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六篇

2022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六篇

时间:2022-05-15 09: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书:朝鲜国王下达的一种文书教书:汉语词语,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6篇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篇1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

  xxxx,男,汉族,中共党员,xxxx年5月20日出生,xxxx人。xx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xx年毕业于xx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xx市现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xx市写作学会常务理事,xx市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xx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涪陵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民俗学。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新时期散文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公开出版专著5部,编撰高校教材6部。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入选《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之《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甲种)》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孔范今主编),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学术成果获xx市政府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xx市涪陵区乌江文艺奖一等奖;教学成果分别获xx年xx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xx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xxxx年获xx市直辖十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6和xxxx年获xx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xxxx年被评为xx市优秀教育工作者,xxxx年被评为xx市涪陵区优秀教师、2005被评为涪陵师范学院师德先进个人,为xx师范学院第一届第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xx师范学院第一届第一批教学带头人、xx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xx年创作、指导以人民卫士、基层民警周鑫感人事迹为素材的诗舞剧《时代忠魂》获第三届xx市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创作剧目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演出奖(xx市委宣传部、xx市文化广播电视局、xx市教育委员会、xx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第十六届乌江文艺奖艺术类特别奖(中共xx市涪陵区委员会、xx市涪陵区人民政府颁发)。

  教学评价年年为优秀。

  xxxx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在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尽心竭力,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通过25年辛勤工作,为xx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为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良好系风学风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他那里,没有节假日、寒暑假的概念,没有上班时间与下班时间的区别。因工作需要,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星期天。

  在努力搞好管理工作的同时,xxxx同志始终没有停止业务学习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他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视学生如亲人和朋友,真诚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他常说:上好一两堂课容易,上好每一堂课不容易;当一两天好老师不难,当一辈子好老师很难。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对他敬佩有加;在校园网络论坛上,他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有学识、人品好的优秀教师之一。

  他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保持了良好的政治形象和人格形象。他群众观念强,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向党支部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由于牢固树立了服务意识,端正了服务态度,他是教职工信赖、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

  他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待人诚恳,生活朴实。

  教书育人是我的职业要求更是我的人生追求

  自从xx年分配到xx师范学院(原涪陵师专)从事教育工作至今,经过了20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xxxx老师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原则。他说:“教书育人是我的职业要求更是我的人生追求,我一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对系(院)的发展、学生的教育认真负责。不只这样,更重要的是热爱这份事业,热爱学校、学生,热爱我们这个集体。我是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我的工作中。”

  xx级一个学生在给xxxx的短信中说:“韦老师,从一开始上您的课,听着您激情澎湃而富有个性的授课,对您甚是钦佩。您的每一堂课似乎都是在反思人类、认识自我,叫我何等的欣喜。您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给予我们的是接近那真切而远大的梦想的动力和毅力,我真诚地向您道声谢谢!”

  现任课年级学生在学校评教网上对xxxx所上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给出优秀评价的同时,纷纷留下这样的感人评语:“非常好”;“最喜欢韦老师,您是xx师范学院的‘鲁迅’一样的老师。您所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引人深思,您是我的榜样”;“教学非常好,非常尽职尽责,让我们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技巧,非常感谢老师!!!”;“认真负责,细致”。

  在工作中,xxxx老师总是勇挑重担。1990年,国家号召高校教师到基层支教,他不但踊跃报名,而且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在xx区一所职业中学担任三个班的语文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由于学校不能提供住宿条件,他借住在离学校10公里的亲戚家,加上早晨上早自习太早没有公交车,他便每天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地来往于学校和住处,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从未耽误一节课、一节早晚自习,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好评,被支教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在199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寒风刺骨,白雾茫茫,能见度不足10米。xxxx没有丝毫犹豫,像往常一样6:00起床,6:30便一手扶车把手一手拿手电骑着自行车朝学校前进。车行至一个下坡弯道处,公路上一块石头突然出现,由于能见度太差,加上他全部精力在控制自行车和手电,一不留神撞上石头,连人带车滚下10多米的斜坡,甩掉了眼镜,脸部、手掌、手肘、膝盖多处擦伤。但一心想着早自习要带领学生诵读《琵琶行》这篇优美的课文,xxxx全然忘掉了自己的伤痛,也忘掉了危险,扛着自行车艰难地爬上了斜坡回到公路上。检查后发现只是自行车把手摔歪、铃铛盖掉了,他把车简单矫正后继续向学校骑去。到了教室才觉得到处生疼生疼,为了不让同学们发现自己刚才所遭遇的险情,他赶紧到卫生间清理了身上的泥污。细心的同学在早自习的时候还是发现了韦老师的异样,他只笑笑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没事,刚才到校还早,我到操场运动时摔了一跤。”这件事情他从未对人提起,直到回学校数年后给他的学生讲出去实习千万要注意安全的时候,他才概括地陈述了这次惊险的经历,并且作为反面教材告诉同学们安全第一。

  xxxx老师为了坚守教学岗位忍受巨大伤痛的例子还有很多。2006年秋期,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繁重,xxxx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于大哥和大妹不断打电话说母亲身体不好,希望他抽空回去看看,他说等忙完几项重点工作,把该上的课上完就回去看她老人家。这一拖就是两周。等他再次接到大哥和妹妹的电话,得到的竟是母亲的噩耗。他刚下了课,一边往办公室走,一边和学生探讨上课时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接到电话不禁泪流满面、大脑一片空白。他在心里一遍遍呼喊着妈妈,一遍遍责骂自己的不孝。家里兄弟姐妹5人中,自己离家最久,母亲牵挂得最多。回到家里才听大哥说,妈妈弥留之际还在呼喊自己的小名“揫儿”。她在妈妈面前长跪不起,请求妈妈原谅。但是,安葬完母亲后,xxxx一天也没有休息,立即赶回学校一心投入工作中。他希望用对那些离家在外求学的学子的无私教育和关爱,让更多的母亲放心,以此表达心中对自己母亲的感激和悔愧。他知道,如果母亲在天有灵,不但不会责怪他,还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是学生的亲人,也是他们的朋友。

  对待学生,xxxx老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平等相待。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学生他都会一视同仁,从不苛求学生。很多同学都说韦老师一直都默默地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方面都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许多同学也很乐意找他谈话,把他当作朋友,韦老师说这一点令他感到很欣慰。在他教过的20多届毕业生中,几乎每一届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例如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性格孤僻的88级一名女生,当时韦老师教他们写作,在一次作业中韦老师发现了她家庭、性格等方面的问题,主动找她谈话,给她鼓励,在每一次的作业评语中都写了很长的鼓励话语,让那位同学很感动,她说是韦老师给了她信心。这位同学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而且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以一个专科生的资历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在北京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另一位是99级的一名男同学,因家庭贫困无法完成学业,韦老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不但使他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以优异成绩考取当年优秀大学选调生,现已成长为某县的乡党委书记,在基层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对于这些,xxxx认为“其实这些都没什么,这只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尽的责任。我是学生的朋友,也是他们的亲人,能够给他们一点帮助,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和满足”。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说乎;为地方建设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不亦说乎。

  xxxx不但关注学校建设、在校学生教育,也热心地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告诉全社会,“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是何等的重要。他常常对他的同事们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说乎;为地方建设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不亦说乎!”

  xx年4月30日上午10点,由中共涪陵区委主办,涪陵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直机关工委、区教委承办的涪陵区经典诵读课堂在涪陵区委大礼堂再次开讲,xxxx受邀为全区1000余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举办“从闻一多《忆菊》看爱国主义者的文化责任”的讲座。xx年9月29日上午,应涪陵区委邀请,xxxx再次前往涪陵区经典诵读课堂,在区委会议中心做“让人伦之爱温暖我们的心——从朱自清的《背影》谈起”的讲座。他列举社会上缺失人伦之爱带来巨大家庭危害和社会危害的案例告诫大家应倾听祖先的声音,寻找精神之源,让人伦之爱回归家庭,回归内心,回归社会。xxxx以自身经历经和典案例向听众们提出思考题,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诠释了人伦之爱的意义,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这几年来,他不但到机关,也到医院、工厂、监狱去做这样的讲座,总想让自己对祖国文化的感情和见解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责任感。

美文欣赏

1、 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秋天,没有夏日的激情,却有浪漫的温情,没有春的奔放,却有收获的喜悦。清风落叶舞秋韵,枝头硕果醉秋容。秋天是甘美的酒,秋天是壮丽的诗,秋天是动人的歌。

2、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储存了希望;在耕耘的时候储存了一粒种子;在旅行的时候储存了风景;在微笑的时候储存了快乐。聪明的人善于储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学会储蓄每一个闪光的瞬间,然后用它们酿成一杯美好的回忆,在四季的变幻与交替之间,散发浓香,珍藏一生!

