,保障土地要素和产业载体供给,积累工业发展后劲。

 四、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但新旧动能转换待提速。一是传统支柱产业增长前高后缓。2020 年,规模以上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高达 10278.5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 2015年的 48.3%提升至 50.6%,但近年来受区域竞争激烈、市场趋于饱和等因素影响增长放缓,增速由 2018 年的 8.5%逐步回落至 2020 年的 3.7%。其中,汽车制造业作为第一支柱行业,增速由 2017 年的 17.4%下滑至2019 年的-0.5%,2020 年在汽车消费政策及新能源车市场带动下回升至 3.8%,产量自 2017 年达 310 万辆高位后暂无较大突破;电子产品制造业增长缓慢,年均增速仅 4.1%;石油化工行业有所下滑,产值由2015 年的 2251.6 亿元减少至 2020 年的 1692.7 亿元。二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尚待培育。三是都市消费工业特色突出,但规模突破与品牌建设面临瓶颈,整体发展稳中趋缓,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4641 亿元。

 产业集群规模优势突出,但产业链联动效应相对薄弱。目前,全市在汽车、电子、石化、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规模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产业集群,但核心元器件、高端芯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汽车等领域大群短链特征突出,产业链安全性、稳定性受挑战。如汽车产业集群规模虽超 5000 亿元,但汽车电子领域薄弱,发动机控制

 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电子控制系统等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较缺乏。二是电子信息等领域强群弱链及“产业高端、环节低端”特征明显,2020 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 2737.1亿元,但集成电路制造和电子电路制造产值约 210 亿元,占比仅 7.7%。三是都市消费工业产业链联动薄弱,企业“多而不大、大而不强”,行业龙头对产业链带动作用不强。

 产业空间利用模式面临转型,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一是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相对零散,80%以上工业用地的面积在 2 公顷以下,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相对缺乏。二是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现状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偏低,容积率 1.0 以下的工业用地约占总工业用地面积的 80%、总建设量的 60%。2020 年,全市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约15.6 亿元/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用地 1/3 的村级工业园仅贡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10%、总税收的 6%。三是尽管近年来年均新供应工业用地约 5 平方公里,占全市用地供应的 1/4 左右,但新增工业用地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尚未完全显现。

 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不高,支撑作用有待发挥。一是产业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 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 715.4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15.7%,远低于深圳(66.1%)。二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待打通。全市专利申请集中

 在高校及研究院,2019 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数 21074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 1273.4 亿元,较 2015 年分别增长 260.6%、378.7%,但仍低于北京(83171 项,5695.3 亿元)、上海(36324 项,1522.2 亿元)。人才等要素供给相对不足,有待通过政策资源吸引、培育并留住更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五、 赋能前沿新兴领域 紧跟元宇宙浪潮,加强元宇宙基础能力建设,在终端设备、内容制作、通用平台、应用生态等多领域进行布局,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底层技术革新。聚焦虚拟/增强现实及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元宇宙入口,打造相关产业全链路技术输出和多领域技术协同,加速赋能前沿新兴领域,构建元宇宙时代下的山东省数字经济新业态。

 六、 强化人才引进 用好重点产业链尖端技术人才奖励制度,分类型、分领域推进虚拟现实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虚拟现实重大项目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精准制定落户、医疗保障等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我省用人单位为柔性引进的虚拟现实领域专家申办“山东惠才卡”,对于符合条件的虚拟现实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可享受高

 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搭建与省内外重点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的平台,全力打造虚拟现实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七、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坚持整机带动、系统牵引,围绕虚拟现实建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基础、核心技术、“卡脖子”等薄弱环节,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光学显示系统、人机交互技术、图形运算、人体工学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取得突破。

 八、 产业监测平台 建设虚拟现实产业监测与咨询服务平台,针对国内外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产业实时监测、量化分析、动态预测、科学评估,实现产业数据动态汇聚,助力管理部门全面了解虚拟现实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结构调整目标,为政府优化产业链条、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提供数据支持。

 九、 视觉计算平台 联合华为、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建设云化视觉渲染算力支撑平台,提供支撑虚拟现实内容上云、渲染上云与制作上云所需的计算、存储、开发工具与传输设备等软硬件环境,打造虚拟现实云化处理资源池,

 为多个关联行业提供数字化新基建赋能底座,触发云游戏、工业互联网等云化视觉计算产业潜能。

 十、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发挥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深化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加大虚拟现实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搭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推荐访问:健全虚拟现实软件技术支撑实施方案 虚拟现实 实施方案 软件技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