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全文完整)

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17 17: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全文完整)

 

 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 ——Shoul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e Developed in the New Period? How?: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Ret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

 者:

 刘晓/刘婉昆

 作者简介:

 刘晓(1982- ),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刘婉昆(1995- ),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17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浙江 杭州 310023

 原发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19 年第 20196 期 第 5-13 页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对此问题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支持与质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阵营的话语材料进行分析。双方在语言特征上呈现对立状态,在对话中地位不平等,在问题讨论中出发点不同,由此形成了双方的对立局面。而信息不对称、中等职业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合适”的教育与“人民满意”的教育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中职存留发展问题激化的主要原因。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Shoul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e Developed in the New Period? How?: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Ret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

 键

 词: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批评话语分析/类型教育/普职比

 期刊名称:

 《职业技术教育》 复印期号:

 2019 年 07 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9)0006-0005-0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3 年开始,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始终强调要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高等教育扩招造成中职的发展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导致岗位的要求提升、家庭对子女教育期望提高以致升学成为主流,这些因素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社会上对于是否还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普职比例是否还需要保持大体相当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愈加激烈。而真正将问题推至顶峰的是在 2018 年 6 月,J 省省委常委扩大会关于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探讨,立即在社会上引发热议,这直接让过去坚持多年的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格局受到直接舆论挑战,关于中职问题的言论一时间喷涌而出,言论中除了明确表达对中职“要”或“不要”的态度以外,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人们之间不同意见,各种声音里到底包括了什

 么内容?为了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本文引入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解读学术界、媒体、社会等多方对问题的文本描述,探索背后的立场态度,明确不同声音的意义,并找出话语沟通间的矛盾,对中职的发展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最早于 1952 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提出,而后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盛发展。话语分析以符号学、语言学、修辞学等为理论基础,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分析话语中的词汇、语篇、结构以及外部影响因素,挖掘话语背后的含义,揭示话语主体隐藏的意图,说明社会环境与话语之间相互建构的关系。[1][2]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属于话语分析中的一种模式,于 1979 年由富勒(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欧美语言学界的重视,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批评”这个新的视角,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的话语分析都是在为文本中的社会和文化方面提供更好的理解,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出现则为文本理论和描述的解释提供了批评的方向。[3]批评话语分析以系统功能学、社会学和哲学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句子、结构、策略等宏观层面,主要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双向建构关系。其代表学者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在《话语与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框架,即对于话语可以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4]文本层面是针对

 已有的文字语篇描述其形式结构特征,社会实践层面注重对于社会现象的解释,而话语实践是微观分析和宏观建构之间的桥梁,是从文本到社会之间的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将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于文字中的价值观念反映出来。批评话语分析在语言和社会中间搭建起了桥梁,借助这个桥梁,可以将语言学与各个学科领域连接,因此将批评话语分析引入教育领域,从全新的语言学的视角切入,审视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保证文本的时效性和多样性,本文收集了近年来,在“知网CNKI”、网络新闻、百度贴吧、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内的关于“中职发展”“普职比例”等相关内容信息,包括学术论文、新闻稿件、互动帖子、公众号文章、留言评论等形式,将话语按照态度的不同分为两个阵营,一方认为社会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对中职继续发展持支持态度(以下简称“支持方”),他们主要通过学术文章的方式参与话题讨论,这些学术研究发表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期刊上,也被相应的教育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转载。另一方认为社会不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对中职继续发展持质疑态度(以下简称“质疑方”),他们多以自身的经历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一方主要活跃在网络论坛、社区、自媒体等领域,通过评论、跟帖等形式,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进行干预,甚至借机煽动网友进行舆论炒作。将两方的话语按照三维框架进行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图(图 1)。在文本层面,支持方的语言文字存在名词化、隐喻等语言特征;质疑方则具有文本结构随意、口语化的特点。该阶段的分析初步对双方的文本进行探究,发现双方在文本层面

 体现出了对立的状态。在话语实践层面,支持方多使用直接引语,话语中体现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质疑方突出连贯性的特点,话语中体现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逼迫”。这个阶段的分析重点在于文本的生产,双方的交流存在障碍,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为对话埋下了隐患。在社会实践层面,分析话语主体的主要态度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分别阐释支持方和质疑方对问题的关注点,而对问题的出发点、关注点不同,则代表着双方的价值观念,是最根本的不同。

 图 1 中职存留发展问题的三维框架分析图

 二、中职存留发展问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批评话语分析的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属于微观层面,包括口头及书面语言,是对话语中的语言特征进行语言学的描述,从语言学关注的词汇、语法、连贯性和文本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话语进行分析。为了方便操作,可对文本中词汇化、隐喻、及物性、主动和被动语态、名词化、语气、情态、文本的主题结构、信息焦点和衔接手段等特征进行分析。[5]这些特征并不一定都会出现在文本中,不同的文本会强调不同的语言特征。

 1.在支持方的文本材料中,名词化和隐喻是两个突出的特征

 名词化是指将一个过程或行为转变成名词性的词语,当文本中出现名词化词语时,对于内行人是易理解的,但在外行人看来却是抽象难懂的。庄西真(2018)提到立足区域经济深化产教融合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