3、 春天来了,我要把心灵放回萦绕柔肠的远方。让心灵长出北归大雁的翅膀,乘着吹动彩云的熏风,捧着湿润江南的霡霂,唱着荡漾晨舟的渔歌,沾着充盈夜窗的芬芳,回到久别的家乡。我翻开解冻的泥土,挖出埋藏在这里的梦,让她沐浴灿烂的阳光,期待她慢慢长出枝蔓,结下向往已久的真爱的果实。

4、 好好享受生活吧,每个人都是幸福的。人生山一程,水一程,轻握一份懂得,将牵挂折叠,将幸福尽收,带着明媚,温暖前行,只要心是温润的,再遥远的路也会走的安然,回眸处,愿阳光时时明媚,愿生活处处晴好。

5、 漂然月色,时光随风远逝,悄然又到雨季,花,依旧美;心,依旧静。月的柔情,夜懂;心的清澈,雨懂;你的深情,我懂。人生没有绝美,曾经习惯漂浮的你我,曾几何时,向往一种平实的安定,风雨共度,淡然在心,凡尘远路,彼此守护着心的旅程。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6、 疏疏篱落,酒意消,惆怅多。阑珊灯火,映照旧阁。红粉朱唇,腔板欲与谁歌?画脸粉色,凝眸着世间因果;未央歌舞,轮回着缘起缘落。舞袖舒广青衣薄,何似院落寂寞。风起,谁人轻叩我柴扉小门,执我之手,听我戏说?

7、 经年,未染流殇漠漠清殇。流年为祭。琴瑟曲中倦红妆,霓裳舞中残娇靥。冗长红尘中,一曲浅吟轻诵描绘半世薄凉寂寞,清殇如水。寂寞琉璃,荒城繁心。流逝的痕迹深深印骨。如烟流年中,一抹曼妙娇羞舞尽半世清冷傲然,花祭唯美。邂逅的情劫,淡淡刻心。那些碎时光,用来祭奠流年,可好?

8、 缘分不是擦肩而过,而是彼此拥抱。你踮起脚尖,彼此的心就会贴得更近。生活总不完美,总有辛酸的泪,总有失足的悔,总有幽深的怨,总有抱憾的恨。生活亦很完美,总让我们泪中带笑,悔中顿悟,怨中藏喜,恨中生爱。

9、 海浪在沙滩上一层一层地漫涌上来,又一层一层地徐徐退去。我与你一起在海水中尽情的戏嬉,海浪翻滚,碧海蓝天,一同感受海的胸怀,一同去领略海的温情。这无边的海,就如同我们俩无尽的爱,重重的将我们包裹。

10、 寂寞的严冬里,到处是单调的枯黄色。四处一片萧瑟,连往日明净的小河也失去了光彩,黯然无神地躲在冰面下恹恹欲睡。有母女俩,在散发着丝丝暖意的阳光下,母亲在为女儿梳头。她温和的把头发理顺。又轻柔的一缕缕编织着麻花辫。她脸上写满笑意,似乎满心的慈爱永远装不下,溢到嘴边。流到眼角,纺织进长长的。麻花辫。阳光亲吻着长发,像散上了金粉,闪着飘忽的光辉。女儿乖巧地依偎在母亲怀里,不停地说着什么,不时把母亲逗出会心的微笑,甜美的亲情融化了冬的寒冷,使萧索的冬景旋转出春天的美丽。

11、 太阳终于伸出纤纤玉指,将青山的柔纱轻轻褪去。青山那坚实的肌胸,挺拔的脊梁坦露在人们的面前,沉静而坚毅。不时有云雾从它的怀中涌起,散开,成为最美丽的语言。那阳光下显得凝重的松柏,那苍茫中显现出的点点殷红,那散落在群山峰顶神秘的吻痕,却又增添了青山另外的神秘。

12、 原野里那郁郁葱葱的植物,叫我们丝毫感受不到秋天的萧索,勃勃生机与活力仍在田间高山涌动。谷子的叶是墨绿的,长而大的谷穗沉甸甸地压弯了昨日挺拔的脊梁;高粱仍旧那么苗条,满头漂亮的红缨挥洒出秋的风韵;那纵横原野的林带,编织着深绿浅黄的锦绣,抒写出比之春夏更加丰富的生命色彩。

13、 终于,心痛,心碎,心成灰。终于选择,在月光下,被遗忘。百转千回,早已物是人非;欲说还休,终于咫尺天涯;此去经年,你我终成陌路。爱你,终是一朵花开至荼糜的悲伤,一只娥飞奔扑火的悲哀。

14、 世界这么大,能遇见,不容易。心若向阳,何惧忧伤。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烦恼,痛苦或是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人不是战胜痛苦的强者,便是屈服于痛苦的弱者。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

15、 孤独与喧嚣无关,摩肩接踵的人群,演绎着身外的花开花谢,没谁陪你挥别走远的流年。孤独与忙碌迥异,滚滚红尘湮没了心境,可少了终点的奔波,人生终究一样的苍白。当一个人成长以后,在他已经了解了世界不是由鲜花和掌声构成之后,还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多么可贵。

16、 生活除却一份过往和爱情外,还是需要几多的遐思。人生并不是单单的由过往和爱情符号所组成的,过往是人生对所有走过岁月的见证;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轻若飞花,轻似落霞,轻如雨丝;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静若夜空,静似幽谷,静如小溪。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篇2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材料

