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范文(通用3篇)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范文(通用3篇)

时间:2022-05-13 15: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3篇

【篇一】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

关于原民代幼教师的政策

(1)任教15年以上(含15年)离岗原民、代、幼教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统一按2016年公办教师退休同等待遇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公办教师同等退休金。(已超龄者补足退休金)

(2)任教1—15年者(未满15年),自己补足15年养老保险金,补足15年养老保险金后,国家按公办教师待遇办理退休手续,次月领取公办教师同等退休金。(补缴办法:教龄属国家缴费年限,其余属个人承担缴费年限)。

(3)未到退休的原民、代幼教师从离岗的本月开始,每月补偿500元的生活费,直补偿至法定退休年,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公办教师退休金为止。

(4)对于2015年12月31日在岗的原民、代、幼教师不能再辞退,政治、经济待遇要与公办教师同等享受,真正实行同工同酬。实际教龄15年以上的在岗原民、代、幼教师直接转正为在编公办教师;15年以上实际教龄在岗原民、代、幼教师,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直接纳入公办教师的退休待遇予以退休。 1一一15教龄而不满15实际教龄的在岗原民、代、幼教师,由国家统一实行定向入编考试(考核),合格者直接转为正式国家在编公办教师,经考核未合格者直接转岗使用。已到法定退休年龄的,由个人补缴至15教龄养老保险金后(实际教龄属国家缴费年限)享受公办教师退休待遇,或继续任教至15实际教龄(视不同情况加自愿而定)

【篇二】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

关于形式与政策课程论文的说明

1、统一用A4纸打印。论文第一页,论文题目用3号加粗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请装订左侧。请在论文右下角插入页码。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用5号楷体,末尾的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

2、论文立足于形势与政策课各专题的学习,反映大学生对当前国内外形势与党的政策的认识与体会。字数不少于2000字。

3、杜绝任何形式抄袭。若为抄袭或网上下载的材料,成绩记为零。

4、装订顺序:论文封面、正文、参考文献

5、各班学习委员收齐本班的课程论文,按学号排序,并附上应收论文数目、已收论文数目和缺考学生名单,在X月X日前上交任课教师(学工处信息科)。电子稿由学习委员收齐打包统一发送至邮箱。

6、任课教师需要按照考试中心要求登入教学管理系统成绩数据库,登入学生成绩,学生完成相应学习任务且考察合格者,计相应学分。

7、根据考试中心要求,任课教师需要以教学院部为单位将成绩纸质稿(一式三份)以及学生论文纸质稿于放假前交思政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8、成绩评定的量化标准

考核成绩评定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

Ⅰ、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考勤、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表现。具体参见形成性评价成绩构成审核备案表;并且保留相应原始材料;

Ⅱ、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课程论文形式,细化量化评分标准如下:以百分制,分四个等级:

一等:(80分以上)切合题意、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分析深刻

二等:(60~79分)符合题意、结构完整、逻辑通顺、分析到位

三等:(43~59分)基本符合题意、结构基本完整、逻辑基本通顺、分析无原则错误

四等:( 0~42分)偏离题意、结构混乱、逻辑不清、无分析或分析有原则错误

备注:学生考试答题必须政治正确,否则计零分。

【篇三】教师关于双减政策的论文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教学质量监控有待加强。教学内容应具有时效性和正对性,有些教师认识理论水平不高或者非思政专业,有的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不够,使教学内容不丰富,方法不灵活,手段不新颖,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致使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过程都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手段单调,虽然现在大多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念书变成了念PPT,换汤不换药,难以得到学生认可。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提高对该课程的思想认识,教师也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规定,高校必须把《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必须有相应的培养方案,并制定教学计划。要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方案、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水平和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评估,同时对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风状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外自习、课外作业、考风考纪等也要进行评估。

二健全体制,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学设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专职或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费仅仅是普通课时费的一半,有的新建高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发几百元课时费,这样的薪酬制度不能提高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课时费,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应逐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各方面要求,改善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科研条件,支持和鼓励相关实践基地、平台建设,为教师交流培训创造条件,这是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虽然与重点大学在师资水平上有差距,但是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平台,形成合力。一是建立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为平台的思政部。二是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队伍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三是加强业务交流,做到老中青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经常性组织教学比赛、听课、集体讨论交流等,建立一支成熟教师教师队伍,做到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业务上都尽快提高。四是做好任课老师的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攻读硕士、博士提供政策支持,使教师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公民社会:公共政策的非正式制度培育功能及路径选择

一、政策输入和非正式制度

一政策输入的均衡化

对于权力结构集中的现代政体,精英主义政策制定模式是合适的概念框架,它采用的是被称为“内输入”政策制定模式。“内输入”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在该书所建构的政治系统分析模式中,伊斯顿使用“输入”一词来意指环境系统对政治系统的支持和压力,即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到底怎样影响政治领域中发生的事情的“概括性变量”。同时,他也意识到部分利益诉求源自于政治系统内部所产生的愿望、意向、偏爱或利益,反映了政治系统成员对于制度创新的要求,所以,他用“内输入”这样一个不严格的术语来描述严格意义上的由政治角色的经验和活动而不是由社会非政治领域中人们的经验所形成的要求。

