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主题教育 >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发展思考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发展思考

时间:2024-02-05 1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雷亭,朱 磊

(1.泰山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2.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北京景山学校是1960年中宣部创办的一所专门进行城市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试验学校。1977年10月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现在世界科学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办教育要以最新成果为基础,否则就是爬行主义。发达国家的小学课程就有代数、简单的几何。景山学校就有这样的经验,学生能接受。”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15.为落实邓小平办重点学校的指示,作为全国20所重点中小学之一的景山学校,1977年底重启各项教改试验。1978年4月28日,教育部遵照邓小平的讲话精神,批准北京景山学校三位老师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个面向”的题词,是对北京景山学校教改实验的鼓励和指示,为新时期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三个面向”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把握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战略目标,着重回答了教育、科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这一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指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大的政治。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现代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生产力的大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型的现代化,是依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经济上和技术上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推进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6 2-1 6 3、8 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我们搞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用邓小平的话说,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前面有个名字“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前提,也就改变了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前提。四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方向。邓小平反复强调,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也就动摇了社会主义事业,动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民群众、青少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要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

2.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的内生动力。现代化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历史。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科学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是现代化的发动机,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6 2-1 6 3、8 6.邓小平的讲话,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邓小平深刻把握教育、科学技术、生产劳动日益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0 7、3 4、4 0、4 8、9 5.如科学试验、科学研究和生产劳动怎样组织得更有计划,既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又更符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怎样跟教学密切结合,跟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
学生所学与将来从事职业是否适应;
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多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教育和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态,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2 0 0、1 5 8.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杠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必须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对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3.实现现代化,基础在教育

科学技术的进步,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十年“文革”,科技、教育战线是重灾区,忽视文化教育、不重视科技工作,不尊重知识分子的现象十分突出。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工作汇报时,对科研、教育工作深感忧虑,农业搞不好会扯工业的后腿,科学研究搞不好会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教育工作搞不好会拖现代化的后腿。邓小平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0 7、3 4、4 0、4 8、9 5.1977年5月12日,同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谈科学和教育问题时指出:“抓科研就要抓教育。抓教育,关键在中学,中学又以小学教育为基础。”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2 0 0、1 5 8.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再次谈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0 7、3 4、4 0、4 8、9 5.1977年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开始了教育、科研战线的拨乱反正。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入手。”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0 7、3 4、4 0、4 8、9 5.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0 7、3 4、4 0、4 8、9 5.1982年9月18日,在谈到十二大的奋斗目标时,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和关键。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1 2 0.

(二)教育要面向世界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顺应世界潮流,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1.对外开放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问题

邓小平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回答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回顾历史,“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9 0.。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开放伴随着兴盛,封闭伴随着落后。明朝中期之后到鸦片战争,闭关锁国,封闭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也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1982年1月24日,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新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问题作了客观的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没有取得很大发展。”②胡耀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5:3 5 7.

面对现实,“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3 3 6、2 9 5.。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需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对外开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的国家甚至把它放在生死攸关的地位,如日本、新加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科技蓬勃发展,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展望未来,“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 1 1.。要大胆承认落后,不怕出丑。只有清醒地认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去追赶世界科技前沿。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必须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善于学习,善于创造,为我所用。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起来,最终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

2.教育面向世界,重点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

现代化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而我们当时最缺的就是知识、人才。邓小平多次指示相关负责人要引进知识,引进人才。科学、教育需要引进什么,要有一个总体规划、长远规划,要开一个大单子。

把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编进教材,用最新的科学知识教育青少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主持科学和教育座谈会时强调:“要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放到教材去,把数理化和外文基础打好。”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1 7 3、2 9 9.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1 7 3、2 9 9.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中央在外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拨出10万美元购买外国教材以资借鉴。邓小平还批示教育部从全国抽调了200多名专家集中攻关,并专门接见了编写人员。1978年9月,全国中小学如期使用新编通用教材。

在如何学习方面,邓小平提出了派人出去学习,请人来讲学的指导思想。在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华侨华裔人才又是我们引进的重点,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和直接的渠道。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邓小平多次邀请著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回国考察、学术交流、培养人才,倾听他们对科技、教育的意见建议,并作出相关决策。1984年10月2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国庆活动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等60多位外籍华人科学家时说:“今天同你们见面,是对你们付出的知识和劳动表示感谢。为开拓新局面,也希望你们今后付出更多的知识和劳动来帮助我们。”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3 3 6、2 9 5.这些著名科学家对于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接轨,教育对外开放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派人出国留学是另一项重要措施。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增大派遣留学生的数量,派出去主要学习自然科学。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3 3 1.邓小平的指示吹响了青年学子走向世界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留学大潮的序幕。

(三)教育要面向未来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指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面向未来。教育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根本大计。

1.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1986年4月19日邓小平会见在大陆捐资兴学的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王宽诚、霍英东等时提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4 1 0、3 7.

所谓根本,是指事物的本源和根基。邓小平将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明确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全党全社会都要更加关心和重视教育,哪怕“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离不开教育。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同样离不开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提供智力支持,好比发动机;
思想道德建设主要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好比方向盘。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条件。总之,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就有了坚实基础和持续动力。

