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职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轴互融”实践路径研究

高职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轴互融”实践路径研究

时间:2024-01-02 15:15:02 来源:网友投稿

肖志芳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51)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内容提出明确要求[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五育”培养过程,从而于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由此可见,新时期国家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劳动技能单一、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难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劳创”)融合育人,是学校需要思索的问题[3]。

1.1 不想“劳创”

一是学校对“劳创”重视不够。新时期高职院校都能响应国家号召,纷纷重视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劳动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都相对独立,在“劳创”融合方面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教师的“劳创”意识不强。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实施“劳创”融合育人的欲望不强。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对“劳创”融合育人的内涵机理普遍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劳创”融合育人方面,教师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学生“劳创”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在劳动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创新创业课程掌握的能力不能迁移,对“劳创”认知程度不高,“劳创”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意识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了“劳创”融合育人的动力不足[4]。

1.2 不会“劳创”

一是教师的“劳创”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劳创”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能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劳创”融合育人难以实施。当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都配备了专门的师资,但两者的教师都是不同的人群,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没有意识到教师人人都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二是传统的课程没有适合的“劳创”训练项目。课程是“劳创”育人最好的载体,“劳创”课程不仅仅局限在《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基础》等专门的课程,而是在每门课程中融入“劳创”内容,实现课程“劳创”。三是学生的“劳创”能力有所欠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往往以掌握技术技能为重点,对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也表现得不尽理想,尤其是在“劳创”融合方面,如何通过劳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学习提升劳动技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5]。

1.3 不能“劳创”

一是“劳创”融合育人的场地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校缺乏“劳创”融合育人的场所、以及场所足够的开放时间。提到劳动育人,往往想到的是学生打扫卫生、修剪花草、整理图书等诸如此类的简单体力劳动,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学校可以考虑通过实习实训,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这就需要建设足够的能开展“劳创”教育的实习实训场所[6]。二是“劳创”融合育人的时间不充分。学校往往在课堂实施“劳创”融合育人探索较多,而课堂外的实践较少。“劳创”融合育人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内的教学组织,第二课堂也是“劳创”融合育人的阵地,也应该得到重视。三是“劳创”融合育人的平台不充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需要平台,平台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场地设施,线上的平台也是很关键的阵地,比如微信公众号、论坛、贴吧、抖音等都是很好的线上媒介,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开展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育人。由此可见,场所的不足、时间的缺失、平台的缺乏,导致了“劳创”不能很好地融合[7]。

2.1 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劳动教育的目标从宏观上来说是以育人为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微观上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本领和培育学生的劳动品质。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从宏观上来讲也是育人,是新时期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渴望,从而对高职院校提出的历史使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同样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两个方面。此外,劳动教育同样提倡“开展创造性劳动”,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创造”目标一致。可见,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8]。

2.2 育人载体的融通性

劳动育人的载体可以通过劳动课程和课程劳动来实现,劳动课程一般是指学校开设的《劳动育人》必修课程,而课程劳动是指在课程中融入可以劳动的教学内容。理论课的课堂上学生一方面开动脑筋、从事脑力劳动,另外一方面可以感受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实习实训课更是劳动育人的阵地,学生练习技能、掌握本领,都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这本身就是劳动。创新创业育人的载体与劳动育人类似,也是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造来实现,比如设置《创业基础》《创新意识》等创新创业类课程,对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项目化改造,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和项目。可见,劳动育人、创新创业育人的载体都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在载体上具有融通性[9]。

2.3 育人过程的连通性

劳动育人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想”和“做”,“想”是指开动脑筋思考、从事脑力劳动,通过“想”,学生获得劳动的意识,形成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
“做”是指动手操作、从事体力劳动,通过“做”,学生掌握劳动的本领。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也是体现在“想”和“做”,比如产品的制作,从产品的构思、设计,都需要深入的思考,通过“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产品的完成需要制作,通过“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劳动育人、创新创业育人的过程都是“想”和“做”,在过程上具有连通性[10]。

2.4 育人条件的互补性

劳动育人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师资和场地两个方面,其中师资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是具备课程劳育能力的教师,即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改造,融入劳动育人内容,实施劳动育人;
场地包含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劳动育人场所。而创新创业育人的条件也是体现在师资和场地两个方面,师资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课程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改造,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实施创新创业育人;
场地包括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可见,劳动育人、创新创业育人的条件都是集中在师资和场地,在条件上具有互补性[11]。

2.5 育人方法的互通性

劳动教育的方法往往体现在“做中学”,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在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本领、提升劳动技能,通过“做中学”的育人方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同样也是“做中学”,在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通过“做中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的方法上都是“做中学”,两者存在互通性[12]。

3.1 激发想“劳创”的动力

激发想“劳创”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积极培育“劳创”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劳动的氛围。二是努力推进“劳创”学习方式变革,构建制作中习得的新模式[13]。

3.1.1 “内合外联”培育“劳创”文化

在校内,学院层面设置专门机构和建立运行机制,机构设置方面可以成立“劳创”学院,各二级学院设立“劳创”教研室,两级互动负责统筹“劳创”融合育人。运行机制方面,可以从师资培训、成绩管理、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多个层面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教师必须参加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证书,成为“劳创”复合型教师;
学生通过参加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学分折算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教师参与劳创教育育人工作可以获得相应的考核积分,积分纳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在校外,积极引进政府、企业参与“劳创”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协助师生开展专利申请、技术服务、技术转移、竞赛扶持等服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面向全体,内合外联”的“劳创”生态。

