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探究

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探究

时间:2023-12-12 10: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康诚轩,陈新忠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供给侧”,创新人才更是大国角逐的决定性力量,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缩小、追赶、甚至超越世界发达国家的“核动力”[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博弈已逐渐转变为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之间的较量。而我国科技原始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和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任重而道远。目前,国内学者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且深入的分析,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致使研究结论主观性偏强、科学性稍弱;
研究内容上,系统探讨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探究关键因素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行业高校承担着为实现产业现代化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例研究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提升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鉴于此,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例,运用AHP-DEMATEL方法来厘清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识别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量化依据,推动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高速高质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由于对创新型人才内涵剖析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各有侧重。有学者从学术层面、管理技术层面和校园文化培育层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3];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人才培养观念、学术环境等因素制约了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4];
有学者从内外部两方面对影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进行了分析,外部制度涉及管理和评价,内部制度涉及教学和师生评价[5];
有学者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考核等与施教过程密切相关的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6];
还有学者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上各个主体的优势[7]。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系统性原则并结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按照“为谁培养人”“创造何种条件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运用何种措施保障培养效果”的思维逻辑,从Direction(方向性因素F1)、Supply(供给性因素F2)、Output(产出性因素F3)和Guarantee(保障性因素F4)四个维度构建了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DSOG”影响因素体系,具体说明如下。

(一) 方向性因素

方向性因素决定了为谁培养创新型人才,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大局观的形成,其维度包含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供给目标两个影响因素。

1.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想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思想的行动是盲目和无效的。有思想的人是真正拥有力量的人,能对外界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方式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因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强化学生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想意识,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2.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预期目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方向上的集中体现。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研究发现,世界上只有3%的人有明确目标,努力落实并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余97%的人因目标不明确亦或没有目标,生活平平淡淡,少有改变[8]。可见,目标对于事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目标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 供给性因素

供给性因素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其维度由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师资水平、供给方式、供给条件和供给质量四个影响因素构成。

1.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师资水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兴国必先强师”,要加强教师队伍改革,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师资队伍[9]。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施教主体,教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大小和水平的强弱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创新型人才的产出和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亟需建设一支能够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涉农事物的识别能力、涉农技术的操作能力、涉农问题的解决能力、涉农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基于农学专业的创业能力等,以此来保障人才的培养水平。

2.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方式

教育的思想和知识的内容均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输出,才能对供给对象,即学生,辐射影响,发挥作用。供给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方式具体包括授课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外实践等与农业产业匹配的程度。科学多样化的供给方式有助于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适应其成长成才需要。

3.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条件

环境及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成长。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实习实践平台等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条件涵盖学生生均实验设施条件、生均校内基地面积、到达基地平均耗时、毕业生集中实习实践时长、毕业生集中实习实践学分等方面。良好的供给条件,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条件,更适宜涉农学科创新型人才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性研究的开展。

4.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质量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供给质量的高低由与产业需求结构的匹配度来衡量,包括学历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结构、培养内容结构、培养形式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五个方面。只有面向农业产业发展培养人才,才能提高供给质量,使培养的创新型人才符合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进而增加其工作岗位的选择性,延长职业生涯的发展度。

(三) 产出性因素

产出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培养了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其维度涵盖了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三个影响因素。

1.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透彻的了解与研究,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于某一专业领域形成的成果,是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随着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专业知识逐渐被系统化,分门别类于各个领域和行业。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就是力量。合理的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前提,可以为相关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

2.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素质

杨叔子认为“素质是人个性心理品质的体现”[10]。燕国材认为“素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与后天形成的特点的结合”[11]。素质可以为知识和能力导引方向,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提高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素质为前提,才能锻炼、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

3.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专业能力

能力是个体具备的各方面的知识与素质等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通过社会实践外化为能力[1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提高其面向产业发展的专业能力,如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线技术能力、技术研发能力、调研报告能力和产业拓展能力等。

(四) 保障性因素

保障性因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条件,其维度涵盖了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两个影响因素。

1.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教育体制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
教育机制是教育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良性的教育机制有助于激发教师对职业的热情、学生对创新的激情和管理人员对工作服务的积极性,而体制中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能与岗位职责等进行有效的运行才能保障机制作用的发挥,二者缺一不可。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健全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得学校各主体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和人才培养的任务贡献力量。

2. 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由与评价有关的各要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工作系统。评价体系一方面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不断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于教育的改革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风向标的意义。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正向显著的影响。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提出的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系统理论的思想把复杂问题系统化,并将所要研究的系统进行划分,使之在层次上分为目标、准则和方案等多个等级,决策者再利用自身的经验对各目标的重要程度两两进行比较与衡量,得出各目标的权值并依据分析目标进行优劣排序[13]。

