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四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四篇

时间:2022-05-15 14: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英语(英文: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支,最早被中世纪的英国使用,并因其广阔的殖民地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部落是后来迁移到大不列颠岛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称为英格兰。这两个名字都来自波罗的海半岛的Anglia,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4篇

第1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

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人类告别了渔猎进入农耕以来,从刀耕火种开始,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一直依赖于能源这个物质基础的支撑。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技术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它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民的生活已离不开能源。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资源日益枯竭,环境不断恶化,还诱发了不少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纷甚至是冲突和战争。为了人类社会的永久和谐,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清洁的、安全、可靠的可持续能源系统。

一、能源

(一)能源的定义

能源的定义可以描述为:比较集中的含能体或能量过程称为能源。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人类所需的燃料或动力来源的物质。能源既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常规能源,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新能源。有些能源储量非常有限,如煤炭、石油等,不能再生;有些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是可以再生 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

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能源密切相关。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每一次高效的新能源的利用,都会使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是从薪柴燃火开始的。火为原始人提供了温暖、光明和熟食,也是人们防御和围猎动物的工具。人类先后经历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

(二)能源的分类

对能源的分类有不同的方法。

1.按能量蕴藏方式分类

根据能量根本蕴藏方式的不同,可将能源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能源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人类现在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故太阳有“能源之母”之称。现在除了直接利用太阳的辐射能之外,还大量间接地使用太阳能。最常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就是千百年前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质而长成的根茎,以及食用它们的动物的遗骸,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所形成的。此外,生物质能、流水能、风能、海洋能、雷电等,也都是由太阳能经过某些方式转换而形成的。

第二类能源来自地球自身蕴藏的能量。主要指地热能资源以及原子能燃料,还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温泉等自然呈现出的能量。

第三类能源来自地球与其他天体引力相互作用。主要指地球和太阳、月球等天体间有规律运动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能源形态、特性分类

能源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按特性可分为水力、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核聚变能。

3.按能源转换和利用方式分类

能源按其转换和利用的方式进行分类还可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和终端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新能源和常规能源;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等。

二、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一)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所组成耳朵一个整体。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精神环境)和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两大类。一般讲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对我们周围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各种矿物等。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

(二)环境污染及其分类

1.环境污染的定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实质是人类活动总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影响其自净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2.分类

环境污染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化学污染物包括:燃料的污染;烹调油烟的污染 ;吸烟烟雾的污染 ;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装饰材料的污染 ;家用化学品的污染; VOC的污染 ;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其它污染物的影响 ;臭氧的污染。

物理污染有:噪声的污染 ;电磁波的污染;噪光的污染 。

生物污染有:尘螨的污染;宠物的污染。

三、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能源是决定人类进步的主要支撑,是经济增长的战略投入要素。经济增长和能源投入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互动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又拉动能源消费。因此能源对经济社会的积极影响还是很明显。但是能源的利用,对环境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一)能源利用是引起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但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他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城市里人口密集,各种手工业作坊与居民住房混在一起。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

煤、石油、天然气是所有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千百年来的自然生活方式大大地改变了。随着现代科学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大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明显的发生了变革。基础能源的使用量和需求量开始大幅度增加。下面是一座1000MW的发电厂在使用不同燃料时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的利用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例如水能的开发和利用可能会造成地面沉降、地震、生态系统变化;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能导致地下水污染和地面下沉。在诸多能源中,不可再生能源对环境的影响是罪为严重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大量能源的利用,也使得由于使用能源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下面是20世纪的2件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工业区处于狭窄的盆地中,12月1—5日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地层积累,三天后有人发病,症状变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这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

2.日本水俣病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外国的“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造成了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疾病,其中甲基汞中毒患者283人中有60余人死亡。

(二)能源利用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酸雨污染

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有自然和认为两个来源。例如:二氧化硫的自然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和火山活动,含盐的海水飞沫也增加大气中的硫。自然排放大约占大气中全部二氧化硫的一半,但由于自然循环过程,自然排放的硫基本上是平衡的。环境中硫氧化物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金属冶炼、化工生产、水泥生产、木材造纸以及其他含硫原料的工业生产。近年来各国虽然采取了种种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使燃料单位质量的矿物燃料排出的二氧化硫量有所减少。但随着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矿物燃料的总消费量在不断增长吗,世界的二氧化硫认为排放量仍在继续增加。