  xxxx,男,汉族,中共党员,xxxx年5月20日出生,xxxx人。xx师范学院副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xx年毕业于xx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xx市现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xx市写作学会常务理事,xx市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xx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涪陵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民俗学。担任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新时期散文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公开出版专著5部,编撰高校教材6部。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入选《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之《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卷,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学术成果获xx市政府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xx市涪陵区乌江文艺奖一等奖;教学成果分别获xx年xx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XX年xx市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xxxx年获xx市直辖十年优秀共产党员称号、XX和xxxx年获xx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xxxx年被评为xx市优秀教育工作者,xxxx年被评为xx市涪陵区优秀教师、XX被评为涪陵师范学院师德先进个人,为xx师范学院第一届第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xx师范学院第一届第一批教学带头人、xx市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xx年创作、指导以人民卫士、基层民警周鑫感人事迹为素材的诗舞剧《时代忠魂》获第三届xx市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创作剧目奖、优秀组织奖、优秀演出奖,第十六届乌江文艺奖艺术类特别奖。
  教学评价年年为优秀。
  xxxx同志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在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尽心竭力,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通过25年辛勤工作,为xx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为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良好系风学风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他那里,没有节假日、寒暑假的概念,没有上班时间与下班时间的区别。因工作需要,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星期天。
  在努力搞好管理工作的同时,xxxx同志始终没有停止业务学习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他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思想情感和生活上,视学生如亲人和朋友,真诚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他常说:上好一两堂课容易,上好每一堂课不容易;当一两天好老师不难,当一辈子好老师很难。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对他敬佩有加;在校园网络论坛上,他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有学识、人品好的优秀教师之一。
  他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保持了良好的政治形象和人格形象。他群众观念强,关心群众疾苦,及时向党支部反映师生的愿望和要求。由于牢固树立了服务意识,端正了服务态度,他是教职工信赖、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
  他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待人诚恳,生活朴实。
  教书育人是我的职业要求更是我的人生追求
  自从xx年分配到xx师范学院从事教育工作至今,经过了20年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xxxx老师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原则。他说:“教书育人是我的职业要求更是我的人生追求,我一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对系的发展、学生的教育认真负责。不只这样,更重要的是热爱这份事业,热爱学校、学生,热爱我们这个集体。我是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我的工作中。”
  xx级一个学生在给xxxx的短信中说:“韦老师,从一开始上您的课,听着您激情澎湃而富有个性的授课,对您甚是钦佩。您的每一堂课似乎都是在反思人类、认识自我,叫我何等的欣喜。您在课堂上的一点一滴,给予我们的是接近那真切而远大的梦想的动力和毅力,我真诚地向您道声谢谢!”
  现任课年级学生在学校评教网上对xxxx所上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给出优秀评价的同时,纷纷留下这样的感人评语:“非常好”;“最喜欢韦老师,您是xx师范学院的‘鲁迅’一样的老师。您所上的每一节课都能引人深思,您是我的榜样”;“教学非常好,非常尽职尽责,让我们掌握了许多知识和技巧,非常感谢老师!!!”;“认真负责,细致”。
  在工作中,xxxx老师总是勇挑重担。1990年,国家号召高校教师到基层支教,他不但踊跃报名,而且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学校,在xx区一所职业中学担任三个班的语文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由于学校不能提供住宿条件,他借住在离学校10公里的亲戚家,加上早晨上早自习太早没有公交车,他便每天骑着自行车起早贪黑地来往于学校和住处,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从未耽误一节课、一节早晚自习,受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好评,被支教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在1990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寒风刺骨,白雾茫茫,能见度不足10米。xxxx没有丝毫犹豫,像往常一样6:00起床,6:30便一手扶车把手一手拿手电骑着自行车朝学校前进。车行至一个下坡弯道处,公路上一块石头突然出现,由于能见度太差,加上他全部精力在控制自行车和手电,一不留神撞上石头,连人带车滚下10多米的斜坡,甩掉了眼镜,脸部、手掌、手肘、膝盖多处擦伤。但一心想着早自习要带领学生诵读《琵琶行》这篇优美的课文,xxxx全然忘掉了自己的伤痛,也忘掉了危险,扛着自行车艰难地爬上了斜坡回到公路上。检查后发现只是自行车把手摔歪、铃铛盖掉了,他把车简单矫正后继续向学校骑去。到了教室才觉得到处生疼生疼,为了不让同学们发现自己刚才所遭遇的险情,他赶紧到卫生间清理了身上的泥污。细心的同学在早自习的时候还是发现了韦老师的异样,他只笑笑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没事,刚才到校还早,我到操场运动时摔了一跤。”这件事情他从未对人提起,直到回学校数年后给他的学生讲出去实习千万要注意安全的时候,他才概括地陈述了这次惊险的经历,并且作为反面教材告诉同学们安全第一。
  xxxx老师为了坚守教学岗位忍受巨大伤痛的例子还有很多。XX年秋期,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繁重,xxxx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于大哥和大妹不断打电话说母亲身体不好,希望他抽空回去看看,他说等忙完几项重点工作,把该上的课上完就回去看她老人家。这一拖就是两周。等他再次接到大哥和妹妹的电话,得到的竟是母亲的噩耗。他刚下了课,一边往办公室走,一边和学生探讨上课时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接到电话不禁泪流满面、大脑一片空白。他在心里一遍遍呼喊着妈妈,一遍遍责骂自己的不孝。家里兄弟姐妹5人中,自己离家最久,母亲牵挂得最多。回到家里才听大哥说,妈妈弥留之际还在呼喊自己的小名“揫儿”。她在妈妈面前长跪不起,请求妈妈原谅。但是,安葬完母亲后,xxxx一天也没有休息,立即赶回学校一心投入工作中。他希望用对那些离家在外求学的学子的无私教育和关爱,让更多的母亲放心,以此表达心中对自己母亲的感激和悔愧。他知道,如果母亲在天有灵,不但不会责怪他,还会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是学生的亲人,也是他们的朋友。
  对待学生,xxxx老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平等相待。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学生他都会一视同仁,从不苛求学生。很多同学都说韦老师一直都默默地关心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方面都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许多同学也很乐意找他谈话,把他当作朋友,韦老师说这一点令他感到很欣慰。在他教过的20多届毕业生中,几乎每一届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例如因父母离异而导致性格孤僻的88级一名女生,当时韦老师教他们写作,在一次作业中韦老师发现了她家庭、性格等方面的问题,主动找她谈话,给她鼓励,在每一次的作业评语中都写了很长的鼓励话语,让那位同学很感动,她说是韦老师给了她信心。这位同学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而且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以一个专科生的资历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在北京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另一位是99级的一名男同学,因家庭贫困无法完成学业,韦老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不但使他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以优异成绩考取当年优秀大学选调生,现已成长为某县的乡党委书记,在基层为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对于这些,xxxx认为“其实这些都没什么,这只是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尽的责任。我是学生的朋友,也是他们的亲人,能够给他们一点帮助,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和满足”。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说乎;为地方建设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不亦说乎。
  xxxx不但关注学校建设、在校学生教育,也热心地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告诉全社会,“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是何等的重要。他常常对他的同事们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说乎;为地方建设事业贡献绵薄之力,不亦说乎!”
  xx年4月30日上午10点,由中共涪陵区委主办,涪陵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直机关工委、区教委承办的涪陵区经典诵读课堂在涪陵区委大礼堂再次开讲,xxxx受邀为全区1000余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举办“从闻一多《忆菊》看爱国主义者的文化责任”的讲座。xx年9月29日上午,应涪陵区委邀请,xxxx再次前往涪陵区经典诵读课堂,在区委会议中心做“让人伦之爱温暖我们的心——从朱自清的《背影》谈起”的讲座。他列举社会上缺失人伦之爱带来巨大家庭危害和社会危害的案例告诫大家应倾听祖先的声音,寻找精神之源,让人伦之爱回归家庭,回归内心,回归社会。xxxx以自身经历经和典案例向听众们提出思考题,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诠释了人伦之爱的意义,赢得了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
  这几年来,他不但到机关,也到医院、工厂、监狱去做这样的讲座,总想让自己对祖国文化的感情和见解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从而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责任感。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篇3

重庆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组织开展2015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重庆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由教育部联合多家中央媒体和网络媒体举办,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在“聋·听”两个世界自由穿行

  ——记重庆师范大学教师郑璇

  作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郑璇用她的专注和坚持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特殊教育,她有自己的梦——创办中西部首家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研究手语,宣传手语,为“聋”和“听”两个世界架起桥梁。

  ——题记

  “你听不见,但眸子里闪耀着飞旋的青春;你听不见,但寂静的人生充满缤纷;你听不见,却为失聪者推开希望之门。花开无语,世界听到了你绽放的声音——钟灵毓秀写华章!” 在“201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慈善大使吴若甫朗读了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专业教师郑璇的颁奖词。

  34岁的郑璇是中共党员,长期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她是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曾担任北京残奥会火炬手,获得上海市自强模范、武汉市杰出青年、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一等奖、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众多殊荣中,郑璇最看重的只有两个——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和重庆师范大学最受毕业生欢迎的教师。她常说:“很多荣誉是因为我身残志坚的事迹而获得的,唯有这两项荣誉是对我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我首先是一名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其次是一名特殊教育人民教师。我想把践行党的宗旨与施展专业特长结合起来,教好书育好人,以帮助更多的聋人回归主流社会,与健全人群和谐融合,这是我的人生理想,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立志投身“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在郑璇2岁那年,一次意外的医疗事故,注射卡那霉素过量造成双耳失聪,听力损失达左耳95dB,右耳110dB。经过三年多艰苦训练,她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奇迹般地学会了与正常人交流。6岁时,她终于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背着书包走进了普通小学。

