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旅游扶贫引言(3篇)(完整)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旅游扶贫引言(3篇)(完整)

时间:2023-04-04 16: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旅游扶贫引言(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旅游扶贫引言(3篇)(完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 旅游扶贫的引言篇一

有发展能力但贷不到款的贫困群众创业增收。要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充分发挥县、镇、村三级电商扶贫中心的带动服务作用,建立付托帮带体系,帮助贫困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增收能力。三要强化社会保障。刚才刘县长在工作安排中,针对生产能力弱和没有生产能力的“五类”贫困户,对社保政策兜底保障进行了安排。县扶贫办和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把关口,严格落实政策要求,确保资金能够用到最困难、最需要的群众身上。同时,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向省、市争取资金,尽最大努力降低保障门槛,提高保障标准。对享受社保政策后仍难以正常生活的严重伤残、智力障碍等特殊困难群众,县扶贫办和人社局要抓紧做好摸底工作,研究集中供养的可行性办法,为困难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是新农村建设的延伸与拓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与文化、生产与生活同步提升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准确定位,把握重点,突出特色,体现层次,尤其是要紧紧围绕“美丽”两个字做足做好文章。一要准确把握目标定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态宜居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民风淳朴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具体而言,“环境美”,就是要让群众居住的环境生态优良,彰显自然风貌和地域特色,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公共服务;
“生活美”,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生产从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就业从

一产向二三产业转变,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文美”,就是要让群众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有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和谐美”,就是要让群众居住的村庄平安稳定、和谐有序,使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各镇要认真研究吃透“四美”要求,立足村庄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准确把握定位,高起点编制规划,扎实有效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要坚决克服三种错误倾向。

一是要克服片面化。不能片面地把美丽乡村建设等同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满足于“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导致徒有其表、流于形式。要在提升外在美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内在美,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统筹推进,实现村庄建设水平的根本性提升。

二是要克服虚无化。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把村庄当城镇来建,不切实际地贪大求洋,避免出现大拆大建、过度硬化、高档绿化等不接地气、不协调的现象。在建设中,既要体现乡村特色,又要切合村庄实际,既要长远规划,又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三是要克服单一化。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复,也不是相关建设内容的简单拼凑,不能简单复制别人的模式,更不能出现千篇1律、千村一面。要充分考虑不同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有差别性地制定建设目标,保持秀美的田园风光、优秀的乡土文化,努力彰显凤县特色和村庄个性特点,做到错位发展。二要扎实有序科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全力以赴,也要量力而行,要久久为功,做到建一个成一

个、建一片成一片。在整体工作布局方面,要坚持“全域推进、分批实施”的原则。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从今年6月开始,已经分两批启动了20个美丽乡村建设,其余46个村将在2017年至2020年分批完成建设任务。对已经启动实施的20个村,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侧重、有次序的推进。明显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必须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上级争取一点、财政补贴一点、部门支持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等多种方式,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各项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进一步将财政、农业、交通、水利等有关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有计划的向上申报项目,有针对性地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各包抓领导和援建单位要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首要任务,每年为包抓村落实资金不少于50万元。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今年已经安排的20个美丽乡村建设,县财政将安排每个村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后续资金的安排上,按照兼顾公平、支持先进的原则,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助,对重视程度高、群众发动好、建设效果好的村庄,优先给予支持。

三是要引导金融资金参与。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以农业示范园、旅游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农业大户、民间组织等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四是引导群众积极筹资。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各村的主导产业,整合运用各类扶持政策,支持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对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要在整合运用各级项目资金的基础上,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积极出资、投工投劳,调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明年一季度,市上将在我县召开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这是对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一次

整体检阅。下一步,我们要以上水平、出亮点为目标,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导向,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村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整治、大提升,确保全县农村环境在年底前有明显提升。一要抓好面上提升。近年来我县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比如农村居民的卫生习惯问题,环卫保洁的长效机制问题,环卫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长期闲置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农村环境整治成果难巩固、易反弹的根本原因。因此,下一步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聚焦突出问题,在制度化、常态化上下功夫,在抓细、抓实上下功夫,实现面上的提升。

一是要解决好日常管理的问题。各镇要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把落实责任作为促进日常保洁和管理的关键来抓,加快建立长效工作机制,9月底前各镇网格化管理体系要全面正常运转,做到镇村网格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二是要解决好资金保障问题。今年,县财政将继续给每个镇拨付3-5万元的环卫设施运行经费,各镇要设立专户,专款专用,确保环卫设施按要求正常运转。对村级环卫保洁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县财政局要会商人社、环保、爱卫等部门,按照向上要一些、县上补一些、镇村拿一些的办法,研究具体方案,予以妥善解决。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五保户等社保对象,村上要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公共区域保洁工作,进一步充实环卫保洁力量。