2.荒漠化加剧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而裸露的地表凭日晒风吹,不断地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肥沃的表层细土;单调的作物又吸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这土壤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于是水土流失便加速进行。

3.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能源的大量利用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破坏了大量天然植被,造成突然、水喝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对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影响;另外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使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可能改变生物群落的边界。

4.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

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氮、氟利昂以及水汽等。由于大气的运动是全球性的,大气没有国界,因而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都是共同的。当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在数量上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各方面造成污染,这是大气污染。在大气认为污染源中,温室效应是全球性因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

(三)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水力发电

水库建造的过程与建成之后,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方面

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表的活动,甚至有可能诱发地震。此外,还会引起流域水文上的改变,如下游水位降低或来自上游的泥沙减少等。水库建成后,由于蒸发量大,气候凉爽且较稳定,降雨量减少。

(2)生物方面

对陆地动物而言,水库建成后,可能会造成大量的野生动物被淹没死亡,甚至灭绝。对水生动物而言,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会使鱼类受到影响,导致灭绝或种群数量减少。同时,由于上游水域面积的扩大,使某些生物(如钉螺)的栖息地点增加,为一些地区疾病(如血吸虫病)的蔓延创造了条件。

(3)物理化学性质方面

流入和流出水库的水在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性质方面发生变化,而且水库中各层的密度、温度、甚至溶解氧等有所不同。深层水的水温低,而且沉积库底的有机物不能充分氧化而处于厌氧分解,水体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

(4)社会经济方面

修建水库可以防洪、发电,也可以改善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源,但同时亦有不利之处。如受淹地区城市搬迁、农村移民安置会对社会结构、地区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如果整体、全局计划不同,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排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外,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淹没与破坏,更是文化和经济上的一大损失。应当事先制定保护规划和落实保护措施。

2.电力

各种能源中电力是控制方便易于传输的。用燃料或核能经热机发电,热效率是有限的,总有相当发电量的一倍到两倍多的热能要就地耗散,这些热量可用冷却塔传给水体。冬季可能利用余热,夏季就会成为热污染。水体的温升应严格限制以防发生有害生态影响。输电效率高,但也要防止使人受到过强的电磁场,电晕放电产生离子也会有不良效应。配送电用的电力电容器含多路联苯,包裹蒸汽管道用的石棉,退役不用时如不妥善处置也会造成严重污染。

3.化石燃料

由于化石燃料是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主要部分,其开采、燃料、耗用等方面的数量都很大,从而对环境的影响也令人关注。

就以燃煤而言,开采时要挖出相当多的废碎石,还有矸石。矸石中的硫化物缓慢氧化发热,如散热不良或未隔绝空气就会自燃,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物质。为防止矿井中“瓦斯”积累爆炸,就要排风,排出大量甲烷(瓦斯)及氡。开采多需要抽水,矿井水多受到矸石煤及其杂质的污染,挖出的煤与石也能污染地面水。

(四)我国能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与环境发展的总体格局是:能源工业的发展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石油、天然气、核电,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科学进步,提高能源效率,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对传统煤炭的开采利用向环境无害化方向改变,开发洁净煤技术以减少环境污染。

我国能源环境问题与世界主要国家的主要问题有一定差别。其根本在于石油使用导致的污染与煤炭导致的污染主要差别。我国能源利用所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煤炭开采运输污染,燃煤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和农村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的生态破坏,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低导致的环境问题,还有日益严重的车辆尾气的污染等。

(五)走可持续的清洁能源之路

面对未来中国能源发展的重大挑战,包括一次能源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的安全保障,能源消费造成的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对减排CO2的压力等,中国走能源清洁发展之路必须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能源战略以及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根据当前能源发展遇到的严峻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在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1.节能优先