  一路走来,郑璇依靠双眼“看课”和课外自主学习,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艰辛,最终成功考取武汉大学。2005年,她又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师从龚群虎教授,研究手语语言学,并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自主培养的聋人博士。

  在攻读博士期间,郑璇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09年博士毕业后,她放弃了上海、深圳等地高薪的工作机会,毅然选择来到西部重庆,投身西部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从此开启了三尺讲台“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然而,她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普通孩子有很大不同。这些考入大学的聋生已经错过了口语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在学习生活中主要依靠手语的方式交流。他们由于从小缺乏听力这一至关重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口语发音不标准,擅长形象思维而弱于逻辑思维。同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好一个聋生所付出的教学精力往往是普通学生的十倍以上。而且,这些孩子从小对社会常识缺乏了解,普遍呈现出性格较单纯、情绪易激惹、行为易走极端等特征,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就业也是长期困扰特教工作者的难题。

  为了把孩子们教好,她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一个手语动作、一个交流眼神、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生词、一句教材里的定义,都得一再重复、举例讲解,往往要用手比划上几十遍、上百遍,不仅得熟悉他们的身心特点,掌握教学技巧,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耐心。

  就这样,一位聋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她回忆说,当第一次走上讲台,用娴熟的手语做自我介绍时,“一个个学生的眼睛都刷地一下亮起来了”。他们从这位聋人博士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生的进步是对郑璇最好的回报。一位来自西北的聋生语文基础较差,平时在家不爱与父母笔谈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在郑璇的引导下,他进大学仅一年就有了长足进步,家长激动地发来短信称:“孩子自上了重师后,发短信语句流畅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很大,心里想什么基本能写或用短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与郑老师的正确教导是分不开的。”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2013年底,临盆在即,郑璇仍挺着大肚子天天跑学校上课和指导学生论文,剖腹产手术后仅二十天就在家中召开研究生小组会,一边抱着孩子一边讲课,大家都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看到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很多家长想对她表达真诚的感谢。有一位家境殷实的外地家长来校看望孩子后,私下塞给郑璇厚厚一叠百元大钞让她去买双靴子,被她婉言拒绝。在她看来,特殊教育是和功利绝缘的事业,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最好的回报。

  作为一名党员,郑璇从不愿享受组织的“特殊照顾”,在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她认真领会活动精神,主动查摆存在的问题,以崇高的党性严格自我要求,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用淳朴师德教育感化每一位学生

  军训时,郑璇天天陪在学生身边,为他们翻译教官的指令;中秋佳节,她自己掏钱为留守学校的贫困生送去月饼,举办茶话会;大年三十,她把失去父母双亲的聋生接到家中吃年饭,共看春晚;学生深夜突发急病,她亲自护送到医院挂急诊并垫付医药费;每周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组织手语角活动,编排舞蹈与手语歌;课间休息时,食堂吃饭时,校园里漫步时……时常可以看到她与同学们手语交谈的场面,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姐姐”。

  2011年,一位聋生由于生活习惯和同宿舍的同学不一致而引发矛盾,半夜给郑璇发来长达四五百字的手机短信诉苦,郑璇顾不上休息,立即前往学生宿舍走访协调,与家长沟通,最终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14年,有一位听障女生和健全学生一起随班就读,因不能适应教学环境和人际关系而表现出异常沮丧和消沉,郑璇及时发现后,马上找这个女生谈心,主动与辅导员和授课老师联系,说明情况寻求共同帮助……

  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特教专业涌现出了优秀聋人教师雷鸣、在全系率先通过计算机三级考试的王金鑫、在《中国梦想秀》中大放光彩的手语主播刘霜霜、“脑瘫诗人”尹海涛等一大批励志聋生典型,在健听大学生中组建了一支能干的手语翻译团队,为聋听两个群体的和谐共处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是专业教师,她却长期坚持担任三个聋人大学生班级的班主任,在工作中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心理疏导,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定期开展聋生思想教育交流会、走访学生宿舍及教室、联系聋生家长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聋生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教育引导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特殊教育学生就业,郑璇跑遍重庆市各区县聋校和残疾人联合会,为学生联系和开拓实习渠道;走访了重庆市开关厂、重庆远大印务有限公司、富士康集团等十余家大型企业,为学生联系就业单位。如今,一名聋生已成为富士康聋人员工管理岗位的业务骨干,还有多名聋生成为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的能手。六年来,她培养的特殊教育毕业生有720余名,其中聋生就业率达58%,普通学生就业率达92%以上,为成就学生就业与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特殊教育的意义、任务、要求、保障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巨大的师资缺口,繁重的事业发展任务,是摆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0年,郑璇给重庆市委领导写信,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得到了市级领导的亲自批示,重庆市有关部门领导在重师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推进特殊教育事业问题,为推进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郑璇当选为重庆市残代会委员、沙坪坝区聋人协会主席,肩头上的责任更重了。

  2014年,她参加重庆市“梦想100”人生规划大赛决赛获得一等奖,并获得“2014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殊荣。颁奖晚会上,怀抱鲜花与奖杯的她说出了自己的梦想——创办我国中西部首家聋人与手语研究中心,研究手语,宣传手语,为“聋”和“听”两个世界架起桥梁。

  灵动的双手串起聋生最美的舞姿

  “特殊教育最大的特殊性源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目前国内师资紧缺,相关科研成果匮乏,在教育公平呼声愈来愈强烈的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研究必须满足特殊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郑璇常这样说。

  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她悉心研究教学方法改革,在全国首创“三位”课程教学模式,即将“语文+手语+沟通技巧”进行融合式教学创新,搭建聋听之间的精准、便捷、畅通的高效沟通桥梁,为学生创设了自主、灵动、和谐的“特殊教育课堂生态”。她良好的师德师风,在“聋·听”两个世界自由穿行……

  作为硕士生导师,她在特殊教育专业的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方向带领了8名研究生,独立承担了面向普通大学生的手语课和面向聋生的十余门专业课,近六年培养了720余名特殊教育本科人才。

  作为教育科学学院“聋教育”学科带头人之一,她团结带领9名聋生授课教师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申报和参与重庆市级课程改革重大项目。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手段采用、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下足功夫,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著名特殊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在走进她的课堂听课后,激动地赞扬说:“这是我听过的一堂最棒的高校手语教学课!”

  近十年来,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到校级项目,郑璇主持了“代表城市手势语料采集、信息标注和语料库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言接触对聋人手语发展演变的影响研究”、“聋人手语的语言学分析及其教育学意义”、“以聋人大学生沟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三位课程体系开发与建构”等。

  “中国手语类标记与类标记谓语研究”、“中国手语方向性动词与同时性结构研究”、“我国残疾青少年的自我决定及支持系统建构研究”、“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整合性支持模式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都是郑璇的主要研究。

  无论是特殊教育的专著,还是国家级期刊上的论文,郑璇的许多研究成果都填补了目前国内聋人手语语言领域的空白,在手语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科研贡献。她治学态度严谨,独立研究能力强,学术界同行评价郑璇:“开创了中国聋人进入大学任教并获副教授职称和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先河”。

  她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残障人公益实践,常年为残疾人事业奔走奉献。近十五年来,郑璇调查走访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贵州、云南、湖北、甘肃、内蒙、港澳台等二十多个省市区的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残障事业相关机构,做报告近百场,受益人次数以万计,受业界高度好评。

  然而,罕为人知的是,有过多年舞蹈学习经历,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样样精通的郑璇还曾在特殊艺术领域也大放异彩。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她创建研究生舞蹈队并长期担任队长。2003年5月加入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2005年转入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多次随团到全国各地巡演《千手观音》、《踏歌》、《心弦》等群舞。工作后,她的身份又变成了舞台下的手语指挥,以自己灵动的双手串联起聋生最美的舞姿。