三是要解决好群众卫生习惯的问题。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引导群众养成讲卫生、爱干净的良好习惯,充分展现农村“自然、美观、整洁”的新风新貌。二要抓好线上攻坚。316国道、212省道和凤太路是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的必经线路,尤其是省委赵书记来我县视察时,明确要求对凤太路沿线进行整治提升,各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整治。316国道和212省道基础较好,主要是做好沿线绿化带的日常养护和补植提升,以及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凤太路沿线,尤其是核桃坝至平木段,是下一步整治的重点路段,要集中力量攻坚,确保工作成效。

一是道路绿化要见效。由县林业局负责,整合项目资金,对凤太路沿线道路两侧进行绿化。要按照节约、高效、美观的原则,科学制定绿化方案,力争用一季时间见到效果。

二是旧房改造要彻底。由河口、平木两镇分别负责,对沿路视线以内的土坯房进行全面改造,对危旧房屋予以全部拆除,年底前全面落实到位。

三是村容村貌整治要到位。要以平木村、岩湾村等沿线大村庄为重点,高标准实施环境治理,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年内要有明显变化。三要抓好点上突破。按照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的要求,县上将在全县遴选几个基础相对较好的村作为观摩点。这几个村是下一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核心点位,要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加大力度全面整治,年底前要实现村庄形象的全面提升。要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上重点突破,突出抓好背街小巷、卫生死角的清理整治,彻底杜绝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全面落实公共区域日常保洁和公共设施维护运转责任,做到大街小巷一个样,有没有检查一个样,实现村庄环境面貌的整体提升。要在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村民文明素质、社会治理等方面着力突破,每个村都要打造2—3个特色产业示范点,建成一面些色文化墙,规范提升“八室一场”,下大力气在挖掘村庄内涵上下功夫,把全县农村最靓丽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同志们,实施扶贫托底、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既是发展所需,也是群众意愿。全县上下要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和更强的力度,全面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着力推动农村发展大突破、大提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送:

扶贫驻村 全村有耕地面积1681亩,山林面积2300亩。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

种植甘蔗、水稻、八角、外出打工、参与边民互市、边贸货物运输。***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是山地较多,耕地少,而且山地基本都属于国有林场的,村民不能利用; 二是劳动力少,年轻人基本外出务工,在村的很多都是老、弱、病、残,不能形成有效的劳动力;三是儿女不够孝顺老人,分家、出嫁或外出打工后对父母的生活不够重视,使得在家的老人生活困难;四是甘蔗产业发展未能形成规模,主要是没有土地和劳动力;五是扶贫部门发展的山鸡养殖业未能在群众当中形成主流产业,主要原因是没有或不愿资金的前期投入,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管理跟不上,造成山鸡养殖成活率不高,同时农民担心销路不畅,因此不愿养殖;六是互市点的政策变动较多,造成搞运输的农民无所适从,很多货车停运;七是比较贫困的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只想政府扶持,不够勤劳,不愿付出劳力;八是重男轻女思想普遍存在,计生工作难度大。***村当前中心工作:

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村贫困人口名额为1599人; 二是医保达标率95%,原来每人医保缴费50元,今年起缴100元(原先有50元是民政补贴,今年起由村民自己支付全额医保);三是叫册屯征地180亩,做为互市点停车场;

四是***村委改建工作;五是***村危房改造工作;六是扩种甘蔗50亩工作;七是各屯三面光水利修建工作;八是扶贫养殖特色产业的推广工作;九是板必屯、那凌屯等屯级硬化道路的修建工作。困难和不足:

村党总支部党员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部分党员未能冲破旧观念束缚,大胆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思想觉悟不高,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公平意识不够;部分年轻且有能力的青年农民纷纷外出务工,村中劳动力不足;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有的屯还存在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目前开展的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很多群众听信谣言经常到村、镇反映情况,影响了村委的正常办公,村干、村组长的威信严重下降,已经走到了脱离群众的边缘,为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存在困难和不足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果林,发展特色养殖,大力搞边民互市,扩大劳务输出”经济发展路子。六是提高村委会的公信度和执行力,村委的成员必须要有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廉洁,让村民感觉到村委就是自己的家,自己的依靠,有什么困难或有什么需要在村委就可以解决,这样才能把***村建成一个富裕文明的和谐村。今后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一是***村因地理位置和群众民俗习惯的差别,政府或扶贫部门在今后的扶持工作中,项目要有针对性和多样化、普遍化,如:

养殖项目可进行多品种或多物种的推广,让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养殖(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二是今后的扶贫工作主要是以技术和政策扶持为主,以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为主,对贫困人口不应发放现金进行扶持,避免让群众等、靠、要思想蔓延,造成懒人、穷人在家不劳动都有钱领的思想,对勤劳致富的农户是一个不良的影响。目前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发生群众上访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中勤劳致富生活相对比较过得去的农户对因懒惰等原因造成贫困的农户列入贫困人口进行扶持有比较大的意见。