节能的领域应该是全面的,以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耗能部门为主全方面采取节能措施。一方面今后20年能耗始终占一半以上的工业部门仍是节能的重点领域,预计节能潜力有5亿吨标准煤左右;另一方面需要晶块改变偏重工业节能,忽略建筑、交通节能的现状,对当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今后需求比例明显提高的建筑、交通部门,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2.结构多元

能源结构调整的原则为

(1)立足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在保证供给和经济可承受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能源结构。

(2)国家能源安全方面有充分保障。

(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3.环境友好

(1)发展环境友好能源,把发展洁净能源和能源洁净利用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2)按空气质量要求,对主要污染物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

(3)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实行排污交易。

(4)实行环保折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5)及早控制城市交通污染

(6)取消对高耗能产品的生产补贴。

(7)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魏双燕、谢刚编.《能源概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3】 王革华、田雅林、袁婧婷.《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 斯·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 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 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 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 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四、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例子。 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发言,举出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 安排学生自学阅读课本相关的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师:看来大家在捕捉鼠妇的时候都动了脑筋,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很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问题呢?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师:这个问题真厉害,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回去查查相应的资料,下节课再回答你,好吗?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问题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提出来,学生提出来的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才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究,老师应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去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都正确。因此,我们把这些看法作为这个问题的假设的答案,怎样验证谁说得假设对呢?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鼠妇爬走,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做出了好几种猜测,每个人谈的都有道理,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老师适当做出选择其一的安排,将学生的注意力先引向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师:看来,这位同学受到了我们桌子上准备的实验器材的启发,不过我想问这位同学,不盖透明塑料板不是也保证了光线明亮吗?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师:像这样的光、水、温度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条件,我们把它们叫做非生物因素。(老师板书——非生物因素:光、水、温度等)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一些生物我们就把它们叫做……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生: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推测人掀开石块这种刺激也可能是鼠妇爬走的原因,把鼠妇放进去对鼠妇来讲是一个很强的刺激,它不会四处乱爬吗?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在制订实验的方案时,常常考虑不周到。教师以引领者的身份启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这样,学生考虑问题、制订实验方案的能力就会获得提高。】
师:大家对这个实验装置考虑得很严密,看来同学们都意识到了要想研究某个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就得把其它的条件控制起来,避免它们的干扰。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二个具体的操作问题想问一下大家。实验第一步,大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鼠妇怎么样放进去呢?我们每个实验小组两个瓶子里各装了5只鼠妇,是一起放进托盘的某个地方呢还是分两部分放到不同的地方?放到哪里比较好?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好,根据我们的实验设计,应该是依靠鼠妇安静下来2、3分钟后分别呆在明亮的区域和阴暗区域的鼠妇数量来判断它喜欢哪种环境,但是,有的鼠妇可能适应能力比较差,放进去5分钟还不能适应这个环境,还在乱爬;还有,你在计数的时候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鼠妇爬到明亮的地方,感到不适应,正往回爬但又还没越过明暗交接的地方,你已经计数了。这二种情况都会带来误差,怎么样解决它们呢?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由于科学探究实验具有很大的严谨性,有些实验设计的细节问题学生确实想不到,这时候需要老师加以提问、引导,将一些需要补充交代的问题讲清楚,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环境 2min 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1min
明亮          
阴暗          
环境 1组 2组 3组 4组 5组 6组 7组 8组 9组 10组 11组 12组 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    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 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师:看上去这一组同学的实验结果中,每次记录的数字大都是阴暗处的比明亮处的大,其它小组的情况也是这样吗?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0.5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师:看,用平均数表示大家的实验结果就十分简单明了。实际上,我们班有13个组,相当于做了12次重复实验,我们知道,实验重复的越多,就越容易减少误差,得到的结果就越可靠。比如说我们扔一枚硬币,落地时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扔一次的结果假如是正面朝上的话,我们并不能得出“扔硬币落地正面会朝上”的结论,因为大家都知道,多扔几次就可以得到硬币正面朝上和正面朝下的结果是一样多的。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13组实验数据呢?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实验数据的处理对于七年级(初一)的孩子来讲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内容,老师应合理的予以启发,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实际情况证明,做到这一点不是很难,而且学生使用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感觉很有成就感,无形之中让学生明白了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补性,使他们努力学好其它学科。】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其实不仅是光,在我们完成刚才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想到鼠妇的生活也许还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壤的潮湿程度以及温度等等。请大家参照我们课堂上设计的这个探究性实验的装置和步骤,设计一个类似的探究实验,看看鼠妇的生活是否受其它的因素的影响。由于时间的原因,同学们只能下课以后去试一试了。最后提醒大家一下,课后完成自己设计的另一个探究实验后,鼠妇怎么处理呢?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师:同学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说过,人掀动石块或移动花盘会使鼠妇爬走,影响鼠妇的生活,除了人之外,其它的生物当然也可能影响鼠妇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提到过的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际上,自然界中这种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螳螂对蝉生活的影响和黄雀对螳螂生活的影响,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捕食关系,大家还知道哪些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第3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文介绍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总结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荒漠化和干早、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健康,环境,环境与健康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brought to human health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ozone layer depletion, biodiversity loss,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many aspects.