  多年以来,在特殊教育事业平凡的岗位上,郑璇努力实现着作为党员教师的人生价值,用大爱,默默在“聋·听”两个世界自由穿行。

  为天使插上翅膀的人

  ——记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教师刘春华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刘春华默默地固守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坚守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在她的心中,学生永远是天使,而她,是为天使插上翅膀的人。即使在与疾病顽强抗争的十年间,她始终爱生如子,守护着她的天使们。

  ——题记

  他们都是她的儿女

  刘春华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她从小在学校里长大,熟悉并喜欢书声朗朗的校园,向往手执教鞭躬耕三尺讲台的职业,所以立志从教以来,她一直怀抱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作好本职工作,真正做到了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她深受同事好评,学生拥戴,多次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获“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荣誉称号,2014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3年9月,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首开综合高中专业,刘春华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她细致观察学生,认真钻研教材,摸索适应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的学生参加渝北区普通高中期末统考,语文单科成绩进入全区前五名,所有的学生都崇拜她。

  2005年,刘春华怀孕了,她舍不得丢下心爱的学生,学生也舍不得她,她就一直坚持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学工作直至剖腹产手术前两天,临走时给班上学生的承诺是:给我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后一定回来。但是,就在生下小孩的第十天,她被渝北区人民医院诊断患有小脑血管组织细胞瘤,鸡蛋大的脑瘤压迫着她的神经,视觉模糊,行走不稳,头痛剧烈,生命危在旦夕。班上学生听说后全都失声痛哭:“难怪刘老师大着肚子给我们上课时常常头晕。” “刘老师太累了!”“刘老师太负责任了……”剖腹产手术后第14天,她接受了风险巨大的开颅手术,体型瘦小的她在半个月内经历了两次手术,以顽强的意志从死神的魔爪中逃脱。康复期间,放不下对学生的牵挂,她经常回到学校看望学生,到教室和寝室里与学生交流谈心。两个月后,她产假未满,头部伤口还隐隐作痛,不顾学校领导的劝阻,坚持重返教学岗位,并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成为学校唯一一位在哺乳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一边是嗷嗷待哺的两个多月的女儿,一边是41位面临高考的孩子,在她心中,他们都是她的儿女。

  2006年9月,孩子还小且身体羸弱的刘春华再次婉拒了学校领导的关照,迎来了她的新一届学生。她喜欢这艰辛挑战与感动欣慰并存的班主任工作。她细致入微,管理科学,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2008年5月19日,汶川地震余震可能来袭,她将班上所有的学生集合到操场上,一面宽慰心存恐惧的学生,一面为家在地震灾区的两位学生作心理疏导。整整一夜,她在操场上守候着自己的学生,没合一下眼。

  2009年9月,刚送走06财会高考班的她又接任07电子高考班的班主任工作。连续两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对于她的身体状况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她毫不懈怠,很快理顺了班级内部管理。2010年高职考试中,她班上的47名学生全部上线,有29名同学考上了本科,占全市电子专业本科当年计划招生人数的10%。

  正当她沉醉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带给她自我价值实现的巨大喜悦中时,疾病再次向她发出挑战,2012年,她在接受开颅术后定期复查时,被告知垂体膨隆,有脑肿瘤可能。拿到脑垂体瘤诊断报告书那一刻,她有着深深的沮丧与恐惧,担心再也无法回到心爱的讲台,担心再也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医生反复诊断后,开出住院单,让她立即手术。她思前想后,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己是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工作不能丢,还是校园文化特色项目的负责人。如果手术,她这一份工作将会给其他同事增加沉重的工作负荷,而且大量的文稿工作、接待解说工作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接替。她试着跟医生讲,我的心态一直阳光,正能量十足,可否先观望病情,到非手术不可时再手术。七年以来,医生早已熟知这个病人,乐观、顽强、进取心十足,而且由于肿瘤的位置与视神经还有一定距离,批准了她的请求,反复叮嘱她定期检查,并答应帮她把握动手术的时间节点。

  “中职教师就应该这样”

  由于病魔的缠绕,她比一般人更看重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加之对教育事业与生俱来的热爱,她从没停止过进取。2006年7月,脑瘤切除手术遗留的病痛还在折磨她,她却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的教育硕士,三个月不眠不休地复习。10月份参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以排位全国前10%的优异成绩考入重庆师范大学文新学院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三个寒暑,她风雨无阻地奔走于单位与重师之间。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所获得的理论修养,更好地指导了她的教学实践,使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07年9月,她在第二届“人教杯”全国中职语文教师说课比赛重庆地区选拔赛中,以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围全国总决赛,并在同年11月举行的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08年3月,刘春华的国家级示范课《那一年,面包飘香》教学视频被人教社出版。

  立足于“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的理念,刘春华坚持以科研作为自我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她主研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职业教育重点课题“以黄炎培思想为核心元素的中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等5项课题;在国家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在《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报刊发表大型专题报道8篇;主编了《高职单独招生考试复习指导——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参编了十余本教材。

  刘春华紧跟信息技术时代的步伐,把良好的现代信息素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于2010年1月通过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考试,获得了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并于2012年被评为重庆市中级“双师型”教师。她设计制作的语文教学课件《那一年,面包飘香》《寻访大红袍》《虞美人》《词三首》分别入选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辅助光盘。

  到一线去,到课堂中去

  职业教育必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刘春华觉得语文教学也应该不要居庙堂之高,而是应该深入行业企业,按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她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实践,2008年6月至8月,到渝北区新亚玻璃仪器公司担任实习带队教师,2009年6月、2010年7月至8月、2011年1月,分别到重庆鑫鹏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重庆言越财务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市空港建筑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担任办公室、内勤等工作,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做出贡献,深受企业好评,同时也在企业广泛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中职学生语文知识与素养的需求方向。

  2011年7月,她受聘担任重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副秘书长,协助集团理事会工作,为保障集团的正常运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重庆市委统战部筹划在重庆市渝北区中华职业学校(渝校)旧址建馆,刘春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陈列馆的史料收集、设计、布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2012年4月,重庆市渝北区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被全体社员推选为渝北区中华职教社社务委员会委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教书育人的积极态度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2009年11月,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式聘请她为重庆市中职语文兼职教研员;2012年12月,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职教语文教研室特聘研究员;2013年12月,被重庆市教委评选确认为“重庆市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名师”,随后,学校为她成立了“刘春华名师工作室”。上级的肯定,使她示范引领的舞台更加广阔。近年来,她累计承担国家级示范课2堂,重庆市级示范课7堂,开设区级以上专题讲座4次。她受邀担任重庆中职语文骨干教师市级培训班指导教师及影子研修导师,多次为培训班学员执教示范课,对学员进行精心指导。指导本校青年教师邓娟、邓傲雪参加全国中职语文教师说课大赛,分别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多次担任文明风采大赛市级复赛评委;为在重庆市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幸福三峡杯”颁奖晚会撰写文学台本,获得高度好评;参编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全国大赛获奖作品集《文明风采耀巴渝》;被重庆市教委评为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由于在国家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聘请她为重庆市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指导专家,多次到重庆市第二、三批国示范校创建单位进行示范校建设指导。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职语文教师,刘春华默默地固守着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从没在成绩面前有丝毫骄傲。在她的心中,学生永远是天使,而她,是为天使插上翅膀的人。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篇4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

  汪金权,男,汉族,47岁,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主动申请调到山区学校任教。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快乐学习,指导学生发表作品百余篇,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先后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无私指导青年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道德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一、扎根山区 回报家乡

  1963年,汪金权出生在蕲北山区狮子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1983年,立志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人民教师的他,跨进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校门。

  1987年,作为当时华中师大唯一一名黄冈籍的“优秀毕业生”,汪金权还是选择了故土,选择了教育,被分配到了蜚声中外的黄冈中学。仅仅工作一年后,面对当年教育过他的恩师沉重的感慨,以及对家乡教育的忧虑,他在黄冈中学师生们的挽留和惋惜声中,毅然回到了蕲春四中,并坚守至今。

  二、扶贫济困 心地善良

  在此后长达23年的教学生涯中,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只有几十元,到而今也只有2000多元,但是,他却资助学生达十万多元。