(一) 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

根据第一节对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按照AHP法的设计要求,构建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DSOG”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第1层为目标层: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问题研究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第2层为准则层: 方向性因素(F1)、供给性因素(F2)、产出性因素(F3)和保障性因素(F4),是实现预期目标所需的准则或环节。第3层为方案层:由影响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因素(f1—f11)构成,是为目标的实现所提供的多种可供组合和选择的措施与方案等。

表1 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DSOG”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二) 构建层次判断矩阵

层次判断矩阵的构建需以专家的评判为基础,为提高结论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邀请8~12位专家进行评判[14]。此外,已有权威期刊发表的利用类似方法研究其他方面的文章中,所邀请的专家人数都在10人左右[15-17]。鉴于此,通过向10位在农业高校领域有较高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熟悉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情况的、从事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人员(其中农业高校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专家7位、一线教育管理人员3位)进行问卷调研,并采用1—9标度法对同一层次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后打分,逐一判断同一层次中的因素对上一层次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而整合专家意见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如表2—表6所示。

表2 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3 准则层F1判断矩阵

表4 准则层F2判断矩阵

表5 准则层F3判断矩阵

表6 准则层F4判断矩阵

(三)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首先,需计算各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在此基础上,求出各因素的权重,即特征向量W。通过因素的权重可以分析得出各个影响因素在整个研究系统中或者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占的的分量与所处的地位。然后,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比率指标CR来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CI可以通过公式CI =(λmax-n)/(n-1)得出,n代表矩阵阶层的数量,CR可以通过公式CR= CI/RI得出,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见表7。若CR值在0.1以下,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的要求,否则不满足,需调整后再次进行分析。

表7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表

利用SPSSAU软件对准则层判断矩阵、准则层F1—F4判断矩阵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各个判断矩阵对应的最大特征值、CI值及矩阵内各影响对应的特征向量和权重值,具体见表8—表12。

表8 准则层判断矩阵AHP层次分析结果

表9 准则层判断矩阵F1 AHP层次分析结果

表10 准则层判断矩阵F2 AHP层次分析结果

表11 准则层判断矩阵F3 AHP层次分析结果

表12 准则层判断矩阵F4 AHP层次分析结果

表8至表12对应的一致性检验指标分别为CRF=0.008<0.1,CRF1=null<0.1,CRF2=0.018<0.1,CRF3=0.005<0.1,CRF4=null<0.1,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

(四) 各因素初始权重汇总

计算得出各个层次的权重值之后,将准则层的因素权重值和对应方案层的因素权重值两两相乘,便可计算出各因素的初始权重wi。对第3小节各判断矩阵的权重值进行汇总,得到影响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因素的权重,如表13所示。

表13 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因素的初始权重

决策实验室分析方法(DEMATEL)是运用图论和矩阵论原理研究系统各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方法,是识别影响因素研究中的常用算法[18],可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表1的11个元素为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利用DEMATEI方法来识别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 构建矩阵

进一步咨询了上述10位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人员,并邀请其对表1中11个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程度进行打分。按照因素间无影响、弱影响、影响不弱不强、强影响这四种影响关系的分类打分,依次为“0”“1”“2”“3”。发放调查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利用出现频率最高的打分分值可构建出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关系矩阵。将该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可转化成为规范直接影响矩阵X,如表14所示。

表14 规范直接影响矩阵X

利用matlab软件将规范直接影响矩阵X转化为综合影响矩阵T,如表15所示,计算公式为T=X(I-X)-1,其中I为单位矩阵。

(二) 影响因素“四度”计算

利用矩阵T,可以求出各因素的影响度D值(矩阵的行和)和被影响度C值(矩阵的列和),再计算得出中心度H值=D+C,原因度G值=D-C,如表16所示。影响度D值表示因素自身的影响力,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被影响度C值表示因素接收的外在影响力,二者之间呈正比;
中心度H值表示某因素在系统中的等级与地位,H值越大,该要素越重要;
原因度G值大于零则可归类为原因因素,是其它因素产生变化的成因,G值小于零则归类为结果因素,表明是受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由表16可知,基于DEMATEL方法得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排列前六的依次为f10、f6、f3、f1、f11和f2。

根据表16数据,分别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建立笛卡尔坐标系,如图1所示。根据各影响因素在坐标系中的分布,可以看出f1、f2、f3、f6、f10、f11为原因因素;
f4、f5、f7、f8、f9为结果因素。

表16 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中心度排序信息

(续表16)

图1 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因果关系

(三) 综合影响度计算

AHP和DEMATEL方法均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的,主观性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在两种研究方法运用的基础之上,计算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可以使关键因素的识别更加科学有效。要获得综合影响度Xi 的取值,需首先运用AHP方法下各影响因素的初始权重与DEMATEL方法下中心度Hi进行乘法运算,之后再对所得乘积进行归一化处理[19]。综合影响度计算公式为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度,如表17所示。本文将综合影响度Xi≥0.05的影响因素作为关键影响因素[20]。从表17可以看出,影响度大于0.05的影响因素依次为f1、f6、f2、f10、f3、f11。

