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舍宁秘书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课堂教学案例物理【五篇】

课堂教学案例物理【五篇】

时间:2022-05-10 1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案, 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堂教学案例物理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课堂教学案例物理5篇

【篇一】课堂教学案例物理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马本琪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周华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篇二】课堂教学案例物理

一个好的课件应该使学习者感觉新颖、印象深刻、生动有趣、简单好用,这主要是靠课件的界面设计来实现的。良好的界面设计对激发学生使用课件的积极性和有效地与计算机交换信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件设计者在进行界面设计时,对页面上出现的各种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动画)以及声音应作出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突出多媒体特征的布局。为此,下面几方面是进行页面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 

第一,为了突出重点,便于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把教学内容放在屏幕最显著的位置,而把操作信息放在屏幕的最下一行。 

第二,为了突出重点,屏幕上通常一次只呈现一个概念,因些我们要在页面中设计跳转按钮,便于学习者自己控制进度,帮助学习和回顾知识。 

第三,屏幕上应充分显示有关下一步操作的指示信息并为屏幕按钮提供必要的使用说明。 

第四,为使课件在整体上保持风格的统一,整个课件通常采用一个背景,只是在某些细部为说明某一特定概念而采用不同的背景。背景亦采用中间色,以便于与其他颜色搭配。这样学生看屏幕感觉自然,注意力放在屏幕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看屏幕各种花样。 

【篇三】课堂教学案例物理

依托平板电脑,开拓课堂空间

万达中学 付伟

我校开展的“智慧课堂”,是以平板电脑为依托,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平板电脑的使用,为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视听结合、手脑并用、学玩一体等特点,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平板电脑的出现,也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种教学互动软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效果。

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无疑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下面,我将以学习《邓稼先》一课为例,从“课前导学”这一个小环节,来谈谈我是如何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其效果也是毋庸置疑。但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怎样检查,又成为了众多师生颇感困惑的问题。因此,科学地设计课前导学,成了我校各教研组的当务之急。通过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分工协作、博采众长,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前导学学案。下面以《邓稼先》一文谈谈课前导学设计中平板电脑的一些方法。

传统前置作业:

课前练习-第11课 邓稼先

姓名:????????????????????????班级:????????????????????????????????得分:????????????????

课前导学学案设计,当然是以基础题为主,如字音、字形、词义、语言运用,兼顾课文质疑和课外拓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连线题等,主观题的答题方式灵活多样,常用的有打字、手写、录音、拍照等。

课前导学建议以客观题为主,便于学生答题的同时,也方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打下基础。当然,对于资料收集和学生质疑的环节,我们可以常用拍照、录音等学生喜爱的形式进行上传答案。教师如果不能一一阅览,只需要通过同学互评或者小组竞赛的形式,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投屏的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随机抽查和个别点评。

传统的课前导学学案,多半采用试卷的形式,让学生手写笔答,对于字词问题,学生还得花不少的时间去查阅工具书,学生不仅学习负担加重,还会觉得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而批改的时候,也需要教师人工阅卷,要在上新课前把它们全部批改出来,教师即使忙得焦头烂额也不一定能完成工作,其状可谓苦不堪言。当然,按时收发作业,也成了课代表的一大难题,光统计未交作业学生的名单,就得费很多的时间,这无形中加重了班干部的工作负担。

有了平板电脑这个得了的教学工具后,这一切都迎刃而解。首先作业形式多样,很多题可以与游戏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作业做完了,学习变得轻轻松松又兴趣盎然。其次,答题工具抛开了传统的笔杆,学生可以录音、拍照、录视频等形式做题,这是以前传统课堂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字词、各种资料的查阅可以在百度中搜索,听写、默写也可以用专门的学习软件来进行。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的内容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真的实现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这一梦想。再次,教师批改作业,也成了简单快捷的事情,如果全是客观题,教师只需要点击“一键批阅”,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完成时长、作业正确率等信息一目了然。再也不需要课代表费事费力地去清查、核实和催缴作业了。作业批改后,教师可以将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成绩通过截图的方式,发送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孩子每一天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与教师进行配合教育。对于作业完成优秀的同学,我一般会采用颁发小礼品和加操行分的方式进行奖励,鼓励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当然,对于作业未达标的学生,可以通过批量评价的方式,将作业退回重做。此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改错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警示学生,必须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业,否则会受到批评和重做的惩罚。而学生做错的题,都会自动进入他的错题库,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在复习时有的放矢。教师的重点任务就是督促学生不断改错,知道完全弄懂为止。

当然,平板电脑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导致学生懒于思考;手写输入效率太低,学生书写能力下降;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主动开发”平板电脑的附加功能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毕竟网络化教学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我们应当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四】课堂教学案例物理

徐向阳工作坊作业三:

请认真学习全部内容,撰写一篇高效课堂的教学案例(必须原创)。

英语语法高效课堂案例

一、创设真实情景,增强规则动词过去式学习的生动性情景法是借助体态语、表演等,利用图片、多媒体和实物等具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真实生动的情景。这样有效地避免规则动词过去式教学的枯燥性和单一性,对学习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很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将这篇对话中要教给学生的这几个动词词组(visit a farm、pick oranges、taste oranges、water trees、pull up carrots、milk cows、collect eggs等)设计成老师上周刚做过的事情,“last week,,miss zheng visited a farm。on monday, i watered trees;on tuesday,i picked oranges and tasted them;on wednesday,i pulled up carrots;on thursday,i collected eggs;on friday, i milked cows。” 将这些活动配上图片,配上音乐,做成ppt,甚至可以做成flash,动感强一点,视觉效果更好一点,放给学生看两遍,提醒学生记住,然后跟学生谈论老师上周在哪儿,做了些什么事情,通过师生的问与答引出所在农场上的这些活动所涉及的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表达。这样的设计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据调查,学生对老师周末是怎样渡过的很感兴趣的,注意力集中了,兴趣浓了,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了。