Keywords: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health

引言:人类活动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环境对健康影响差异很大, 构成不同的健康问题。而环境与健康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正面临着环境和健康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等)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癌症村”和重金属污染造成健康损害事件频现,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环境与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我们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 显然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矿物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经常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现是保持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 如果环境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 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的甚至病理的改变。人与环境物质上密切相关, 1973 年汉密尔顿( E.T.Hamilot )调查了220名英国人血液中60余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同时将其与相应的地壳元素丰度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除C、H、O、N 和Si 外, 其它元素都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现代环境变化是一个包括全球变化的复杂的综合体。19 90 年美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议案》将全球环境变化定义为:全球环境( 包括地质气候海洋、水资源、自然灾害大气化学、生态系统和土地生产力系统) 中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能力的变化。也有将全球环境变化定义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组成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态系统在大尺度水平上的变化。因此, 广义的全球环境变化除包括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和全球气候变暖外, 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 水资源污染、荒漠化森林退化等)、人口的急剧增长等。

2 现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原生环境与人体健康

地理环境中能引起或促进人体发生疾病的自然因素, 据它们的致病功能,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直接引起人体疾病的地理环境因素, 主要有极端地理环境因素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布异常、病原生物群落、精神因素; 间接因素是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起间接作用的地理环境因素, 它们往往是疾病发生的条件或诱发因素。

2.2 人类地球化学活动与人体健康

在自然界, 化学元素主要靠水和生物进行迁移, 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生了强烈的金属迁移,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赋存形式, 使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地增加和出现了环境中本来没有的合成化学物质, 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 环境污染一般具有影响人群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种类多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 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与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污染途径、作用方式等有关; 重金属污染物, 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重金属通过空气水食物等渠道进人体内, 产生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 它们具有抗生育能力, 阻碍胚胎的正常发育, 影响和儿童的正常成长, 同时威胁着成人的健康, 严重限制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3 生物多样性与健康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存必需品, 并在对生命的保护和面对压力生命所具有恢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比过去6 50 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 倍, 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灭绝,这样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从长远来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使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4 荒漠化干旱与健康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和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荒漠化和干旱会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饥饿甚至是饥荒;干旱致使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干旱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火灾产生的浓烟会引起附近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婴幼儿死亡;荒漠化带来的沙尘暴除了进一步加速干旱区域的贫瘩化和荒漠化, 给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危害之外,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 危害人类健。

2.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简称POPs)与健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毒性, 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19 9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 种POPs 。POPs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滞留时间长, 可以沿食物链逐级放大, 导致低浓度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的POPs 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人类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POPs物质因具有半挥发性, 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 可在大气环境中作远距离迁移, 并通过“ 全球蒸馏效应” 和“ 蚌锰跳效应” 沉积到地球的偏远甚至极地, 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POPs不仅导致人类肝、肾、神经系统等器官组织中毒, 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等, 而且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影响人类的生殖和繁衍能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 的跨界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2.6环境激素(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 )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环境激素( EDC ) 是指扩散于环境之中、能使人和物的生殖机能产生混乱并形成生殖障碍的一类化学物质的总成, 它是被人类广泛使用并积累于环境中的合成化学物质14, 是近年来被逐渐认识的一类新的环境有害物质。目前, 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为20 多种, 现在能够证明或间接证明属于环境激素的物质有67 种, 加上重金属福、汞、铅, 共有70种。其中, 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长久危害的首推二嚷英DDT多氯联苯( PCB )可谓是“ 世纪三毒”。环境激素具有很难分解的特点, 环境激素一旦散放到大自然中, 几乎得不到分解而在环境中循环, 由于生物链的存在, 可使环境激素在生物体内不断受到浓缩和蓄积; 环境激素的最可怕之处, 在于它能影响机体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殖功能, 影响到后代的质量。

