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十五篇)(2023年)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十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4-10 16: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十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十五篇)(2023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一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
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
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依依惜别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四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五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
不理解的字词查,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1课时(45分钟)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六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八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1课时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生:李白此时肯定在想:要是我能去美丽的扬州那该多好啊!

师:这就叫向往。(板书:向往)

师: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赠汪伦》中说:(师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说,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也不及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长。请再带着深情齐读这首诗。

五、师拓展其它送别诗。

六、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九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
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本节课以“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结合课文注释、网络资源、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的意境。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老师知道同学们会背许多古诗,著名诗人李白了解吗?他有几个名字?

2.诗仙李白的诗我们已学了好几首,你能背一首吗?

从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的李白,李白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广交朋友的诗人,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杜甫、贺知章、王昌龄都是李白的挚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李白的诗句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3.齐读课题。

二、读诗题

1.“送”是什么意思?这是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知道些什么?

2.齐读诗题。

三、读诗文、知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你都读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老师为你提供的关键词和网址,查找相关的资料来体会诗句的含义。先完成的同学在组内互相说说。

3.说古诗大意

师:有什么不懂的吗?

(1)西辞。大家不妨看地图,黄鹤楼与杨州的位置关系,明白了吗?

(2)下的意思长江水自西向东顺流而下,“到、去”的意思

(3)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

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十一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十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

老朋友的小船缓缓起航了,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已经到江心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遥望,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你还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自由说。)

板书:情深

师小结:回顾全诗,诗人对好朋友浓浓的情都包含在了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师叙述: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孤帆远去,仍然驻足遥望,那是孤独寂寞。

滚滚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并进行了情感迁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 情境中朗读:

(1)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谁能读这首诗?

(指名读,适当评价。)

(2)人生多离别,多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时,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这首诗。(男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记住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女生齐读。)

(4)相信此时,这美好的情感,这千古佳句已经深深留在了你的脑海中,让我们试着背出这首诗。

2、当堂检测。

3、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练,我也在成长着。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十三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古诗的教学更应如此。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更应注意“趣”的导向。

诗句引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带有“春”字的诗句吗?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不只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红豆生南果,春来发几枝?”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根据本班学生爱学古诗的特点,为突出本首诗中“烟花”一词的教学,设计用背带“春”字开头的古诗来引领,让孩子在背古诗中不知不觉进入情境,自然产生我想读,我要读的想法。学生的求知情感也就被激发了。]

创设情境,抒发情感

创设情境,课件配乐播放“烟花”美景,教师动情地诉说:“春天,是百花

争艳、花红柳绿的季节,那是多么美啊!诗人李白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送别自己的老朋友,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喜悦。”

师:“借这样的景来抒这样的情,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两句诗句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舒缓的音乐,美丽的景色,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又一次投入到诗的意境中,从朗读中去发现,去探究诗句的韵味。学生对诗的情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欣赏音乐,陶冶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古诗,教师三次播放《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反复地出现。第一次是让学生边听歌曲边读古诗,学生极为好奇,于是和着音乐很有诗韵的读起来,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足有古人的风味。第二次是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教师指导朗读之后,再次让学生欣赏这首古诗的歌曲,不仅学生兴趣大增,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已能朗朗上口。第三次是在结束的时候,教师富有激情地说:“这些千古绝句都带着浓浓的离别情绪,带着深深的友情。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仙,记住他的诗吧!”学生全体起立,又一次播放这首曲子,此时学生已经被陶醉了,一个个唱了起来,真是情谊深厚呀!

[音乐本是一种艺术,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教师在初读古诗时用上乐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已经能感情朗读了。若再配上诗的歌曲,更增一份情趣。到了最后,再次出现曲子,学生已经产生共鸣了。他们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音调都诠释着对诗的理解。课堂上歌声悠悠,有一种“意浓浓而又情深深”的境界。]

迁移习作,流露情感

师:“李白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将会怎样?”

生:“难过。”

生:“悲伤。”

生:“留恋往返。”

生:“依依不舍。”

师:“那李白又是怎么想的呢?他还会说什么呢?有哪些神态和动作呢?请用‘孟浩然扬帆而去,李白......’作为开头写一段话。”

学生习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还要以教材为基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迁移反馈,让学生的语感得以深化、内化,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学生真情投入,也就在这样的创作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生成教学,提升情感

师:“李白恋恋不舍地送走了自己的好朋友孟浩然,可见情深意浓。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三首诗,请四人小组学习:

1、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2、各诗抒发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学习劲头很高。有的读,有的写,有的讨论,有的指手划脚......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首诗分别如下:

赠汪伦送远二使安西别董大

李白王维高适

李白乘舟将欲行,渭城朝雨邑轻尘,千里黄云白日曛,

忽闻岸上踏歌声。客舍青青柳色新。北风吹雁雪纷纷。

桃花潭水深千尺,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

不及汪伦送我情。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能不识君。

(教师请学生逐个分析诗的意思,并加以指导、补充。)

师:“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三首诗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赠汪伦》一诗所抒发的感情是李白与汪伦的感情比桃花潭水还深,说明他们的友情无比深厚。”

生:“《送元二使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作者对朋友离去依依不舍之情。

生:“《别董大》一诗中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和劝慰,真切、感人。我很喜欢。”

生:“这些诗告诉我们要珍惜友情。”

生:“他们的情意真是太深了。”

师:“让我们带着友情好好朗读古诗吧。”

师朗读指导。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十四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平,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篇十五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推荐访问:教学目标 之广 孟浩然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十五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十五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