3.1.2 “制作习得”构建“劳创”学习

针对“劳创”项目,学生通过“讲解示范明要领-淬炼操作习技艺-项目实践精技艺-反思交流拓思维-路演分享树榜样”五步连环法构建以“劳创”为核心的全程制作习得“劳创”学习模式,打通“劳创”脉络,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树立学生懂得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本领。在制作中对知识进行建构,“制作习得”这种范式需要跨专业的学习、创新的设计、熟练的操作,比起“枯燥无味”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培养会“劳创”的能力

培养会“劳创”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结合教师自身的发展规划,通过“工坊定制”培养教师的“劳创”能力。二是努力推进工程项目与教学项目的融合,实施“劳创”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创”能力[14]。

3.2.1 “工坊定制”培养“劳创”教师

以“劳创”为主线,按照校内校外结合的原则,校企协同筑造由单一到复合、由基础到全面的“内外分层”教师“劳创”工坊。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校内机械设计与制作“劳创”工坊、电子设计与制作“劳创”工坊、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劳创”工坊,通过任务导向、“劳创”结合、大师对谈、成果共享等形式分阶段培养教师的“劳创”能力和“劳创”素养。依托教师培育工程对接的企业建立校外专业技术“劳创”坊、专业岗位“劳创”坊及项目开发“劳创”坊。教师每年到对接的企业“劳创”工坊学习3个月。教师跟师一位企业导师,紧跟一个前沿技术,掌握一个岗位工作流程,深度参与真实项目,在项目实践中提升技术技能创新和综合能力,涵养劳动精神。

3.2.2 “项目融合”开发“劳创”课程

围绕知识、技术、劳动、品质4个维度,构建以专业技术多重递进、职业素养多层递进的混合螺旋递进课程体系,契合专业课程,形成“劳创”课程教学资源链。比如课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可以围绕“劳创”育人,以“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为目标,设计分层式逐步递进的“劳创”训练项目,教学按照“明任务→探新知→练技能→精技艺→验品质→拓视野 ”6个环节组织教学,将“爱岗、敬业、合作、规范、安全、求精、创新”等“劳创”元素全面贯穿课程始终,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劳创”元素融合,迭代递进式培育职业素养和工匠技艺,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明职责、知匠心、严要求、精技艺、守匠品、乐创新”创客工匠。

3.3 打造能“劳创”的平台

打造能“劳创”的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政校企协同共同打造“劳创”空间,形成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多元复合的“劳创”空间。二是师生携手共同建设“劳创”社团,打造劳动锻炼、技术创新、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一体化的社团,让师生时时、处处能“劳创”[15]。

3.3.1 “线上线下”打造“劳创”空间

按照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劳创”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造“劳创”空间。“劳创”空间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原则,以学“劳创”、用“劳创”、强“劳创”为导向,分别搭建“劳创”工场、“劳创”超市、“劳创”擂台等多层次“劳创”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劳创”空间。依托“劳创”工场这个载体,学生可以通过线上不同教学平台学习不同工艺技能,线下实训场地反复练习工艺技能,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依托“劳创”超市,学生如果不懂某项技能,可以通过点单的形式来学习掌握这项技能,也可以用自己的技能挂单,获得劳动报酬,实施技能菜单式服务。依托“劳创”擂台,通过多层次技能竞赛平台历练,学生不仅可以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技能水平,也可以锤炼自己的劳动品质和创新创业精神。

3.3.2 “五一工程”建设“劳创”社团

按照“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建设“劳创”社团。社团主要围绕劳动锻炼、技术创新、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其中劳动锻炼主要集中在大一期间,通过公益劳动等培养学生的“劳创”意识;
技术创新涵盖大一到大三整个在校期间,通过学生自主项目、课程拓展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劳创”能力,针对优秀学生,还可以通过企业真实项目、专利开发等提升学生的“劳创”技能;
专业竞赛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等,通过竞赛进一步淬炼学生的“劳创”素养;
社会实践主要为技术服务实践,比如义务维修进社区等。推进“五一工程”,按照“一师(生)一社团”的总要求,学生在校3年间,必须在社团中完成“制定一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建一个“劳创”学习网站、设计并制作一个产品、参加一项专业竞赛、撰写一份专利申请书”等5项工作。

不想“劳创”、不会“劳创”、不能“劳创”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创”融合育人经常碰到的难题,在育人目标、育人载体、育人过程、育人条件和育人方法等维度,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融合的机理,以育人目标为“轴心”,开展“劳创”融合育人,通过培育“劳创”文化、构建“劳创”学习、培养“劳创”教师、开发“劳创”课程、打造“劳创”空间、建设“劳创”社团等路径,能实现“劳创”育人的“同轴互融”。

猜你喜欢劳动育人技能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劳动技能up up!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8年5期)2018-06-11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秣马厉兵强技能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拼技能,享丰收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同轴 高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