2.通过实物进行教学

通过老师现场拨开桔子,邀请学生品尝,等学生尝好后问他(她)刚才做了什么,引出taste oranges 的过去式表达tasted oranges 及过去时句子:t:what did you do just now? s:i tasted oranges。而且在进行这个活动之前桔子可以作为前面环节当中表现好的学生的奖励品,为本环节做铺垫。有时候简单的实物、简单的动作却能表达很清楚的意思。

3.通过a telephone call进行教学

设置一个a telephone call的场景:老师扮演农场主人的儿子(女儿),上个礼拜, 妈妈给儿子(女儿)打了一个电话,要求他(她)在这一周内完成六件事(pick oranges、 taste oranges 、water trees 、pull up carrots、 milk cows 、collect eggs),老师(这个农场主人的小孩)十分逼真地,又不乏诙谐幽默地与妈妈打着电话,(这个妈妈在电脑上出示一张图片,将其声音制成录音,播放录音给学生听),等呈现完毕老师问学生:what did i do last week? 要求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些动词词组的过去式,然后再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能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能够让课堂变得主动,更能突破这堂课的难点,学生对这些规则动词过去式的概念能很好地理解,表达起来也能轻松自然。

二、设计游戏活动,增强规则动词过去式学习的趣味性

1.在“拷贝不走样”游戏中学习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表达

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规则动词过去式教学生动有趣。这篇课文中所要教授的几个过去式地动词词组,可以通过游戏“拷贝不走样”引出。如老师给一排第一个学生一个指令,如:pick oranges,第一个学生看到后做相对应的动作给第二个学生看,第二个做给第三个看,一个一个往后传,等最后一个做完后,老师可以问他(她)::what did you do just now ? 而这个学生的回答过程即是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引出过程,s:i picked oranges。同时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最后一个学生回答完后,可以问第一个学生对不对,对的话奖励他们组一人一个桔子。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在趣味性极强的游戏活动中,很轻松地引出了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表达,学生学得也快,记得也牢,用得也活。

2.在歌谣中学习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表达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节奏鲜明,富于韵律感的歌谣中学习规则动词过去式,不仅能消除学习所带来的疲劳,而且能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在教这课规则动词过去式表达时,老师可以利用节奏感强的旋律顺势改编一首“chant”,让学生对唱,帮助学生读熟练。

what did you do?

i picked oranges.

what did you do?

i watered trees.

what did you do?

i pulled up carrots.

what did you do?

i milked cows. oh, yeah!

学生会读过后师生之间可以进行问答说唱,如:t:what did you do? s:i picked oranges.

这样在学生吟唱这首歌谣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句型、规则动词过去式的表达,还陶冶了情操。

三、设计任务型活动,增强规则动词过去式学习的交际性

在过去式教学中,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活动中运用过去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内化语言规则,而且能有效提高其语用能力。例如,教学这篇课文的规则动词过去式时,教师设计如下任务型调查活动:昨天是星期天,你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你的好朋友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你的爸爸妈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你的老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学生在调查中,理解了规则动词过去式所表达的意义,练习了所学句型及词组,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关心他人的乐趣。

四、运用归纳总结法,增强规则动词过去式学习的完整性

归纳法即教师先向学生逐步渗透具体的语言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找出规律,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就能使本课规则动词过去式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在教pick oranges、water trees、pull up carrots、milk cows、collected eggs过去式表达的时候,先通过场景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操练机会,语言运用逐步熟练的基础上完善板书,新授词组的过去式逐步在板书中呈现出来后,让学生观察他们:

pick oranges----picked oranges

water trees---- watered trees

pull up carrots---- pulled up carrots

milk cows----milked cows

collect eggs----collected eggs

然后分小组讨论这些词组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发现这些词组末尾都加了ed;接着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加了ed与不加ed有什么区别,ed的发音都一样吗,通过讨论并分析,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加了ed的词组是动词词组的过去式表达,表示已经做过了的活动,这里的ed共有三种发音[t]、[d]、[id]。这时教师可以让个别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归纳:一般过去时动词的过去式表达一般情况加ed,且ed有三种发音:[t]、[d]、[id]。最后再给出一些动词,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过去式表达并说出ed的发音,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内化语法规则,掌握好其用法,并使他们逐步建构起清晰且完整的语法知识图式。学生学到的知识需要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和整理,才会更好吸收。这一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逐条讲解灌输语法规则,学生只记笔记不思考、少练习的教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以上所讲的只是教授规则动词过去式的一些教学方法,我相信,只要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处理课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组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坚持寓教于乐,肯定能探索出更多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篇五】课堂教学案例物理

《威尼斯商人》教学案例

1.上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

4.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

5.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6.小组成员表演完后,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允许相互争论辩驳。

7.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8.在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如下:

生1:课本100页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生2:课本105页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生3:课本111页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9.课后学生自选角度、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评论。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发表独到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则可。

案例分析:在这堂课中,老师们把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仿读、演读、创读;去品味、评说、议论。在这一空间中,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活跃的课堂也不再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审辨、对社会的介入都是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的课堂资源不断生成。教师只是一位有参与意识的热心观众。

推荐访问:课堂 教学案例 物理

猜你喜欢