公共政策的“内输入型”模式,较多地体现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纵向维度,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在这种“内输入型”的模式中,“用权威化的政策制定来看待政策,重点集中在权威人物上――大臣、总统、委员会、国家的主要官员等等”。和“外输入型”相比,“内输入型”模式更加突出了掌握中央权力的精英集团在决策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决策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很少能由政治体系外部的社会结构输入,而是由权力精英根据自身偏好和认知来进行输入。利益集团的出现,尤其是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组织和集体行为出现,标志着以精英政治为主导的“内输入型”决策模式开始与一种“外输入型”决策模式进行博弈和均衡。

二社会资本和非正式制度

社会资本概念自从布迪厄正式提出以来,经科尔曼和普特南的阐释和概括,已经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奥斯特罗姆等一批制度经济学家对社会资本与制度的关系有过论述,斯蒂格利茨认为,一个社会发展经济时,它的社会资本也必须同样调适,让人际关系网络部分地被基于市场的经济的正式制度所代替。可以说,斯蒂格利茨对于组织层面上的社会资本的作用给予了肯定。伯特认为,社会资本是“人际间的一种性质,它预示着知识,教育和威望的回报部分地取决于个人在市场或等级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考察,在个人如何积累或消费社会资本方面,制度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制度中的非正式规则,能够就个体如何管理它们的社会资本,催生出一种特定的相区别的个体行为。

诺斯认为,在人类行为的约束体系中,正式规则只是决定行为选择总体约束的一小部分。一般说来,非正式制度的供给是自下而上的,由个人的突破性尝试带给社会冲击,当大多数人认可接受新的行为规范后,制度的供给就实现了。根据布坎南的论述,个体理性在面对集体理性的选择的时候,考虑到个人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和集体决策和行为收益的比较,当集体收益高于个人承担的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之和时,个人参与集体决策并实现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就是有利可图的,理性的个人会逐渐聚合形成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利益团体。

具有明显公益性质的社会资本投资可以被认为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不论是市场还是公民社会本身或是其中的个体,要完成社会资本的培育,都面临着公信力和社会资源不足的问题,那么社会资本的培育主体至少在目前只有政府是最佳的选择。

二、政策实现的路径分析

一自上而下的路径选择

根据科斯定理的表述,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表明,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制度安排不仅对分配有影响,而且对资源配置及其产出的构成有影响。显而易见的是,在政府政策和行政执行部门以及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谈判费用都是大于零的,而行政法或者社保这样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作为政策,承担了中央政府对国家性质的承诺实现的政治性功能和愿景,一方面作为制度,对资源的配置,构成,分配及其产出具有关键的影响。

作为体现政府意志的公共政策,承担的是政治上的功能,不可能面面俱到,如何解读和使用政策,由于我国的机械性唯法条传统,实际上掌握在作为行政主体的地方政府甚至是直接承担执行但是具有自由裁量权的公务员手中,那么在地方政策执行和中央政策政治愿景的博弈过程中,我国大部分公民实际上没有与政府博弈的能力。

作为制度的公共政策,功能性地进行资源的分配和构成。制度的均衡在实际上不存在,出现了事实上的制度供给不足――突出地表现为体制性制度供给不足――而导致的行政主体不得不进行自由裁量的问题,也就是还存在在不使其他人状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其中一部分人效用增加的情况。制度的非均衡的原因是复杂的,大多数时候都面临着动态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均衡状态的偏离是制度的常态。结构性供给不足的原因一般是在政策和制度创新和变迁过程中政府占据垄断地位,在这种制度供给垄断情况下,制度创新和变迁往往成为一些精英人物的专利品,而制度创新是需要成本的,这些费用约束往往又使一些潜在制度供给难以转变为显示的制度供给。

二自下而上的路径分析

从受益者的角度出发,实际上问题的核心是个人成本――包括个人承担的外部成本和决策成本――和集体行动的收益的权衡。具有相同利益偏好和诉求的个体集合对于目标实现的收益一般具有明确的评价。而如何对这受益者个人的成本和集体行动成本的费用支出进行评价,是衡量个体能否聚合形成利益集团并固化成为非正式制度的基本标准。在应然状态下这部分工作是由受益人和施益人共同完成的,但是在我国实然状态下这种评价实质上是由行政主体独立完成的。由此,自下而上地分析公民利益团体的形成,仍然不得不面对由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所必须厘清的问题。即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和评价时的政治回应性,以及公共政策的适应性,以及行政主体或者说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这些直接的影响因素。

对于实际的公共政策来说,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垄断性制度供给所导致的滞后和失效,另一方面是行政主体所面对的权责不对等――他无需为公民负责,但是却要和中央博弈――以及受益人的话语权缺失。

补充政府失灵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引入市场化方法和非政府组织的第三方。在当代多元化社会中,通过有组织和力量的非政府组织表达公民诉求,并参与到政府中利益集团的之间的博弈,是值得反思的方法。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公民利益聚合和表达机制尚不完善,通过适度的正式规则和政策引导以及培育,形成普适的谈判交易规则,降低社会交易费用总量,为社会分工的深化创造条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通用 教师 政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