三是因为***村目前的劳动力实际情况是以妇女和老人为主,家庭也比较贫困,土地比较缺少,发展种植业没有土地和劳动力为后盾比较难发展,因此在保证了粮食的收成稳定的基本条件下,对农村的扶持项目应该以养殖为主,但是农民对投资成本较高的特色养殖不能进行很大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足够的人力进行管理,所以要在农村发展特色养殖应该要以这类人员的特点进行考虑,特色养殖应当在农民的资金和人力的能力范围内,在养殖物种方面应当以占地较少、技术含

量低、成活率高、中后期投入不大、可以形成规模、销售稳定、利润较高、前期资金投入以农民自己的意愿为主。经过村委成员讨论,目前本村正和湖北武汉的利民养殖中心进行联系,希望可以得到该公司的各方面支持,根据本村的具体条件,发展蜈蚣或蝎子的养殖。

四是对有致富意愿但无项目无技术或无启动资金的农户,应当根据农户的申请意愿并经过调查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帮扶。如有的农户对养殖山羊、猪、土鸡、土鸭有一定经验和意愿的,也应该大力进行帮扶,不搞千篇1律。五是对养殖比较成功的农户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并组织有意愿养殖致富的农户进行参观学习,在本村形成一种养殖致富的理念,改变贫困的农户思维模式,养成人人想致富的风气。扶贫驻村 人。保靖县比耳镇兴隆村原班子成员平均年龄60岁以上,村支书74岁,由于宗族势力影响,班子长期难以调整,一度处于软弱涣散状态。移民村建设成为“布局合理、村容整洁、景观协调、山清水秀”的美丽村庄,茱萸、黄姜、菊花等8种药材基地,库区群众通过土地租赁、参与药材培育和管理等形式,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万余元。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针对重点移民村社会治理的难题,路带到基层贫困移民村,能够有效改变当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陈旧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凭借选派干部在原单位的工作经验和资源,加上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定能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高治村理政水平上有新举措,进而为全州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做出贡献。(二)选派重点移民村 优势解决信访问题的效果十分明显。(四)选派重点移民村(一)继续实施移民村 移民村实际,给予项目资金支持,专项用于重点移民村的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在于坚持。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 旅游扶贫的引言篇二

旅游扶贫的科学发展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对于“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开发越来越大,对旅游扶贫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方式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旅游扶贫的投入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旅游扶贫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旅游扶贫

1、旅游扶贫的含义

旅游扶贫是指依靠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2、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对象

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所以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贫困人口利益的保障和发展机会的创造,是扶贫的主导目标。

所以旅游扶贫的条件首先得是被扶贫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只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才称得上是扶贫。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何为贫困?世界银行在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贫困下的定义是: 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每人每天低于一美元的生活费用为贫困。其次被扶贫地区必须有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用于投资开发。只有有资源才值得投资,才能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增加被扶贫地区的经济收入,达到扶贫的目的。

3、旅游扶贫的作用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扶贫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的作用巨大,促成贫困地区的四个转化。一是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换为贫困[2][1]

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经营效益。

[3] 同时旅游扶贫还具有以下的作用。

(1)向全社会展示旅游业强大的综合功能,扩大旅游业的社会影响力,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和科学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2)增加被扶贫地区的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

(3)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旅游扶贫,使得原本具有观赏价值,值得开发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转化为当地居民新的经济收入。

(4)旅游扶贫还可以促进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许多相关经济部门,如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宾馆饭店、零售、土特产品采集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就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等功能。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829 元;
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名人员,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旅游开发可以为当地带来“ 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4](5)旅游扶贫在就业方面还具有很大的优势。世界旅游理事会1993 年就提出:“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雇佣了世界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成为世界上创造新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旅游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人口多,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吸引作用。[5]

二、国内旅游扶贫发展情况

1986 年,我国首次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标志着旅游业同农业、工业等行业“平起平坐”,这无疑给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许多地区把旅游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特别是一些经济亟待振兴的落后、贫困地区更是如此。湖南的武陵山区、四川的九寨沟和黄龙寺地区、贵州西部的龙宫和织金洞及东南部民族地区、广西的融水、龙胜等县、甘肃定西的渭县及老根据地江西省井冈山、山东蒙阴县等,都把旅游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手段,使这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可见旅游业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为有效的行业之一。

2000 年 8 月,国家旅游局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试办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之后在 2002 年 1 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设想和具体意见,在政府层面上拉开了旅游扶贫工作的序幕。2001 年 9 月,山西省旅游局将吕梁山区临县古镇碛口确定为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2003 年 1 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启动旅游扶贫工程,省政府计划从 2003 年起,连续 5 年每年安排

