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乡村生态振兴的富民效应与实践探索——基于贵州省H,村的调查思考

乡村生态振兴的富民效应与实践探索——基于贵州省H,村的调查思考

时间:2023-12-10 16:45:02 来源:网友投稿

□周 佳,聂 俊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22 年1 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 号)文件,对贵州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鼓励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实现生态富民、产业兴旺和可持续发展。J 市积极响应号召,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建设工作。作为J 市重要建设点的H 村,在老支书及各届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展了30 多年的植树造林工作,奠定了生态富民的扎实基础,在改善村貌的同时为全村开拓了脱贫致富之路,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该地牢牢坚守生态底线,积极响应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将生态建设寓于经济发展之中,团结一致向“打造多彩贵州公园省”的目标前进,近年来成效显著且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值得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1.1 生态修护成效显著

生态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可持续的作用。贫困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高度重叠,我国贫困人口中大部分生活在生态脆弱区域[1]。H 村树木稀疏、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是J 市极度贫困村之一。H 村老支书曾说:“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在此理念驱使下,全体村民跟随一起种树保土、退耕还草,实施科教兴村,通过改善生态为传统农业奠定了种植基础,至此H 村粮食得以增收、养殖得以进行、经济得以发展,为当地农户解决了最根本的温饱问题。

据统计,H 村1985 年森林覆盖率不到5%,人均纯收入仅33 元,2017 年森林覆盖率上升到70.4%。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77.21%,人均纯收入18 633 元,逐渐走上了从“和尚坡”到“万亩林海”、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的致富之路。

改善生态不仅要“造林”还要“护林”,在林场后期的管护中,每个村都会安排护林员1~2 人,且由政府发放劳动补贴,一般一年一聘,10 000 元/年,平均833 元/月。在脱贫攻坚时期,村内针对建档立卡户调整的聘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家庭的收入问题。

1.2 林下经济持续发展

2017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牵动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生态文化融入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治理迈向现代化,是打造乡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动力[2]。H 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坚持生态振兴推动产业振兴,创造和维护好“万亩林海”、提高森林覆盖率、拓展草场面积,为当地的养殖业、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创造了良好的培育环境。

1.2.1 养殖业发展

农户凭借草木茂盛的绿色土地,以猪、牛、羊为主要养殖种类,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家庭收入。当地政府组织开放牛马市场,拓宽农户售卖渠道,特别是牛、羊的收益颇丰,最低能售出1 万~2 万元,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当地的鸡、鸭、鹅等家禽以粮食投喂和山林放养为主,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的生态举措,为其生长提供了天然而优质的环境。相对于饲料喂养型家禽而言,其更加健康且口感极佳,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在城市中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1.2.2 种植业发展

目前,H 村主要培育大棚食用菌、葡萄、魔芋、中药材等经济作物。为把握乡村振兴时代机遇、响应打造“天麻之乡”的号召,H 村汲取J 市其他乡镇的天麻种植经验,试种3.33 hm2天麻,申报加工厂,计划借旅游之力推广当地特色产品。

除此之外,政府将根据督察组的验收成果给予补贴30 000 元/hm2,每户不超过150 hm2,累计资金不超过30 万元。该举措极大鼓励了村民的投入和参与,为天麻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与种植基地。

1.3 “双社”运营全民受益

H 村的产业发展较注重集体经营,以“企业+合作社+人才”为主要运作模式,针对性地聘用专业人才指导培训,带领群众改变产量小、存活率低的收益现状,如种植葡萄聘用农学人才、民族服饰加工聘用手工技术人才等;
村内建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干部抓住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关注“怎样壮大村民集体经济”的问题,鼓励农户统购统销,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双社”模式下,各村社聘用村民采收天麻、食用菌等大棚作物,统一在村建合作社加工处理,加工人员多为为40~60 岁留守妇女,工资为80 元/d,该举措为留守妇女、失业人员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解决了“就地就业难”问题。

1.4 特色产业稳步推进

H 村以彝族、苗族为主要民族,乡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民族服饰加工车间,并安排专业的技术人才培训员工,以引导学员或游客感受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增强特色手工的投入感和体验感。同时,体现科技兴村,以“互联网+”宣传民族文化、地方特色和服饰加工,以电脑技术设计图纸,生产品类丰富的刺绣样本,促进特色纪念品的宣传与推广。

H 村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取得了生态建设发展的显著成效,使该地成为各基层单位学习的榜样村,由此建立了党性学习现场教育基地,并带动当地的民宿发展和商业建设。现有27 户居民楼改造,总计204 个床位,供教育基地所用。计划改造25 间居民楼作为民宿商家,其中广州帮扶资金支持10 栋民宿,按占地面积200 m2修建,一楼作为老百姓的居住地,二楼及以上楼层打造成民宿供游客使用。统一回收清洗和发放床上用品,以保障各商家的基本运营需求和游客消费环境。外来游客和参训学员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增加了村民收入,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1 乡村“空心化”严重,缺乏劳动力

乡村“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经济发展、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成为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的主要“绊脚石”[3]。H 村大量青年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生态富民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互联网+”、民族服饰加工等现代性工作无法有效集中人力,留守妇女兼顾家庭和农耕,无暇参与乡村建设事宜。另一方面,H 村留守群体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人口密度减少、空心化率增加,整体呈现老龄化、低龄化的两极分化态势。H 村的劳动力以老弱为主,未能大面积种植粮食,不仅导致土地大规模弃耕,还降低了该村的整体生产水平。