2.青年是我们的未来

1956年8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报告》中邓小平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2 5 4.十年文革,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邓小平心急如焚。1981年5月11日,邓小平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会大会开幕式,在同大会主席团交谈时强调:“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9:4 1 0、3 7.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软件小组,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邓小平当即批示相关负责人落实,中国科技大学重点支持。2004年,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根据邓小平的遗愿,其亲属把他生前获得的全部稿费142万元捐献出来,发起设立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邓小平反复叮嘱,第一位的是接班人这个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下一代,第二代。培养一代代“四有新人”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现代化能否如期实现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四有新人”中,邓小平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1 1 1、3 8 1.1989年,邓小平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1992年在南巡讲话中,老人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3:1 1 1、3 8 1.邓小平的口头禅是“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足球从娃娃抓起”,“品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三个面向”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和核心。从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大的政治出发,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对外开放是关系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战略问题,面向世界的重点是学习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人们。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因为教育决定着民族和国家的今天和未来,青少年又是我们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三个面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三个面向”指导下出台的具体教育政策会不断变化,“三个面向”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基本观点仍然没有过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两个大局,聚焦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教育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①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当前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们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的需求越强烈,对教育的期待越迫切。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福祉。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一个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变量。党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如果说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就是第一资源,教育就是根本大计。

教育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事业,全面支撑引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从经济建设上看,“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②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3.从政治建设上看,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加强社会治理、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社会建设上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一头连着国家和民族,一头连着家庭和孩子。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乃至人生理想的实现,都与教育密不可分。从文化建设上看,人类发展史表明,教育从来都是文明世代相传的火炬。强起来需要强大的政治保证,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引领。从生态文明建设上看,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和生态都是指向当下,关涉长远。

(二)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视野看教育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世界,胸怀天下,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教育与世界的关系也要因时而新,因势而进。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交流互鉴,离不开文化的力量,离不开教育的推动。2013年4月21日,习近平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的贺信中说:“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①清华大学苏世民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4-22.文化是理解世界和激发创造力的切入点。这种国际理解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在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时候,在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急需在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涵养与之相匹配的大国心态。只有当国民真正秉持健康成熟的大国心态时,中国才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只有秉持大国心态,提升全球公民意识,我们才能与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捍卫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共同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教育大变局总是与世界大变局相伴而生。当今世界,教育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和争夺成为焦点,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来。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给孩子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教育与科学技术、生产劳动、职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加经常,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人们对职业教育或劳动教育的理解也从最初的技能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包含知识、技能、态度、道德、价值观等的多层面的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成为最具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包容、个性化、可持续的教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要求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革命推动了教育变革的进程,带来了信息和知识的迅速膨胀,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技术变革教育的进程,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转变,从标准化的课堂学习为主到鼓励个性化的、探索性的学习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建立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信息技术不仅肩负着重塑教育传统的任务,而且肩负着教育创新的使命。

(三)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看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赛中,新时代的青年人既是筑梦人,也是圆梦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是“中华民族梦之队”。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责任在肩。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习近平寄语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绝不是是旁观者和掘墓人,这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新时代的青年需要什么样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怎样培养人?立德树人是根本,是教育事业必须牢牢抓住的灵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何谓大德?大德是个体对国家的德、民族的德,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就是大德。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立德树人要坚持五育并举,改进智育、强化体育、重视美育、加强劳动教育。

为谁培养人?概括起来就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为人民服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育发展的方向也要与党和国家奋斗的目标结合起来,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持教育的人民立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要求。

“三个面向”既站在战略高度考虑教育问题,又立足中国实际实事求是;
既对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也对微观的教育改革创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由工业化导致的一场整体性的社会变革。现代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是基础,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保障,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更为深层的关键因素。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导致人的现代化。我们强调人的现代化所针对或担心的是,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不平衡,人的知识、素养、理念的不足、滞后。正如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所说:“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的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在今天的发展中国家里,这是屡见不鲜的……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②(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教育现代化是促使人的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英格尔斯等人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教育对人的现代性有着直接的、显著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这中间发挥了主要作用。现代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主要是由现代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现代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系统性,按照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进行系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教育,通过塑造人进而影响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广义的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践,都是造就现代人的土壤。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不仅在于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更取决于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并促进现代精神的发展。离开现代精神的教育现代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相对于制度现代化和器物现代化,实现人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转变更有决定性意义。

(二)以教育现代化推进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先导。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现代化先行国家还是后发赶超型国家,都把人的现代化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现代化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主要方面: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聚焦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高效能、更具活力的教育。

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旗帜。新时代中国教育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向内看,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
又要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要不忘本来,坚持社会主义底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又要吸收外来,吸收、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并使之本土化。既要胸怀大局、面向世界;
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人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也在提醒我们,教育既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仰望星空。尤其是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教育更需要诗和远方,需要静待花开。总的来说,我们要在扎根中国,融通国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基础上,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瞄准现代教育发展趋势,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办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内容是学校向学生传授人类优秀经验的总和。实施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决定了下一代学什么、信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亲自部署。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交叉渗透、跨界融合的趋势日益显著,必须根据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创新,对应到学科上是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人文教育作为底色注定是畸形的。只有人文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始终,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确保人才健康成长最持久、最强有力的内在动力。

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强调:“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研究手段,教育、科学是上不去的”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41-342.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教育设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推动了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教育、学习、知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强调加快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提质升级、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种种现象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教师非专业化现象,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够,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迫切需要加强职前教师的培养和职后教师的培训,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数字时代,教师的身份也在发生变化,更多地成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但教师的作用不可取代,绝不会出现像某些人所预测的教师职业将逐步消亡。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障。邓小平强调:“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事业正逐步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教育领域中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参与主体的权力、职责、行为规范等予以明确界定。“领导就是服务”,政府要以为教育提供优质服务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相对宽松的内部环境。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发扬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明确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着力解决“教好”“学好”“管好”。“教好”的关键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学好”的关键是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管好”的关键是简约管理,聚焦教好、学好,删繁求简,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三个面向”,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全局来认识教育,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这个发展大势来看待教育,从教育事关国家兴亡,事关民族未来这个根本任务来思考教育。“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猜你喜欢科学技术现代化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2年2期)2022-04-20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21年12期)2022-01-10《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4期)2021-09-06《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1期)2021-03-17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推荐访问:教育 新时代 面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