旅游扶贫资金 3000 万元,专项用于全省贫困山区和次发达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等公共性项目建设的支出,并由广东省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确定了河源市东源县东江画廊旅游区等 14 个首批旅游扶贫重点项目,使得旅游扶贫工作在省级政府层面上真正纳入政府的工作计划并进入操作实施阶段。同时,各省也纷纷建立旅游扶贫试验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家旅游局在 2004 年 10 月发布的数字显示,25 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有 6000 万至 8000 万人,占全部贫困人口的 1/4 到 1/3。扶贫旅游开发作为一种最富活力的扶贫模式,具有其它扶贫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①关联性强。由于旅游业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克服单一扶贫模式的不足,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将多种扶贫模式有效的整合,达到扶贫效果的综合化和最大化。②带动性强。扶贫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扶贫旅游开发模式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老、少、边、穷地区往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产业结构单一脆弱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③受益面广。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居民参与生产,尤其在提高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④可持续性强。同时发展旅游带来的信息流、人才流和商品流也促进了当地居民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研究扶贫旅游开发对解决“三农”问题及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中,旅游扶贫还可以将多种扶贫方式进行优化整合。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1971)认为:“贫穷经济缓慢增长的经济基础一般不在于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明显低效率;
迅速的持续增长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便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而我国传统的扶贫战略较为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短边要素”的输入,即注重物质扶贫,如开展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实施针对贫困地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以工代赈项目等。这些措施在实际运行中虽然产生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它较少关注贫困地区社会、文化、卫生事业等发展和贫困人口政治权利等的满足,从而导致我国在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社会、卫生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贫困人口素质和贫困人口的综合发展能力依然很低。所有这些都要求扶贫的方式应更加重视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等无形要素和服务扶贫,重视向贫困人口提供基本保健、教育和就业机会,强调培养贫困人口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企业家才能等价值观念和要素,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综合能力。

三、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被扶贫地区居民的观念保守

虽然国家在很多年前就开展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务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知识的专项活动,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人口的观念却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对于旅游的概念仍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农村地区,人们仍然认为旅游是不务正业的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对于当地的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只是当作是普通的东西而已。

2、急于求成的心态

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基础的相对落后,以及急于摆脱贫困的心态,使一些地区出现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甚至把景点一圈就对外收费,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地破坏,并使得旅游成为一锤子买卖,旅游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很难形成良好的口碑,红火一时后就销声匿迹,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有的居民对于旅游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短时间内没有良好的经济收入,便往往失去了对于通过旅游来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的耐心,转而转行做其他的事。有的则是因为在旅游淡季出现了游客减少的现象就认为旅游无法开展下去。

3、旅游资源开发选择的对象不对

很多地区的政府为了把当地旅游做得独具特色的活动,往往别具用心的开发一些当地的陋习当作是本地的一大特色。比如农村的很多封建迷信活动。这些本来是一些传统留下来的陋习却被捡起来当作宝贝一样开发,使得大量的扶贫资金浪费,但是扶贫效益却没有出来,农村原来贫困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开发。

4、缺乏创新,模仿性高。

在贫困地区,人才缺乏,使得当地在发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缺乏创造具有价值意义的产品,不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而经常对于其他地方的具有创意的景点进行模仿,甚至照搬过来作为本地的特色。不经过周密的考虑,而是跟着感觉走,见别人搞什么吸引人,自己也搞什么,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这样就使得旅游产品的价值不高,游客来过一次之后就会很失望,回游率也会大大下减。

5、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

被扶贫地区很多地方都保存着比较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一旦要开发当地的资源,难免就要对当地自然风貌造成破坏,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由于陌生

游客的增多,当地的人流量增大,和外界的接触变多,受外界的影响很大,使得原来的传统文化可能随着旅游的发展逐渐消失。

6、人才缺失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除了以上几点以外,人才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被扶贫地区都是农村,农民从小就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对于如何经营自家的生意没有太多的办法,不懂得市场运作规律,不了解旅游市场发生的种种变化,这就使得当地居民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会很盲目。对于资金的投入分不清主次,分不清轻重,就使得资金的浪费。而如果有专业的懂得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人才在当地进行指导,效果却会完全不一样。只有资金投资有方,这样才会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四、旅游扶贫的对策分析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政府自始自终都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地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决定贫困地区的旅游一定要进行系统调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选择良好的发展模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道路,要形成“利在千秋”的规划开发,因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找准位置,进行科学调查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去考虑规划,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政府不仅要帮助被扶贫地区做好景区的开发规划,而且还要帮助被扶贫地区做好旅游营销,尤其应在区域形象设计、宣传上下功夫,对某一特定区域应确定统一鲜明的营销形象,利用政府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旅游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向国内展示出来,最大限度的吸引前来旅游的游客。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旅游扶贫是由条件的,并且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在做出旅游扶贫决策之前,应该首先评价贫困地区是否具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否具备开发价值,是否具备开发条件,能吸引多少游客,在旅游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