2.2 山路崎岖,交通限制发展

H 村历届村委干部深知“交通发达则产业兴旺”,长期致力于公路建设。但H 村受地形地势的限制,山路蜿蜒且运行车辆少,在外部商品和服务的对接中凸显流动性差、关联度低、运输量少等特征,阻碍了H 村农产品“走出去”和外部资源“引进来”的发展走向。一方面,交通成本和运输条件成为农民前往乡镇、集市的主要障碍,限制了粮食、蔬菜、水果等传统农业产品的对外运输与销售。另一方面,加大了乡—村、乡—镇、乡—县的运输难度,造成人员流动与出行不便。特别是在开发特色旅游产业之际,除了自驾人员外,其他游客进出H 村都要自行联系私家客运车,极大影响游客的观光意愿。

2.3 家畜肆意放养,村内卫生堪忧

H 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生态修护和监管,经济发展也渐入正轨,但是目前村容村貌的管理滞后,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一是村民肆意放牧,漫山遍野的牲畜、随处可见的粪便,致使村内呈现杂乱无章的现实场景。二是除了复原区、巡山路、村委会的周边地区,居民房前屋后饲养了牛、羊等牲畜,夏天温度较高,粪便滋生细菌,引来大量蚊虫觅食。三是放牧时间规划欠佳,成批牧群不仅阻碍了来往车辆出行,还产生了大量动物粪便,造成环境、空气、水源等污染,极大降低了游客的观光体验,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服务品类单一,游客消费受限

H 村的娱乐设施不足,目前仅有村口建设的1 个篮球场,仅有复原区、巡山路、博物馆等景区;
售卖商品种类单调,仅有民宿附近的小商店售卖带包装的速食和饮料;
商铺或店面营业较少,巡山路近5 km,只有半山腰1 个小车商贩售卖为数不多的饮品。总体来看,H 村欠缺刺激消费的经济发展活力,一方面是游客数量有限,不能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是缺乏基本的消费项目,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3.1 创造工作岗位,鼓励青年返乡

乡政府应充分把握中央大力支持J 市发展的时代机遇,积极对接定点帮扶机构,根据乡情、村情实际情况增加就业岗位。例如,大棚经济作物的培育和销售,应优先录用本地户籍的农业技术人才,在产品运输、线上销售、产业链等设置就业岗位。民族服饰加工方面,积极引进指导教师、刺绣、手工等职位,组织留守妇女集中学习,灵活实施居家生产,以解决留守妇女的时间冲突问题。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协助完成村内人员的集中管理和分配,为H 村经济发展注入时代精神。

3.2 寻求上级支持,增加运输渠道

乡政府应及时向上级提出建设需要,如实上报山路蜿蜒、交通不便、车辆有限、运输成本较高的发展难题,请求国家发改委、(县)市交通局等相关部门的部署和支持,规划修建高速公路,缩短乡—村、乡—镇、乡—县的距离。

通过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年度分红,结合政府帮助与村民集资建立车辆运营企业,优化客运、货运、物运等运输通道,以集体运行方式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时间和经济成本。

3.3 集中管理家畜,保持村内卫生

以乡政府为中心,村支委协调统筹,将稀疏的牛、羊、马圈拆除,避免村民肆意随处放牧。基于村内的规划蓝图划定一片空旷区域,试行农户牲畜的集中养殖与管理,提高禽畜粪便及废弃物的利用率,开展空气、土壤、水源环境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比如粪便施肥、发酵沼气燃料、喂养蚯蚓激发土壤活力、糖化处理后作为饲料等。增强护路员的工作职责监管,灵活掌握车流量运行动态,协调村民放牧时间,避开车辆行驶高峰期,维护公路秩序和交通安全。

3.4 丰富服务品类,刺激游客消费

按照乡政府和村、支两委下达的指令,修建景区大门,合理规划停车场。民宿运营方面,鼓励各商家认真规划厨房、洗手间等基础设施,给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大力开发建设农家乐,提高游客回头率。商品售卖方面,村委通过提供资金、批量进货、对接县城等方式协助商家积累数量充足、品类丰富的商品,满足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需求。

4.1 巩固脱贫攻坚,掌握生态价值逻辑

H 村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生态改善与巩固进程,为各基层单位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前期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H 村的贫穷来源于零星破碎的土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闭塞的交通。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历届村干部积极带领村民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提高了土地涵养与抗风沙能力,为农业种植奠定了良好生态基础。中期坚持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种植,避免滥用农药、地膜和肥料等污染环境的农耕行为。在乡政府的统筹管理下,H 村农业种植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4.2 坚持以人为本,彰显生态惠民

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H 村的生态治理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在环境层面的向往,通过生态改善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部分难题,避免由此带来的环境卫生、生态等风险和危机,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为了人民实施的战略举措。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中,村委的指导、当地农户的配合、劳动人民的支持,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发展依靠人民的重要体现。H 村建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户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并以此获得收益,强调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3 把握时代机遇,经济生态融合发展

H 村十分重视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注重经济作物的探索与研究,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一方面,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开发有机农产品,农业种植从玉米、土豆、辣椒等传统作物向葡萄、食用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转变,依靠良好的环境优势助推产品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万亩林海”、巡山路、“H 村”复原区、民族服饰加工体验、“教育基地”民宿建设等旅游项目开发,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生态资源与经济进步的衔接,稳步推进生态改善、设施完善、游客妥善的乡村生态发展规划,助力农村产业兴旺与经济繁荣。

猜你喜欢生态发展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4期)2020-05-21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3期)2020-03-25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生态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推荐访问:贵州省 富民 振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