  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

2000届的一对兄妹,父母久病,家境困难。父亲下岗后,家中的生活更加困难,兄妹俩因此非常自卑。发现他们低落的情绪后,汪金权主动找到他们,亲切地说“你们是我的学生,也就是我的亲人,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学习费用我来负担。”在汪老师的帮助下,2000年兄妹俩顺利地考上了武汉大学和咸宁学院。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家里又陷入了苦恼:兄妹俩一万多元的学费怎么办?就在他们一筹莫展时,汪金权再一次主动上门,借给他们两千元钱。兄妹俩知道,汪老师平时省吃俭用,这可是师母和汪老师儿子治病的本钱,说啥都不能要。汪金权生气了,摔下钱,扭头就走。就这样,汪金权先后借给兄妹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高达6800多元。而今,哥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妹妹也有了理想的工作。

有位学生自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阶段(现在已经研究生毕业),都是依靠汪金权一手垫付学费的,他说“我欠都是良心债,老师的恩情这辈子都还不了!”而汪老师还表示要资助他读博士。

  他还资助一些初中家庭贫困学生。一次汪老师看到一名初中女生蹲在张榜中学校门口掉眼泪,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得知那名女生是因为无钱读书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她,并让这名女生以后每个月的这一天都来校门口接受他的资助。这一坚持就是二年多。

  汪老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无论谁遇上困难了,谁没有钱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级的,只要找来了,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不仅如此,他还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学习和生活。2002年以前,汪老师还是住在学校的出租平房内时,条件非常艰苦,房间窄小的只能摆下一张短小的木床,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的房间内依然有几口学生用的木箱。2002年,汪老师搬进了集资楼,于是在汪老师的宿舍内,简陋的房间内更多的摆满了学生们的高低床和学习书籍。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最多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宿舍。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山区的孩子们。

  尽管这样,汪金权老师还认为“我做得太少,回报太多”。汪老师的感人事迹被媒体曝光后,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种团体,纷纷上门捐赠慰问。对于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甚至捐赠的物资,他也经常赠送给那些来看望他的贫困家长和学生!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 2010年,蕲春县“四大家”领导专程请他为全县干部群众作师德师风报告,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学校看望他,县长给予2000元的奖励金和一部手机,但是汪金权收下后,一转手就将钱物资助给了学生。县总工会知道他的事迹后,赠给他两部手机,他也全部送给了大学生。6月份的某一天,大同镇一个学生的家长只身来看望汪老师,离开时,深知他家困难的汪老师强行让他带走一壶油和一袋米。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

  他说:“我只睡得下六尺长的床,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足够!” 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他2万元的生活费。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

  汪老师自豪地说,20多年来,自己亲手培养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出身贫穷,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事业有成,“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三、甘守清贫 乐观向上

  他不但没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人——湾落里外出打工的、在家务农的都先后盖起了楼房,汪家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土坯房。不仅如此,墙壁斑驳、摇摇欲坠的家里没有一件电器、没有一把像样的家具,来个客人,捧起的只有老式的“土瓷碗”。汪本人唯一一套拿得出手的衣物还是他去黄冈市领奖时学校为他买的一套西服,而且一穿就是近十年。70岁的老母亲、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大儿子、患严重智障的小儿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妻子,这些既是汪金权的依靠,也是他心底不愿触及、示人的永远的痛。镇委书记说“这些年真的是难为了他,汪老师是他们村最伤心(可怜)的人啊!”

  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汪金权总是习惯于买书看书,在他不大的学校的居室里,最值钱的也是唯一一件的电器就是学校配备的收音机,床上、桌上散落的都是各类图书,光是整理出来的图书笔记,堆起来就足有一人高。没有一件其它电器,房子是学校的,没有装修,还是黑水泥墙面,地面是水泥的。但他精神饱满,从不抱怨条件的艰辛。每天精神抖擞,全心微笑教学。因为他心里认为不能把任何不高兴的事带进课堂。

  四、勤恳教学 言传身教

  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扎根山区高中22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从不求人人上名牌大学,但要求个个先做合格公民。

  提倡学生轻松学习。从不布置课外作业,每天只练一页字。教学目标是教学生四会---会读书,会写字,会说话,会作文。

  每一节课给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学生上台演讲,每个月给每个学生一次演讲机会。组织学生长年累月练书法。

  组织学生每人每月买一本课外读物,放在班内书架上,这样就组成一个活动书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在悟中赏析,并且在朗读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比互评,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产生了自主创新、自由进取的意识和愿望。

  在汪金权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卓彬等20多名学生在国家和省级中学生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系列奖项,陈未鸣、张玉成等100余名学生的千余篇诗文习作在《语文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发表。指导学生陈卓彬(92年省一等奖)张先龙(97年省一等奖)张有良(99年黄冈市二等奖) 范绪枝(2009年省特等奖)多人次有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同事同样不遗余力进行帮扶。语文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找汪老师;英语老师发现学生不愿意记单词可以找汪老师;同事朋友的论文写得不好也可以找汪老师……等等这些,只要有同事提出要求,汪老师还真做到了“有求必应”。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都会鼓励这些教师,并热心地帮助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善管理方法。而在教研教改方面,既不是领导,又不是教研组长的他肯定会参与,并以十二分的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亲自示范。

  在他的帮扶下,一个个青年教师变得自信成熟,一次次教研活动获得成功。他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县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中获一等奖;他指导的县一中青年教师才两年,就成为各自学校骨干;他的几个学生大学并非中文专业,受影响也改行在三中、大同中学教语文课……

  独特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成绩、较高的教学素养,使他在当地语文教学界渐渐形成了权威。2009年,汪老师接受邀请到黄冈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授德育课程。

  在工作中,汪金权老师遇到“好事”,总会推让再三,经常把评优评模的机会让给别人。本人先后两次获得评选高级教师的机会,但是都他让给了其他教师。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好不容易才有的机会,他憨厚一笑“年长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得有个盼头;年轻的老师刚起步,要帮一把;我还有机会。”直到2002年,执拗不过校长的再三要求,他才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

  五、领导关怀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经报道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关心。

  省委书记罗清泉批示:“汪金权同志扎根山区、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为全省广大教师和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要深入组织对汪金权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汪金权老师二十多年来扎根山区,倾心育人,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精神可贵,事迹感人,充分展现了湖北和全国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光辉形象,不愧是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和师德模范。”

  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张昌尔在汪金权事迹相关材料上批示:“汪金权同志的事迹令人感动,不愧为师德楷模,应大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春明批示:“汪金权老师以其大别山下22年的坚守,以其照亮他人的‘电线杆’情怀,以其承责负重的‘桥梁’精神,为人师表、奉献社会,堪称时代楷模!”

  ……

  湖北省教育厅、黄冈市委市政府、蕲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单位都纷纷发文,号召单位职工向汪金权老师学习。

22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各级各项荣誉和证书共计65项。今年五月份以来,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满意教师”、湖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他“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湖北省总工会授予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他“湖北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授予他“优秀助学教师”荣誉称号,华中师范大学聘请他为“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导师”。

(在22年教学生涯中,汪金权共接济过200多名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0多万元。“我帮助学生不是我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只因为我不忍看到山里娃遭遇求学无门的困境。”汪金权对教育事业怀着满腔热忱和创新意识,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从励志教育和培养能力入手设置课堂五大教学目标(会说话、会写字、会阅读、会作文、会考试),在教育教学上坚持四不原则(给学生以尊严,从不点名批评学生;用好用足45分钟,上课从不拖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从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趁热打铁练笔批改作文从不过夜),在教育学生上做到三个引导(精神引导、正面引导、快乐引导)。)

新华网武汉9月9日电(记者皮曙初)新学年开始,蕲春县四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高一新生班——金权励志班,这个班里的许多学生都是慕名报考四中,要求进入汪金权老师的班上。自上学期以来,汪金权老师声名远播,媒体纷纷报道了他扎根山区学校的感人事迹,“湖北省道德模范”“人民满意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23年前,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进入赫赫有名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却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回到了地处大别山深处的蕲春县四中,从此坚守偏远的农村讲台,一站就是20多年。