3、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引导和培训

贫困地区的农民总体来说文化素质不高,长期根植于心中的小农意识严重,缺乏大局观,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严重,一旦让这些思想主导当地旅游,就会形成畸形发展,造成资源浪

[7]

[6]

费和生态破坏。因此政府应该主动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引导,让当地居民按照政府规划的进行投资开发。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也很重要。景区周边群众对旅游脱贫致富缺乏认识,商品意识淡薄,不懂得什么是旅游工作,政府部门要积极灌输新的观念,使群众更新观念。同时政府不可能一直对当地居民指导,需要群众自己进行发挥,让所有人都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来,分享发展的经验,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从而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当地群众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经营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发展的时候,政府应该增加一些政策,鼓励具有旅游方面知识的人到当地去就业,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当地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注意当地的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

旅游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对当地生态的保护。一方面当地群众要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章可循。

对于原始古朴的具有名族特色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被大众文化同化。对于这非可再生的资源,政府应加强引导,鼓励当地群众在吸收外界大众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地群众也应该形成传承当地文化的思想意思,不能因为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驱使和外界的诱惑丢失了老祖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

5、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

开发的旅游产品要有特色,所谓的特色就是唯我独有的东西。有人把它归纳成十二字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首先,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应和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做到“和而不同”,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满足游客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其次,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依据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言的,并不是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

6、强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也将其确定为基本国策。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纳入旅游扶贫战略中是旅游扶贫可持续性的要求。由于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尽管旅游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旅游业的不适当发展,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地的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旅游业也将会逐渐[8]

衰落,靠旅游开发脱贫致富的人又会重新回到贫困的状态。所以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强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使旅游扶贫具有可持续性,避免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柏槐.四川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 2007,6(6):86-89.[2]郭清霞.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地理 2003,7(4):558-560.[3]魏小安.试论旅游扶贫[j] 当代经济 2009,1:98-99.[4]魏梓秋.甘肃省宕昌县藏族社区旅游扶贫开发初探[j] 视点 2006(5):56-57.[5]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6]赵丽丽.我国西南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研究[j] 特区经济 2009,12:136-137.[7]何智能.试论循环经济与旅游业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34-36.

[8]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 经济地理 2003,3:241-244.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 旅游扶贫的引言篇三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
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
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
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
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
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http:// 2007年12月24日 20:08 中国财经报

日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开发计划署与亚洲开发银行在题为《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亚太地区进展状况》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多个方面走在亚太地区的最前列。“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有几组数据可以成为上述论断最好的注脚: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
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
“十五”期间,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1723元,五年中增长了35%,略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928元。

中国扶贫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我国扶贫政策主要分为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功能上讲,救助式扶贫保障生存,开发式扶贫促进发展。

国际反贫困经验证明,通过开发式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开发式扶贫正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扶贫工作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

具有我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的经验是全力推进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整村推进、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等成为了亮点。

国务院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整村推进是将好钢都用到了刀刃上,将扶贫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对扶贫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建设,是变“输血”为“造血”,力促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教给农民工一技之长,为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契机。互助资金的运行,既方便了农民贷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发展意识。

那么,中国当前的扶贫战略框架是否需要完善?如何完善?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前景如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建议,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致力于消除生存贫困。事实上,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有所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贯穿了救助式扶贫的理念。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33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1.6亿元,月人均补助水平为33.2元,比2005年增长11%,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我国,财政投入是扶贫开发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扶贫成就的取得和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

实际上,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也成为“事实上”的扶贫资金。这些资金的范围远远要比“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项“概念上”的专项扶贫资金宽得多。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制定的涉及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达25项,近50个具体项目。如:对县乡财政困难地区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新企业优惠等。这些政策投入的资金总量超过了2000亿元。此外,国家的支农和惠农措施也降低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四项税费后,农民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农民减轻了教育负担。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解决亿万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

从2002年开始,各级财政和扶贫部门创新了扶贫资金的管理机制,逐步推广了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告和报账制,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贫困农户贷款困难的多种途径。2006年,全国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用户达到42%,比2003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

“当前,一个‘大扶贫’的概念正在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今年11月召开的扶贫开发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表示,现在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努力向“三农”倾斜,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除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投入继续增加外,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缓解贫困这个目标,这将对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07-20 来源:《集团经济研究》 作者:史本林

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
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
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
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
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
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作者 史本林 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系,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02fjj023)