2.7城市化与健康

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贫穷、环境退化和无法满足的需求, 带来了拥挤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三废处置难、传染病流行交通事故城市热岛效应等众多问题,这无疑给人口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城市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3 我国环境与健康的恶性循环

良好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心旷神怡、精神焕发,有益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恶化使劳动者心烦意乱、精力分散,产生厌恶、憎恨情绪,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阻碍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健康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环境问题引发健康问题,健康问题带来环境问题,我国环境与健康关系处于恶性循环中。

3.1环境问题引发健康问题

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环境污染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江泽民指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环境保护搞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些疾病流传。”一是环境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目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由于受水污染的影响,我国的“癌症村”已超过200 个。我国首份城市PM2.5 研究报告《危险的呼吸》指出:2010 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 污染造成早死人数分别是2349、2980、1715、726,共7770 人。土壤污染造成的血铅儿童事件不断:2009 年,陕西凤翔县一家铅锌冶炼公司排放废水、废气,导致至少615 名儿童血铅超标;2010 年,湖南郴州市疾控中心和市儿童医院一共查出152 人血铅超标,45 人铅中毒,且中毒者均为14 周岁以下儿童。近年来,我国城市中不少夫妇因污染不能生育或生下畸形儿。二是环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杜· 舒尔茨认为,人类全部工作和生活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全都会影响人类的感觉,影响人类的行为。人类已经破坏和污染了许多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地、水源、空气都遭到破坏。结果导致了这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消极影响。根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数据显示,60.7%公众对食品安全最不放心,39.7%公众担忧装修涂料安全,25.8%公众对空气质量“气”愤满膺,41.8%公众把服装材料污染视为“心腹之患”。多种不同性质的环境污染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人与周围环境关系一旦破坏,就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疾病——抑郁。在城市化地区,人们的精神抑郁状况十分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我国抑郁症患者高达3000 多万,已经进入心理疾病高发期。

3.2健康问题带来环境问题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财富的总和,健康是人民创造各种文明的本质要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命长短,影响人民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众多,人们从经济、认识、科技和政治等方面寻找根源,其实,健康问题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根源。一是身体不健康的环境影响。身体不健康,人就没有精力和体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形成有利于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身体有病还需要看病就医,在医疗、预防、保健等过程中产生大量医疗废弃物,这些具有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是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财政投入,财政状况及其投向将影响生态环境。有关组织估算,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GDP 的7%,2020 年将达到13%;上海每年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相当于8 个亿。这些损失不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而且影响生态环境投入。何况在健康方面投入多的话,必将影响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心理不健康的环境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行为又与人类的心理息息相关。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引入生态维度,试图揭示生态危机的心理根源,研究心态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他们认为,环境不是心理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而是把心理看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心理失衡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失衡,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又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罗扎卡(Roszak)在其专著《生态心理学:重建地球,治愈心灵》中,分析了精神健康、行为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愈地球与医治人的心灵是同一过程。生态心理学把环境危机看作一种心理危机。心理不健康还会影响人民消极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身心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小结

我国是一个既有现代化大都市又有广大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大国, 人口众多, 环境压力大, 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多种环境健康问题, 既有严重的原生环境问题, 又叠加了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最近几十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相互作用,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复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 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出现, 人类健康也因此受到了重大影响。如何克服这些消极的影响,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我们应根据已有的成果, 本着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总结, 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不断繁荣。

参考文献

[1]王五一, 李日邦, 谭见安. 我国21 世纪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16(1):n-14 .