  记者数次采访汪金权。从第一次听说他的事迹,到走进他的课堂,他的宿舍,他的家庭,他的生活,每一次都感受到强烈震撼:20多年来,他一头肩负着家庭的重担,照顾着年迈的母亲、重病的妻子、智障的儿子,另一头则扛起了无数贫寒学子走出大山的梦想,把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学生。

  走进他的宿舍,一张木板床、一口旧木箱、一张四方桌、一个用木板垒起的书架,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堆得最多的就是横七竖八的各类书籍。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的电器,整个房间里最显眼的物品是墙上的挂钟,那是学校发的,但是指针已经不走了。厨房里,有一口搭起的土灶,还堆满了木柴。汪老师说:“这是特意从山里砍来的,做的饭很香,比用煤气还要节约不少钱。”

  来到他的老家,30年前建的土砖青瓦房,已经十分破旧,家里的地面坑坑洼洼,破旧的家具中,一个衣柜是新中国成立前打土豪时分来的,几口木箱有的是他妻子的嫁妆,有的还是他母亲的嫁妆。而他却乐呵呵地对我们说:这房子冬暖夏凉,屋后有大山,门前有竹林,环境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

  无论是他的那些大学老同学,还是来采访他的记者,以及那些从四面八方来看望他的人,都会为他的“穷”而心酸。然而,汪金权老师却对此非常淡然,他说:“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他脸上时常挂着的浅淡微笑,与眼前的一景一物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十多年来,在他简陋的宿舍里,长年住着多名贫困学生,他们和汪老师住在一起,学在一起。最多的时候,这里住了8个人。新学期里,这里还住着4名学生。每当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数千元。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元上百元的给。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出上千元。他的工资经常被垫付了学生的学费,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

  程万里、程月梅兄妹同时进入蕲春四中,都在汪金权班上,因为父母久病,家境困难,实在没有办法供两个孩子读高中,其中一个必须要辍学。汪金权得知情况后,赶到程家:“让孩子们上学,学费和生活费我来想办法。”2000年,兄妹二人都考入大学。2003年,得知程万里专科毕业,想继续读本科,可是还差数千元学费,汪金权马上资助他1500元,还出面担保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2000元。就这样,程万里顺利升入本科,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汪老师先后资助了他不下一万元。

  汪老师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资助了多少钱,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从来就不记这个账。四中的同事们说,二十多年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工资的一半以上,从他家那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从他那一无所有的简陋宿舍里,就可以看出来,他为学生付出了多少!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师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而学生们对他的爱,也是汪老师最引以为自豪的音符。

  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体会到了别样的教学模式,有人称之为“汪氏教学法”,其实他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心,在教学生成人、成才。他的语文课上每天都有学生的演讲,他的学生每天都要临写钢笔字,“不管东西南北风,天天练字不放松。”他说,练字就是练心,让学生们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沉稳。

  二十多年来一以贯之,没有课后作业,没有学习负担,他只求学生要“四会”: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而他的学生,有很多在国家和省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很多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习作,他亲手培养上大学的人不下千人。

汪老师说:“我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

坚守大别山

放弃令人羡慕的名校工作,23年“蜗居”山区中学教书育人;身处清贫,却甘之如饴,并长年资助困难学生……他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汪金权。

义无反顾——

放弃名校扎根山乡23年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大别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全靠乡亲资助才完成学业。

在艰难之中发奋求学,汪金权成为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他被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当时,听闻恩师一句“农村学校留不住好老师”的感叹,汪金权主动离开黄冈中学,淡然回到远离都市的山村学校——蕲春四中。

谈起当年的想法,他说:“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

然而,这一待就是23年。23年里,该校从最初8个班级、10余名老师和几排平房,发展到今天30多个班级,100多名老师,并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前每年仅有数人考上大学,如今每年有数百名。

真爱育人——

学生成才是我最大的骄傲

“20多年有什么?破布鞋,掉色西装。20多年有什么?米饭馒头酸菜汤。20多年有什么?每每工作到深夜。不,其实你很‘富有’,天下桃李尽芬芳。”他的学生曾令信这样描绘自己的汪老师。

对学生的爱,是汪金权教学生涯里最动人的章节。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

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0多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总数累计超过10万元。

爱心接力——

让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今年5月1日,蕲春四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华中师范大学83级部分校友。他们放弃休假,来到大山深处的学校,只为捐出3万元启动资金,并计划每年再注入10万元,在四中设立一个“金权基金”,用于资助该校贫困学子。

“我在贫困之中长大,知道这里的孩子求学是多么不易。”汪金权说,“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让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教育。”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据了解,今年有340所高校的近万名本科毕业生报名湖北省资教行动,与湖北省84个县级教育局双向选择,目前已有4006名毕业生签约成为农村任教的资教生。

采访手记

记者第一眼看到汪金权老师时,非常吃惊——年仅47岁的他,已是满头白发。然而,交谈中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安然、浅淡的微笑。

“我对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我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追求。”名为“金权”的汪老师淡泊名利,始终安守着内心的那份纯净,默默跋涉在教书育人道路上。

与之面对面,记者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甘为人梯的“陋室师尊”。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我愿一生做个好老师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录 庆祝2010教师节特别报道

“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汪金权

“由满头青丝到斑斑白发,我对22年前的选择毫不后悔。因为我在蕲春四中收获了喜悦,收获了希望,也收获了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我愿永远扎根大山,用一生经历,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日前,湖北省举行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汪金权朴实的话语中,人们看到了山乡教师的守望,也看到了山里孩子的希望。

  23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汪金权被分配到闻名遐迩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他主动申请从黄冈中学调到地处偏远农村的蕲春四中,从此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20多年来,他恪尽职守,教书育人,任劳任怨,并拿出自己大部分工资,帮助无数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自己却安守清贫,淡泊名利。他说:“我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

  自愿从城里调到偏远农村高中任教

  汪金权出生在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靠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并顺利考入大学。祖辈父辈的淳朴、善良和勤劳,深深地烙在了汪金权的心里,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

  1987年,作为解放后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家乡最好的中学——黄冈中学任教。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县四中看望高中时的历史老师顾凤鸣,顾凤鸣说起蕲春四中远离县城,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很差,老师不愿意来,山里孩子没人教。汪金权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也是农村孩子出身,深知农村学校对好老师的渴求,思前想后,汪金权决定回乡。

  四中是蕲春县最偏远的一所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落后,当时流传一首打油诗:“教书莫到四中来,路难走,夜难熬,刮风下雨怕屋垮,搂着被子跑出来。”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汪金权当初调入蕲春四中时,学校只有8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和10多名教师,学校连老师的办公桌都无法做到一人一张。“在这样的条件下,汪老师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样的精神让人佩服。”石珍碧说。

  汪金权常说:“我一直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给山区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飞出山区,报效社会。”20多年来,汪金权为山区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次上课前,汪金权都会安排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辩论,而每逢有毕业的学生从外地回来看他,他也总会让他们跟学生交流。汪金权说:“农村中学的学生接触外部世界很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读和写,更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湖北省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汪金权除了要求学生每天交一篇字帖外,坚持不给学生留任何课外作业。他提倡学生每个月买一本书,全班同学交换着看,每个学生每个月至少读两本书或杂志。对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他逐字逐句认真批改,有时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长。他要求自己的教案每届学生一更新。“我希望的效果是‘一课一得’,让学生觉得,缺掉汪老师的一节课,就是一次损失。”多年来,在汪金权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在全年级都是数一数二。在蕲春全县,虽然四中的教学水平处于中等,但该校的语文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 

【师生评说汪金权】

蕲春四中校长石珍碧:汪金权老师是我们的同事,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榜样的熏陶。汪金权老师面对学生的真诚与博爱,让我们感动;面对困难的乐观和豁达,让我们敬佩;面对诱惑的淡泊与宁静,让我们折服;面对名利的淡定和谨慎,让我们敬仰。