旅游开发扶贫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日期:2007-08-20] 来源:旅游学刊 作者:高舜礼 [字体:大 中 小]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近年来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工作的创举,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它不仅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对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旅游开发扶贫虽是一条比较好的扶贫思路,但要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还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旅游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首先,从客观方面看,应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要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这是旅游扶贫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现已开发成功的地方,大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如云南阿庐古洞景区在1.5平方公里内有九峰九河十八洞,具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湖光山色。山东沂源县土门镇溶洞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比较集中,在较小区域内密布着40多个溶洞,其中之一就是出土过著名“沂源猿人”化石的溶洞。河北嶂石岩景区有着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和世界最大的回音壁,还是我国第二和第三级地势阶梯的交汇点。贵州省的旅游扶贫更多的是开发了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2、要有一定的交通条件这是旅游开发扶贫的重要基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决条件。许多地方旅游扶贫的成功,大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或是通过努力解决了交通的瓶颈制约。贵州省旅游局选择的旅游扶贫点,如黄果树、龙宫、红枫湖和舞阳河等,都是交通条件相对便利、旅游资源也比较集中的地方。黔东南州甚至主要以交通条件为依据,来划分民族风情旅游点的重点接待村和一般接待村。山东沂源县土门镇的溶洞能够较快开发起来,是因为紧靠鲁东南的交通动脉--博沂公路。河北张北县中都草原的快速开发,主要原因是有207国道连接着北京。反之,如果解决不了交通条件的制约,即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独特,旅游开发扶贫效果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3、要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这也是影响旅游开发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景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的区位优势等。如云南阿庐古洞距昆明170公里,与世界奇观--石林同处在一条旅游线上,分别以地下和地上的喀斯特地貌奇观闻名于世;
四川青城山后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借助了青城山的知名度;
河北野三坡被誉为首都的后花园,每日有北京通往该地的往返列车,是京津市民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去处,现90%以上为京津客源。河北省近年来旅游扶贫取得较好成效的县市景点,如井陉县的苍岩山、围场县的塞罕坝、平泉县的辽河源、涞源县的凉城、平山县的天桂山、灵寿县的五岳寨、临城县的溶洞等,除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外,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地处京津、石家庄的独特区位优势。上述条件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旅游扶贫开发的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除此以外,旅游开发扶贫要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好主观努力:

1、要有甘于吃苦奉献的带头人 贫困地区搞旅游开发面临很多的困难,需要有克己奉献、甘于吃苦的带头人和实干家。如云南阿庐古洞的开发,为了节省建设资金,景区领导带头利用淡季开展义务劳动。河北省野三坡的创业者王宝义,以最初13o元的借款作经费,为了勘测旅游资源,爬遍了100多道山梁,攀登了90多座山峰,走遍了200多道山沟河谷;
河北嶂石岩开发的带头人马志民,形容他们的艰苦创业是“上窜下跳”求资金,翻山越岭搞规划,虽然旅游收入8年翻了几番,但仍旧在破旧的平房里办公。贵州六盘水市旅游局为了促成合资开发麻织工艺品的项目,既要作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的发动宣传工作,又要负责组织加工生产和监督质量,还要承担全方位的协调工作。可以说,每一处比较成功的旅游开发扶贫的背后,都有一个甘于奉献的领导班子。

2、要有比较灵活的政策支持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投入。不少地方实行了“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将一定时期内的景区收入,全部投入到景区的后续开发中,实现“滚动发展”;
有的地方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动社会各方面支援旅游开发,如河北赞皇县景区的公路、邮电、通讯、缆车等,就是县政府发动有关部门投资和社会集资建成的,景区8年来投入开发的6000多万元资金,由社会化渠道自筹和从各方面引进的占了98%,而国家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67%。四川青城山后山的开发,资金来源也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各部门投资和农民集资。上述地区之所以能够引入大量开发资金,主要是冈为政府给予了比较实在的和灵活的政策扶持。

3、要遵循旅游开发的基本规律 旅游开发是一项专业化较强的卫作,必须遵循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立项时,聘请专业人员协助进行资源考察、市场分析、选定项目等,避免了盲目性、破坏性开发,保证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如云南阿庐古洞在开发建设中,注意听取行家意见,使景点建筑充分体现云南地方特色和彝族民俗特色,使洞内景观达到了“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溶洞景观和歌舞表演),成为全国千百万个溶洞中独树一帜的产品。对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还体现在产品建成以后的宣传促销方面。有些地方的旅游开发虽还处在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也比较薄弱,但还是努力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促销,如举办有关景区的书画展、新闻发布会、邀请记者采访等,尽量扩大景区的影响;
有些地方在积聚了一定经济实力以后,便通过拍摄电视风光片、定期在报刊电台做广告进行宣传促销,努力开阔客源市场。