 方向。[6]王文槿(2016)指出在考虑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时,应将职业培训也纳入职业教育,要有大职业教育的概念。[7]邢晖(2018)认为目前要适当提升中职的办学层次,加强中高职的直接衔接。[8]频繁出现的名词化词语包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职比例”“中高职衔接”等。这类词语对于不了解职业教育的普通人来说会影响阅读过程,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知识,无法对文本做深入探究,导致文本理解难度增加,整体权威性提升。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暗喻另一种事物,文本中的隐喻能够揭示作者的态度。[9]石伟平(2018)谈到“普及高中阶段的主力军到底是谁”“普及攻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是否还能坚守”。[10]和震(2018)提到“中等职业教育……需要的是变革而非消亡”。[11]运用“主力军”“攻坚”“坚守”“变革”等词语来阐释现阶段国家及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应对社会新形势。这些词语原本的词义是用来描述战争的,作者将当前社会大环境比喻为一个战场,国家及职业学校为战斗的一方,中职存留发展等现实问题为战斗的另一方,说明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需要像士兵作战一样去“攻打”。

 2.在质疑方的文本材料中,文本结构随意和口语化是两个突出的特征

 分析文本的结构组成,是指分析文本中的要素和观点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顺序连接起来的。质疑方的材料文本内容零散、篇幅长短不一。以某社区的评论为例,作者先是表达了对于职业学校的不满,认为职校生没有发展前途,职业学校最大的问题是氛围不好。接着表明整个社会

 对于职业的理念是错误的,最后表达了应该给职校生更好的发展的意愿。从文本结构上来看,阐述职业理念的部分在文本中显得十分突兀,与上下文的衔接没有关系。质疑方的话语整体并没有一个严谨清晰的逻辑,结构连接松散缺少条理性。由于话语形式的限制,质疑方多是就问题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文字编辑和发布,并没有预先安排布局结构的过程,这就容易造成文字表达上的随意性。

 口语化是指文本的语言接近于生活交际语言,带有大量日常用语,与书面语言相对。因为质疑方的话语仅在论坛和社区内部进行讨论,相对来说属于一个非正式的场所,因此文本中会出现大量口语化的内容。口语化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网络用语和不文明用语上,如“我也是醉了”“职业学校是垃圾”(来源知乎)。另外出现较多的是在句型上使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如“国家以为上不了高中的初中生会去职校?太高估自己了吧!”(来源知乎)。“政策原因,6000 考生没有高中可读!”(来源百度贴吧)用网络用语和不文明用语,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反问句及感叹句的运用则是对语气的强调,加重情绪表达。这种口语化的表达,降低了话语的专业性,使得话题的讨论变得不再正式,增加了人们交流互动的可能性。

 从文本分析来看,支持方处于专业领域,他们的话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问题的把握上属于较高层次,认为当前中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社会形势,并且对此表示担忧。质疑方的话语更接近日常用语,不拘泥于文本形式和结构,思维发散随意性大,交流空间相对狭小,适合于观点内部的交流和互动。他们对于问题的表达多属于非正式话语,带有明显

 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意见,对于中职存在言语冒犯和攻击的行为。支持方固有的话语范式,给普通读者带来压力,以学术论文这种形式建立起了一道屏障,将自身与行业外的人相隔开。质疑方因为受到所处环境和话语形式的影响,被动地将自身固定在了一个区域内,内部交流频繁但却难以被外界发现,也无法和支持方沟通。除了意见不同外,双方各自的文本特点也在无形中造成其形成对立状态。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话语实践分析

 话语实践分析是对文本生产、分布和消费的分析,话语实践是文本与社会实践的中介,文本的生产取决于话语实践采取的方式,而社会实践也要通过话语实践才能对文本产生作用。话语实践分析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和话语建构的言语行为,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和转化;话语建构的言语行为指话语在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力量”。[12]

 1.支持方在话语实践分析中突出的特点是直接引语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直接引语是文本互文性中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即用引号标注,将已有文本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引用至新的文本中,提醒读者该内容属于一种外在声音,保持这种声音的准确性。支持方直接引用的内容多来自法律条文、政策文件等。邬宪伟(2018)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批示。[13]查吉德(2018)引用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财经新闻中引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中都有关于“保

 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的内容。[14][15]用引号标注引用文本是一种界限的保持,运用内容的权威性,来支持作者自身的观点。通过直接引语想要表达维持普职比大体相当是国家及政府的要求,社会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的坚持。

 支持方在话语中所构建的言语行为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要求”。我们通过举例来表述这种“要求”。

 例 1:好的中职,就是让学生就业无忧文凭不愁的双满足、真发展。

 例 2: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稳就业”天平的主砝码。

 例 3:保持中职的基础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要能够提供具有含金量的文凭,要保证学生的良好就业,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是一种“要求”。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国家层面,中等职业教育都在发挥着作用,不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

推荐访问: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 发展 新时期 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