汪金权为全社会树立了一个价值标杆。在汪老师身上,我们领略到了师者的力量、大爱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和责任的力量。汪老师的高尚品质,一定会感召更多的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蕲春四中学生陈晓玲:

汪老师就像平凡的水滴,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就像大海中的帆船,把学生载到成功的彼岸;就像是农家的老黄牛,默默地为学生服务;就像是一堆柴火,温暖每个学子的心。他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传出来的爱心接力棒会不断地传下去。

 10多万元工资资助学生

  地处鄂皖交界处的蕲春四中离蕲春县城有50多公里,来校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安徽太湖县和蕲春北部贫困山区的学生。汪金权对贫困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到蕲春四中工作的那一天起,他就竭尽所能帮助那些寒门学子。22年来,10多万元的工资,大部分都被他资助给了学生。“他给学生的钱,没有记在纸上,也没有记在他的心里。”四中教师汪文华说。

  走进汪金权在学校的宿舍,简陋程度超乎想象——房子是没有经过任何装修的毛坯房,厨房的墙边堆满了柴火,客厅只有一张旧方桌和几条长凳,房间里几块木板垒起的书架上摆满了书,两只木箱子装着汪金权的全部家当,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饭煲。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汪金权的宿舍里,还摆放着学生的架子床,经了解才知道,多年来,学生与汪老师同吃同住已成为四中一景。汪金权经常把一些贫困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宿舍里,“全方位”帮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最多的一次,他安排了8名学生住进了自己的宿舍。汪金权不仅负责学生的吃住,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如今在蕲春县方志办工作的戴鑫10多年前是汪金权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和汪金权一起并肩执教10年,他说:“汪老师不仅教给我知识,还让我学会承担,学会做人,我在汪老师身上汲取了用之不竭的经验和财富。”1992年,家境贫寒的戴鑫考取了蕲春四中,家里拿不出几百元的学费,眼看就要失学。汪金权得知后,慷慨解囊,为戴鑫垫付了学费。戴鑫有胃病,汪金权自己掏钱买来中药,在自己的宿舍里生起炉子,亲自给他煎药;戴鑫身体不好,汪金权每天早上陪戴鑫晨练50分钟……

大学毕业时,戴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蕲春四中教书,他说:“那里不仅有我恩深似海的汪金权老师,也有无数像我一样渴求知识的山里娃。蕲春四中多了一个戴鑫,也许就多了几个乃至一群能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孩子。”戴鑫忘不了每次和汪老师一起下乡的情景,“总有很多学生家长,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还争着拉他去家里作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还有什么比受学生爱戴、家长敬重更光荣的呢?那一声声问候、一张张笑脸,不正是对一名教师最大的认可吗?”

永远与山里孩子相伴

  从几十元,到数百元,每逢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都会伸出关爱之手。可就是这样一位对学生万分慷慨的老师,在面对自己的家人时,心里却总是愧疚万分。

  汪金权是学校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买房的人。他70多岁的母亲至今仍在田里辛勤劳作,体弱多病的妻子不堪重负精神分裂,小儿子在一场大病中变成了痴呆,一家老小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20多年来,汪金权的工资从最初的几十元涨到2000多元,但他却未能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一个个孩子因为他的资助延续了学业,甚至改变了命运,然而,等到自己的大儿子汪品超上大学时,他却拿不出学费,靠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儿子才得以入学。

  然而,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汪金权也没有停止过资助学生,更没有将自己的痛苦和压力带到课堂。妻子重病的那几年,除了极个别情况下不得不请假,只要是正常上课,他从未迟到过一次,同事们大多是在多年后才得知他家里的情况。“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本来就很重,有些学生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怎么能表露自己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压力呢?”汪金权说。四中校长石珍碧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汪金权老师关爱不断,但他把慰问金都用来资助困难学生,自己仍旧过着清苦的生活。

  20多年来,全国优秀教师、黄冈市劳动模范等社会荣誉加身,汪金权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但他无一例外全都拒绝了,始终如一地坚守在山区的讲台上。身边的人都说,老汪这是图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身追求。我的毕生追求,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永远与这些大山的孩子相伴。”汪金权说。

  《中国教育报》2010年9月19日第1版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篇5

学习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之

诗意教育人

涉县特殊教育学校 高晓静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响彻鹿头中学的上空,校长曹彦如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毛主席诗词,在体会诗词的丰富韵味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一辈革命家救国爱民的伟大情怀。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主人公—鹿头中学的校长曹彦如。

自曹彦如2012年调入鹿头中学担任校长以来,大胆改革,使鹿头中学的成绩一年一个台阶,逐步上升。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鹿头中学的每一位师生,更受到了全体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纵观他的事迹,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一、生活即教育。

曹校长提出“生活即教育,把学生的点滴日常都化为教育的范畴。”他亲力亲为,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他办理的校长服务台,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药品,并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生活费。他坚持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十个小时。他把学生成人放在首位,注重细节。不仅如此,他还倡导每位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也要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学生。曹校长的这一切举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精神引领,文化育人。

作为校长,曹彦如更关心学校的发展方向,师生的幸福成长。他提出精神引领,文化育人。他带领全体教师一起践行“三五”教育实践活动,大胆探索“三全管理”具体操作模式,提出了精神引领,全员导师,立志三颂等多个管理项目。

他身先士卒,率先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四个班的作文课。每天早早到校,晚上都是等学生熄灯之后才回家。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鹿头中学的每一位教师。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全员导师就是倡导每一位领导教师分帮十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跑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鹿头中学这片丰厚的沃土上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曹彦如是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他在诗文《我有一个梦想》中写道: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在我们美丽的校园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放长眼光,用诗意的心情去发现生命之美、教育之美,去享受成长的艰辛与快乐,去体悟奉献的幸福与执着。

他坚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弘扬五种精神,培育五种品格,落实五项举措,梦想终会实现。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是造就高尚灵魂的崇高事业,我们要向优秀学习,向楷模致敬,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2021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公示篇6

学习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之

诗意教育人

涉县特殊教育学校 高晓静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清晨,朗朗的读书声响彻鹿头中学的上空,校长曹彦如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毛主席诗词,在体会诗词的丰富韵味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一辈革命家救国爱民的伟大情怀。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主人公—鹿头中学的校长曹彦如。

自曹彦如2012年调入鹿头中学担任校长以来,大胆改革,使鹿头中学的成绩一年一个台阶,逐步上升。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鹿头中学的每一位师生,更受到了全体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纵观他的事迹,主要分为以下两点:

一、生活即教育。

曹校长提出“生活即教育,把学生的点滴日常都化为教育的范畴。”他亲力亲为,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他办理的校长服务台,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药品,并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生活费。他坚持以校为家,爱生如子,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十个小时。他把学生成人放在首位,注重细节。不仅如此,他还倡导每位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也要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学生。曹校长的这一切举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精神引领,文化育人。

作为校长,曹彦如更关心学校的发展方向,师生的幸福成长。他提出精神引领,文化育人。他带领全体教师一起践行“三五”教育实践活动,大胆探索“三全管理”具体操作模式,提出了精神引领,全员导师,立志三颂等多个管理项目。

他身先士卒,率先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四个班的作文课。每天早早到校,晚上都是等学生熄灯之后才回家。他的这种奉献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鹿头中学的每一位教师。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全员导师就是倡导每一位领导教师分帮十名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等各方面。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跑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鹿头中学这片丰厚的沃土上开出鲜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曹彦如是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他在诗文《我有一个梦想》中写道: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在我们美丽的校园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放长眼光,用诗意的心情去发现生命之美、教育之美,去享受成长的艰辛与快乐,去体悟奉献的幸福与执着。

他坚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弘扬五种精神,培育五种品格,落实五项举措,梦想终会实现。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是造就高尚灵魂的崇高事业,我们要向优秀学习,向楷模致敬,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推荐访问:重庆市 教书育人 楷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