4、要健全和加强管理体系管理要“有章法”,要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这主要包括:一是成立有权威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旅游局、风景管理局等;
有的地方为了增强其权威性,还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旅游管理委员会;
还有一些地方明确景区管理机构行使当地政府的部分职能。二是健全景区的各项管理规章,以河北野三坡景区的管理为例,他们制定了《景区各项经营收费标准》、《景区卫生标准》、《景区餐馆设施要求》、《景区住宿登记卡》、《景区食品卫生标准》、《景区野生动物保护范围》、《景区经营区域规划》、《景区强制管理规定》、《景区工商管理规定》、《景区旅游马匹的管理规定》、《景区治安处罚规定》等,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予以严肃处理。三是健全景区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如云南阿庐古洞大胆对劳动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健全了目标经营责任制,对景区内的导游实行“全员计件工资制”,按每月导游的次数和服务质量计发工资;
对地下河船队实行“计件工资制”,根据每条船乘坐人数、服务态度和安全等项计发工资;
对索道站实行“站长工资包干责任制”。通过进行上述改革,使景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二、旅游开发扶贫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扶贫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开发建设的主体在基层,行业指导和管理不够及时,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旅游专门人才 这一问题比较突出。现在许多地方的旅游开发扶贫工作,不少处于“边学边干”的阶段。有些地方负责旅游开发的是团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园林局、城建局抽调的人员,不具有起码的旅游专业知识;
有的地方虽搞了多年的旅游开发,但没有一个“科班出身”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此情况下搞旅游开发,要么听凭各路真假“专家”的游说,要么仿效其它地方的旅游开发,要么就由领导来拍脑袋决策。景区一般的管理和工作人员更缺乏旅游专业知识,许多县乡开发的景区,各个环节的管理者就是以前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业务培训又跟不上,管理和服务水平很难得到提高。这种状况在旅游开发扶贫中比较普遍,成为影响扶贫效果的一大障碍。

2、旅游扶贫的思路比较狭窄在旅游开发扶贫中,这一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造成了大量产品的行政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开发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一是仿效问题比较突出,看到周围搞什么项目赚了钱,自己也要学着搞;
二是市场意识比较淡薄,开发建设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只考虑本地能够开发出什么,而很少考虑区位优势和销售市场;
三是“唱主角”的意识比较浓,认为旅游开发扶贫就是开发建设旅游景点,甚至就是开发山水风光旅游资源或者是搞人造景点。这样就限制了旅游扶贫的思路,限制了旅游开发扶贫的发展空间。

3、规划设计不科学旅游开发扶贫在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非专业化的倾向:一是所做规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规划,而往往是城市建设规划;
二是规划设计过于粗糙,粗线条的规划多,具体细致的设计少,不少景区的辅助景观、配套设施、环境绿化美化等,只能随着景区开发“走一步,看一步”;
三是缺少特点和品位不高,许多景区不管周围环境和条件,都一律建楼房、铺柏油路面,辅助设施也搞“城市化”。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各地聘请的规划者不是旅游开发的行家里手,而大多是城建部门、地质部门、旅游院校的“学院派”等方面的人士。

4、产品配套程度差 在旅游开发扶贫中,人们对旅游产品开发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少地方还处在“能卖门票就可以”的认识阶段,很少考虑如何把接待设施搞好,尽量使旅游者在各方面得到享受。因此,一流的旅游资源、三流的交通条件、四流的食宿设施和商品购物、五流的接待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陕西延安这样已具相当知名度、旅游资源也很独特、丰富的地方,至今还没有建成一家星级饭店;
许多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厕所奇缺、住宿简陋,更谈不上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参与性娱乐项目。当然,在旅游扶贫开发的初级阶段这是难免的现象,但也有不少景点开发时间已在10年以上,还停留在产品相当不配套的阶段。

5、行业管理比较薄弱在许多旅游开发扶贫点,行业管理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没有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有的地方虽然设了相应机构,但与外事、园林或城建部门是一块牌子,有的地方由宣传部门代管旅游开发,有的还是“外事接待型”的管理体制;
二是管理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当地政府没有赋予管理机构必要的政府职能,也没有成立工作协调机构。由于管理机构有职无权,难以制上“诸候割据”的混乱开发局面,服务质量低劣,环境卫生较差,坑人宰客现象突出,游客的投诉比较多。

6、投入机制没有形成在旅游开发扶贫点的发展中,后续建设资金缺乏的现象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扶贫开发所应达到的成效。在不少地方,政府除在开发启动阶段给予了资金扶持以外,以后就放手让其“滚动发展”和自谋出路了。有的因为吸引不到必要的资金,无法进行后续开发和配套建设,长期处于以门票收入为主的初级阶段;
有的为厂筹集资金,不惜以出租效益看好的现有接待设施为代价,争取进行项目合资和合作,结果给现有的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
有的为改造接待设施,向银行借贷了高利率的商业贷款,因难以按时还贷,给景区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如何解决旅游开发扶贫的投入问题,政府怎样在此方面发挥作用,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7、宣传促销困难较多 在目前整个国家的旅游促销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旅游开发扶贫的地区面临着产品促销的多重困难。一是经济实力薄弱,难以一掷千金地大做广告;
二是促销机制尚未健全,难以依靠旅行社搞促销;
三是行业管理部门缺乏统一组织,景区只好自寻出路、自我推销。据了解,目前一般规模的景区年投入促销经费约在30-50万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行业管理和指导。一些地方在促销中出现了自我吹嘘、相互贬低的现象,动辄自诩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天下第一”;
加之缺乏市场开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四处奔波、多方出击,收益甚微;
由于缺乏协调与配合,一些相邻的景点或一条线路上的景点往往重复投入、互相残杀,不仅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而且也造成了促销经费的巨大浪费。