表17 综合影响度

利用AHP-DEMATEL方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思想意识、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师资水平、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目标、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供给方式及面向农业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以上6个因素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程度较大,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鉴于此,应树立全局观念,从已识别的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出发,寻求最优培养要素的组合,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化以及更加具有针对性。

(一) 以奉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原则,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开展的。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人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促进事物的发展。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中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总和,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想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眼界的高低、格局的大小以及胸怀的宽狭。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共同体。有鉴于此,大学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引,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大学一要注重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不断融合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思想来为高校教育内容注入创新活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三农”情怀,把学生培养为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思想意识的指导作用。二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价值认同,增强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的认可,进而培植学生的世界情怀,增强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要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或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想远大、志向坚定、视野开阔、知行统一的创新型人才。

(二) 以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为基础,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如果说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那么教师则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可以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涉农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因此要建设一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精湛、专业实践经历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引进速度远远低于高校扩招和增多专业设置的速度,致使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学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新引进的教师以应届毕业博士生为主,缺乏实践经历,只能纸上谈兵,传授理论知识,所培养的学生易与生产实际脱节。而原有专业型教师在职称评定等压力下,侧重于教学和科研任务,忽视了实践教学及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有鉴于此,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把培训和增强教师实践创新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高校可以邀请校内有经验的教师或校外成功创业人士定期开展实践经验交流会,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组织教师深入了解农业产业的生产实际或鼓励教师顶岗实践,以此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提高实践水平。二要改革教师队伍的考核及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看待教师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着重考察教师创新型人才的育人水平。高校可以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朝着“双师型”方向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 以契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为支点,确定针对性供给目标

供给目标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使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达到的规定要求和标准,是大学人才观的具体体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供给目标定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守旧,一成不变,滞后于时代发展,缺乏特色化、创新性和个性化内容;
二是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指导意义。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时俱进,确定清晰明确的供给目标,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农业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一方面,要面向农业产业的发展,明确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上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在知识结构上,要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体系;
能力结构上,除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等能力;
素质结构上,在兼顾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供给目标的确定应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在突出专业特色和创新主旨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兴趣及能力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将培养的人才类型由知识型和专业型向创新型和复合型转变,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四) 以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为引擎,完善开放性体制机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涉及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多方面,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根本组织保障,促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得实效[21]。高校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开放性体制机制,加强学校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力度,营造有利于科研能力提高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一要完善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将创新能力内隐的人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外显的人才[22]。可以通过扩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参与范围,降低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条件要求,加大学生科研基金支持等途径,以科研为平台挖掘更多富有创新潜力的学生。二要加强创新教育制度建设,健全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创新型人才的激励,除经济激励之外,还应为其创造更优的环境、建设共享资源平台等促使科研创新活动进一步开展。三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充分信任和尊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判断能力,将更多关于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权利下放给基层单位,允许其在权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政策[23]。另一方面允许与认可学生自行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探索建立相应的学分兑换制度以及评价制度,尊重学生在职业道路与学术生涯的不同价值追求,鼓励其自主探索发展。四要加强协同创新,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路径、构建更大平台。可以与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完善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与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成立战略联盟,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24]。

(五) 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科学化供给方式

人才供给方式包括授课方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外实践等诸多方面。科学化的人才供给方式具有灵活性、引导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能够较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和创新发展需要,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在授课方式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单一的教师灌输式转变为多元的学生参与式。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问题式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营造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与创新,进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高校除设置专业课程之外,还应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设置交叉学科的通识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前许多新研究发现都是基于跨学科领域进行的,设置交叉学科的通识课能在打牢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激发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创造。在课程内容方面,要面向农业产业的发展及时更新课程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密切关注领域内的前沿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外实践方面,一要不断进行改良提高相关的课程实验,二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农业产业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六) 以遵循创新型人才发展规律为基点,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形成了“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教育发展形势,违背了人才培养初心,严重桎梏了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过去标准单一的人才评价观念,构建与创新型教育相适宜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首先,要改变原有单纯知识理论的评定标准,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既要包括专业知识学习情况、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也要涵盖学生的思想意识表现、知识应用能力、社会服务情况、就业质量情况等其他指标,还要突出创新评价指标,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促使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应用,增强学生开拓创新的勇气,加快高校创新教育整体改革的步伐,从而达到以评价促创新、以评价促发展的效果。其次,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应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潜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可以围绕“理想信念”“专业素养”“创新能力”“职场意识”等维度,合理设置多元主体评价的权重,并且权重可以随着农业产业的需求变化做出适时的动态调整[25],构建动态化的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农业产业创新型供给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甘肃农业(2018年4期)2018-04-08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甘肃农业(2017年13期)2017-08-17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甘肃农业(2017年12期)2017-07-25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四川党的建设(2016年6期)2016-12-28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探究 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