[2]苏平, 彭秀健. 环境与健康[J].人口学刊,2001 ,28(4):48-52.

[3]朱惠刚. 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 (l):l-3.

[4]沈照理.水文地球化学墓础〔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

[5]朱颜明. 环境地理学导论〔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 2

[6]U.S. NSF.Our Changing Planet.The FY 199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Washington D C.1997:l-72.

[7] Mcmichael T.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J).IHD PUPDATE,2003,3.

[8] 陈浮勤, 孙成权.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M).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2.

[9]常学秀,文传浩.重金属污染与人体健康(J.云南环境科学, 20以),l(3): 59-61.

[10]Huynen M.Scenarios and Global Healht:the Road Ahead.IHDP Update , 2003,3.

[11]Goer.SA,濒临失衡的地球[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12]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及植被重建[J].生态科学,1996,15(2):26-31.

[13]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403-41.4

[14]Menne B,Bertollini R.The heath impact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J].The newslettr Of thet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2000,11(12):4-6

[15]董玉瑛, 冯霄.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处理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6):49-5.

[16]陈志伟.环境激素对生物与人体的危害[J].生物学教学,2002,27(5):1-2.[17]黄娟,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环境生产力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李辉.PM2.5危害猛于车祸[N].生命时报,2012-12-28.

[19]董毅,袁锋.陕西凤翔县数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EB/OL].[2009-08-06].>

第4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英语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3.说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的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结构图的形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表格的讨论,使学生掌握运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归纳地理现象。
    3.通过对“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的讨论,使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学会如何尊重与善待自然、关心个人与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2.通过结合本节学习内容中的讨论、探究等各种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协调好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同时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课本第l4页的“图l—8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的理解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千丝万缕,有可持续性的,也有不可持续性的。人类与环境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才能保持二者关系的和谐?学习本节课的内 容后,就会全面了解。

【板书】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列举出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够体现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例子。
【图片展示】投影课本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读图思考】阅读图1-8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简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 生存空间 ,人类还通过 生产  活动从环境中索取 物质 和 能量 ;同时,人类又通过 生产消费 活动和 生活消费 活动将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排放到 自然环境中 。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人类 ,这叫 反馈 作用。例如:由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变暖,由于排放过量的酸性气体,从而导致酸雨……
【思考】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及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生产的废弃物,都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吗?
【学生回答】不是的,
【教师讲述】自然环境系统有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的功能,如水流的流动、大气的运动等自然净化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等,同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环境系统的自身发展和内部调节。当人类顺应自然的发生发展规律时,环境就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但如果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如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思考】环境的反馈作用,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环境的反馈作用可分为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和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两个方面,如植树造林后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的调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引起的温室效应、酸雨等等。
【承转】今天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人类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导致的;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也是人类史。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有所了解。
【板书】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15页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 格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提示可从纵向和横向方面考虑)
(2) 例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
(3) 什么要谋求可持续发展?
【学生回答】(1)从表中可以看出:①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从采猎文明时期的依赖自然到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又到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再到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善待自然;②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正由少数地区蔓延到全球;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
(2) 
(3)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且它们反作用于人类,影响社会的发展。由此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的需要。
【思考活动】1.19世纪末,人类认为自己是“自然之王”;20世纪末,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念变化的理解。  
2.收集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古语和评论,并与同学交流。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谋求可持续发展阶段,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板书】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讨论】结合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及社区调查活动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人类应怎样做才能与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阅读】课本第16页阅读材料“自然生态的多种价值”和第17页“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探究活动】一个公共牧场,有若干牧民在放牧,每个牧民都有两种选择:
①大家合作,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牧畜数量,使之与牧场的承载力相适应。
②尽可能多增加自己拥有的牧畜头数。 
讨论:假如你是牧民,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
【点拨】选择①是正确的,因为牧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牧民放牧的牲畜数量控制在承载量之内,既有效增加牧民收入,又保护草原生态。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
3.环境的反作用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1.采猎文明一依赖自然
2.农业文明一改造自然
3.工业文明一征服自然
4.后工业文明一善待自然
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1.尊重与善待自然
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推荐访问:英语四 关系 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