三、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所应发挥的作用各级旅游局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担负着指导、推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重任。如何发挥在旅游开发扶贫中的作用,需要承担哪些方面的工作,应是各级旅游部门认真加以明确的问题。

1、搞好宣传推动工作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没有政府的强有力组织和领导,很难取得较大进展。对旅游开发扶贫来说,要充分发挥其独持的扶贫优势,首先要取得当地政府的认同和支持,走政府主导型的扶贫开发之路。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只有当地政府认识到了旅游开发扶贫的优越性,才能给予各种必需的支持,旅游部门才可能有所作为;
反之,如果这个思路没有被政府领导所重视和理解,而是作为现今众多的扶贫措施之一来对待,甚至误以为是上级旅游部门要在此投资,那么,就很难取得什么进展。从当前各地的反映来看,旅游扶贫虽在许多地区产生了很好效益,但由于以往基本处在“只做不说”的阶段,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够,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具体的宣传推动工作,在面上主要是总结现有的典型事例,要有目标要求和组织发动;
在省一级应明确列入工作日程,研究推动此项工作的办法,有条件的地县旅游局应具体来做这项工作。

2、提供人才培训服务旅游扶贫实质是一种“素质扶贫”,是一种指方向、教方法的“造血式”扶贫,与那种以投资金、给项目为主的“输血式”扶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旅游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应在提高扶贫地区的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搞好旅游专门人才培训工作。目前,不少地方对此有着强烈的渴望。旅游开发扶贫的人才培训工作,不同于专业院校的正规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培训,除了要进行一般内容的培训,使其在尽短的时间内对旅游产业性质、产业特征、发展战略、发展重点、行业管理知识等有个基本的了解外,还应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国家旅游局为此已决定在一两年内拨出75万元专款,免费举办5期老少边穷地区旅游局长培训班,目前已举办4期。省级旅游局也应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旅游扶贫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缓解各地在旅游开发中的急需,同时也要组织到一些地方参观学习,启发旅游开发扶贫的思路。

3、引导开发思路旅游开发扶贫的路子很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开发什么样的产品更能产生效益、更能少走弯路,应是旅游部门发挥优势之所在。目前,各地旅游扶贫的思路过于狭窄,限制了旅游扶贫向纵深发展。在此方面,各级旅游局应从其它部门的扶贫措施中得到启发。现在各部门的扶贫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给钱给物,有的帮助上项目,有的帮助寻找市场,有的传授致富技术,有的帮助架电、修路、打井,有的帮助输出劳务人员,有的提供“讲师团”,有的包村蹲点,还有的帮助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旅游业来说,扶贫工发的思路也是比较广阔的,旅游业的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每一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因此,旅游扶贫开发不一定非要搞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不可,搞旅游商品生产、提供旅游业所需的各种服务,同样能够达到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的。旅游部门应首先实现这个思想认识的转变,同时帮助旅游扶贫开发地区转变思想观念,将旅游开发扶贫引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加强业务指导加强对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业务指导,是各级旅游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旅游扶贫能否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之一。这项工作在不同管理层次应有所区别和侧重,但都应列入各级旅游部门的工作日程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证。如一般性的业务指导、定期的业务检查指导、定点的联系制度、必要的考核奖惩措施等,使业务指导真正贯彻于旅游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之中,做到及时有效、落在实处。尤其要注意加强扶贫开发初期的业务指导工作,尽量参与立项论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

5、争取政策扶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旅游开发扶贫的扶持,既是旅游部门所应承担的任务,也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在现已取得初步开发成效的地方, 当地的旅游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各方面争取了对旅游开发扶贫的政策支持。目前旅游扶贫既已列入全行业的工作日程,就应从更高层次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例如,向国务院扶贫办申请专项扶贫贷款,各省旅游局向省财政争取资金支持;
争取交通部门修建旅游公路,争取铁路部门增加车次、车厢和调整停靠站点,争取民航部门增加航班等。对于基层旅游部门来说,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开展工作,争取一些旅游扶贫开发所需的各项政策支持,使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本文作者:高舜礼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政研处;
北京,建内大街甲9号,100740

推荐访问:扶贫 旅游 引言 旅游扶贫讲话稿题目 旅游扶贫引言(3篇) 旅游扶贫主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